闾丘晓
闾丘晓(?-757),肃宗至德元年(756)为壕州刺史,后任谯郡太守(今亳州市)。史载闾丘晓“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
公元757年,闾丘晓杀害王昌龄。 同年,河南省节度使张镐在睢阳区张巡告急的情况下,传檄谯郡知府闾丘晓引兵出救,闾丘晓畏敌不进,导致睢阳被安禄山属下将领尹子奇攻陷,闾丘晓被张镐杖杀。
人物生平
公元756年(肃宗至德元年),闾丘晓担任壕州刺史。公元757年,王昌龄在返乡途中经过谯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州市)时,被担任谯郡太守的闾丘晓杀害。同年,睢阳区张巡告急,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浙东地区、浙西、淮南市、北海诸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引兵共救,闾丘晓畏敌不进,导致睢阳被安禄山属下将领尹子琦攻陷。张镐杖杀闾丘晓。张镐对闾丘晓行刑时,闾丘晓求饶说家里还有父老,希望得到宽恕。
相关文献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
时方兴军戎,帝注意将帅,以镐有文武才,寻命兼河南省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
《新唐书》卷第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六十四》
贼围宋州,张巡告急,镐倍道进,檄濠州刺史闾丘晓趣救。晓愎挠,逗留不肯进,比镐至淮口,而巡已陷。镐怒,杖杀晓。
《新唐书》卷二百三《孟浩然传》
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知府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镐召晓,杖杀之。
唐才子传·卷第二
王昌龄,字少伯,太原市人。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辞,迁校书郎。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县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省,晓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有诗集五卷,又述作诗格律、境思、体例,共十四篇,为《诗格》一卷,又《诗中密旨》一卷,及《古乐府解题》一卷,今并传。自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逮储光羲、王昌龄,颇从厥迹,两贤气同而体别也。王稍声峻,奇句俊格,惊耳骇目。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至归全之道,不亦痛哉。
相关争议
杀害王昌龄原因
闾丘晓为何杀害王昌龄,史书没有记载。《商丘历史文化十六讲》作者李可亭认为王昌龄“不护细行”,即不拘小节。王昌龄在江宁任内已被罗列出两大罪状:一曰“好酒贪杯”,二曰“不守本职”,导致被贬龙标尉。其次是闾丘晓“素傲很”。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写下“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忌而杀”三字,道出王昌龄的死因。王昌龄“不护细行”“好酒贪杯”,不把闾丘晓放在眼里,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闾丘晓“素傲很”,同时也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在傲慢性格和阴暗心理驱使下,闾丘晓没有把王昌龄当诗人看待,认为他只是一个被贬的小官,天下大乱,朝廷自顾不暇,杀他和杀一个贩夫走卒一样简单。
闾丘晓被杀原因
公元757年,睢阳区张巡告急,河南省节度使张镐传檄闾丘晓引兵出救,但闾丘晓因畏敌不进,导致睢阳被安禄山属下将领尹子奇攻陷。张镐对闾丘晓行刑时,闾丘晓表示家里还有父老,希望得到宽恕。张镐问闾丘晓王昌龄的双亲由谁来赡养。《唐才子传》记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王昌龄是因为被刺史闾丘晓嫉妒而被杀害。张镐斩杀闾丘晓,间接为王昌龄报仇。“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体现出张镐嫉恶如仇的性格。
《新唐书》说:“(王昌龄)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关于张镐杀闾丘晓一事,《资治通鉴》亦有记载: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地区、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镐召晓杖杀之。”由于闾丘晓平时很傲慢,不听张镐的命令,于是就成了闾丘晓被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