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庆奎

高庆奎

高庆奎(1890年6月15日—1942年2月4日),原名振山(镇山),字子君、俊峰。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前四大须生之一,京剧高派老生艺术创始人。

1980年,高庆奎出生于北京,父高四保为京剧丑角;1990年,师从贾丽川及贾洪林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配演娃娃生。1914年,与梅兰芳配戏。1919年,与梅兰芳赴日演出。1921年4月,高庆奎与赵世兴成立庆兴社,1922年推出全部《鼎盛春秋》,1925年3月,在大新舞台演出《胭粉计》;1926年出演《三国》,1927年12月,重新排演全本《生死板》。1933年,高庆奎与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双头牌”演出。1934年12月,高庆奎败嗓在家休养,1936年6月复出仅两天后,因败嗓辞别舞台,1938年,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2月病逝于北京。

高庆奎在艺术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多有创新;又精于唱功,嗓音高亢脆亮,音色丰富,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其代表作品被世人所公认的有“三斩一碰”或“三斩一探”(即《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碰碑》《四郎探母》),《逍遥津》中二黄倒板的长腔、《辕门斩子》中娃娃调的唱法,均独树一帜,堪称高派绝唱。高庆奎创立的高派,与余(叔岩)派、言(菊朋)派并列为当时老生三大流派,高派传人有白家麟李和曾李盛藻辛宝达倪茂才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0年,高庆奎出生于北京的贫寒艺人家庭, 父亲高四保是个丑角演员。为了改换门庭,高庆奎幼时曾被送进私塾读书,后因生计难以维持,中途辍学, 只好也入科班学艺。高庆奎随着父亲,在各个戏台转来看去,耳濡目染之间,从小就对京剧产生浓烈兴趣。

1990年,高庆奎师从贾丽川及贾洪林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为谭鑫培配演娃娃生,后曾搭杨小朵“文社”、刘鸿声“陶永社”、谭鑫培“同庆社”、俞振庭“双庆社”演出。18岁变声后从李鑫甫练武功学把子。

演艺经历

1914年,高庆奎受社会改革之风,与梅兰芳合演了京剧第一个时装戏《孽海波澜》。1915年2月5日,高庆奎与为梅兰芳、时慧宝王凤卿谢宝云陈德霖合演的《四郎探母》。1917年8月25日,因京北水灾,在第一舞台唱义务戏,高庆奎主演《黄鹤楼》。1918年2月,与姚玉芙在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合演《三击掌》;3月与杨小楼尚小云荀慧生李顺亭等合演《楚汉争》前后本,扮演韩信;5月随梅兰芳在鸿庆班赴天津市演出,归来搭在裕群社;9月再随梅赴津演出。

1919年4月21日,梅兰芳带领高庆奎、贯大元两位老生及其它7位演员赴日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等地演出;5月1日在东京帝国剧场开始上演。第一个剧目《天女散花》连演了两场,梅饰天女、姚玉芙饰花奴、高庆奎饰维摩诘;10月赴沪与周信芳在丹桂第一台同班演出。两人合作排演很多新戏和连台本戏;这时期他吸收南派京剧特点,并受南方革新思想影响,为创立高派打下基础,两人都勇于革新创造,所以相处分外亲密。1920年,与周信芳合演创编新戏《海瑞参严嵩》等剧目。九月加入双庆社,挂头牌,主演《斩黄袍》《卖马》《胭粉计》等戏,并与尚小云合演《牧羊圈》等大轴。

1921年4月22日,与赵世兴从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庆兴社。旦角先后为程艳秋程砚秋),黄润卿,朱琴心,出演于华乐戏院中和戏院、第一舞台等处;4月16日高庆奎与程砚秋合演《汾河湾》;4月26日高庆奎与程艳秋合演《打渔杀家》;5月1日大轴高庆奎主演《奇冤报》,6月24日高庆奎在华乐园初演《连营寨》。7月31日高庆奎赴沪演出,在华乐园临别纪念,演出《珠帘寨》;8月10日高庆奎离京赴沪,系第二次赴沪,演出新学之《过五关》,并排演《哭秦庭》;11月9日高庆奎与赵世兴再组庆兴社,约程艳秋荣蝶仙郝寿臣沈华轩朱桂芳等加入,出演华乐园;12月15日于华乐园首演创编新戏《乐毅伐齐》。1922年,推出全部《鼎盛春秋》从战樊城到刺王僚,共六折。6月高庆奎请王鸿寿到庆兴社。一面排新戏,一面高庆奎向其学戏,特别是红生戏;排演了《七擒孟获》《三门街》《青梅煮酒论英雄》《战长沙》《七星灯》《温酒斩华雄》等戏。同年,受EMI集团之请,在李铁拐斜街升官店灌制唱片《八大锤》《七擒孟获》《汾河湾》《空城计》《珠帘寨》等唱段。

1924年,班社改名玉华社,并于物克多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打侄上坟》《探母回令》《打鼓骂曹》《胭粉计》等唱段。冬首演《哭秦庭》,唱做繁重,以后历演上座不衰,成为高派老生代表剧目。同年,排演《重耳走国》《乱楚宫》《割麦装神》《平陆浑》等剧。在北京约清逸居士(溥绪)将姚伯欣本改编演出,改名《煤山恨》,演出中将京白改为韵白,此后南北演出都改韵白。1925年3月,在大新舞台演出《胭粉计》等,此剧成为高派老生代表剧目。

1926年,在演《三国》时,开始首创“一赶三”,前扮鲁肃,中扮诸葛亮,后扮关羽;2月6日全部《苏三起解》首演于上海大新舞台。荀慧生饰玉堂春,高庆奎饰蓝袍,刘汉臣饰红袍,金仲仁王金龙;秋排演全部《庆顶珠》;8月29 第一舞台筹赈义务夜戏,合演《群英会》,高庆奎饰鲁肃;9月5日在第一舞台演夜戏,压轴《探母回令》,高庆奎扮杨四郎。1927年12月,高重新排演全本《生死板》,饰刘子忠。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窝窝头会”义务戏;7月20日,第一舞台河北省战地灾民筹款义务夜戏,高庆奎与马连良郝寿臣合演《借东风》;10月14日,高庆奎、王福山合组庆盛社,在得兴堂祀神;11月28日,高庆奎在华乐戏院初次演唱新排《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张鸣才董俊峰等合作。1929年4月,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1931年,《京报》发表文章提出老生三杰,即“马连良,余叔岩,高庆奎”。

1933年,与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双头牌”演出;5月26日天蟾舞台第一天夜戏,高庆奎、金少山、刘连荣演《失、空、斩》,梅兰芳演《苏三起解》;6月4日天蟾舞台日戏,大轴为《大甘露寺》,高庆奎前扮乔玄、后扮鲁肃,梅兰芳扮孙夫人,金少山扮张飞高雪樵赵云,刘连荣扮孙权孙甫亭吴国太,王少亭扮刘备萧长华扮乔福。6月25日临别演出,天蟾舞台日戏,高庆奎演《胭粉计》,梅兰芳演三本《太真外传》。天蟾舞台夜戏,高庆奎、李慧琴、高雪樵、林树森、王富英等演《哭秦庭》,梅兰芳演四本《太真外传》;11月21日高庆奎、筱翠花等在开封河南大舞台上演创作剧目《庄子》(又名《敲骨求金》);11月26日华乐园,庆盛社演出日场,重新上演新排《马陵道》,高庆奎、郝寿臣合演全剧从谷孙膑下山到万弩射庞涓;同年于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煤山恨》、《史可法》等唱段。1934年4月27日,华乐园日戏,高庆奎、李洪春、李春恒、李慧琴慈瑞泉合演《杨椒山弹劾严嵩》。报评论此戏:浩气薄云忠烈史戏;7月1日首演全部《蝴蝶梦》包括“善宝庄”、“度白简”、“庄子扇坟”,到“大劈棺”止。高庆奎饰庄周,小翠花饰田氏,陈喜星饰自向,马富禄饰童儿,罗福山、李四广等合演。

嗓败息影

1934年12月,高庆奎嗓子忽然发病,暗哑得一字说不出,只得回家休养。1936年6月22日,高庆奎复出,与小翠花合演《浔阳楼》。因嗓音一字不出,第二天演《史可法》只得回戏。有很多观众不肯退票,他们还没灰心,依旧等高老先生嗓子一旦恢复,再来换票看他的演出,而且认为这个日子的到来,是不会太久的。所以直拖了几个月的时间,票才退完。1938年,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向李和曾沈金波等传授高派剧目。1940年,高庆奎正式收李和曾为徒。同年,李盛藻赴沪挂牌,并请高庆奎把场。

1942年2月4日,高庆奎逝世于北京烂漫胡同78号寓所,享年仅五十三岁。

主要作品

主演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

九龙山》《盗宗卷》《碰碑》《搜孤救孤》《朱砂痣》《醉打金枝》《八义图》《四郎探母》《斩子》《洪洋洞》《战长沙》《连营寨》《逍遥津》《忠孝全》《琼林宴》《庆顶珠》《法门寺》《断密涧》《八大锤》《九更天》《战蒲关》《骂曹》《黄鹤楼》《武家坡》《七星灯》《乌盆记》《下河东》《乌龙院》《游龙戏凤》《醉写》《汾河湾》《黄金台》《失空斩》《状元谱》《宫门带》《定军山》《赶三关》《打棍出箱》《卖马》《借赵云》《楚汉争》《游龙戏凤》《文昭关》《举鼎观画》《莽牛阵》《七擒孟获》《三门街》《捉放曹》《三国志》《生死板》《乐毅伐齐》《梨花记》《芦花河》《平陆浑》《重耳走国》《割麦装神》《白帝城》《锤震金蝉子》《吴越春秋》《应天球》《普天乐》《黑驴告状》连台本戏施公案》、全部《铁莲花》

红生戏

斩黄袍》《华容道

武生戏

《骆马湖》《宏碧缘》《凤凰山》《翠屏山》《麒麟阁》《嘉兴府》(饰骆宏勋)《刺巴杰

老旦戏

钓金龟》《滑油山》《游六殿》《掘地见母》

花脸戏

姚期》《铡美案

主演新编剧目

史可法》《杨椒山》《煤山恨》《大破洞庭湖》《海瑞参严嵩》《乱楚宫》《鼎盛春秋》《哭秦庭》《信陵君》《马陵道》《豫让桥》《赠绨袍》《苏秦张仪六国拜相》(前后部)《卧薪尝胆》(前后部)《狸猫换太子》《文光异彩忠义图》《青梅煮酒论英雄》《战睢阳》《浔阳楼》

参加配演剧目

《白门楼》《采花赶府》《长坂坡》(饰刘备)《玉堂春》(饰蓝袍、红袍)《胭脂虎》(饰李景让)《群英会》(饰鲁肃、诸葛亮)《梅玉配》《儿女英雄传》《天河配》《天香庆节》(饰宋无忌)《花木兰》(饰花弧)《孽海波澜》(饰彭冀仲)《一缕麻》(饰林太守)《牢狱鸳鸯》(饰父亲)《邓霞姑》(饰父亲)《天女散花》(饰文殊菩萨、维摩诘)《童女斩蛇》(饰李诞)《花田错》《梅女》《白奶计》《盂兰会》《奇双会》《红线盗盒》《御碑亭》(饰王有道)《春香闹学》(饰陈最良)《贵妃醉酒》(饰高力士)《虹霓关》(饰秦琼)《乌龙院》(饰张三郎)《乌盆记》(饰赵大)《普陀山》《丁郎寻父》《神怪剑侠案》《明妃怨》《开天辟地》

留世唱片

高庆奎在艺术生涯中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唱片录音,其中包括EMI集团、高亭唱片公司和物克多唱片公司等公司的录音。这些唱片包含了高庆奎在不同艺术发展时期的剧目,是研究高派老生艺术的宝贵资料。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博采众长

高庆奎为老生流派创始人,在艺术上多有创新,其艺术特点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他自幼从师贾丽川,在继承刘鸿声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谭鑫培孙菊仙贾洪林老旦谢宝云武生黄月山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加以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产生新的老生流派,世称高派,与余(叔岩)派、言(菊朋)派并列为当时老生三大流派。高庆奎能演老生、红生、武生、脸谱、老旦等行当。在《伍子胥》中,前演伍员后演吴王僚。在《群借华》中,饰演鲁肃、孔明、关羽三角。高庆奎饰演不同行当,官中角色,皆有特色。

戏路宽行当全

文武昆乱不挡,主配兼能。有些演员只会唱主角或只会唱配角,高庆奎却是中间的与边沿的角色都能承担,这一点就是优势。他能演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红生、武生、花脸、老旦,行当很多。他向人请教的主要名家不下十几位,涉及的流派就有老生的谭派、孙派、汪(桂芬)派、刘派、麒派,还不包括武生他借鉴了杨派、谭派、黄派,红生学的王派,以及老旦的谢宝云、龚云甫,丑行更是先辈的家传,对多种艺术流派的精华广吸博纳。有人讽刺称他是“高杂拌”,恰好证明高庆奎的博识、多才和表演艺术的多彩,其他人恐怕是望尘莫及的。

南北融合派

高派是南北艺术融合的一派艺术,是地地道道的“南北融合派”。高庆奎吸收南派京剧艺术的特点,使南北两派京剧艺术在他身上得到融合的过程,从而打下了他创立高派艺术的深厚基础其次,就是学习唱念做打等艺术技巧,融于北方京剧艺术之中,融于自己的身上,融会的结果,就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流派的高派艺术。”

综合塑造人物

“情致声色,应有尽有”。高派善于念工,吴小如称高庆奎演出的剧目。高庆奎不单凭唱、念,而是善于表演,武功扎实,综合运用唱念做打来塑造人物。

兼收并蓄,改革创新

董维贤《京剧流派》:“在京剧改革上,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高庆奎的《逍遥津》是不可堪比的经典,是唱、念、做工水乳交融的精品之作,是“近取于刘,远取于孙,而且在孙刘之间又有创造”。刘不擅做工,而高则把唱、念、做融于一体。此外,在对不同人物的装扮上,根据不同人物所处的境遇,有不同的服装和化妆。

精于唱功

高派艺术另一特点是精于唱功,他的嗓旨高亢脆亮,音色丰富,音域宽广,气力充沛,高音不散,低音不飘,奔放洋溢,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他善使高腔、长腔,常用“楼上楼”唱法翻高,很有力度。擅长运用气口,长腔中,不露气口痕迹,创造了一种高派独有的“疙瘩腔”,跌宕有致,铿锵动听。他善于以情带唱,最长于表达悲怆激昂之情。不仅唱功精湛,念白、做工及武功,均有深厚的根底,其念白顿挫有力,表演精细老练。在台上一丝不苟,每演必全力以赴,深得观众赞赏。

主要成就

京剧的历史上,高派创始人高庆奎占据了重要的一页,他是京剧艺术最为蓬勃发展之时的“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之一,也被誉为“三大贤”(马连良、余叔岩、高庆奎)之一。他的表演艺术,在一片宗谭之声中可谓独树一帜,是老生行中绽开的奇葩。

高庆奎初学也跟随谭鑫培,后宗刘鸿声,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充分整合自己多行当的演唱实践,而艺成之后兼容并包自称一派。他的嗓音清脆甜亮,音域宽阔,演唱时更能根据角色之需,通过音色曲情的变化,表达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其声情并茂之做派,倍得观众喜爱,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从整体京剧艺术的传承上来看,囿于惟妙惟肖展示某一派的唱法并不算真正的传承。对于名家,仅仅学习唱法是不够的,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学习他们的谦虚好学,学习他们的戏德戏品,才是传承艺术的根本方向。高庆奎的一生即贯穿着不断的学习,最终创造了高派艺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派并非表象上的某种唱法,某个曲目,某个身段,而是其蕴含的不懈学习及善于融合的精神。

家国情怀

高庆奎先生是位怀有一腔爱国情怀的人民艺术家,他在日本侵华时期忧国忧民,编演多出可歌可泣的新戏。

九一八事变后,剧作家清逸居士(爱新觉罗·溥绪)为他编写出新戏《豫让桥》,反映战国时期豫让抗敌复仇的事迹。据王永运《抗日救亡中的天津京剧界》:1932年10月,高庆奎与郝寿臣在天津春和戏院演出新编戏《史可法》,高饰史可法,郝饰多尔衮,史可法守土御敌,在“破城殉国”一场戏中,高庆奎的唱激扬悲怆,令人荡气回肠。《煤山恨》也是高、郝合演的新剧目,该剧与《费宫人》《明末遗恨》是一材三用,描写明朝末代崇祯帝国破家亡的悲惨史实,激发国难当头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敌救亡的爱国热情。又如编演《杨椒山》《睢阳城》。在日本汉奸当道之际,编演出反应明代嘉靖年间杨继盛不畏强权反抗误国奸臣严嵩的故事。剧中杨椒山秉烛修本,慷慨陈词,痛斥严嵩的十大罪状,悲愤激昂,令人激动。“七七”事变前,高庆奎编演出《睢阳城》,该剧假借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为鼓动抗战作宣传,他所扮演的张巡被擒后痛骂敌寇而亡。他在前半部以老生应工,后半部改扮成张巡鬼魂,以脸谱应工,唱[唢呐腔],蓝脸、红蓬头,既有进步思想内容,又有视听的精湛艺术表现。另如《哭秦庭》《信陵君》等剧目,反映的也是救亡救国的题材,为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热心公益

高庆奎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与同时期梨园名角纷纷参与义演。

1917年8月25日,因京北水灾,在第一舞台唱义务戏,高庆奎主演《黄鹤楼》。

1926年8月29日,第一舞台筹赈义务夜戏,合演《群英会》,高庆奎饰鲁肃。

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窝窝头会”义务戏,老生三杰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等名伶合演了全本《红鬃烈马》;7月20日,第一舞台为河北战地灾民筹款义务夜戏,高庆奎与马连良、郝寿臣合演《借东风》。

1929年4月,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等名伶参加演出。

1930年11月19日,梨园公会在第一舞台为辽宁、陕西、北平水灾举行三场筹赈义务夜戏,高庆奎参与其中。

1931年6月30日,上海筹募江西急赈会特请平津名优义务戏第一天,梅兰芳、高庆奎等出演。

人物评价

高庆奎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宽,音色丰富,既能唱老生武生,也能唱老旦、花脸。用气、吐字、行腔等取法孙菊仙、刘鸿升方法居多,唱念多用京字京音,擅长使用大气口的“满宫满调”,和长腔拖板唱法,抒发人物感情。演唱中继承了谭鑫培韵味醇厚的特长,所以高派演唱具有高亢激越、清朗秀润的特色。非常讲究唱情,《胭粉计》《空城计》《七擒孟获》,各剧中的诸葛亮不同,京剧名家孙盛文说:“贾洪林长于做,但没嗓子。刘鸿升能唱,腿有毛病。高庆奎好就好在合二而一,一人兼二名家之长。这也是老生最难的。”(《中国京剧史·中卷》评)

贾丽川、贾洪林叔侄培养出高庆奎、贯大元马连良。庆奎正式拜贾丽川为师,向贾丽川、侄贾洪林学习。贾丽川是文武昆乱不挡的里子老生,能戏多,肚宽卓,贾洪林常傍谭鑫培演出。高另向沈三元、陈福胜、朱天祥、吴联奎、刘春喜、李春福等人学习请益。这些人多是宗谭派 ,所以高是以谭派为基础的。高庆奎的嗓音使其成为继承并发展刘鸿升演唱艺术的杰出传人,但刘只是唱,而高在唱情这一重要环节上发展了刘派,再配合念做打等技巧,“四功”浑为一体,高的成就远出于刘之上。(刘乃崇《名留世间的高庆奎》评)

“在京剧改革上,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翁偶虹《鹤唳九霄三代传》称把周信芳和高庆奎“一时同膺京剧改革家的称号——‘南麒北高’,并喧于沪”,并列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的艺术家典型”。(董维贤《京剧流派》评)

“若论老一辈的规矩,庆奎知道得比哪一个都清楚明白;若论上台变化旧格,庆奎也比哪一个都来得敏捷,高老庆还比李广李广,不讲究营垒,不整齐队伍,凭着自己胸中定见临时制宜,也能够打胜仗立奇功。”(陈墨香评)

老先生们在说戏时常常提醒演员:“你要‘舍’得做。舍得做即是要‘舍’得自己按角色的需要去做。”而高庆奎的特点也就在这个“舍”字上。要想把高派学好,也只能学他的这个“舍”字。(李紫贵评)

吴小如评论高庆奎演出的《哭秦庭》:“载唱载念”,“论功夫,有吊毛,有耍髯;论腔调,有孙有刘。何时你过瘾,他何时休息,从未见其惜力。”

高庆奎随梅赴日演出《御碑亭》饰王有道,当时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的日本人撰写的文章称:“我觉得扮王有道的高庆奎,技艺的巧妙仅次于梅。”

人物关系

高家后代

高庆奎有五男二女,因祖籍山西省之故,其子以“晋”字排名为晋昌镇(高春生)、晋林高盛麟)、晋涛(高世泰)、晋其(高世寿)、晋元(高韵笙),除长子业医外,余者均坐科富连成社,其女名高亚荣、高亚贞。

二子高盛麟:声音条件没那么好,唱不了高派戏,主演武生。但是他把高派艺术的激情融在他的武生戏中,一招一式融入剧中人的情感,与父亲高庆奎唱戏时的全情投入一脉相承。同父亲高庆奎一样,很懂得博采众长。他在上海演出之时,也很特别注意南北派戏曲的融合。1947年,高盛麟与程砚秋合演于天蟾舞台。此时,技艺己趋成熟,不但具有杨派武生风范,还因受盖叫天周信芳及父亲高庆奎艺术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50年代,高盛麟参加武汉京剧团,后任武汉京剧院副团长,为该团主要挑梁演员,不仅常演出一些传统杨派武生及文武老生、红生戏,还和父亲高庆奎一样热心于新戏编演,陆续编演了《郑成功》《戚继光》《反徐州》等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豹子湾战斗》等。三个孩子姐姐高红,是珠影演员;二姐高莲娜,是广东电视台艺术团演员;弟弟高大伟是南方歌舞厅演员。

三子高世泰:入富连成科班后师从萧长华学小花脸,比如《哭秦庭》《逍遥津》都深得高庆奎真传,他有一个特大粉丝,那就是毛泽东,戏曲实力可见一斑。

小儿子高韵笙:入科班后从师王连平、茹富兰钱富川诸位名家,以短打武生见长。解放初期,高韵笙在东北地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调入北京总政歌舞团京剧团,他后来随团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五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为京剧之发展、传承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高派弟子

高派传人有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马少襄、王仲亭、范钧宏、李和曾及高庆奎大女婿李盛藻等,再传弟子有辛宝达倪茂才李文林吴平、张跃浮、单佑安等人。

白家麟:1933年白家麟正式拜高庆奎为师,学习高派戏。白家麟多演衰派戏和关戏,戏演得很规矩,挑过班,在《八仙得道》扮演张果老一角甚为出彩,在舞台上倒骑驴背边唱边做,颇受观众欢迎。

李和曾:1940年在中华戏校毕业,之后先搭班,后组班演出,1955年,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李和曾一直是主要演员,历任团长、副院长,主演高派戏《胭粉计》《哭秦庭》《逍遥津》《斩子》《浔阳楼》《除三害》《赠绨袍》。

辛宝达:1985年拜李和曾为师,是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老生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89年获第七届戏剧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1993年获梅兰芳金奖大赛生角组提名奖

李衍茂:2017年拜辛宝达为师,成为第四代高派传人,是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青年老生演员,他的嗓音高亢明亮,得到观众广泛的好评。

参考资料

高庆奎.上海图书馆名人规范库.2024-07-16

高庆奎.上海图书馆馆藏唱片知识库.2024-07-16

「戏曲大观」“四大须生”之高庆奎 了不起的“三不争”.百家号.2024-07-23

高庆奎传(一).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传(十一).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故宫博物馆.2024-07-16

高庆奎传(十二).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传(五).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传(七).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qq音乐.2024-07-16

高庆奎传(十).参考网.2024-07-19

走近京剧——高(庆奎)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4-03

京剧前四大须生之一:高庆奎的生平简介.读历史.2024-07-16

人物︱ 高庆奎“三不争” .搜狐.2024-07-16

高庆奎传(二).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传(三).参考网.2024-07-19

高庆奎传(九).参考网.2024-07-19

气饱神足 响遏行云 ——纪念高庆奎诞辰130周年 .搜狐.2024-07-20

高庆奎老唱片专辑.中国京剧老唱片.2024-07-20

高庆奎.梨园百年琐记.2024-07-19

从湖北京剧院青年演员的高派继承说起.新浪博客.2024-07-16

戏迷们的“大师班”,京剧高派老生师徒辛宝达、李衍茂畅谈京剧传帮带 .搜狐网.2024-07-20

人物:辛宝达.梨园百年琐记.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