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晚清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主要在北京市度过,十二岁后因父亲官职变迁,得到前往西北磨砺的机会,养成了热血任侠的性格。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到湖南投身改革活动。谭将“兴民权”视为救亡图存之道,与梁启超、唐才常、熊希龄等人通力合作,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不缠足会等新政机构的创建与经营,同时也引来了湘省守旧士绅的反对和攻击。
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应召北上担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事务,负责处理司员士民呈递的改革条陈。新政失败前夕,谭嗣同试图游说袁世凯率军参与“围园劫后”计划,未能成功。慈禧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后,谭嗣同拒绝出逃,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三日被清廷处死,时年三十三岁。
谭嗣同早年受过传统儒学教育,推崇王夫之的学说,后又接触西学并受到康有为的影响,思想驳杂。其代表作是《仁学》。这部著作追求中外平等、君民平等、男女平等,充满民权理念与反清思想,对晚清知识界有深远影响。《仁学》与谭嗣同的牺牲精神,感染启蒙了中国近代的许多革命志士。
生平
京城少年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别署华相众生、东海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阁主等。室名寥天一阁、石菊影庐、壮飞楼、虫虫虫天之微大弘孤精舍、楚天凉雨轩、寸碧岑楼、思纬壹壹台。
同治四年(1865年),谭嗣同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孄眠胡同(今北京市西城区烂漫胡同)。其父谭继洵是咸丰九年(1859年)贡士,时在户部八旗现审处任职,之后担任过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甘肃省巩秦阶道、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湖北省巡抚等职。谭嗣同是谭继的第三子,在谭氏家族同辈男丁中排行第七,又称“七公子”。
十二岁之前,谭嗣同多数时间随父亲在北京生活。同治十三年(1874),湖南浏阳学者欧阳中鹄来到京师,谭嗣同拜其为师。欧阳中鹄推崇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等人,谭嗣同受其影响,自称王夫之的“私淑弟子”。
光绪二年(1876年)初,京城流行白喉。谭嗣同的二姐谭嗣淑、生母徐五缘、长兄谭嗣贻染疾,在五天内相继去世。谭嗣同昏死三日,缠绵病榻数月才康复。谭继洵为谭嗣同取字“复生”,以作铭记。徐五缘去世后,谭嗣同在家庭中的处境恶化,“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这些经历影响了谭嗣同的生死观,他成年后在《仁学•自叙》中追忆往事,称自己早年遍遭纲常伦理之厄,屡陷濒死之境而未死,于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有了为世人谋利而不惜性命的觉悟。自本年起,谭嗣同渐好博览群书,并接触技击剑术。谭后来结识王正谊(王正谊)等江湖人物,与他爱好技击剑术有关。
西北磨砺
光绪三年(1877年)八月,谭继洵补授甘肃省巩秦阶道,次年春赴甘肃上任。谭嗣同随父移居西北,在巩秦阶道官署中读书。光绪五年(1879年)秋,谭嗣奉父命自甘肃回到湖南浏阳,拜在当地学者涂启先门下,学习科举制艺。欧阳中鹄此时也回到了浏阳,谭有机会继续向其求教。除时文外,谭嗣同此一时期还接触到了算学和格致学。
光绪八年(1882年),谭嗣同再次前往甘肃。谭继洵此时在甘肃省安定(今甘肃定县西)主持军事,招募兵勇维持地方治安。谭嗣同来到军中,与将领士兵“群相饮博,欢呼达旦”,尤喜在西北风大作之日,与军中健儿冒着狂沙飞石策马驰骋,夜宿沙漠,饮黄羊之血,拨琵琶高唱秦腔。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谭嗣同追忆豪迈往事,说自己曾于隆冬下雪之日策马疾驰七个昼夜,行程一千六百里,进入全无人迹的岩谷深处,忍饥挨饿凿冰为饮。回返驻地时,大腿内侧已被马鞍摩擦至血肉模糊。对此情景,同辈之人目骇神战,谭嗣同不以为意。这些经历,养成了谭嗣同豪放任侠的性格。
光绪九年(1883年),谭嗣同赴湖北与李闰结婚。李闰之父李寿蓉是长沙市人,进士出身,时任湖北候补道。完婚后,夫妇二人返回甘肃兰州。光绪十年(1884年),谭嗣同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巡抚刘锦棠幕府,在新疆甘肃总粮台(设于兰州)任职。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锦棠向朝廷奏保谭嗣同以候补知府补用。光绪十五年(1889年),谭继洵命谭嗣同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同年十二月,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谭嗣同结束西北生涯。
西北时期,谭嗣同多次奉父命多次往返于甘肃省、湖南与北京市之间,或为家事,或为学业,或为科举,足迹遍及南北。婚后次年(1884年),谭嗣同开启十年漫游,往来于直隶、甘肃、陕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江苏省、安徽等地。据谭自述,他遍历名山大川,总行程八万余里,“堪环绕地球一周。”漫游期间,谭结识了许多友人,对国情有了更深的认知。眼界开阔之后,谭对科举制艺之学渐持批判立场。谭继洵检查其科举时文习作,在日记中写道:“七儿好弄,观近作制文,不合式”;谭嗣同则在时文课本上题字“岂有此理”,令谭继洵颇为失望。
西北时期的谭嗣同对西学心存抵制。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自述:“嗣同少时,何尝不随波逐流,弹抵西学,与友人争辩,常至失欢。”中法战争期间(1883-1885年),谭写有《治言》一文,认为西洋各国政教皆源自中国的墨家学说。
思想大变
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继洵抵达湖北就任巡抚,谭嗣同随行。此后数年,谭嗣同主要在湖北省与湖南省活动。谭继洵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同驻武昌区。张之洞幕府中延揽有诸多了解洋务的名流学者,谭嗣同以巡抚公子的身份与这些人交往,且有机会参观张之洞在湖北经营的新政,增加了对洋务运动的了解。此后几年间,谭嗣同往来南北各地,结交友人,大量购买西学书籍,包括由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著作、由广学会翻译出版的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及时事评论类书籍。这些书籍让谭嗣同的西学常识大增。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后,谭嗣同深受刺激,“绕屋彷徨,未知所出”,思想学术大变,由旧学转向了西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鹄、好友唐才常等人筹划在湖南组织算学馆,招生传授西学知识。同年夏,谭嗣同听闻康有为等人在京城创办强学会,遂动身北上。适逢康有为离京返粤,谭只见到了梁启超。梁启超向谭嗣同介绍了康有为的思想与学说,谭非常赞同,自称康的“私淑弟子”。同年冬天,康有为托人自上海市给谭带去一本《长兴学记》。谭与康门师生的关系,自此渐趋密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末夏初,谭嗣同北上京师。期间前往天津市参观了在洋务运动中建设起来的机器厂、轮船、船坞、铁路、火车、电报线及炮台等。并在京城拜见了帝师翁同龢,与之谈论洋务。六月,谭嗣同奉父命以江苏省候补知府身份前往南京市任职。南京期间,谭与黄遵宪、梁启超、夏曾佑、宋恕、郑孝胥、章太炎、徐仁铸等及广学会人士多有往来,并为上海《时务报》撰稿,参与金陵测量学会和上海不缠足会的创建,写成代表作《仁学》五十篇。该书痛斥清朝统治者,已存有革命思想。谭还结识了佛教居士杨仁山,受其影响阅读了不少佛教典籍。
湘省改革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谭嗣同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离开南京回到湖南,参与时务学堂、南学会与《湘报》的创办。谭回湘,一是不满南京官场黑暗,二是湖南省此时已形成维新风气,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均支持改革,熊希龄、唐才常及康门弟子梁启超等也群集湖南。
时务学堂
创办时务学堂的提议出自湖南士绅蒋德钧、王先谦等人,熊希龄是创办工作的具体主持者。谭嗣同在创办过程中做了两件事,“一是帮助购买教学仪器,一是帮助聘请梁启超、李维格为中、西文总教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末,时务学堂正式开学。湖南巡抚陈宝箴委任熊希龄为总理(校长),谭嗣同是学堂董事会成员。
在梁启超等人的主持下,湖南时务学堂的教学内容以宣传民权为主,包括向学生介绍清代开国的血腥历史、介绍清朝政府的失政行为,批判自荀子以下为君权专制提供思想资源的历代学者,甚至倡导革命。还暗中刊刻《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添加按语秘密向学生散布。
这些教学内容超出了部分湖南省士绅的接受底线,叶德辉、王先谦等人联名向湖南巡抚陈宝箴呈递《湘绅公呈》,要求审查时务学堂的教学札记与教习批语。熊希龄、唐才常等人提交了一批内容平和的课堂札记给陈宝箴审查。有传言称时务学堂教习临时篡改批语,欧阳中鹄写信向谭嗣同谈及此事,谭在回信中断然否认,称众人主张无不可告人之处,“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不会变更初心做出篡改教学批语之事。戊戌变法启动后,清廷电召黄遵宪、谭嗣同等人入京,梁启超等康门弟子与熊希龄也陆续离开了时务学堂。
南学会
南学会由谭嗣同、唐才常、梁启超、熊希龄等人创建于1897年冬,总部设于长沙市。学会得到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的支持。南学会的创立有三个目的。一是救亡御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在清廷朝野引发列强即将瓜分中国的强烈担忧。谭嗣同等人希望通过创办南学会,将以湖南省、广东省为主的南部各省联结起来,“他日虽遇分割,而南方地区犹可以不亡。”第二个目的是开启民智。谭嗣同认为要想救亡,最不可缓的上策是开设学会。他希望各府州县的所有传统学院都改为新式学堂和学会,一面造就人才,一面联合起来成为有组织的力量。第三个目的是以南学会为未来议院的雏形,将地方绅权以学会的形式结为实体,“无议院之名,而有议院之实。”
为提高绅智,南学会设有藏书处,西学新书种类占到了约三成,谭嗣同捐出了自己的藏书。南学会聘请学者皮锡瑞担任会长,由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本地绅士十人担任会董。学会组织形式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议事会友”,由十名会董组成,负责确定学会章程。第二层级是“讲论会友”,公举推选学问精湛、擅长演说者担任,负责定期就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做演讲并答问,谭嗣同被推举主讲天文。第三层级是“通讯会友”,这些人散在各地州县,可通过信函与学会众人交流学问、传递信息、增强联络。南学会每月讲四次,七日一讲。自1898年2月21日至6月18日,共讲学13场,参与演讲者45人次。谭嗣同在南学会共讲演六次。
《湘报》
《湘报》由湖南士绅集资创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
《湘报》之前,湖南省已有官方支持的改良派旬刊《湘学报》,由谭嗣同的好友唐才常主持报务并担任主笔。后因《湘学报》的政治立场日趋激进,引起湖广总督张之洞不满。张施压强迫报纸修改言论尺度,谭嗣同对此很有意见。为摆脱官方控制,并将时务学堂、南学会与报刊联为一体,唐才常、谭嗣同等人决定另办一份日报性质的《湘报》。《湘报》设有“论说”栏目,用于宣传维新变法,同时也刊登南学会讲义。谭嗣同在报馆内担任董事与撰述,是报纸早期的重要撰稿人。后因北上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渐渐脱离报纸经营。《湘报》自戊戌年二月创刊,至戊戌政变后不久被迫关闭,共计刊出177号。
军机章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启动维新变法。同月,翰林侍读学士徐致靖上奏保荐谭嗣同等人。七月份,谭嗣同应召入京觐见光绪皇帝,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事务。同时被提拔的还有杨锐、林旭与刘光第三人,时人将他们合称“军机四章京”。
应召北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湘省改革已陷入困境。谭嗣同、唐才常与梁启超等人批评君权、扩张民权的改革理念,遭到湖南省守旧士绅的集体抵制。时务学堂被指责“伤风败俗”,南学会被指为“无君无父之乱党”,扩张民权的改革主张被指责是在“背叛圣教,败灭伦常”。大约同期,谭嗣同接到被保举进京的消息。自长沙市赴武昌途中,谭给妻子李闰写信说:“我此行真出人意外,绝处逢生。”抵达武汉后,谭因病滞留,期间拜访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张问谭:你一贯提倡“自立民权”,如今为何又响应朝廷的征召?谭回答:倡导民权是为了救国,如果皇上有权能够变法,自然更好。七月初五日,谭嗣同抵京,十一日给李闰写信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并给李闰寄去《女学报》与女学堂书籍一包。
谭嗣同北上参与维新前,已形成反清思想。在代表作《仁学》中,谭直呼爱新觉罗氏皇族为“贱类异种”,有“誓杀尽天下君主”、号召志士仁人效仿推翻暴秦的陈胜与推翻暴隋的杨玄感等内容。唐才常之弟唐才质的《戊戌闻见录》记载,湘省改革期间,谭嗣同曾让友人唐才常与毕永年前往汉口联络江湖势力哥老会,欲与之合作共谋大事。接到朝廷的征召电报后,谭嗣同继续与唐才常“擘画联络哥老会事”,且嘱咐唐才常须“缜密接纳”,不要泄露消息。唐才常告诉唐才质:谭嗣同虽北上为清廷做事,“其心实未尝须臾忘革命”。历史学者羽戈认为,不必纠结谭嗣同政治立场的变化,因为“政治家讲究经权并用,通晓权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退),乃是政治生活的本色”,“在改革与革命之间周旋、徘徊、左右摇摆,抑或千回百转,乃是转型时代的常态。”
参预新政
军机四章京入值前,军机处原有大臣六人,章京分满汉两班共三十八人。杨锐、谭嗣同等四人奉光绪帝谕旨“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属破格提拔,职务与普通军机章京不同。四人的主要工作,是处理无上奏权的司员士民通过都察院代递的关于新政时务的条陈,判断是否可行并拟出处理意见,然后送交光绪皇帝阅看。四人分两组轮班,杨锐与林旭一组,刘光第与谭嗣同一组。四章京进入军机处时,正值司员士民响应变法诏书踊跃提交条陈。四章京工作强度很大,当日下发条陈往往难以在当日全部处理完毕,加之四人缺乏在中枢工作的经验,导致大量条陈积压,获得处理的只是少数。
据杨锐称,谭嗣同在四章京当中最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二十七日,邵阳市举人曾廉呈递条陈弹劾康有为、梁启超,称康、梁师徒罪大恶极,主张无父无君的“民权平等之说”,并摘录梁启超在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为学生札记所写四条批语为证。其中有批评中国“君统太长”、要求取消跪拜之礼、读《扬州十日记》等内容。条陈送至军机处时,正好是谭嗣同与刘光第当班。谭拟写处理意见,以自己的性命为康有为、梁启超作保。光绪帝将条陈搁置,未追究康、梁,也未谴责曾廉,且未将条陈送呈慈禧。
谭嗣同在军机章京任上二十余天,期间仅于七月二十日获授军机章京之职时被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我史》称谭嗣同担任军机章京期间“欲开议院”,被康有为以朝中旧党太多为由制止,历史学者茅海建考据称“我没有读到相关的史料”;康有为《我史》中还说谭嗣同被光绪皇帝召见时“奏请开懋勤殿”,茅海建考据称“我还没有读到相关的史料”。
围园劫后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有意重点改革人事。先是罢黜礼部六堂官、破格提拔军机四章京,又有意开设制度局或勤殿作为新的中枢决策机构,还命编练新建陆军的袁世凯入京陛见,并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这些举措恶化了光绪皇帝与朝臣的关系,也恶化了光绪皇帝与慈禧的关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初二日,原本由军机四章京签拟意见后交光绪皇帝决策的司员士民上书,改为全部呈送慈禧太后披览。同日,光绪皇帝明发谕旨,让康有为出京赴上海市督办官报局。八月初三夜间,谭嗣同奉康有为之命前往法华寺面见袁世凯,劝说袁诛杀上司瓜尔佳·荣禄,派军队入京包围颐和园,并入宫保护光绪。袁世凯虚词应对,未给出明确答复。
历史学者杨天石认为,湖南会党领袖毕永年的《诡谋直纪》可确证康有为与谭嗣同有包围颐和园捕杀慈禧的计划。毕永年是谭嗣同、唐才常的好友。戊戌政变前夕抵达北京,由谭嗣同介绍给康有为。康有为欲令毕永年进入袁世凯军中,率领百人参与包围颐和园的行动,然后乘机杀掉将慈禧太后。毕以袁世凯不可信任为由拒绝。历史学者羽戈认为,谭嗣同谋划围园杀后,意味着他“发现改革一无可冀,毫不迟疑,立马回归革命路线。”
流血牺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初五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市,将谭嗣同夜访之事告知瓜尔佳·荣禄。初六日,慈禧太后宣布恢复“训政”,同时下达懿旨命步军统领衙门抓捕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康有为已于初五日乘火车离京前往天津,步军统领衙门只捕获康广仁及家丁五人。
八月初七日,谭嗣同到日本使馆访梁启超。日本公使与梁启超劝谭留下避难,谭对梁启超说:“我与你不同。理由是:一、大概往后十年八年,国内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逃亡的话,我既不会讲英语,又不会讲粤语,而华侨多是广东人,我的一切活动能力都会消失,成为废料。二、我父亲在官,我跑了,一定株连家属。三、我有肺病,寿命不会很长了。四、世界史先例,政体转变,无不流血,让我来做个领头人吧。你该逃生,我则待死。”谭将《仁学》一书及部分诗文稿交给梁启超,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稍后,谭又前往友人徐致靖家中吃饭,徐致靖问他作何打算,谭用筷子敲头说:“小侄已经预备好这个了,变法、革命,都要流血,就从谭某开始。”同期,谭嗣同写信给友人毕永年,与之诀别。谭在信中说,自己已做好引颈就戮的准备,希望毕永年出逃海外后,尽力为苦难深重的民族寻找栖身之地。此外,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也曾劝谭嗣同进入英国大使馆避难,谭嗣同以自己逃走则父亲必受株连为由婉拒。
八月初八日,谭嗣同被捕。同期或稍后被捕的还有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被捕后,谭嗣同在监狱墙壁上题有一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最早由梁启超披露于1898年12月的《清议报》,黄彰健、高阳、傅剑平等部分历史学者认为此诗是伪作。
十三日,未经正式审判,谭嗣同、杨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六人被匆匆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后世将六人并称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时年三十三岁。《申报》驻北京记者报道行刑当天场景,称“观者人山人海”“当行刑时,有某犯官之弟呆立人丛中,见兄俯首就戮,悲痛迫切,如醉如痴,幸经家人极力唤醒,扶之而去。”有说法称,谭嗣同临终留有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归葬湖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七日,谭嗣同遇难后的第四天,其父谭继洵被清廷革去湖北巡抚之职,谕旨勒令回籍,交地方官吏管束。谭继洵与谭家未受到更严重的株连的原因,一是谭嗣同被捕前仿照父亲笔迹写了一封斥责谭嗣同不忠不孝、威胁要脱离父子关系的书信,该书信被抄出。二是谭继洵曾上奏清廷,认为谭嗣同不堪担任军机章京之职。此外,谭继洵思想守旧,对洋务与西学的态度保守,对戊戌维新的立场也与谭嗣同不一样。获悉谭嗣同死讯时,谭继洵的反应是“噫!”,再无其他言语。后私下为谭嗣同撰写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万世,不得而知。”谭继洵还曾安慰谭嗣同之妻李闰:“七嫂,你不要这么伤心,我也同样不好受,你要知道,老七将来的名望在我之上呀!”
谭嗣同遇难后,京城的亲友故旧恐受株连,皆避而不出。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凤池“不避风险,拿了一铺芦席将遗体盖上,午夜扛回会馆,花费他自己的私蓄纹银六十两购棺殡殓,于会馆正厅”。九月下旬,谭嗣同的胞侄谭传赞偕仆人胡理臣、罗升,将谭嗣同的灵柩运回湖南浏阳,暂厝于郊外茅坪的墓庐之中。谭家不敢举办葬礼。谭嗣同的老师欧阳中鹄出面,约集素日与谭嗣同交好者十余人举行了吊唁活动,并延请僧人诵经,做道场七日,以佛法为其超度。次年,谭氏族人在浏阳城南的牛石乡翟水村石山下为谭嗣同建墓。1904年,谭嗣同的灵柩正式入葬。
著作与思想
著作
谭嗣同勤于著述。甲午战争之前,谭的作品以旧学居多。甲午战争之后,谭致力于变法改革,作品中新学的内容更多。其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此外还在《时务报》《湘报》《湘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一些与改革有关的文章。流传至今者超过四十万字。其中《仁学》是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著作。
旧学四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谭嗣同寓居南京时,刊印过《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分别是《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和《石菊影庐笔识》。《寥天一阁文》二卷,收有书札、叙、记、传、铭及《三十自纪》等。《莽苍苍斋诗》二卷,补遗一卷,收有近体诗九十八首。《远遗堂集外文》有初编与继编,是谭嗣同汇集二哥谭嗣襄作品及与谭嗣襄有关的悼念作品而成。《石菊影庐笔识》是谭嗣同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读书札记,从中可见谭早年思想驳杂,深受中国传统典籍的影响。
《兴算学议》
《兴算学议》由谭嗣同的老师欧阳中鹄刊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收录有《上欧阳中鹄书》,附录有《浏阳算学馆原定章程》《浏阳算学馆原定章程》。本书是谭嗣同经历甲午战败刺激后寻求变法自强路径的产物。谭当时欲在家乡浏阳设立算学馆,《兴算学议》一书在浏阳士绅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思纬氤氲台短书》
谭嗣同早期重要论著,包括《叙》《报贝元征》《治言》三篇。其中《治言》是谭嗣同二十岁的作品。当时的谭嗣同虽因中法战争的刺激而生出改革理念,却仍是传统伦常名教的拥护者。谭后来在《报贝元征》中反思,说自己当年写作《治言》时,并不真正了解中外的是非得失,犯了“尊己卑人”的过错。
《仁学》
《仁学》两卷共五万余字,是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代表作。本书约写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间。书中,谭嗣同将儒家、墨家、道家、佛教的思想,王充、张载、王夫之与黄宗羲的学说,与欧美输入的算学、格致学、社会学及民权理念合为一体。因在政治立场上倡导民权、否定君权,对清朝皇帝、清代历史与时政皆有激烈批判,故在谭嗣同生前未曾刊印,只以手稿与抄本的形式在唐才常等少数好友间流传。谭嗣同赴死前夕,将《仁学》手稿交给了梁启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末,梁启超开始在《清议报》上连载《仁学》,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末连载完毕。
思想
兴民权废君统
政治思想方面,谭嗣同以兴民权、废君统为政治改革理念的核心内容。他在《仁学》中号召国人冲破君主制度的网罗,认为君与臣原本都该是为民办事、助民办事之人,现实则是君与臣皆将自己凌驾在民众之上,故二千年来之政皆是秦政,皆是大盗之政;二千年来官方倡导的纲常名教皆是荀学,皆是伪善的乡愿之学。谭还说,中国之所以愚弱,主要原因是君权与官权太重,民权太轻,以至于社会没有平等,也没有公理,触目皆是惨酷蒙蔽之祸。
谭嗣同认为,改革的首要之务是兴民权,兴民权的首要之务则是开民智。开民智的具体办法包括创办学会、变更科举、设立公司、发展报业等。谭还主张与《万国公法》接轨,反对“仇洋闹教”。
独特的奢俭观
经济思想方面,谭嗣同主张自由贸易,反对闭关锁国,希望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他对晚清洋务派创立的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也持批评态度。谭还从奢俭观入手,思考了经济模式与政权制度的关系。谭认为,通过消费金钱来追求物质享受是基本人性,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为满足这种基本人性,民众会努力创造财富并让财富流通起来。当统治者大力宣扬、推崇节俭时,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会被压制,会导致整个社会物产凋敝、民智不兴,会造成人人节俭而人人都很贫穷的结果。谭还认为,政府究竟是压制民众的消费欲,还是尊重民众的消费欲,与政府的性质是“私天下”还是“公天下”有直接关系。私天下者会提倡节俭,会压制民众的消费欲,财富的流通会被阻遏,最后酿成动乱。公天下者会提倡消费,会尊重民众的消费欲,财富可以自由流通,不会造成动乱。
男女内外平等
社会思想方面,谭嗣同尤为重视男女平等。在《仁学》一书中,他将“仁”的具体内容分为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四个部分。其中的男女内外通指的正是男女平等。谭嗣同认为,要想达到“仁”的理想世界,必须做到君民平等、中外各国平等、家庭内外男女平等,最后实现人我之间的平等。具体而言:谭嗣同反对强迫女性穿耳、缠足;反对将女性禁在家庭之中;反对严防男女自由相见的所谓礼制;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这些残毁女性肢体和精神的做法,是将女性视为鬼物和仇。谭还反对婚姻由父母包办,主张男女两情相愿自由婚配。谭也反对男性可以姬妾成群、女性一旦涉及淫事即罪可至死的不平等现实。在谭看来,男性与女性同为天地所生的菁英,应同等拥有无量的盛德与大业。受这种思想驱动,谭嗣同在湖南参与发起了解放女性的不缠足会,他为不缠足会起草的章程中,有婚姻须彼此情愿且年岁相当的明确规定。谭还与梁启超、汪康年等人支持经元善在上海成立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谭的夫人李闰,也在谭的支持下,参与了中国女学会的创办与经营工作。
接轨近代教育
教育思想方面,谭嗣同反对传统的词章考据之学,将研究此类学术之人称为“亡国之士”。谭也反对传统的科举教育,尤其反对科举教育里的三纲五常,认为正是这些东西将中国拖入了落后、黑暗的境地。谭主张变传统科举教育为近代学堂教育。他希望每乡每村都有学校;要有初学院(小学)、中学院(中学)、上学院(大学)。学校传授的知识要与近代知识体系接轨,要有律学(法学)、武学(军事学)、商务(经济学)、动植物、算学(数学与几何)、医学、舆图学(地理学)、天文、矿务、测绘、航海、农务、制器、方言、税务等等。要实施义务教育,子女到了八岁,父母就有责任送其进入学校读书,否则父母将受到法律惩罚。要有女校,让女性与男子一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谭嗣同还主张普及性教育,使国人抛弃性即淫邪的陈旧观念,认识到性乃自然之事。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时务学堂、南学会与《仁学》传播的反清与革新思想,与谭嗣同毅然赴死的牺牲精神,影响了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革命军》作者邹容求学时,将谭嗣同的遗像置于自己的座位旁,并写诗以谭嗣同的后继者自我勉励:“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在晚清蹈海义士陈天华的《猛回头》里,谭嗣同是“轰轰烈烈为国流血的大豪杰”,是值得效仿的伟大人物。革命志士吴樾在遗书中说,自己正是受了谭嗣同《仁学》的号召,才不惜性命前去刺杀清廷的出洋五大臣。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说:“中国革命湖南最先:戊戌之役有谭嗣同,庚子之役有唐才常”,将谭嗣同引为革命同志。杨度深受南学会建设湖南以救亡保种理念的影响,撰写了《湖南少年歌》,称“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国,湖南当作普鲁士王国”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顾颉刚十九岁时读到谭嗣同的《仁学》,生出“冲破一切罗网之雄心”。钱穆求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读了谭嗣同的《仁学》后,毅然剪掉了头上的辫子。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很敬仰谭嗣同,《仁学》是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常读之书。总之,许多人“都是看了《仁学》一类的书,才起来革命的”。
评价
梁启超评价谭嗣同,说他“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所见未有其比,惜西学太甚,伯里玺(总统)之选也。”又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还赞誉《仁学》是前所未有之书和无价之宝。
谭嗣同曾前往拜见帝师翁同龢,与之讨论洋务。翁同龢评价谭,说他“通洋务,高视阔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钱穆评价谭嗣同,说他是从学术上正面痛斥纲常名教的第一人:“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章太炎对谭嗣同的人格极为推崇,称赞说:“戊戌变法,惟谭嗣同、杨深秀为卓厉敢死。”但章在思想学术上对《仁学》评价不高,认为太过“杂糅”。
熊十力敬佩谭嗣同的人格,曾对友人林宰平、梁漱溟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谭)复生一人足当之而已”。熊评价谭嗣同的《仁学》“规模甚大,志愿极宏”,同时也认为该书“不免失于浮杂”。
杨廷福在《谭嗣同年谱》中说:“(谭嗣同)先生的思想更富于革命性,并提出了反对异族统治、反对君主专制的理论,抨击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反对死节、反对阴阳五行谶纬之说,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勇敢地以身殉变法,这都是康有为所不及的。”
纪念场馆
谭嗣同家庭关系简表
注:本表仅收录谭嗣同的直系亲属。
文学影视
参考资料
从“大杂院”到腾退:北京谭嗣同故居的前世今生.新华网.2022-11-21
浏阳会馆.北京市文物局网站.2022-11-21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网站.2022-11-21
长沙晚报:湖南浏阳谭嗣同墓险些被盗.新浪网.2022-11-21
电视剧《走向共和》.CCTV-电视剧频道.2022-11-21
田沁鑫x奚美娟x周杰,《北京法源寺》归来.新京报.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