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
陈(104~187年),字仲弓、仲躬,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曾任亭长、太丘长(故称“陈太丘”)等职,著有《异闻记》。
陈寔出身贫寒,年轻时担任过县级小吏,县令邓邵见其谈吐不凡,送他到太学读书,学成后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后又出任太丘长。他为官清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居。后因不满沛郡相恣意加重赋税、搜刮百姓的行为,辞官返乡。在东汉“党锢”之祸中,陈寔受到牵连。同党多数人逃避他乡或者请求赦免,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己请求囚禁,主动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党禁解除后,每当三公有空缺,大家都会想到他,他多次被征召,但始终没有就任,闭门不出,安享晚年。陈寔居住乡里时,处理问题公允,乡民发生纠纷时,常找他调解,他都找他以理服人,人们感叹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陈寔八十四岁,在家中去世。何进派使者吊唁,从全国各地来的人有三万多,谥“文范先生”。南梁南陈皇室以陈寔为先祖,先后追封陈寔为康乐侯、颍川侯。
陈寔著作的《异闻记》是杂记体志怪小说集的开山之作,在志怪小说发展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他留下了如陈寔遗盗、难兄难弟、天上德星聚等广为人知的典故。陈寔的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陈寔是汉末魏晋的名门望族颍川陈氏的开创者,其子陈纪、孙陈群等,均为名士高官,颍川陈氏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寔,字仲弓,是颍川许县人。他出身贫寒。即使在童年玩耍时,他的同伴们也都愿意归附于他。年轻时担任过县级小吏,常常忙于杂务,后来成为都亭的助手。尽管如此,他仍有志于学习,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在读书。县令邓邵与他交谈后,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允许他去太学学习。后来县令再次召唤他担任小吏,陈寔选择隐居于禹都阳城遗址山中。当时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同县的杨姓小吏怀疑陈寔,因此他被逮捕,经过拷打后因无证据而被释放。当他成为督邮时,他秘密委托许县的县令,以礼相邀杨姓小吏,远近的人都对此赞叹佩服。
声名远扬
陈寔家境贫寒,又担任了郡西门亭的亭长,不久后转任功曹。当时中常侍侯览委托知府高伦任用官员,高伦指示任用文学掾。陈寔知道这个人不适合,怀揣任命书请求见面,说:“这个人不应该被任用,但侯常侍的意愿也不能违背。我决定从外面任用他,不足以玷污您的美德。”高伦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乡里的人都对他的非议感到奇怪,但陈寔始终没有辩解。后来高伦被征召为尚书,郡中的士大夫们送他到轮氏传舍。高伦对众人说:“我之前受侯常侍委托任用官员,陈寔秘密地持教还,在外面公开任用他。我听说有人因此而轻视他,这是由于故人害怕权贵,陈寔可以说是那种在好事上归功于君主,在过错上归咎于自己的人。”陈寔坚持自责,听到的人都叹息,从此天下人都佩服他的德行。
司空黄琼选拔他处理繁重的工作,补任闻喜县长,一个月内,因守丧离职。后来又两次升迁,成为太丘长(又称“陈太丘”)。他以德治县,使百姓安居乐业。邻县有人迁来归附,陈寔总是教导并解释,然后让他们各自返回原籍。官员担心会有诉讼,想要禁止,陈寔说:“诉讼是为了寻求公正,禁止它,道理将如何伸张?不要有所限制。”上级官员听到后感叹:“陈寔这样说,怎么会有人怨恨他呢?”最终也没有诉讼的人。因为沛相违法征税,他辞去官职,官员和百姓都怀念他。延熹九年(166年)第一次党锢之祸,事情也牵连到陈寔。其他人都逃避求免,陈寔说:“我不去监狱,大家就没有依靠。”于是他自愿入狱。遇到赦免后出狱。
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选拔他为下属。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去世,归葬颍川,虽然全郡的人都到了,但没有名士去,张让感到非常羞耻,陈寔却独自去吊唁。第二次党锢之祸,张让感激陈寔,因此保全了许多人。
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次被任命为公卿,群臣都会祝贺,杨赐等人常常感叹陈寔没有得到高位,感到遗憾。党禁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派人敦促陈寔,想要特别提拔他到不合常规的职位。陈寔谢绝了使者,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参与世事,只是装饰头巾等待终老而已。”当时,每当三公有空缺,大家都会想到他,他多次被征召,但始终没有就任,闭门不出,安享晚年。
人物逝世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陈寔八十四岁,在家中去世。何进派使者吊唁,从全国各地来的人有三万多,穿丧服的有一百多人。大家共同刻石立碑,追谥他为“文范先生”。
主要作品
《异闻记》,东汉杂记体志怪小说集。陈寔撰。(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著录,谓“此书《太平广记》及《御览》俱不载,盖其亡已久”。今仅见《抱朴子·内篇·对俗》引佚文一则(《独异志》卷下亦引,即《张广定女》)和段公路《北户录》卷一引佚文另则(即《王余池鱼》)。凡此两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从现存两条佚文看,它杂记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各种异闻传说,不限于人、事或物;其记述简洁,较朴实亲切,可读性较强。
《张广定女》,记汉末社会动乱中,幼女于冢中三年不死的传闻,给人以新鲜朴质之感。《王余池鱼》,记:“东城池有王余鱼池,决,鱼不得去,将死。或以镜照之,鱼看影,谓其有双,于是比目而去。”则是关于动物的趣闻。它以“异闻记”为名,杂记各种志怪故事,与以前的志怪小说集不间,它不是用史传形式记录人物的事迹,也有别于地理博物体志怪记载山川动植物及远国异民传说;所以,这“是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和创新;在题材和手法上获得极大的自由,因而一经出现便成为志怪的主要形式”。它是杂记体志怪小说集的开山之作,在志怪小说发展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陈寔遗盗
一天夜里,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寔指导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每个人都要努力上进,不要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听到这段训子语十分惭愧,下地叩头请罪。陈寔不但没有责备他,还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给他丝绢布匹。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
太守髡陈寔
颍川太守对陈寔施从髡刑。有人问陈纪:"颍川太守为人怎么样?"
陈纪说:"是高明的府君。"又问:"您父亲怎么样?"陈纪说:";是忠臣孝子。"客人说:"《周易》有名言说:"两个人一条心,如同锋利的)刀能斩断坚硬的金属;两个人心意相投,团结一致,则其香气犹如佩兰一样芬芳。"哪有高明的府君会对忠臣孝子施刑的呢?"陈纪说:"您的话是何等的荒谬啊!所以我不予回答。"客人说:"您只不过是像本身驼背就装着恭敬一样,而实际上不能回答。"陈纪说:"古代般赵构放逐孝子孝已,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三位君子都是高明之君,而三个儿子都是忠臣孝子。"那人听后惭愧地走了。
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颍川郡名士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陈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有一天,陈元方的儿子陈群与陈季方的儿子陈忠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便找祖父陈寔评理。陈寔认为,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好样的,因而感叹道:“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意思是兄弟二人都很优秀,无可挑剔,并驾齐驱。
治县有方
陈寔为官清廉,据说他赴太丘上任,全家是坐牛车来的。随车带着弹棉花弓、纺车等日常生活用具。后来,拉车的母牛产了小牛,陈寔认为小牛是吃太丘当地的草料长大的,坚持将小牛上交官库。至今,太丘仍传唱着一首民俗音乐:“汉吏盛传陈寔公,牛车共挽带花弓。牛生一犊仍归库,雅化德风千古称。”
陈寔理政,主张德化县劝慰,多施仁爱,安民而不扰民。相传,他经常让夫人坐上牛车,带上花弓、纺车,劝农耕织,使民勤县劳持家。辖区内的老百姓很快就安定下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邻县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要求迁入太丘县境内生活。
陈寔心善,对生活中的恶人,却不迁就。有一次,有强盗杀死了一个财主,他带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听报有一个女人生下婴儿抛弃不养,他立即回头处理弃婴一案。有人劝他说:“盗贼杀人的案件重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太丘却说:“不是这样。盗杀财主,不如骨肉相残性质严重!”无独有偶。有一天,一个小官吏向他请假,谎称自己的母亲生病了。陈寔后来知道这个小吏是在说谎,就把他抓了起来,打个半死。主簿觉得这个判罚太重了,就委婉地提醒他再查一查。陈寔头也不抬地说:“不必查了。他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没有比不忠不孝更大的罪了。”
天上德星聚
有一次,陈寔拜访荀淑,家境贫穷俭朴,没有仆人可供役使,于是便叫长子陈纪赶车,幼子陈谌拿着手枝在车后跟从。孙子陈群还年幼,放在车中。到了荀家,荀淑叫第三子荀靖出来迎候客人,第六子荀爽给客人斟酒,其余六子负责上菜,孙子荀彧也还小,坐在荀淑膝前。当时,负责天文的太史官上奏皇帝说:“从天象看,有真人东行。天上景星、岁星等德星聚集,五百里内有英才贤士聚会。”后来人们用“天上德星聚”形容文人才子聚会。
后世纪念
追封
南朝南陈皇室以陈寔为先祖,南朝陈蒨于天嘉五年(564年),追封寔为康乐侯。陈顼于太建元年(569年),加封为颍川侯。
德星亭
永康三年(169年),陈寔率领子孙拜访朗陵侯相荀淑。陈、荀二家相聚那一天,出现德星(木星)聚在奎宿的天象。第二天,太史奏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贤人聚。”于是刘宏派人查访,才知道原来是陈寔带领子孙与荀淑父子相游于许昌西湖。为旌表此事,汉灵帝派人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至今古迹犹存。
陈寔墓
陈寔墓位于长葛市古桥乡苑店村东,墓冢占地177平方米,高7米,墓苑占地约4667平方米。在今漯河市郾城西北20公里处台王村,村北有一块地名也叫作“陈寔墓”。墓冢今天已荡然无存,但幸存残碑一段,碑文有“汉太丘长陈寔墓”字样。现保存于郾城区许慎纪念馆。
陈寔公园
太丘镇陈寔公园,是为了纪念一代廉吏陈寔而命名,也是“永城市廉政教育基地”。
评价与影响
评价
仲举登宰辅,太丘荣缙绅。(储光羲评)
要像陈寔教育小偷那样,肯定“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毛泽东评)
世多扬激伯夷隘,公独谦虚下惠和。吊死自惭知己少,逃生却喜活人多。(徐钧评)
乱世保身之难,申屠蟠事可见。郭林宗彰而获免,以称人之美而不称恶,人不恶之。陈仲弓分知府谤,送宦者葬,其为皆如此。不送其葬亦得,为之诡遇。(朱熹评)
一则伤宿蠹之未消,耻新猷之未展,谓中主必不可与有为,季世必不可以复挽,傲岸物表,清孤自奖,而坐失可为之机,则黄宪、徐穉、陈寔、袁闳之徒是也。(王夫之评)
陈寔品德高尚,兼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总修百行。他对乡邻“于乡党则恂恂焉、彬彬焉,善诱善道,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东汉中郎将、文学家蔡邕评)
叔孙强谏之时,则有张良为大人;顾厨挑祸之日,则有陈太丘为大人;裴炎廷争之日,则有狄仁杰为大人;谢、刘去国之日,则有李文正为大人。当其迎四皓、吊张让,褫裘牝朝、周旋逆竖之时,比肩共事之人,谁不厌其作伪,罪为谄佞,诟其秽浊,而卒之大有济于时艰。(袁宗道评)
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赞曰:太丘奥广,模我彝伦。曾是渊轨,薄夫以淳。(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影响
陈寔的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亲撰墓碑和庙碑。《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载入史册。颍川陈氏兴起于陈寔,陈氏家族在其子孙的发展下,成为汉末魏晋的一流高门。唐朝诗人胡曾游小西湖时感慨留诗德星亭;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客居许昌市时写下《聚星亭画屏赞》。元、明、清文人墨客题诗赋辞之多,更是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曾将陈的事迹编入中学课本,1991年高考试卷将其编入试题。陈蹇的思想品德是中华伦理文化的瑰宝,陈寔是民族传统道德的光辉典范。
参考资料
每日成语故事丨难兄难弟.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6
麟州好家风 | 陈寔《训子》.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7
陈寔与“梁上君子”.郑州日报.2024-07-17
许昌有一座亭子,比小西湖还出名,震铄古今.百家号.2024-07-16
一代“德星” 陈寔.河南省旅游资讯门户网站.2024-07-17
漯河廉吏——陈寔.微信公众号.2024-07-16
永城市太丘镇:用文化装扮和谐家园.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6
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的我闻我见.新浪网.2024-08-19
陈寔.中华网.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