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玄
欧阳玄(1289年-1358年2月7日),字元功,号圭斋,原籍江西庐陵,后迁居湖南浏阳。他是元代文学家、官员、史学家和书法家,曾任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自幼聪明,14岁就能成诵。延祐二年(1315年),他以会试、殿试第二名的成绩中进士,成为探花。他曾任翰林待制、国史编修官,后升任翰林学士承旨。 在地方任职期间,欧阳玄注重发展农业,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深得百姓拥戴。他对芜湖市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其中“芜湖八景”是他在任时所形成。离任时,他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元顺帝时,欧阳玄被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享年八十五岁。他曾任翰林学士承旨,参与编修《四朝实录》,担任《宋史》、《辽史》、《金史》的总裁官。欧阳玄还曾负责编修《经世大典》。在历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欧阳玄均有造诣,被后世称为“元四学士”。他的主要作品有《唐书要》、《至正河防记》、《圭斋文集》等。
欧阳玄去世后,葬于宛平香山,归葬于浏阳市天马山,并建词纪念,受到湖南省士人世代祭祝崇敬,至今浏阳还有“奎斋路”的街名。
人物生平
公元1314年(延祐元年),元仁宗帝的儒师王约等汉臣积极倡议开科取士。
公元1315年(延二年),诏行科举(史称“延祐复科”),欧阳玄取中进士第三名,为官40余年先后六入翰林,两为祭酒,两任主考千生,以历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绩卓著,人称“一代宗师”,与王约并称元代“鸿笔”。
公元1333年改任太常礼仪院事,拜为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后又召到中都商讨事务,升为侍讲学士,再兼国子祭酒。后至元五年(1339),因足患麻木症,请假南归医治,元顺帝未允。授予翰林学士,不久恳请辞官,元顺帝仍未允,让他上朝时免于行礼,改元“至正”,更改朝政,凡行不便的事,在宫廷中议政时,玄都直言无忌。不久南归,后又起任翰林学士,因病未行。皇上下诏修辽、金、宋三代历史,玄任总裁官。他为此制定统一的条例,文中有不合要求者,玄亲笔改正,至于论、赞、表、奏都由玄执笔。至正五年(1345),顺帝因他历任几朝的官职,且修三史有功,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不久玄又请求辞官,顺帝仍未答应,御史台奏请任命玄为福建省廉访使,行至浙西,旧病复发,请求退休,隐居南山。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玄多次恳切辞官,未获批准,于是授给湖广行中书省右丞的职务,并赐白玉束带,给以终身的俸养。正要动身,元顺帝又不同意,仍命其任翰林学士承旨,进阶为光禄大夫。
1341年—367年元惠帝下诏修撰辽、金、宋三史时,以欧阳玄为总裁官。
1351年(至正十一年),元朝以贾鲁为总治河防使负责治理黄河,功成后又命欧阳玄制作河平碑文以表旋此次治河的功绩。
1358年2月7日(至正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欧阳玄病逝于大都(今北京),享年八十五岁。
主要作品
编写辽、金、宋三史。
《太平经国》《至正条格》《经考大典》《纂修通议》《康书纂要》《元律》《至正河防记》等史著多种,共达 1120卷;
《圭斋文集》15卷遗世;《元诗选》《全金元词》《渔家傲南词》等12首
社会评价
欧阳玄虽身为高官,平时却生活俭朴,待人谦和,同时代的诗人大家孙风洲赞颂他:“奎斋还是旧圭斋,不带些儿官样来。”
后世纪念
欧阳玄曾任太平路芜湖县令,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他对芜湖市依恋绵绵,百姓聚集街头,对他挥泪相送。后来,当地人将芜湖的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纪念他的功德。
欧阳玄去世后,葬于宛平香山,后归葬于浏阳天马山,并建词纪念,受到湖南省士人世代祭祝崇敬,至今浏阳还有“奎斋路”的街名。
参考资料
【渝钤名人】欧阳玄.微信公众号.2024-05-28
这个浏阳人很刚!为百姓平冤屈、减赋税,被尊为“一代宗师”…….微信公众号.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