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学名:Apus apus pekinensis)是普通雨燕(Apus apus)的亚种,隶属于雨燕科雨燕属。成鸟体长171毫米~180毫米,体重34克~36.5克,羽毛黑褐色,头顶、腹部颜色稍深,前额颜色稍浅。颏和喉均为白色,眼缘、翼缘少许白色。北京雨燕一般集群飞行,善于远途飞行,是迁徙性鸟类。因其四趾均伸向前方而无法平地站立,起飞时需借助外力。飞翔时张口捕食,以蚊、蝇、等为食,属于益鸟。常筑巢于寺庙、楼宇、城楼墙壁的窟窿里。夏季分布于古北界和新北界,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以及华北等地。冬季则迁徙至印度和非洲。
研究现状
1870年,英国博物学者罗伯特·温斯侯(Robert Swinhoe)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挤压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使其繁衍生息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种现状,学者们对北京雨燕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研究;第二,对北京雨燕卵人工孵化的研究;第三,对北京雨燕保护措施的研究。
形态特征
北京雨燕体长171毫米~180毫米,体重34克~36.5克。额和头前半部分土黄白色,后半部分灰褐色,背部、腰部、尾部覆盖黑褐色羽毛,尾深且呈叉状。初列飞羽尖而长,通常10枚。初级飞羽和覆羽的外羽片为黑褐色,内羽片为灰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为灰褐色,翼成镰刀状,超过尾羽约50毫米。颏、喉和前颈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虹膜暗褐;嘴黑;跗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北京雨燕爪具有四趾,均向前伸,即为前趾型 ,嘴短而扁平,呈三角形,近于黑色。
分布栖息
夏季分布于古北界和新北界,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以及华北等地。冬季则迁徙至印度和非洲。北京雨燕对干旱和半干旱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除刚果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北京雨燕在迁徙过程中途经多处荒漠。在非繁殖季,北京雨燕有123天左右的时间生存于年降雨量小于600毫米的地区。
生活习性
采食
北京雨燕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半翅目(Hemiptera)、双翅目(Diptera)昆虫,有时也捕食鞘翅目(Cole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革翅目(Dermaptera)昆虫。每个成鸟每天可捕食昆虫700只左右。饮食中常见昆虫有蚊(Culicidae)、家蝇(Musca domestica)、蚋(Simulium)、飞虱(稻虱科)、大叶蝉科(Cicadellidae)等。
筑巢
北京雨燕在巢址选择上多喜周围林木覆盖率较低的高大古建筑物。例如城楼、庙宇、亭台、合肥古城墙墙沿等,在一些仿古建筑上亦有筑巢。北京雨燕以口涎混合泥土、羽毛、干草、木屑、茎叶、须根、棉花、线头、毛发等营巢,内部铺垫则采用羊毛、牛毛等毛发或者羽毛。巢穴呈杯状。外径约130毫米*85毫米,内径约100毫米*65毫米。筑巢工作由雌雄两性共同负责,通常情况下一只外出寻找筑巢材料,另一只停留在巢内用嘴涂抹搭建。北京雨燕每年往返3万多公里,飞抵目的地后仍会使用其多年使用的巢穴来繁殖后代。
飞行特点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长距离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其时速可达110公里~200公里。北京雨燕可以在飞行过程中完成捕食、求偶、交配、收集筑巢材料等活动。北京雨燕除了产卵、孵化,其它时间不分昼夜地飞翔,几乎不落地。
迁徙
北京雨燕是典型的候鸟。每年4月飞抵中国,7月中下旬开始南迁。北京雨燕迁徙过程中一般顺风飞行,7月中下旬,因北京盛行偏南季风,北京雨燕先选择向北飞行至蒙古国,后经中国新疆北部,再借助东北季风,向西南飞行至沙特阿拉伯。此后,一路南下,途中选择里海、两河流域、红海、尼罗河上游、刚果盆地为中途补给地。最终于11月到达非洲越冬地。其越冬地主要在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三国,在三国交界处的卡拉哈里国家公园较为集中。这一迁徙过程,全程14733千米,耗时约两个多月。在南非高原经历100天的越冬期之后,北京雨燕于第二年的2月中旬启程向北迁徙,途径刚果盆地,于4月下旬飞抵中国,该段行程总长13572公里,历时64天。在这样一个迁徙的往返行程中,北京雨燕共经过37个国家,跨越了亚、非两个洲。
生长繁殖
北京雨燕从破壳而出到第一次交尾至少需要2年时间。中国是北京雨燕的夏季繁殖地,每年的4月末到7月中旬是其交配、繁殖期。雌鸟每次产卵2枚~4枚,卵呈椭圆或长椭圆形,长径25毫米左右,短径约16毫米。卵白色无斑点,重3.2克左右。自然条件下,卵的孵化期约为18天。早成雏体裸露,色微红,上喙尖端具有白色卵齿筋骨草,雏鸟体重与卵重相当。雏鸟破壳后双眼紧闭,有抬头、张口等待喂食的行为。
北京雨燕的雌鸟和雄鸟均参与孵化,每日晨昏,雌鸟和雄鸟都要短期离巢外出取食,这就造成了鸟巢小环境温度的变化和空气的流通,这个过程称为“晒蛋”。亲鸟捕捉昆虫饲喂雏燕,这些昆虫包括蚊、蝇等小型昆虫,雏鸟单次采食量约0.2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1~2002年,专家在北京周边设立65个观测点对北京雨燕的种群进行多次观测,结果显示种群规模仅3000只。2003年后,北京雨燕种群保护工作启动,到2020年,其种群数量已恢复到1万只左右。
致危因素
造成北京雨燕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增多,古建筑、古城墙的拆除、修复,人为因素干扰等,这些因素导致适合北京雨燕繁殖的巢址越来越少。除此之外,环境污染,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北京雨燕体内,对该物种的健康造成威胁。
保护措施
为保护北京雨燕等野生鸟类,北京市于2018年启动“百万亩造林工程”,为野生动物迁徙提供“绿色通道”和“休息区”。为增加北京雨燕食物来源,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自2016年起,北京市启动了每年2200公顷湿地恢复建设项目,到2020年累计完成湿地建设6674公顷。
相关文化
鸟中明星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被称为“鸟中明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的妮妮原型就是北京雨燕。中国五福娃妮妮这个形象传递的是春天的气息,一边飞行一边播撒美好的祝福。1999年北京举行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该运动会的吉祥物“燕燕”也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
一带一路大使
北京雨燕迁徙路线,几乎与一带一路的路线重叠。因此,人们亲切的称北京雨燕为“一带一路大使”。
皇家符号
在北京,北京雨燕的巢穴主要集中于颐和园、天坛、雍和宫等古代帝王所使用的皇家建筑上,它是唯一一种与皇家建筑长期相伴的鸟,因此被人们视为皇家符号。
参考资料
北京雨燕.aviandiscovery.2024-10-21
Apus apus pekinensis.ITIS.2024-10-18
北京雨燕:古城精灵友谊使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1-12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1-12
五个福娃:北京欢迎你(图).搜狐新闻中心.搜狐网.2023-01-12
中外研究团队首次精确揭示北京雨燕迁徙规律.光明日报.2023-01-1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bkzx.2023-01-12
城区调查显示:北京雨燕繁殖后有1万只左右.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23-01-12
听见丨北京雨燕:神秘的飞行者.CCTV央视网.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