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羌笛

羌笛

羌笛又称羌管,自由簧气鸣乐器。流传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吹管乐器。竖吹,多为双管。

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大体保持了古代羌笛的形制,为单簧双管。它用两根管长、管径和孔距均相同的喉管制成,长约17厘米。发音管口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管口位于竹节处,在近口处的管体上割出一条簧;另一种是管体和簧分开,即将一段刻有簧片的竹管插入管内。簧长5厘米,宽4厘米,管体上有音孔5~6个,1孔1音。通常筒音为g1,音域为一个8度,即g1、a1、b1、c2、d2、e2、g2共七个音。苗族姐妹箫多1背孔,音域为g1~a3。

羌笛至今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人之中。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

羌笛是羌族文化的标志,在羌族文化中还可以用做策马的鞭子和放牧时互相联络的工具,在亘古至今的岁月里承载着激活生命、传承信仰的力量。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名称

羌笛的名称甚多,云南彝族称“双眼巴”“双管毕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称“双马布”;贵州省苗族称“姐妹箫”;湖南省苗族称“双唢呐”。古代羌笛是对羌族吹管乐器的泛称,包括哨振(边棱音)和簧振(单簧)两类。汉代,它已出现在音乐生活中,东汉说文解字》、唐《乐府杂录》和文学家马融的作品《长笛赋》中都有记载,说法大同小异。羌笛又称羌管,它为羌族特有,羌人称之“切勒”。

历史与发展

诞生期

两千年前,羌人的祖先生活在大西北的茫茫草原之中,以农牧为生,而羌笛也正是羌族先人在那个野性粗犷的时代里创造出来的,它既可以被当做吹奏的乐器,又可以被当做策马的鞭子,同时还是放牧时互相联络的工具,可谓一笛三用,因而深受羌族百姓的喜爱,并逐步成为羌人的文化象征之一。

发展期

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成为五孔;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

后汉书》记载刘宏好胡笛,贵戚竞相效仿。可见,羌笛应在汉朝时传入中原。具体可能在刘彻开拓陇右、西域时传入。这两地正是羌族主要的聚居地,汉武帝打通陇右、西域后,葡萄酒、大宛马、曼衍鱼龙幻术等殊方异物开始大量涌入中原腹地,羌笛作为羌族文化的瑰宝,很可能就在这时传入中原。

羌笛传入中原后,经乐工改造,其形制从原来的三孔变成四孔、五孔、六孔、七孔等,笛管的材质、长短纷繁多样。人们又称之为笛、长笛、玉笛、十二律笛、横吹等,仅陈旸乐书》就著录17个不同的笛名;同时,羌笛也成为中国笛子的传统。尽管学界对中国笛子的来源持有多种说法,但截至目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羌笛”条说“长笛与羌笛皆出于羌,汉丘仲因羌族截竹而为之,知古汉初亡矣”,仍然比较可靠。汉唐诗人常将笛、羌笛混用,如李白《清溪半夜闻笛》、高适《塞上听吹笛》等,题名写笛,实际却吟咏羌笛;吕延济注《咏霍将军北伐》“羌笛陇头鸣”一句说“笛,起于羌”;段安节乐府杂录》说:“笛者,羌乐也”。

在魏晋时期,羌笛成为庙堂、宴之乐的协律乐器。《晋书·律历上》说:“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羌笛被魏晋人广泛用于“杂引、相和诸曲”,逐渐走入文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他们消遣娱乐的节目,同时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诞生了马融《长笛赋》、李尤《笛铭》、曹丕《善哉行》等众多杰作。到了南北朝,诗人将羌笛写入边塞诗,如戴皓《从军行》“羌笛管中嘶”,张正见《陇头水》“羌笛含流咽”等,羌笛又成为诗人展现塞外风情的文化符号。

盛行期

唐朝佚名者《笛赋》说笛“厥草创自羌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羌笛为中国笛子的源头,汉唐诗人所说的笛,即为羌笛。

羌笛是唐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也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号。马融在《长笛赋》中记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族伐竹未及已”;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的族群记忆和文化传统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它是怡情遣兴的乐器,也是民族交融的见证。

叶廷珪海录碎事》记载李隆基临崩,特意嘱咐侍臣将自己常玩的紫玉笛赠给李豫卢肇《逸史》说越州(浙江绍兴市)人花重金聘请笛艺第一的李谟从京师长安来演奏,李谟到越州后,引起一阵轰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纷纷斥巨资听他吹笛。李颀《古意》、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杜甫《城西陂泛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经常写到唐人以羌笛为乐的事迹,以至于林庚先生在《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一文中盛赞唐诗“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

到了唐朝,人们对羌笛的喜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究其缘由,主要有四:其一,精粹动人的笛声。唐代羌笛以五孔、七孔为主。《通典·乐四》“笛”条说:“今横笛去觜。其加觜者,谓之义觜笛。”

“义觜笛如横笛而加觜,西梁乐也。”唐《笛声似龙吟赋》说笛“四孔有加,五音具备”。可见,唐朝确有五孔羌笛。李善注《长笛赋》说:“笛,七孔。长一尺四寸。今人长笛是也。”可知,七孔羌笛也传至唐代。这两种羌笛的孔数、笛管长度均超出原来的三孔羌笛,其表现力更加突出,能吹出多种精粹动人的笛声。

比如,清越逸发之声。李肇唐国史补》说:“李舟好事,尝得村舍水竹,截以为笛,坚如铁石,以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廖亮逸发,上彻云表。” 卢肇《逸史》记载越州文人盛赞李谟吹奏的笛声为“钧天之乐不如也”。“廖亮清越”“廖亮逸发”“钧天之乐”,这些词语表明羌笛可以发出仙乐一般的逸韵。唐朝王室拜老子为始祖,崇尚道教,养成道家以虚无、淡然、适性为美的审美心理。羌笛这种逸韵正符合唐人基于道家哲学而形成的审美标准,故而俘获他们的欢心。

比如,悲泣怨切之声。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李隆基幸蜀,行次骆谷,谓高力士曰:‘吾不用张九龄之言,至此。’索长笛吹一曲,潸然流涕。后有司录成谱以进,且请曲名,上曰:‘吾因思九龄,可名此曲为仙怨。’其音怨切,诸曲莫比。”李白《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乃至天下至尊的唐玄宗,还是王昌龄、李白、杜甫等文人,以及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免碰壁受挫,悲泣怨切的羌笛声往往成为治愈他们受伤心灵的良药,故而普遍喜爱羌笛。

比如,欢乐寥亮之声。王维《凉州赛神》写到凉州城外的健儿吹着急促欢乐的羌笛声增强比赛的氛围;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说崔钦常坐在胡床上吹奏紫玉笛来招待他,笛声响彻云霄,无比欢快娱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传达出急促欢快的羌笛声。可见,欢乐寥亮的羌笛声也是唐人宴饮娱乐时不可或缺的节目。

其二,丰富感人的笛曲。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羌笛的曲目“与、箫、笳列横吹部者同。有悲风、欢乐树等四十余曲,见前鼓吹曲内”。除了这些横吹古曲外,唐人还创作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笛曲,如《谪仙怨》《阿滥堆》《荔枝曲》《六州遍》等。表现力强的羌笛吹奏这些感心动耳的笛曲,唐人听之,往往“伊满堂之咸惊,疑在田之忽至。凄清韵起,方将乐以忘忧;想象云生,实曰物从其类”,令他们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其三,权贵豪民酷爱羌笛。李唐王室身上流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血液,又推行胡汉一家亲的民族政策,他们对殊方异物本就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特别在开元天宝间,李隆基洞晓音律,酷爱羌笛,他不仅擅于吹奏羌笛,而且深谙笛律,创作诸多感人肺腑的笛曲。在他们的影响下,贵戚豪民,平民百姓,普遍喜爱羌笛。如尉迟偓中朝故事》说:“骊山鸟纲,名阿滥堆。明皇帝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焉,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竞以笛效吹。”《太平广记》记载唐玄宗特别喜爱梨园弟子中一个善于吹奏羌笛的胡雏,胡雏犯罪被抓,唐玄宗特意下令释放他。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以唐玄宗为代表的权贵豪民的带动下,羌笛备受唐人瞩目,羌笛之盛前所未有。

其四,教坊司机构的推动。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唐朝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均设专门的音乐机构——教坊。教坊分左右两个部分。据任中敏教坊记笺订》考证,“西京除左右教坊外,尚有仗内教坊,属鼓吹署,在宣平坊”。容貌俊俏的平民百姓可被选入教坊,教习歌舞、乐器等。羌笛即是教坊课程的一项。唐代教坊规模十分庞大,尽管他们不全是负责练习羌笛的,但其人数应不在少数。唐人旅居长安,夜里经常听闻教坊乐人练习笛子,如王谠唐语林》说:“王为太常卿。早起,闻永兴里人吹笛,问:‘是太常乐人否?’曰:‘然’”。教坊司的设立对羌笛流传的作用不言而喻。何况,教坊乐工可以抽空到坊外表演,如李谟到越州、瓜州县吹笛,更加有利于羌笛的传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教坊乐工或被抓往北方,或四处流浪,羌笛随着他们的脚步传遍中原大地。

基本构造

羌笛为竹质乐器。古代羌笛用鹰翅骨制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按音孔由三孔、四孔、五孔至现在的六孔,所用材料最后固定为竹制。

外形

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丰实箭竹削成,状如方筷,长约15~20厘米,有小指般粗细,笛之两管并列,以细线捆扎,竹簧插入两管之一端,竖吹。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

制作

制作羌笛一般选用杆直、筒圆、节长,且头尾粗细较均匀、竹肉厚薄有度、质地坚韧、纤维细密、不易开裂的矮箭竹为材料,并根据筒管的长短、厚薄、大小测定音准,孔距必须精确相等,否则音准不一。

羌笛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是找材料——高山箭竹。一要在深秋,二要到岷江流域的山里去,才能找到 适合做羌笛的高山箭竹。只有在深秋,竹的生长几乎是“冬眠”状态,其质地最合适做羌笛。在岷山的高 山上,是因为其他地方的箭竹皮厚、管扁、内空不规则,不利发声。

第二步是炕干。找到合适的华西箭竹后,拿回家后放在羌家火塘的高架上,任由炊烟徐徐地熏,徐徐地炕 ,炕上一到两年,使它成为完全的干箭竹。还要注意,绝不能放置在阳光下,否则竹骨爆裂,竹筋尽断, 无法成笛。

第三步是清油浸泡。把炕好的干箭竹,切出大约三分之二尺长的笛管,放进清油里浸泡,让竹的身体 和灵魂都充满柔韧又坚决的性情,半年乃至一年方成。

第四步是去皮。传统做法只去掉竹的一面皮,便于打音孔和演奏用指。经过不断创新,现在要四面去 皮,使竹子外形接近竹筷的方形,双管能够自然相并,这样吹奏出的音韵更加清亮。

第五步是打孔。羌笛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六孔双排的外形。管体上有音孔5~6个,1孔1音。经过前四步,笛身已然成型,但打孔是体现技术,需要干净利索,而且左右要对称,稍一疏忽,前功尽弃。

第六步是上漆和装饰。双管笛身做好之后,要打上一层淡淡的清漆,既美观,又防蛀。还可以配上装 饰物,体现个性化。

完成了这六个步骤,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因为羌笛最重要的是吹嘴,可以说吹嘴是羌笛的心脏。羌笛 ,是由双管笛身和双吹嘴两部分组成的。而且,一支羌笛,其音调、音质、音色、音韵,演奏者呼吸大小 ,以及定音,皆取决于双吹嘴的质量。

第七部,就是制作双吹嘴。它与双管一样,也是矮箭竹制成,但是要求更严格,制作难度更 大。它要比管身小些,其薄薄的簧片,肩负着羌笛的发声与输送气流进入管身的重要使命,整个羌笛的韵味就由双吹嘴来把握。

类型种类

羌笛传入中原后,经乐工改造,其形制从原来的三孔变成四孔、五孔、六孔、七孔等,笛管的材质、长短纷繁多样。人们又称之为笛、长笛、玉笛、十二律笛、横吹等,仅陈旸乐书》就著录17个不同的笛名。

音乐特点

管体上有音孔5~6个,1孔1音。通常筒音为g1,音域为一个8度,即g1、a1、b1、c2、d2、e2、g2共七个音。苗族姐妹箫多1背孔,音域为g1~a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是我国民族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羌笛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

演奏技巧

气息

鼓腮换气法,即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所鼓的腮,就是演奏羌笛时气流的仓库和中转站。这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换气法,一首乐曲,无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

手势

羌笛的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

代表作品

羌笛的代表曲目有《折柳曲》《思想曲》《莎郎曲》等。

价值与影响

羌笛历史悠久,它的意义早已不仅限于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而升华为羌族文化血液中交流与传承的重要渠道。羌笛不仅为人们带来直抵灵魂的史诗乐章,也成为羌族同胞凝聚灵魂的心灵宝藏。因而它对羌族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羌笛的音律、音色、演奏技能独具特色,是中国民族乐器学中具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传承与发展

2006年5月20日,由茂县申报,龚代仁作为代表传承人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龚代仁早年以务农为生,1950年拜羌笛大师龚派传人龚代谱系为师,学习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8年后期满出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龚代仁对传统演奏曲目和羌笛制作上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曲目的悠扬度和羌笛发音的音准度,其制作的羌笛曾在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演,其中《丰收庆》在国际民间中国艺术节上获一等奖

2017年7月31日,在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光明网与斗鱼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直播活动第二十一场《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走进茂县。有着“笛王”之称的四川省羌笛吹奏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王全做客光明网斗鱼直播间,为网友再现凄切苍凉的羌笛声。

2021年,赵昆成为“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赵昆一直坚持参加茂县文化馆非遗进校园的工作,曾组织各级非遗传承人承办了多期由茂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培训班,截至2023年已累计培训了数百名学员。

参考资料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1

蜀地风物考|声色有羌调.今日头条.2024-01-02

习近平总书记连线的这座羌寨,藏着你不知道的“非遗密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1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古诗文网.2024-01-01

羌笛.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1-04

不知道羌笛?带你看这两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网易.2024-01-04

蓝厅话竹 | 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之羌族和门巴族.澎湃.2024-01-02

【道中华】羌笛:唐玄宗临终还在念叨的流行乐器.国家民委网站.2024-01-01

羌笛的外形.光明网.2024-01-02

羌族神秘乐器羌笛的制作和演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2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搜狐网.2024-01-02

致·非遗敬·匠心之羌笛.光明网.2024-01-0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4-01-0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4-01-08

他让千年的羌笛声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中国青年报.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