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
脸谱,又称“花脸”,一种在中国传统戏曲演员的脸上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戏曲脸谱主要用于净、丑角色行当,丑角脸谱出现得较早,最早的净角脸谱出现于元代,当时的宋杂剧中出现了一些正面角色,戏曲艺术家们根据剧本的描写创作出了净角脸谱的雏形,早先的戏曲脸谱的形式比较单一,整个面部基本都涂一种颜色,只是在眉眼的位置上作重点化妆,直到清代初期才开始出现多种样式的谱式。脸谱以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为基本用色,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主要有两种画法,一种是生、旦面部化妆,较为简单,略施脂粉即可;另一种是“净行”与“丑行”的面部绘画,图案复杂,需要重施油彩。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花十字脸、六分脸、元宝脸等十余种基本谱式,代表了不同的寓意。
脸谱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化妆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具有寓意褒贬、分善恶、辨忠奸的艺术功能;同时,脸谱是一种装饰化的图案,它将点、线、形、色有机地组合起来,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和夸张变形的手法,醒目而传神地表现戏剧人物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创造精神。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脸谱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中国北齐,兴盛于唐朝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另一种说法是起源 于“古老戏剧”,古老戏剧常常露天演出,为了便于观众特别是离舞台较远的观众能够较清楚了解剧情,艺人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用油彩在自己的脸上勾画成不同颜色的各种图案,长久之,形成了戏剧脸谱。不过,两种说法都尚须研究考证。
发展
春秋至宋朝
中国戏剧的孕育时期较长,从原始人的化妆歌舞,春秋时期的“跳”,周代以后偶优,秦汉的角抵戏杂技、参军戏等, 戏剧雏形的面部化妆有两种,一种是面具,一种则是涂面。但是,这时的戏剧尚属雏形期,还未出现戏剧人物的脸谱;宋杂剧形成后,人物面部化妆虽仍多用“假面披发”等, 有的却已开始彩色涂面。
元朝时期
元朝时,元曲的兴起使中国戏剧趋于成熟,涂面化妆也跟随着发展,净、副净已普遍使用粉墨两色涂脸。这时演出中的涂面情况,我们可以从杜善夫《庄稼不识勾栏》中见其大略;此外,山西洪桐县广胜寺的应王殿遗留下的元代中的戏曲壁画中,戏剧人物的面部化妆有的已经排了口,有的眼圈周围用白粉涂抹,还有的双眉用墨加浓加宽,两眉尾朝上扬,浓眉下方加用白粉,使之黑白对比分明。这类“脸”的出现可以证明,尽管这时演出会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有的人物还戴着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面具登场,但已初步奠定了脸谱型的面部化妆。
明朝时期
明朝时,戏剧演出时人物面部化妆除继承元代已有的成就外,净、副净、丑已各以脸上所涂白粉地位的大小来作为行当之间的区别。还有些戏曲剧本不仅注明角色面部化妆应用什么色彩,还直称净为“花面”“花脸”。这一时期不仅净、丑涂 面,有的末、外也涂绘面部。并且在人物面部的色彩运用上, 基本上已能据人物面色特点施用色彩。更应该注意的是,此 时对于奸者面涂粉墨几乎已为惯例。从明代缀玉轩收藏的戏曲涂面化妆图谱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有些人物的面部勾绘已能“以两道白眉界出眉眼部位,以后再勾出鼻窝,嘴岔及脸部的纹理。”这种勾绘方法严格地说还比较简单,但已为脸谱在此后清代的最后定型奠定了基础。这时神怪角色的面部勾绘,红绿灯鱼色彩杂陈, 图案性较强,通过面部化妆以求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这样涂面化妆就出现了从 初期对人物外部面貌和肤色的夸张到逐渐显示人物品格的过渡。
清朝时期
清朝乾隆以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空腔、汉调、秦腔、徽调等得到较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以不同色彩、粗线条勾绘不同 人物面貌的化妆面谱。对某些色彩的内容所示,如红示忠诚; 黑示刚直;紫表示沉勇果敢;黄勇猛残恭;金银用于神仙鬼怪等,这时也广泛运用。不过,这时的面谱还只着重在眉、眼、鼻 窝的加浓与夸大。人物面部肤色的差异、职业、姓名、绰号、擅 长、鸟兽精怪,甚至于面部的伤痕,都可能被作为面谱创作的依据,接着又出现各种眉形、服形、嘴型纹理的勾绘。这时,加上了众多的五彩斑斓的花脸,碎花脸,才有“三块瓦脸”“六分脸”的出现;在“三块瓦脸”“六分脸”的基础上,又演变出“十字门脸”等基本谱式。此时,试图表现人物性格的戏剧脸谱,才初步形成。
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是京剧诞生的年代,京剧在形成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代戏剧的精粹,另一方面吸取了民 间艺术的丰富养分,其中自然已包括面部化妆艺术的成就。许多剧种也吸取了京剧脸谱的精华,比如赣剧的花脸、小花脸及丑角,也都延袭了京剧脸谱的谱式,差别不大。
基本大类
工艺美术性脸谱
性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舞台实用脸谱
舞台实用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在演员脸上用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制作工艺
画法
脸谱的画法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主要有两种画法。第一种为相对简单的面部画法,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作“俊扮”“素面”或“洁面”;第二种为“净行”与“丑行”的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图案复杂,因此也称为“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是指净的面部绘画。
着色方式
脸谱的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其中揉、勾、抹三种着色方式的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
揉脸
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面纹的描画,是象征性脸谱,如京剧中关羽揉红脸是按传说中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的面貌而设计的。
勾脸
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主色,组成彩色图案,有的贴金敷银,五光十色,是一种指示性脸谱,如张飞在京剧中勾黑色脸,环眉、环眼,示其传说中的环头环眼面貌。
抹脸
抹脸,是用毛笔蘸水和白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抹成白色,表示这类人物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曹操在京剧中是大奸雄,用大白粉脸,满面涂白。
破脸
破脸,是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脸谱一般眉、眼、面纹左右对称,有少数谱式两侧图形是不对称的是一种贬斥性脸谱。用破脸的人物或相貌丑陋,或性情区残,如京剧中净角演《法门寺》中的刘彪常用破脸,表示刘彪为杀人凶犯。
主要流派
谭派
谭鑫培时代,京剧逐渐去掉方言化,步入语言规范化、表演专门化和个性化篇章。谭鑫培对前辈艺术继承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融化、整合,形成了以个人风格标志的表演体系。其嗓音比较柔美多姿,耐人寻味,有余音绕梁之感,开创了独特的“谭派”唱腔,后世形成“无腔不谭”的态势。“”以老生为主,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他还创立了“名角挑班制"剧团经营体制,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于是“谭派”成为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
王派
王派是流传最广的旦角流派,创始人为,号称“通天教主”。他突破了传统青衣、花旦、刀马旦的严格分工界限,创造了融唱、念、做、打为—体的旦角新行当——花衫。王瑶卿根据人物性格变化,创出许多不同的新唱腔;念白吐字真切,尖团字有序,并善用软、硬气口,抑扬顿挫,纯正传神。尤长于念“京白”,还善于京白、韵白混用,表演细腻入微,善用步法、水袖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武功亦佳,开打快而不乱,稳练准确,表演自然。王瑶卿集前辈旦角艺术之大成,并丰富了旦角的表演艺术,使旦行大大提高了在京剧行当中的地位,与生行并列为京剧舞台上的主要行当。还在教学上主张“有教无类”“传益多师”,民国以来,大多数名旦都出自王门,是京剧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四大名旦”、、等都得益于的调教。
梅派
梅派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文化运动,“旦生并行”的态势让梅派在国内外大放异彩。梅派以歌、舞见长,唱讲究自然圆润,舞追求美观大方。梅派嗓音明媚清澈、音型婉约甜美、吐字声韵明亮大方,具有雍容华丽、端庄圆润、不事雕琢、甜美大方的唱腔风格。梅派是一种集现实与浪漫、温婉与鲜明、中和与极致、诗歌与音乐、舞蹈与艺术等于一体的,具有扎实功底和美学修养的综合京剧表演流派。如今的京剧舞台的旦角表演受影响最多。
金派
金派属于花脸流派,创始人为,是集铜锤和架子的特色于一体,既注重唱念,又注重身段功法的,极具英雄气概的流派。嗓音洪亮,声震屋瓦。胸、头、鼻腔共鸣均佳;音色悦耳,立音、膛音、虎音、炸音俱全;演唱以气势取胜,朴直顺畅,气口运用自如,铿锵爽利。念白功力深厚,注重语气变化,刻画人物性格,有达意传神之效。武功基础扎实、工架稳健、身段漂亮、气势雄浑,舞台造型魁硕威仪。《》中的项羽最具代表性。
马派
马派属于老生流派,创始人为马连良。马派的特点是强调舞台整体美,不但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有自身特色,而且对服装盔帽、舞台美术、乐队以及合作配角等方面亦有严格要求;咬字生活气息浓厚,常用京音替代湖广音。念白阔口满音,抑扬有致,节奏鲜明,富于乐感;唱巧俏清新,常在小腔上创新,往往在“摇板”“流水”等普通板式中,佳腔迭出;表演潇洒、飘逸,于松弛中见功夫;服装设计给人以古雅大方的美好印象,传流至今。马门弟子众多,有言少朋和等。《》最能完整体现马派艺术特色。
张派
张派属于旦角流派,创始人为。张派剧目多以唱功为主,注重用唱腔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特色。加之在具有传统基础上创新,吸收融合多种地方戏,形成了特有的京剧风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张派艺术开始风靡,一时间出现了“十旦九张”的艺术盛况。《》《》是张派的代表作。张君秋晚年致力于京剧教育事业,担任了副院长,培养了大批京剧艺术人才。1994年,他受李瑞环同志委托,开始主持为抢救京剧经典剧目而启动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为中国京剧事业传承贡献较大。
基本谱式
整脸:脸上只涂红、黑、白其中的一种颜色,红脸用白笔或者黑笔画眉,用黑笔画眼及表情纹,以红色涂面,黑色勾画眉眼、肌纹,专用于关羽;其他多用铅粉、石绿、金黄等色勾画,象征忠义耿直人物,如广成子、姜维、赵飞凰等;黑脸,又名“黑板板脸”,以黑色为主,用白笔画眉,间以其他颜色,多用于中年以上秉性刚直的武将,如尉迟敬德等。另外一种如包拯脸,全部黑色,只用少许白色勾纹路者,一般称为“黑头”;白脸用黑笔画眼、鼻及表情纹。红脸和黑脸主要用于正面角色,如包拯、关公、赵匡胤等,白脸则用于那些外表光鲜、内心险恶的奸臣角色,如严嵩、潘洪等。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白额红脸膛,以黑色勾眉眼纹路和图案眉、眼、鼻“三窝”高度夸张地勾画出来,给人一种浓眉大眼、竖眉立目的感觉,包括老三块窝脸和花三块窝脸。主要用于中年武将,表现精明能干,但在品德上有一定缺陷的剧中人物,如《游株林》的楚庄王、《暂经堂》的吴汉、《一品忠》的朱棣等。
十字门脸:脑门涂白,两腮涂粉红,有小灰色小圆眉子,特点是自脑门到鼻子尖画有黑色立柱纹,同两个黑眼窝合起来像一个“十”字,主要用于老年正面角色,如高旺、姚期等。
花十字脸:是在保持十字门脸基本形式的前提下,在细部进行细致的刻画,主要用于牛皋、项羽、张飞等粗鲁豪放的角色。
六分脸:即脑门涂白,眼窝以下涂一种颜色,黑色、红色或者紫色,上下比例为四比六,主要用于老年正面角色,黑色六分脸也可以用于壮年角色。
元宝脸:眉眼以下部分画脸,脑门不涂或者涂淡红色,主要用于社会下层的人物。
碎花脸:又名“歪斜脸”,与整脸恰恰相反,是所有谱式中色彩、构图最复杂的一种,主要用于凶猛、怪异的角色,象征剧中人物容貌奇异,但德行有亏,如夏侯、司马师、李克用、郑恩等。
歪脸:特点是颜色、构图不对称,用于表现相貌反常、丑陋的角色。
花脸:凡性情鲁莽,骁勇善战中年以上的武将,多勾花脸,种类很多,以黑色为主的称“黑花脸”,如张飞,李迹等。以凤蝶总科花纹组成图案者,称为“蝴蝶花脸”,如《真假图》的马俊、《碰宫》的马武等;以蓝色为主的称“蓝花脸”,如《战洛阳》的单雄信,三国戏的许褚、庞德等。以绿色为主的称“绿花脸”,如列国戏的荆轲,三国戏的华雄、颜良等。
丑脸:又名“小花脸”“小粉脸”。凡纨绔子弟、贪官污吏多用此脸谱,但性格善良、诙谐风趣的人物也有勾丑脸的,则意在掩人耳目,以便讽刺。川剧丑角,细分为袍带丑、禮子丑、方巾丑、烟子丑、筋筋丑、老丑、武丑、老丑、丑旦九种。
基本色彩
脸谱的色彩,最初多以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为基本用色,后来随着剧目的不断丰富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要求不断提高,勾脸的用色也在逐渐增加,并且形成了谱式用色的固定程式。通常在脸谱的主要部位用一种颜色象征某个人物的基本性格,在脸谱的局部用另一种颜色表现其复杂性格的一面,还可在脸谱的局部上勾画出小的形象图案作为该人物的特殊标志。因此,脸谱的色彩已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表现,发展成为象征人物性格的寓意用色。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水浒戏”里的,“”中的。
白色脸:表现奸诈,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中的严嵩,。
净角蓝色脸:一般表示刚强阴险,在脸谱中紫色与绿色的寓意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性格刚强的人物,如《取洛阳》中的马武,表示人物阴险性格的如《薛家窝》中的谢虎,《剑锋山》中的焦振远等。
紫色:介于黑红两色之间,刚正威严的人物和忠义厚道的人物常用紫色脸,如《鱼肠剑》中的专诸,《》中的,有的人物用紫色脸是为了与同台的其他角色区别,如《百寿图》中的北斗星是相对于老生的,显得威武,而《卧龙吊孝》中的用紫色脸膛是表示其相貌丑陋。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里的如来佛祖、,周仓在《青石山》中用金色脑门,表示其死后成神。
银色脸:表现奸诈或威武庄严,表现鬼怪或神仙一类角色,如《攻潼关》中的木咤。
绿色脸:一般寓意为勇猛暴躁,与黑色脸有相近之用意,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使用绿色脸。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
淡青色:”介于蓝绿色之间的用意,如《卧牛山》《单刀会》中的勾淡青色脑门。
特点和技法
特点
脸谱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是与角色的性格关系的密切;三是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技法
抹脸
抹脸是一种简易的变脸方法,在化妆时先把油彩固定在面部某个位置,变脸时演员或转身、或埋头、或以披风之类遮挡,趁机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以变成另外一种颜色。整脸变时将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变下半部脸时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变某个局部则只需将油彩涂抹在要变的位置即可,《》中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角色的变脸采用的就是抹脸的方法。
吹脸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一般是在舞台地面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上粉末,演员演出做伏地舞蹈动作时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使粉末扑在脸上,就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是采用了吹脸的方法。
扯脸
扯脸一种是比较复杂的变脸方法。它需要事先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绸子剪好,每张脸谱都系上丝线,再把脸谱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顺手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表演过程中,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饰下,演员一张一张地将脸谱扯下来。譬如《》中的紫金铙钵,可以变黑、红、绿、白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运气
早年间生角演员基本上不化妆,为了表现某些人物的特定情绪,便用运气的方法使脸逐渐变红或变白。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在扮演《》中的诸葛亮时,能够通过运气的方法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心理。
价值与影响
价值
艺术价值
脸谱主要是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化妆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具有“寓贬、分善恶、辨忠好”的艺术功能;不同剧种的脸谱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剧种不同角色的脸谱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所用的颜色都带有象征意义,一是表现戏中人物的忠好、优劣、善恶的性格;二是表现戏中人物的职业、身份,对于职业本身也寓有贬的意义;三是用线条表示人物的性情;四是用颜色区分戏中人物的忠好善恶;五是用谱式区分戏中人物的血统与血脉。
脸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不但在中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设计元素,常见于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饰和室内装饰设计等领,这凸现出了中国的风格和民族特色。
变脸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合了生、旦、净、末、丑等多种戏曲角色,以其精湛的表演和独树一帜的直观表现手法广受群众喜爱,成为巴蜀地区重要的艺术文化名片。川剧变脸之所以能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变脸以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符合中国戏曲重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川剧变脸还能使人物内心活动形象化,渲染舞台氛围,强化演出效果。
审美价值
脸谱是一种装饰化的图案,它将点、线、形、色有机地组合起来,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和夸张变形的手法,醒目而传神地表现戏剧人物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创造精神。
影响
京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包含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智慧和古典气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的主要理念是赞美正人君子、颂扬忠孝节义,以此传递真善美。凭借着它“寓教于乐”的特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抗日战争时期,以为代表京剧名家展现了艺人们坚强的艺术气节。京剧风靡中国,并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京剧作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在艺术上是一种高度成熟的状态,而且在音乐、语言和表演等方面比较适合全国观众观看,对中国其他戏曲剧种多有影响,如请京剧名家当老师并吸收京剧经典剧目,还学会了"出手功"等;黄梅戏从形成期就与京剧联系密切,"开脸技术""花脸唱腔"也从京剧中取鉴来的;更是从音乐韵律、表演手法、流派特色和拓宽戏路等方面全方位借鉴京剧等等。
是中国戏曲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每届都会推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和艺术人才,也在剧本及、舞台表演、人才传承、传播方式、舞美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还会组织京剧艺术学术研讨、京剧知识普及等活动,营造浓厚京剧节庆氛围。利用互联网线实现上与线下互动宣传相结合,通过剧目导赏推介、视频平台全媒体线上演播等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喜爱和传播京剧。
参考资料
海南日报-一位王瑶卿 半部京剧史.海南日报.2023-07-16
走近京剧——王(瑶卿)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15
走进京剧——金(少山)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24
走近京剧——马(连良)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15
京剧旦角艺术集大成者张君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15
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京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