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康
侯康(1798-1837),原名侯廷楷,字君谟,广东番禺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祖籍江苏无锡。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中举人。侯康喜读十七史,爱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研精注疏,尽通诸经。他曾欲著书以申预解《左氏春秋》,但未能完成。侯康治《毂梁传》,考其涉于礼者,为《谷梁礼证》。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申三礼,著书数十篇。其余群经小学,皆有论说。侯康尤其擅长历史学,正史外,搜集群籍,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为隋以前诸史作注。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齐、周、魏十书艺文志并为其作注。另有《春秋古经说》《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等。侯康为人孝友惇笃,性兼狂,质直疏易。
相关内容
幼孤好学,喜读史。家贫无书,母张为称贷得钱买十七史,读之久,卷皆敝。爱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章,为文辄效其体。阮文达督粤,开学海堂课士,赏其文,由是知名。
后益研精注疏,尽通诸经。好《左氏传》,欲著书以申杜解,未成。治《穀梁传》,考其涉于礼者,为《谷梁礼证》。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串三礼,著书数十篇。其馀群经小学,皆有论说,多前儒所未及。
尤深历史学,正史之外旁搜群籍,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注隋以前诸史。自负胜于李姓《南北史合抄》;堪与梅氏算书、顾姓《读史方舆纪要》称鼎足。尝曰:“注史与修史异,注古史与注近史又异。史例贵严,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书大备;注古史者,遗籍罕存。当日为唾弃之馀,今日皆见闻之助,宜过而存之。”为《后汉书补注续》一卷,以惠栋曾补之,故称“续”。又《三国志补注》一卷,则以杭大宗虽补而不完善,故不称“续”。又以隋以前古书多亡,著书者多湮设不彰,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齐》《周》《魏》十书《艺文志》而自注之。《后汉》《三国》成经史子三部,馀未成。
喜饮酒,招呼朋好,谐谑间作,不治家人生产,惟以授徒自给。以优贡生中爱新觉罗·旻宁乙未科举人。会试归,发病,逾年卒。年四十。
附:侯度
侯度,字子琴,原名廷椿。广东番禺人。侯康之弟。
少贫困,佣书于外,夜归,灯下读书,儿女鸡犬环绕之,不顾。年三十七,始为县学生员。与兄康同年举乡试。道光二十四年,大挑一等,试用知县,分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署河池刺史。例有馈礼于上官姓,独不馈,知府衔之。广西贼起,河池州居万山中,无城郭,先生伐木为栅,因山势联络,坚固可守。又使民十家为牌,民有从贼者,仿赵广汉銗筩法,使良民告奸民,十得六七。南丹土知州差役莫应和以事被拘,上官命先生之,得实,将治其罪。时巡抚邹鸣鹤命民团绒,应和诉于府,谓出家财团练,而知州索贿。知府禀巡抚,巡抚奏之;既审其诬,犹回护前奏罚先生俸。贼攻桂林市,巡抚命先生守城,宿旁数月。贼退,又命至梧州市办盐事。遂告病归。甫至家,病卒。时咸丰五年五月,年五十七。
为人静朴和厚,经传贯洽,尤长于礼。自大挑后,志在吏治,常读诸史循吏传及兵书。又以世风衰坏,采古书名言为一编,曰《述古轩家训》,在梧州为贼所焚;其副本在番禺志书局,为夷寇所焚,遂无传焉。所著说经文,刻于《学海堂集》。又通算学,所著书,亦散失。
个人生活
侯康幼年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好学,尤好读史。他的母亲为支持他学习,不惜借钱买了一套《十七史》给他。他每日展读,爱不释手,书几乎被翻烂了,为日后历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侯康酷爱《南史》《北史》,常常模仿该书的体例、章法进行写作。他作诗很多,有《惜烛山房诗草》传世。两广总督阮元创办“学海堂”时,对其文章备加赞赏,由此名扬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