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楼燕(拉丁学名:Apus apus),别名普通雨燕、雨燕、麻燕、北京雨燕、楼燕。其栖息于森林、荒漠、城市等多种生境,营巢于岩壁、城墙和古建筑,海拔高达3300米。普通楼燕在世界上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在中国常繁殖于西北至华北、东北,南迁至东南亚、澳大利亚或非洲越冬。

成鸟的体长约18厘米,体型与家燕相似,但个体稍大,周身黑褐色,额部近白色。翅呈镰刀状稍向后弯曲,尾羽叉状呈中等深度。雄性成鸟的额和头的前半部为土黄白色,头的后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状。初级飞羽和覆羽的外羽片为黑褐色,内羽片为灰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为灰褐色;翼成镰刀状,很长,超过尾羽约50毫米。颏、喉和前颈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雌鸟与雄鸟完全相同。虹膜暗褐;嘴黑;跗蹠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

2000年,普通楼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普通楼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保护等级为LC。

相关历史

1870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普通楼燕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种,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1964年6月中旬,动物界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骑自行车沿故宫外护城河一周,记录到360只普通楼燕。1974年用同样方法记录到510只。20世纪前期,普通楼燕种群数量曾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1999年,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吉祥物“燕燕”,其原型就是普通楼燕。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就是普通楼燕的造型。

外形特征

成鸟的体长约18厘米,体型与家燕相似,但个体稍大,周身黑褐色,额部近白色。翅呈镰刀状稍向后弯曲,尾羽叉状呈中等深度。

雄性成鸟的额和头的前半部为土黄白色,头的后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状。初级飞羽和覆羽的外羽片为黑褐色,内羽片为灰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为灰褐色;翼成镰刀状,很长,超过尾羽约50毫米。颏、喉和前颈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雌鸟与雄鸟完全相同。虹膜暗褐;嘴黑;跗蹠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普通楼燕栖息于森林、荒漠、城市等多种生境。营巢于岩壁、城墙和古建筑。海拔高达3300米。

分布范围

普通楼燕在世界上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在中国常繁殖于西北至华北、东北,南迁至东南亚、澳大利亚或非洲越冬。

繁殖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佐治亚州直布罗陀海峡匈牙利印度爱尔兰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尼泊尔、荷兰、北马其顿、挪威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巴林约旦科威特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南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刚果洪都拉斯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朗、伊拉克意大利肯尼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赞比亚津巴布韦

游荡(非繁殖地):圣彼得和密克隆

游荡:佛得角科摩罗、中国香港、冰岛、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塞舌尔索马里、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美国。

生活习性

普通楼燕在中国北京每年于4月间迁来,8月间南迁。夏时迁到后,常集结大群在城楼附近,互相追逐飞翔,几乎终日不停。其也在旷地、田圃间、湖沼水面等处群飞。飞速每小时可达110km,为鸟类中的飞行最速的一种鸟。普通楼燕飞时,或一直向前,或呈迥旋状,常常改变方向,有时向一侧倾斜,有时向另一侧,两翼一连迅速地鼓动,而后滑翔一段,再行鼓翼如前。飞行常在高空,但有时亦低飞,仅掠地面或水面而过。叫声为响亮尖锐的颤音,且飞且叫,平时群飞,凑成喃喃震声,在晨昏和狂雨前后,尤常听到。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也是最常见的夏候鸟之一,在绿洲和附近的荒漠地带更为常见,常集结大群在天空飞翔。

普通楼燕趾的四趾均向前方,使得它可以在墙壁或岩石的垂直面上抓悬着,不惯在水平面上爬动。飞时张口,捕取空中飞虫为食。有时亦在屋檐下或他处觅食,特别在晨间或雨后,因为在这些时候昆虫大多隐匿,故不在空中活动。

普通楼燕完全以昆虫为食,尤喜捕食同翅目的蚜科、浮尘子科(Jassidae)、半翅目的蝽科双翅目蝇科,有时也取食鞘翅目膜翅目蜻蛉目革翅目的昆虫及蜘蛛等。幼鸟所吃的昆虫与成鸟相似。一对10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成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孵出20天的幼鸟所吃的虫数可达3675只,快出巢时为6927只。所吃的昆虫除极少数益虫如狮蚜以外,均为害虫。

繁殖习性

普通楼燕的繁殖期在5-8月,巢营于城墙、古塔、庙宇墙壁内,多置于难于接触的较深的窟窿里。在楼门上的一般距地在8-20m间,在它处的巢较低些,但不少于3m的高度。巢甚简单,呈蝶状,十分平坦光滑,直径9-10cm,高1-3cm。巢的外面为泥土混着的叶、茎、纤维、破布、碎纸和其他各种杂屑等,内面为柔软物质如羽毛等,用亲鸟口涎粘着的。巢因历年沿用,故变为污浊不洁。营巢由雌雄两亲鸟共同进行。卵一窝2—3枚,呈椭圆形,纯白色无斑,大小与家燕的卵相似,为24-25×16-17mm。

孵卵需时约21-23日。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在晚上多由雌鸟孵伏。早成雏孵出后,亲鸟每天喂虫当初仅9次,至雏鸟快起飞时增至20次。雏鸟经大约一个月时间的喂育,才飞出离巢。

主要价值

普通楼燕完全吃虫,而且所吃的绝大部分均为害虫。在育雏期中,成鸟每次飞来巢中喂雏,口叼大约300只昆虫,每天喂9—20次,早成雏快出巢时每日吃了6、7只昆虫,一窝雏鸟所喂的虫,为数可观。由此可见,普通楼燕是夏时消灭害虫的益鸟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5年,普通楼燕在欧洲的总量估计为19,100,000-32,500,000对,相当于38,200,000-65,000,000只成熟个体。欧洲平均占全球范围的40%,因此对全球物种数量规模的初步估计是95,500,000-162,500,000只成熟个体。因此,普通楼燕的总量被放置在95,000,000-164,999,999只成熟个体之间。

保护措施

2000年8月1日普通楼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普通楼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保护等级为LC。

参考资料

Apus apus Linnaeus, 1758.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08

Apus apus.iucnredlist官网.2025-01-08

普通雨燕.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08

Apus apus Linnaeus, 1758.物种2000官网.2025-01-08

普通雨燕.中国生物志库.2025-01-08

国家三有名录.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2025-01-08

北京雨燕:古城精灵 友谊使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1-15

Apus apus.biolib官网.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