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盛麟

高盛麟

高盛麟(1915年12月20日-1989年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榆次区县,原名高春发,又名高仲麟,字晋麒。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武生,兼演老生,高派创始人高庆奎之子。

高盛麟3岁时显露出对京剧的喜爱,5岁时练功学戏。1921年,6岁的高盛麟第一次登台,在京剧《汾河湾》中饰演薛丁山。1924年入富连成社坐科,排“盛”字科,由高仲麟更名高盛麟。1931年满科后随父演出于北京、上海市等地。在之后三年中,得丁永利亲传《挑滑车》《铁笼山》等杨派戏 。高盛麟于1939年来到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挂三牌,后升为二牌。1942年他首次与盖叫天合作演出京剧《取金陵》,次年加入宝华社。1944年与盖叫天、叶盛章班世超合作演出,轰动申江。抗日战争后期,与裘世戎、张连廷等,因由上海回北京受阻,留在蚌埠市、南京一带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上海演出,其间与邹畹华结为夫妇。1946年,加入程砚秋的秋声社,应武生行。在与程砚秋的演出期满后,与脸谱演员袁世海合作,挂双头牌,演出《连环套》《战宛城》等剧目。

1947年5月,高盛麟第一次挑班头牌唱大轴,与李少春谭富英在沪打擂台演出近两个月,奠定了大武生地位。他于1950年加入中南京剧工作团并赴武汉工作。1952年,中南京剧工作团更名为武汉市京剧团,高盛麟任副团长。1954年因参加武汉市京剧团慰问抗洪前线的演出队被授予“防汛功臣”称号。高盛麟于1959年任武汉京剧团团长,排演了《郑成功》《戚继光》《豹子湾战斗》等新戏,后调往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致力于培养人才和艺术研究、总结经验等工作。1962年高盛麟和北京京剧团张君秋两人各带领一个演出小组,赴对方剧团所在地进行合作交流演出。1972年,高盛麟加入中国戏曲学校任艺术顾问、教授。他于1975年参加录制了《挑滑车》《走麦城》等传统剧目。1978年,参与中国戏曲学校建校28周年纪念晚会,演出《打渔杀家》。20世纪80年代初,到湖北等地戏校讲学,并参与指导中国戏曲学院全国巡回汇报演出等活动。1984年,高盛麟突患中风,后两次住院治疗。1989年2月13日,高盛麟病逝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终年74岁。

高盛麟出身梨园世家,其扮相英武,嗓音高宽亮厚而兼具虎音、炸音,唱、念、做、打功夫深厚。他取黄月山尚和玉、盖叫天等各派之长聚于一身,并根据自身条件和自己的认识理解,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域,他善于武戏文唱,讲求神韵,所塑造的诸多舞台艺术形象,均神形兼备、各具风韵;在表演上,具有凝重稳健、严谨大派、简洁流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5年12月20日(冬月十四日),高盛麟出生于北京宣南果子巷南口外西侧保安寺街(今高庆奎故居)。他3岁的时候就显露出对京剧的喜爱。5岁时拜在文武老生张鸣才、张增明两人门下,练功学戏。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1921年,6岁的高盛麟第一次登台。在北京前门外言菊朋和蒋君稼的舞台演出的京剧《汾河湾》中饰演薛丁山。同年与曹艺斌合演《神亭岭》,饰演太史慈。1922年,演出京剧《宦海潮》,饰演余少云。1923年,与父亲高庆奎一同在北京华乐剧院登台,饰演京剧《石秀探庄》中的石秀。

进入科班

1924年,由高庆奎与富连成签订字据,张增明作保人,高仲麟入富连成社坐科,排“盛”字科,更名高盛麟。刚进科班的时候不分行,他先练基本功,如下腰、拿顶、压腿、扳腿、跑圆场、翻跟头、打把子等。分行之后,他仍进行全面训练,既习武生,亦习文武老生,唱、念、做、打都要学习。高盛麟开始分到生行,过了三四年,才侧重归于学文武老生和黄派武生戏。他的开蒙老师是王喜秀,艺名叫“金丝红”,高盛麟向他学的戏有《当铜卖马》《打棍出箱》《独木关》等。另外高盛麟还分别向茹莱卿学过《英雄义》《挑滑车》;向王连平学过《雅观楼》《石秀探庄》《麒麟阁》;向茹富兰学过《战濮阳》《八大锤》《伐子都》《林冲夜奔》;向刘喜益学过《火烧余洪》;向丁连生学过《艳阳楼》等戏。之后,他又学习了《问樵闹府》《战太平》《定军山》等剧目。

稳步发展

1931年,高盛麟从“富连成”满科后,随父演出于北京、上海市等地。期间,因搭班唱戏剧目不够,曾拜丁永利为师,学习了一批杨派剧目;还向言菊朋学习《伐东吴》《武昭关》《取帅印》等戏;向李洪春学习关羽戏和《斩黄袍》;向刘奎官学习了《战宛城》的《醉韦》(昆曲)。稍长又得杨小楼亲授《连环套》《闹天宫》等戏,正式学习杨(小楼)派戏。在之后三年中,得丁永利亲传《挑滑车》《铁笼山》《长坂坡》《艳阳楼》《金钱豹》《战宛城》《恶虎村》等杨派戏 。1937年,名票张伯驹40岁生日,以演戏为名募捐赈灾,在东四隆福寺街福全馆举办堂会,杨小楼与钱宝森合演《英雄会》,高盛麟随侍左右。

1939年5月,高盛麟随毛世来到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挂三牌,后升为二牌,先后扮演了京剧战宛城》中的张琇、《翠屏山》中的石秀。同年6月30日,言菊朋赴沪演出,高盛麟受邀搭班,应武生行,在京剧《连营寨》中扮演赵云。9月,与宋德珠合作在黄金大戏院演出。11月4日至12月17日,王玉蓉在上海演出,高盛麟受邀搭班,挂三牌。年末,返京,继续与言菊朋合作 。1942年第一次与盖叫天合作,在京剧《取金陵》中饰曹良臣。在京剧《艳阳天》中扮演高登。在剧目《四杰村》中扮演廖世冲。在剧目《九龙杯》中扮演黄三太。次年8月应杨宝森之邀,加入宝华社,赴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

1944年,因由上海市回北京受阻,与裘世戎、张连廷等人在蚌埠市、南京一带演出。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演出。1945年10月,马连良在上海中国大戏院反串出演剧目《艳阳楼》中的高登,高盛麟为其说高登的马贯口并勾画杨派脸谱 。1946年春,程砚秋应上海天蟾舞台之聘来沪演出,剧团阵容整齐,有谭富英俞振飞叶盛兰、袁世海、王少楼等。高盛麟在这个班里仍应武生行,大部分时间是在前面唱一出开锣戏,有时也合着唱《黄鹤楼》,他饰赵云。程砚秋走了以后,剧院挽留袁世海唱一期,时间约十天左右。袁世海要求高盛麟留下来与他合作。他们两人演的较多的是《连环套》,还演了《战宛城》《群、借、华》等戏。在《红逼宫》《铁笼山》中,袁世海演司马师,高盛麟演姜维。这一期他们合作得很好,演出成绩很不借。

1947年5月,高盛麟第一次挑班头牌唱大轴,与李少春谭富英在沪打擂台演出。先以文武老生戏打炮,头一天《战太平》,第二天《打出箱》,第三天《定军山》;之后换戏归行,杨派和盖派武戏;如此半月后,每天一文戏一武戏搭配演出。此期唱了近两个月,上座天天爆满,奠定了高盛麟的大武生地位。同年,在杜月笙的生日堂会上,与裘盛戎袁世海叶盛章等合演全本京剧连环套》 。

1948年4月4日至5月24日,高盛麟应邀为梅兰芳配戏,在天蟾舞台演出剧目《穆天王》,饰演杨延昭,同时与杨盛春演开锣戏。高盛麟和杨盛春轮流演出,两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互相谦让。有时两人拴在一起演对儿戏,有《神亭岭》,高盛麟饰孙策,杨盛春饰太史慈;有《战马超》,高盛麟饰张飞,杨盛春饰马超;有《四平山》,高盛麟饰李元霸,杨盛春饰裴元庆;有《八蜡庙》,高盛麟饰禇彪,杨盛春饰黄天霸。此次演出演员有萧长华姜妙香刘连荣、杨盛春、李庆山等,梅兰芳还约请杨宝森参加演出。所以,梅剧团在上海非常轰动,在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同年,与盖叫天第二次合作,在第一次合作人员的基础上,又约来了李万春李仲林毛庆来苏连汉等,当时称此次演出为“武生大会串”。

慰问演出

1950年,高盛麟应邀加入中南京剧工作团,赴武汉工作。1951年4月18日,梅兰芳剧团赴武汉演出,他应邀在重新编演的京剧《战金山》中配演韩世忠 。1952年初,中南区撤消,剧团转为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任正团长,高盛麟任副团长。高盛麟把其母亲、老妹和孩子一起接到了武汉安家落户。1953年10月随武汉京剧院朝鲜慰问演出,演出有《闹天宫》等。1954年参加武汉市京剧团慰问抗洪前线的演出队,在卡车上演出《三岔口》等戏,被授予“防汛功臣”称号。1956年3月代表武汉市京剧团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祝贺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的慰问团,赴西藏演出。1957年参加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柬埔寨进行访问演出,高盛麟和杨正义演了《三岔口》,还给郭玉昆配演《水帘洞》和《闹天宫》的龙王和二郎神。1958年8月在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六中全会代表举行的演出中,表演经过其整理加工的红生戏《走麦城》,扮演关羽

再创辉煌

1959年,高盛麟任武汉京剧团团长,除经常演出经过加工整理的武生老生、红生戏外,还排演了《郑成功》《戚继光》《豹子湾战斗》等新戏,后调往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致力于培养人才和艺术研究、总结经验等工作。1962年3月,“走马换将”,登上艺术生涯中的辉煌顶峰。中央文化部主持,以高盛麟和北京京剧团张君秋两人为主,他们各带22名演职员工到对方剧团联合演出。武汉京剧团的22人当中,演员有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13人,全是高盛麟的老搭档。北京京剧团派出的演员有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张洪祥、李毓芳等。高盛麟带去的戏有《挑滑车》《铁笼山》《艳阳楼》《长坂坡》《连环套》《一箭仇》《走麦城》《洗浮山》。此次,高盛麟在北京共演出了二十多场,场场满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行家发表了评论文章。

1963年,在全国编演现代戏热潮中,武汉市京剧团排演了很多新戏。高盛麟在《三打祝家庄》饰孙立,在《皇帝与妓女》饰义军,在《封神榜》饰苏护,在《秦香莲》饰韩琪,在《宝莲灯》饰二郎神,在《猎虎记》饰解珍;在现代戏《红军远征》饰指导员李有国,《白毛女》饰杨白劳、大春;在新编历史戏《郑成功》饰郑成功,《文天祥》饰文天祥,《闯潼关》饰秦琼等。到了1964年6月,高盛麟在排演的现代戏《节振国传奇》中扮演抗日英雄节振国。1965年7月1日至8月15日,武汉京剧院推出了新排演的现代京剧《豹子塆战斗》,高盛麟饰丁勇。

1972年,高盛麟加入中国戏曲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任艺术顾问、教授。1975年,中央成立专门的录音录像组,为毛泽东主席录制传统戏。高盛麟参加录制的剧目有:《挑滑车》《走麦城》《古城会》《独木关》《薛礼叹月》《长坂坡·汉津口》等剧目。1978年1月,参加中国戏曲学校庆祝恢复校名及建校28周年纪念晚会,在京剧《打渔杀家》中扮演萧恩。1980年,武汉京剧院建团30周年,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在武汉人民剧院举行的纪念演出,《古城会》饰关羽。还到湖北等地的戏校讲学、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等。

1981年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剧场,高盛麟救场演出剧目《八蜡庙》,他饰演褚彪。之后应观众要求,在新街口影剧院加演两场。3月21日,高盛麟参加在人民剧场举行的“侯喜瑞舞台生活80年纪念演出”,在第二场中演出了《战宛城》饰张绣,王光美莅临观看。次年5月,中国戏曲学院京73级表演大专班全国巡回汇报演出,上海一站,高盛麟亲临指导。同时应上海戏校之邀,为师生们做了生动的讲演。1988年底,73岁的高盛麟给中国京剧院武生演员李光说戏《打渔杀家》。

人物病逝

早在1984年秋,高盛麟就罹患中风,下肢偏瘫,曾两次住院治疗。1989年2月13日(正月初八),高盛麟病逝于北京宣武医院。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高盛麟的祖父高四保,为罗百岁弟子,是同光年间的丑角演员。其父高庆奎,为“高派”老生创始人。三叔父高连奎,著名琴师,辅佐其兄。高盛麟在家里行二。哥哥晋昌,行医,三弟世泰,著名丑角演员,四弟世寿,工文武老生,五弟韵笙,工武生,大妹嫁给了李盛藻

婚姻生活

1933年,高盛麟与杨小楼外孙女刘蕙芬订婚。次年,高盛麟与刘蕙芬结婚,婚后居住在北京城宣南小安澜营三条10号。1943年,刘蕙芬病逝。1944年,高盛麟与邹畹华结为夫妇。高盛麟与刘蕙芬育有长子高小麟,与邹畹华育有一子高宝钧,一女高伟珠 。高小麟在武汉歌舞剧院工作,高宝钧在北京从事教师工作。

弟子传人

高盛麟的徒弟有茹元俊、梁斌、杨少春、李可、郝瑞庭、蒋志鹏、白士林江长春程树强、丁振春、张鹏、李景德、刘子蔚、白少华、李毅等。

茹元俊,工武生,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酷爱京剧艺术,饰演过《彝陵之战》的赵云、《无底洞》的二郎神、《五鼠闹东京》的展昭、《三打祝家庄》的林冲、《铁笼山》的姜维等角色。

梁斌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杨少春,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白士林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1937年出生,擅演剧目有《林冲夜奔》《挑滑军》《千里送京娘》《文成公主》等。

程树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京剧院演员兼导演。代表剧目有《挑华车》《拿高登》《一箭仇》《闹天宫》《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

个人作品

传统京剧

参考资料:

新编剧及现代剧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高盛麟以其扮相英武,嗓音高亢,又兼允文允武,其表演艺术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奠基于北京、开拓于上海市、成熟于武汉。这三个阶段对形成高派武生表演艺术特色起到了作用。高盛麟执著地宗法杨派,却又不抱门户之见,而是广采博撷,兼容并蓄,取黄(月山)、尚(和玉)、盖(叫天)、麒(周信芳)等各派之长聚于一身,并根据自身条件和自己的认识理解,加以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反复锤炼、锐意求新,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域。他善于武戏文唱,讲求神韵,所塑造的诸多舞台艺术形象,均神形兼备、各具风韵;在表演上,具有凝重稳健、严谨大派、简洁流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唱、念、做、打等艺术技巧中。

唱功

高盛麟的音色、音质均符合大武生的要求,高宽厚亮,兼具虎音和炸音。年轻时立音也很好,后来因演出任务繁重而稍嫌逊色,晚年立音又有所恢复。他能较好地继承杨派唱腔艺术,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在运用上下功夫,通过实践确立自己的风格。

首先,高盛麟强调把武生老生的用嗓、唱法区别开来。高盛麟幼年学艺时,对老生唱腔艺术下过苦功,打下了基础。像《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战太平》《定军山》《南阳关》,以及他父亲的代表作《逍遥津》《哭秦庭》等戏,均为其所擅长。但是他并未混淆了武生与老生的唱腔。他仍然秉承杨派唱法,大开大合,干板跺字,不要花腔,力求凝重大气,而又讲究抑扬顿挫,避免了平铺直叙。像《长坂坡赵云的“黑夜之间破曹阵”,《连环套黄天霸的“保镖路过马兰关”等唱段,都唱得峭拔刚劲,激越雄浑,有声震林壑之势。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长句子的行腔时,常常是一气呵成,间不容发,显得格外脆爽清朗,别有韵味充分展示出武生演唱的独有风致。

其次,高盛麟注意把武生与武净的唱法区别开来。勾脸武生戏,在高盛麟的武生剧目中,相当突出,占有重要的位置。近于脸谱音色的嗓子是有关系的。但他又未因此而纯用花脸唱法。

这些兼顾武生、花脸以至老生的用嗓、运腔的唱法,一方面体现出了高盛麟凝重稳健的艺术特色,一方面也表明了它是对杨派武生演唱艺术的一个发展。

念白

高盛麟的念白,在武生行中人人称赞,这除了他具有一副天然的武生嗓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善于运用。这里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如同歌唱样,他注意将武生念白与老生和花脸的念白区别开来,但又不绝对排斥。

高盛麟把握住武生的念法,特别讲究劲头,每句台词都念得铿锵有力。对于脸谱的念法,他又与一些武生演员的较少运用不同,而是有所借鉴,特别是在炸音的运用上,他是有所发展的,但又不乱使,偶有使用,则格外醒脾,确有叱咤风云之势。同时,他还善于运用颤音、喷口音、干嗽音、上滑音等技巧。加之他在分寸的把握上,强为主而又用弱以相间,疾为主而又用徐以互衬,使得整个念白大开大合。

高盛麟的这种念白,不但有利于表现武生戏的神韵,表现武生行人物的性格声情,而且在艺术创造上,保持了与他的总体风格相一致,这就是口锋刚劲,语言坚实,不飘不散,沉稳有力。

做派

高盛麟的做派一向以凝重稳健见长,但凝重却不呆滞,稳健又不僵硬。他在舞台上,无论一招一式、一戳一站,都显得有分量。一个跺泥,也像钉子钉在台上纹风不动,给人以敦实安稳之感。

高盛麟的身高一米六多一点,属于小个子,但无论是与他同台演出的演员,还是台下看戏的观众,都认为高盛麟个头儿虽小但是压台。这种“压台”的艺术效果,正来源于他的表演艺术的凝重稳健。如他演《挑滑车》的高宠,在报名之前,台上还有汤怀、郑环、何元庆、张宪等宋营大将,都扎了大靠,有几位还是脸谱应工,横排一站,个头儿都比他高出一头。然而,他往中间一站,不但没有被他们压下去,相反显得特别突出又有分量。又如他演《长坂坡》“大战”一场中,赵云在和曹八将的一挤两挤、一欺两欺中,比他个头儿都高的曹八将站在舞台的一边,他扮演的赵云在舞台另一边,舞台两边人数相差很大,比重失调,但观众看到的却是舞台的平衡,没有倾斜之感,曹八将既没有能“挤”掉了他,也没有能“欺”压了他。戏谚曰:“坐如钟,站如松”。正说的是演员在台上要凝重稳健,高盛麟的表演艺术正达到这种境界。

武打

京剧的“打”包括两个方面的技巧,即舞蹈和武打。在这方面高盛麟仍以凝重稳健取胜。

就舞蹈说,高盛麟无论是《挑滑车》中高宠的“起霸”,还是《恶虎村》中黄天霸的“走边”,以及《艳阳楼》中高登的“趟马”,无不体现出凝重稳健这种特点。尽管作为剧中人物的高宠、黄天霸、高登的身分、地位、性情、处境不同,但作为艺术风格的表现,他们都统一在了高盛麟的那一招一式上,一戳一站中,这就是不漂不浮,从容稳健。

从开打看,无论什么把子,高盛麟也都表现出很着实、有分量。例如《铁笼山》,姜维在与男女蛮兵、司马师、郭槐、老大王等的反复开打中,使用了七星刀、枪、锤、剑、鞭、单刀等多种兵器,进行了“档子”“蛮刀攒”“换八件”等武打,非常繁重复杂,动作难度很大,而高盛麟却都来得不急不躁,沉着稳重,显示出一股威武雄壮的气势。

相关轶事

为人低调

高盛麟在台下的为人低调谦和,一点没有角儿脾气,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周围前呼后拥,没有“跟包”、没有私人行头,同行出错他也从不责备。京剧教育家陆建荣回忆起高盛麟与京剧名家王正平一起演《连环套》时,见彭朋一场由于检场的失误,关键道具书信没有备好,高盛麟凭借丰富的舞台经验、与乐队的默契配合把这个失误“圆”了过去。面对事后检场等人的致歉,高盛麟称谁都会出错,这是小事,不要紧。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马名群记着曾经高盛麟救场的一段往事。一次在北京新街口附近的演出,演出前一天原定演员王金璐肩膀脱臼,次日无法登台。大家找到高盛麟把情况一说,高盛麟毫不犹豫地说了句“没问题,救场如救火”。由于时间紧张,第二天下午只在后台对了对戏就上场了,高盛麟临时救场的表演依然无懈可击,台下报以热烈掌声。

教学有方

高盛麟培养了京剧名家梁斌刘子蔚等得意门生和优秀传人。高盛麟教刘子蔚《英雄义》时,有一个身段高盛麟要求是骑马蹲裆式,但是刘子蔚喜欢摆成弓箭步,高盛麟给刘子蔚纠正后,一转眼刘子蔚就又变回弓箭步了。对此高盛麟只是笑一笑,并没有批评刘子蔚。刘子蔚说高盛麟的艺术造诣那么高,教学中却不打压年轻人的探索精神。

高盛麟在教学上不仅尊重学生,而且方法巧妙。曾与高盛麟共事的京剧教育家王诗英回忆,高盛麟讲解动作的力道时会告诉学生:力气是从骨头里发出来,而不是从表皮。王诗英称高盛麟对艺术领悟很深,他把高深的理论形象化,深入浅出,教授学生使其听得懂。

迷途知返

高盛麟在上海期间,被人诱惑染上了吸毒嗜好,以致成为戏园的底包演员,甚至把戏装都当了。尽管当时处于困境中,却得到赵桐珊苗胜春周信芳等前辈的关怀与爱护,得以振作,重新发展演唱事业。

后世纪念

1990年4月22日至25日,为纪念高盛麟逝世一周年,“高盛麟表演艺术研讨会”暨专场演出在武汉举行。

1998年12月,《高盛麟表演艺术》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12月18日,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盛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12月19日,“纪念高盛麟诞辰100周年折子戏专场”演出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

2016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杨门高派千秋武生--高盛麟评传》。

人物故居

高盛麟故居位于宣南小安澜营12号(原10号)。该巷为南北走向街道,寓所坐东朝西,为两进院落。前院倒座西房面阔三间,南侧间辟为门道,门外有石门墩一对,两层青石板台阶。前院东、西厢房各为三小间。东房为上面阔三间半。后院较前院宽敞,北房为正房,面阔五间且地基高,每间约13平方米。东房仅一间9平方米小房。高盛麟居住后院,为租赁之房。

人物评价

高盛麟是杨派武生,武功娴熟,开打亮相,也都轻松漂亮,在近年的后辈里面,可算是一个杰出人才。(《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 评)

高盛麟天资聪明,嗓子好,练功刻苦。虽然身材不高,但气宇不凡,能千方百计以优秀的演技来弥补天赋条件不足。(京剧演员叶盛长 评)

高盛麟在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富有独特个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观。他从没有门户之见,真正做到广取博收,兼容并蓄,唯美是取,择善而从。(京剧演员李盛藻 评)

高盛麟是一位天赋优异,功夫坚实,擅长京剧武生(包括应工武净)、老生。长期演出,积极写作,热心教育,坚持艺无止境思想,在艺术上有贡献、有创造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京剧学者刘曾复 评)

凡是看过高盛麟演出的人都感受得到他在台上强大的气场,他身材虽不算高,但是特别“压得住台”。然而这样一位京剧名家在台下的为人却非常低调谦和,一点没有角儿脾气,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周围前呼后拥,没有“跟包”、没有私人行头,同行出错他也从不责备。(中国文化报 评)

参考资料

高盛麟.猫眼电影.2024-07-17

卓然大家 桃李满园——友人、后学共忆京剧名家高盛麟.中国戏曲学院.2024-07-07

梨园一生八十谢幕.新浪网.2024-07-07

表演艺术家梁斌去世,他少年成名,桃李满天下.上观新闻.2024-07-07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少春先生收徒魏学雷仪式举行.中国新闻网.2024-07-07

程树强.湖北抗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2024-07-07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纪念高盛麟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中国戏曲学院.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