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
清福陵,又称东陵,位于沈阳市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后金皇太极二年(1628年),皇太极选中位于沈阳城东北的石咀头山开始营建福陵,于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顺治,增建了角楼、衙门、正红门两侧掖门,并立石象生、望柱、擎天柱;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了改造福陵地宫;当年完成后,安奉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于定陵地下宫殿内,并在享殿设宝座神牌。随后又陆续增建宝城、宝顶及明楼,使得福陵规制发生了重大改变,骨灰罐也由原来置于隆恩殿暖阁中改为葬入宝顶下地宫,此外还立了“恭建福陵神功圣德碑”,从而奠定了福陵的现有建筑格局,总占地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
福陵整体建筑布局因天柱山地势呈前低后高、南北狭长的形状,可划分正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下马碑、石牌坊、华表、正红门、石像生、一百单八磴、神桥、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角楼、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月牙城、宝城、宝顶、地宫等。其中,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等是清福陵的引导性建筑,方城及方城内的隆恩殿、宝城、宝顶等建筑为福陵的主体和核心建筑。清代的大祭、小祭、特祭以及皇帝亲临祭陵等所有祭典都在福陵的隆恩殿举行,所以后世的清代诸帝非常重视福陵的保护和修缮。顺治划定了福陵山界限,在界内禁止樵采;康熙年间曾重修福陵隆恩门;康熙、乾隆时期还多次命大臣监修福陵的堤防工程。此外,还专门成立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管理福陵。总体而言,福陵在石牌坊、大红门、隆恩殿等主体建筑喜用阁楼式建筑,整体虽然建筑等级混乱,但主从分明,附属建筑组合呈不规则对称布局,是一座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皇陵建筑群,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为考察清代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1963年,中国人民政府公布清福陵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清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关外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命名
皇太极三年(1629年)二月,皇太极将此前暂安于沈阳城西北隅的努尔哈赤“梓宫”,与辽阳东京陵的孝慈高皇后“梓宫”,一同迁入位于石咀头山的沈阳太祖陵(即努尔哈赤的陵寝);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将太祖陵正式清定陵号为“福陵”,并制定了福陵祭礼,因地处沈阳市东郊天柱山,故又称东陵。
历史沿革
选址修建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选中位于沈阳城东北的石咀头山,作为父汗努尔哈赤的陵寝所在地,即后来的福陵。石咀头山位于长白山余脉末端,背倚辉山,主峰高耸,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前临支流充沛的浑河,明堂视野开阔。天聪三年(1629年),福陵工程告竣后,皇太极隆重地将努尔哈赤葬在了石咀头山陵寝,同时安葬的还有其生母孟古哲哲,随后在太祖陵的两旁设立了下马碑,以此作为进入先汗陵的标志性建筑;天聪八年(1634年),开始建太祖陵的寝殿用以祭祀,在陵内广种松树,并由礼部提出在陵墓前立石狮、石虎、石马、石驼之议;崇德年间,福陵形成了外部环以砖城,其门楼为三层,内有面阔三间的布瓦寝殿的格局。
顺治七年(1650年)立石象生,在神道两侧增设了卧驼、立马、坐狮、坐虎各一对,擎天柱四根,石望柱两根,还扩建了祭祀用的寝殿;顺治八年(1651年),福陵享殿等扩建工程结束;同年六月,礼部奏请应按照帝王陵寝,重新修缮祖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角楼、衙门、正红门两侧掖门新建完成,并更换石象生下须弥座、修方城,此时的福陵与初建时的差别不大,主要是对早期的建筑规制的进一步完善。康熙时期,又对福陵进行了多次增建,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了改造福陵地宫;当年完成后,安奉太祖皇帝和孝慈高皇后于定陵地下宫殿内,并在享殿设宝座神牌;康熙三年(1664年),立“太祖髙皇帝、太宗文皇帝”谥号碑,增建地宫、宝城、宝顶及明楼,使得福陵的建筑格局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观,规制也发生了改变,骨灰罐也由原来置于隆恩殿暖阁中改为葬入宝顶下地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立“恭建福陵神功圣德碑”,福陵规制基本确定下来,形成了现有的建筑格局,总体面积达到19.48平方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隆恩门,至此福陵的主体建筑已全部建成
历代损毁修葺
损毁情况
始建于皇太极二年(1628年)的福陵,此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改建,历经近四百年,受到地质、气候等方面因素影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物理和化学损坏,福陵石材建筑或造成表面出现裂纹,裂纹不断扩展形成表面深沟和剥离;或剥离成凹坑、麻点、皱褶、裂纹等缺陷;或受到微生物和植物腐蚀,从而加速了石材的分解。如石牌坊底座的石材雕花表面出现了风蚀的空洞,立柱不仅有长长的裂纹,还有大片碎屑脱落。
修葺情况
顺治时期
顺治十三年(1656年)划定福陵山界限,立青白红三色木界桩为标,界内禁止樵采;顺治帝十六年(1659),起建角楼,两旁衙门各五间,掖门各一,八石马鞍,都是经过了精细的雕刻,同时对皇城墙垣进行修葺;
康雍时期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福陵隆恩门;雍正八年(1730年),平郡王福彭、会同尚崇、奉天府府尹黎致远、将军那苏图督理修理福陵工;雍正十三年(1735年)福陵山水迅发,陵前引河坝西河崖冲开一段,石堤背后亦被冲刷,多罗淳郡王弘暻奉旨前往督修;
乾隆时期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四年(1739年),淳郡王弘、会同沈阳市将军、侍郎张廷瑑等人监修福陵堤防工程;乾隆十六年(1751年),福陵圆唇石堤被水冲毁长一丈。拆修东西下马碑石基、角楼四座、宝城西碴扶手墙二丈三尺五寸;缓修明楼东西台基、省牲厅、茶膳房;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福陵明楼座台城墙及果楼三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福陵西配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福陵东南角楼及省牲厅。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盛京工部侍郎富察善监理修缮福陵方城、月牙城及茶膳房;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盛京将军永玮监修沈阳昭陵隆恩殿;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盛京将军爱新觉罗·永璋监修福陵碑亭;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修缮福陵东西配殿。
嘉庆时期
嘉庆十年(1805年),一场罕见的大风,将福陵东侧的石牌坊因地面沉陷已经倾斜的上半截坊身吹落,牌坊断成两截。而本年七月嘉庆即将启驾东巡盛京,八月再到福陵祭祖,盛京工部的官员们就只得想了一个以木牌坊暂时代替石牌坊的办法,待皇帝东巡后再行复原工程,得到了嘉庆的赞赏;嘉庆回京后,特派大臣巴宁阿来盛京负责福陵石牌坊的修复工程。最初,嘉庆帝打算借鉴盛京昭陵石牌坊柱子的加固方法即用夹杆石狮子,但经过巴宁阿等的实地勘察,认为只要打好地基,石坊就可以永保坚固,完全不必要模仿昭陵石坊的做法。在获得皇帝的准许后,巴宁阿率盛京工部的官员终于将福陵的石牌坊恢复如初。
建国后
1962年5月7日,明楼因雷电引发火灾被毁,直到1978年沈阳市园林管理处制定《以福陵大明楼为主的陵寝内建筑全面修缮工程实施方案》,对大明楼进行修复,历时五年,于1983年完工。
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对正红门广场实施过一次修缮改造,广场地面大部分铺压了柏油路面。2000年,按照“一宫两陵”申遗工作要求,将清福陵正红门广场前柏油路面进行了清除,铺设地砖。
2016年,沈阳市对清福陵正红门广场实施全面升级改造,改造工程总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为此,特地选用兼具坚固性及抗腐蚀性的仿古青石板作为正红门前广场铺装的石材,保证了与陵寝古建筑风格相一致。
地理环境
位置区域
清福陵所在的沈阳地处长白山余脉,位于辽河冲积平原与东部山区的衔接地带,是辽东丘陵向辽河冲积平原过渡的生态交错地带,处于东经123°59′,北纬41°83′,东高西低,西部是辽河、大辽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50m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东部山地是长白山吉林哈达岭的余脉,此山脉由沈阳、抚顺交界的观音阁一带过来,在沈阳东部形成辉山、龙山、天柱山等大小数座山峰,其中天柱山海拔65米,福陵即位于这座山峰之上。
风水
历代皇帝向来重视选择陵寝的风水基址,福陵也不例外。经堪舆家杨弘量、杜如预实地勘察,选定了石咀头山成为努尔哈赤的万年吉地,从福陵图可以看出福陵的龙脉属金星山形,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为左右砂山,保护着整个陵寝,河流流向途经的两岸之山,形似官盖,不仅山体肥圆而且层次丰富,《钦定沈阳市通志》形容清福陵的选址为“王气所钟聚也”,是一处风水佳域。
水文
福陵前临广阔的浑河,南向紧邻沈、抚穿沈阳城而过,其发源于吉林哈达西面的纳绿窝集,流至抚顺市与苏子河汇合,又汇集东山山水流经天柱山前至城内,同天柱山形成虚实对比,相互呼应,天柱山山间内更有沟壑环绕。
植被
福陵内大量古树主要树种是当地的东北黑松和红松,从景观气氛和造景意义上来讲,一方面可以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大量的黑松“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更是带有政治寓意象征着清代江山基业的万古长青。此外,福陵虽然立穴于孤山而没有来龙、朝山,地势较陡,但满山的茂林,形成了一道屏障,既起到了环护,又能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
建筑布局
福陵坐北朝南,因天柱山地势呈前低后高、南北狭长的形状,从南向北可划分为: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翊坤宫保存较为完整。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也是陵区的正门,两翼影壁墙接红墙,环护整个陵区。正红门外,两侧成八字形设有石狮、华表、石牌坊、下马牌各一对,石牌坊对向而立,形成入口前小广场。正红门以里,神道两侧立石象生四对,分别为卧骆驼、立马、坐虎和坐狮。石象生两端设华表两对。
神道后接一百单八磴,地势也由平坦陡然上升,角度接近30°,蹬道两端分别设有一孔砖券桥。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内立清圣祖康熙帝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碑亭北侧为制作祭祀供品的辅助建筑,包括了茶膳房、果房、涤器房等;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了侧门,即东红门、西红门,门前同样设有下马碑。
碑亭再往北为方城,与长方形的城墙一道将陵宫围合成院。方城四隅设角楼,均为两层建筑;正南的隆恩门,建筑楼高三层,下辟半圆券门洞,是陵宫的南门,平时并不开启,在皇帝亲临或举行祭典时才开启,且只有亲王和贝勒可以进出;北向与隆恩门遥遥相对的是明楼,下辟双心圆券门洞,为陵宫北门;北部正中布置福陵最重要的核心建筑沈阳昭陵隆恩殿,用于举行大小祭祀的中心场所,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对称而立,殿外西侧有焚帛亭。方城以北为月牙城,城中北墙正中镶嵌一座琉璃影壁,两端同环护宝顶的宝城前翼联为一体;宝顶为圆丘形,其下安奉的是努尔哈赤及其后妃的地宫。
建筑特征
主要建筑
下马碑
下马碑建在宫殿、陵墓等重要建筑群的前方,提示过往行人到此下马步行。福陵共有四座下马碑:正红门东南、西南立有两座;东红门和西红门外各立有一座。碑高约四米,宽约一米,石基,石座,素面,碑体上下雕有祥云纹饰,碑的正、背两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满文居中,汉文居左,蒙文居右。清律规定,凡陵官员,到下马碑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先帝的敬重。
石牌坊
福陵正红门东西两侧竖各立着一座石牌坊,是陵寝的第一对建筑,也是福陵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同关内明清皇陵的石牌坊均不同,虽然清陵中其他的石牌坊在石材、建筑级别以及雕工等方面均优于福陵的石牌坊,但它们仅有一座,就连同是关外三陵的清昭陵也不例外,只有福陵是在正红门的东西两侧立着两座石牌坊,成为明清皇陵的孤例,独具特色,体现出帝王陵寝的威严。
这对石牌坊为四柱三楼歇山式牌楼,仿木结构雕刻的檐下斗拱。四根方形折边石柱均为出头柱子,这样的牌楼又叫冲天牌楼。柱顶端为一石雕圆形仰覆莲花承露盘,上面蹲踞着一只象征吉祥的神兽-望天。柱子下面起加固作用的夹杆石为抱鼓石所取代,十分独特。其基座为长方体形式,四面雕有缠枝花卉、仙人、祥鹿、松柏、麒麟等吉祥图案,前后抱鼓石的鼓心雕成一盛开莲花,下衬锦袱,锦袱角坠一枚古钱,岔角石上刻有缠枝花卉。牌楼为歇山顶,其梁枋、斗拱、檐、吻兽等均为青石雕成,梁枋上浮雕着双龙戏火焰珠的纹饰。正中明间的枋心上刻有文字,为竖书满、蒙、汉三体文字,满文居左,蒙文在右,汉字居中,内容是“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
正红门
正红门是清福陵的正门,门前立着两个石狮,是清代帝陵正门中所独有的。正红门为单檐歇山式仿木架结构建筑,通宽十二米,由砖、石和五彩琉璃构件砌成。屋顶铺满黄琉璃瓦,正脊镶嵌着二龙戏火焰珠纹,檐下梁椽为黄红两色琉璃,额枋上满布五彩双龙戏火焰珠和花卉纹饰,分割出三个等量齐观的拱券式的门洞,每间门券前后的边缘部分均镶有半圆形雕有二龙戏珠图案的“券脸”,正中一间的火焰珠火焰纷飞,明显大于左右次间。券脸下部的腰线石上均雕行龙,其下明间正面雕海水云龙,次间为行龙,龙的形象各异。门洞内中腰部分设对开合扇门,门上原有鎏金门钉和兽面铺首。侧面雕的则是花卉纹饰,门洞反面的腰线石为素面,无装饰,门洞内侧墙壁上各有一圆形孔洞,称为“墙槽”,用来穿插门杠以封门户。
正红门作为福陵陵寝建筑的起点,是帝后梓宫和谒陵者的必经之地,平时需设章京二名,甲兵十员守卫,祭祀时再增执事官四名站立在门的两旁。其三个券形门洞,不仅各有名称,而且还各具不同的使用功能,正中一间叫神门,即只能是帝王“神灵”出入的门户;东边一间叫君门,供皇帝祭陵时出人的大门;西边的门叫臣门,是随皇帝祭陵的王公大臣、扈从侍卫及执事员役行走之门。关于三门用途,《清世祖实录》中明文规定了各自功用:祭福陵、昭陵,上躬往,自左门入;若遣官,自右门人;祭文、祭品悉由中门入。
福陵正红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又称“袖壁”,正中为如意头形图案,图案为海水云龙,蛟龙从海水云朵之中升腾,海水云彩为绿色,龙鳍、龙角、龙须、龙爪以及海浪的波纹线均是白色,龙身的麟甲为黑红色,形态逼真。环绕福陵的红墙从大红门影壁两侧伸出,红墙之内即是福陵圣地,故此墙又叫风水红墙,如此命名,是因为此墙保护的是皇陵的风水。依清例,福陵南面的红墙高九尺八寸,而东、西、北三面则为七尺八寸高。此外,风水红墙的东西两面各开门一扇,叫东垣红门和西垣红门,简称东红门和西红门,均面阀一间,式样与大红门相仿,只是门券脸、腰线石上的雕刻花纹不同,多为花卉、树木等,级别明显低于大红门,现东红门已不存。当年负责巡视东西红门的是领催二名、甲兵八名。
石象生
石象生制度最早始于汉代,指的是分立在神道两侧的各种人物雕像、动物雕像等。在福陵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卧骆驼、立马、坐狮、坐虎四对石象生。这些石象生始设于顺治八年(1651年),现存须弥座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新添配。
华表
华表又称“擎天柱”“万云柱”“蟠龙柱”,结构大体由底座、柱体、云板、天盘、柱顶、护栏等部分组成。福陵共有三对华表:在石牌坊的内侧立有一对,在石像生的南北两侧各立有一对。其中西南华表保存最为完整,三层八角束腰座,下设方上承表身。八角底座上边缘周饰祥云,斜面出小兽各一,各面刻有莲花卷草、宝珠花叶等;中间束腰层各楞雕饰成竹节,各面上下二分,刻有麒麟、朱雀、卷草、祥云、仙山等吉祥图案。顶端为莲花座,上立一望天犼。望天犼披鳞挂甲,作引颈高啸状。其下横插的云板上刻字,东侧之柱刻“日”字,西侧之柱刻“月”字,一种看法认为是寓意福陵与日月同辉之意,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日、月即“明”,分开来写,是为了让明朝各分东西,永不相合,具有破大明一统江山的含义。
一百单八磴
福陵主体建筑全部在天柱山山顶,而正红门、石象生等建于前面平地,两者之间有一个约45°的斜坡相连,承接引进区建筑与主体建筑就必须用一个坡度过道来连接,这便是一百单八蹬。一百单八蹬全长约40米,宽7米;地面原用青砖砌成,后改用条石,两侧砖砌楼口扶手墙,高1米,墙顶盖黄琉璃瓦。一百零八蹬两侧分别有一座一孔砖券神桥,为了使陵寝免受雨水侵蚀,陵内有一些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排水沟,神桥是架在神道上的排水桥涵。此外,还有是因为依清制,清代帝王陵的神道与方城隆恩殿之间一定要修筑一座建筑作为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来寓意大清江山万年不断。
神功圣德碑亭
登过一百单八磴,便是神功圣德碑亭,其又叫大碑楼,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增建。碑亭建在半米高的须弥座式的台基之上,四面各开一单券拱门,门下四出五级踏跺。碑亭五彩斗拱下的外檐施金线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内檐为彩绘井字天花,以红牡丹及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纹饰为主要内容,颇具地方特色。碑亭四周是青砖地,俗称海墁。在海墁之上,面朝一百单八磴卧伏着两只龙首,龙口上颚张开,龙角与龙须贴伏在龙头上,半遮着龙目,十分醒目,可能是排水之用,因为福陵依山而建,山中多泉,加上雨季集中,必须有防范积水的措施。
碑亭正中竖立着一座近七米高,重达十万斤的石碑。碑座由两部分组成,下面满布海水江崖纹饰,且四角各雕一鱼、一鳖、一虾、一蟹于漩涡、基础部分称为“地袱”,其上是一极像海龟的巨兽,名叫赑屃,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喜负重,故多用它来驮碑;碑的顶部有六条蛟龙盘绕,碑额为“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文刻在碑的正面,为满汉两种文字合璧书写,全文约两千余字,内容主要是后嗣子孙对太祖开基拓业的颂扬之词,故得名神功圣德碑,碑文的落款为“孝曾孙嗣皇帝康熙帝”,即康熙皇帝。福陵神功圣德碑上的文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顾观庐所书,其官至工部侍郎,书法风格介于米芾与赵孟頫之间,康熙帝极为推崇,特命其书写了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祭祀辅助用房
在福陵碑亭和隆恩门之间的东、西两侧相向建有四座单檐歇山顶式的四座青砖瓦房,分别制做祭品、贮藏祭品以及官员候祭之所在。房面均阔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廊,七歇山式覆灰瓦,坐东朝西。内部梁架原为露明,现加设天花,外檐柱额间均施雀替,池子扁长,内刻卷草纹样。柱子八棱,上端两道额枋之间嵌荷叶莲瓣,柱子两侧各半朵,明间、次间及侧立面每间各两朵。无斗,抱头梁出云头下跟随梁枋,出华头子。檐椽飞椽皆为方头,椽头刷绿浆。其中东侧两座为茶房和膳房,西侧两座为果房和涤器房。茶房和膳房是做祭祀供品的地方;果房是准备祭祀用各类果品的场所;涤器房是清洗各种祭祀器皿之所在。
方城 角楼 隆恩门
明十三陵与清代关内帝陵也有方城,一般是象征性的,只是一方形院落的围墙而已,不过福陵和昭陵的方城具有防御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城堡。福陵的方城为纵长方形,周长为一百一十三丈八尺四寸,城墙高一丈五尺七寸,短边向前,城门内侧两旁修有台阶,可上下方城。城上建有雉,给守城之人射箭之用,并设有马道,马道路面微微向里倾斜,以保证守城之人的安全。方城的四个转角末端建有角楼,均为二层建筑,底层辟有拱门,楼内有木制楼梯通至二楼,二楼的四面为格扇门窗,其外檐彩画为墨线大点金的旋子彩画,角楼的屋顶使用了复杂的十字脊歇山顶,正中立有琉璃宝珠,飞檐下悬着风铃。
隆恩门位于方城正南,是方城的门户,门券脸雕双龙纹,腰线石上是单龙戏珠纹,下部其门外为海水鱼龙;门内为云龙戏兽。门楣正中是石门额,在四个如意岔角的装饰下,上镌满、蒙、汉三种文字,文言文为“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楼建在方城的城墙之上,为三重檐阁楼,建筑风格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凤凰楼极为相似,面阔12.84米,进深9.33米,周围廊,七檩歇山式,三层金柱竖向对位,檐柱层层收束,形成外部轮廓,门窗数量由下至上递增,形成下宽上窄,下实上虚的视觉效果。三重檐在建筑上称三滴水式,据说有聚日、月、星三光永远光明之意。
隆恩门平时并不开启,只有皇帝亲临或举行祭典时才门户洞开。即便如此,品级不高的官员人等也只能在隆恩门外行礼祭陵,只有亲王和贝勒可以进隆恩门,在隆恩殿的月台上行礼。但最初的定制并非如此,如新官“谒陵礼”规定,从顺治八年(1651年)起,和硕亲王以下,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无论何人,凡是抵达盛京者,一律要到福陵行三跪九叩大礼,地点便是隆恩殿外的丹处。盛京的官员因故离开盛京,也要到福陵行“辞陵礼”。后来典制完备,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规定,官员谒陵的地点改为隆恩门外,遇祭日,二品以上大臣可入隆恩门随祭,康熙元年(1662年)又简化为只举行“辞陵礼”即可,地点仍在隆恩门外。
隆恩殿
隆恩殿作为清福陵最重要的核心建筑物位于方城的北部正中,坐落在高大宽敞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台基高一点七米,周长为一百一十八米,是福陵平地上最大最高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台基前部为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蔓草、卷叶等雕饰,四角设有排水头。台基正面为晒儿三路,丹陛石上是在寿山福海包围下充满灵气的蟠龙戏珠纹饰,整体石雕风格体现了清入关前的特有审美意识。隆恩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开四扇槅扇门两次间为八槛窗,周围出十二根廊柱。外檐彩画为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殿内彩画不设天花,而是在裸露的梁檩上面施以彩画,称之为“彻上明造”,与盛京皇宫崇政殿的彩画做法相同,属关外早期的建筑特点。殿顶满铺黄色琉璃瓦,檐角飞翘,檐下有蓝底金字的“隆恩殿”匾额一块,其书写方式以满文居中面蒙汉各列左右,突出地强调了满文的重要性。
隆恩殿正中有大暖阁一座,所谓暖阁就是由木槅扇、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起的一座小房子,上设黄云龙缎罩顶,阁门两扇对开、门环为赤金制成,阁内设宝床、陈有被、褥、枕等用品、均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云龙缎:小暖阁内供奉着太祖及孝慈高皇后的神牌,暖阁挂有帷幔。大暖阁前陈有龙风宝座两座,前有供案,平时罩有黄云缎桌衣。供案两侧还有配案,配案后各有福金椅一把,配倚两对。两侧设朝灯六座。另外,供案前还有几张黑漆圆形几案,上面陈列有珐琅五供一套,为乾降四十三年(1778年)制造。
东西配殿
在隆恩殿的两侧,以神道为轴左右对称排列着东配殿和西配殿,它们与隆恩殿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构图,极好地衬托出隆恩殿的重要地位。虽然这两座建筑的风格极为一致,如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等,但在功能上却是各有其用。其中东配殿的一项重要功用是存放祝帛与祝版。所谓祝帛,就是一种用丝绸制成的帛条,上面书写着皇帝的祭词。而祝版则是祭祀时专门放置祝文的用具,其形制是一块约一尺见方的长方形木板,白底儿,四周镶有黄绫边,中间就是贴祝文的地方,祝文是皇帝在祭陵时向先祖祈祷之言,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这两件祭祀用品都是表达皇帝哀思以示孝道的文书,祭陵的前一天需由盛京礼部送至福陵备用,其存放的地点就是东配殿,次日举行祭祀前,祝帛要请至隆恩殿内,放在供案上专门用来盛帛的内;祝版则要读祝官等至东配殿供祝版的几案前,行一跪三叩头礼后,捧祝版出殿,由正中神道来到隆恩殿西廊下的供案前跪下,将所捧之祝版供于案上,再行一跪三叩头礼后,礼部官员才能恭请神牌,开始祭奠。特殊情况下,东配殿可以承担隆恩殿的功能,如隆恩殿大修时。
福陵的西配殿是专殿专用,只有在太祖忌辰(去世之日)即每年的八月十一日和孝慈高皇后的忌辰九月二十七日这两天福陵举行特祭的时候,西配殿将开启,作为喇嘛们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道场。忌辰当日,盛京礼部要发布文告,官民人等需穿孝服,不许祭神、宴客、奏乐娱乐等,各衙门亦不能办理刑罚之类的公务。祭陵者更是要一身孝服参祭,届时众多的喇嘛就在西配殿颂经超度。努尔哈赤生前信奉藏传佛教,皇太极时期为笼络蒙古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崇之,兴建的皇寺实胜寺等都是喇嘛教寺院,因而喇嘛诵经成为太祖及其皇后祭典中的一道特殊风景。西配殿内除陈设有条案等用具外,还相应地有喇嘛教的宗教用品唐卡。此外,西配殿前有一座用汉白玉雕造的仿木建筑,叫焚帛亭,用于焚化所有如祝文、祝帛以及金银纸锞等祭品的地方,所以又称燎炉。
二柱门 石祭台 明楼
沈阳昭陵隆恩殿之后为二柱门。其形制为两个石柱夹个牌楼,故名二柱门。石柱上各有一蹲龙。二柱门在陵寝中属仪门,平时并不开启,只在重大活动时开启,供神物通过。石祭台上陈五件供器,故也称石五供。石祭台为须弥座式建筑,在上枋、下枋、上枭、下枭及束腰部分各刻有佛八宝、暗八仙(道教中八仙的法器)以及一些吉祥饰物,如柿子、如意、净瓶等。案上5件供器分别是香炉1鼎、烛台和香瓶各1对,石祭台并无实际功用,只是为了烘托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檐歇山式,覆黄琉璃瓦。其实,明楼应为“名楼”,因为在明楼的二重檐上有一块斗匾,上书“福陵”,这正是本陵的名字。明楼内有一统朱砂碑,碑之阳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着“太祖高皇帝之陵”,所以,又叫它“谥号碑”或“圣号碑”。
宝城 宝顶 地宫
宝城是一座接近四分之三圆形的城,故又称团城,青砖砌就,高一丈七尺一寸,周长五十九丈五尺。登上宝城,外有雉堞,内有女墙,这里马道的倾斜方向与方城正好相反,目的是为了保护定陵地下宫殿,防止积水。据说修宝城用的是“童子夯”,就是修城夯打衬土时,用十岁左右的童男来踩踏,取其圣洁吉祥之意。
宝城中间是一个高大的圆形土丘,是为坟丘,称作宝顶,高二丈,由下至上斜长十二丈,周长达三十三丈,是用白灰、黄土、砂子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堆筑的,除层层夯实外,还要进行五次盘踩,每次盘踩时,将糯米汤掺入三合土中,这样冷却后的土质会更为坚固。最后,宝顶的表面再抹上一层厚厚的生石灰,光洁圆滑,不但美观,而且还可以长时间地抵御风吹雨淋的侵蚀。福陵八景之“宝顶凝辉”的地点即指此处。
宝顶之下就是安葬太祖及其后妃的所在,称为地宫。出于安全考虑,史料中极少提及有关定陵地下宫殿内部的情况,因其神秘,便产生了诸多毫无根据的种种猜测。近年来,随着关内清东陵的清裕陵和定东陵地宫的对外开放,清代地宫的面纱业已撩起。清地宫的入口设在陵的正前方,进入地宫后需向地下走过一条坡道,即到了由九券四门组成的“主”字形地宫,位于最里面的券堂叫“金券”,为主要墓室,内设石床,帝后的棺均摆放在石床之上,正当中为皇帝的梓宫,其梓宫之下有“金井”,是一直径十厘米深不足尺的孔穴,内置帝后的一些珍宝。
管理
起初,后金在福陵管理上还没有形成没有一套相应完善的制度与机构,只有十二位马法负责福陵的守护,职位不高,大都是皇帝信任的戚属与功臣。直至清入关前,福陵守卫的职官已达二十多人,分别承担着福陵的守卫、祭祀等各项事宜,其最高长官称总管。清入关后,福陵受到特殊重视,不仅得到及时修缮,还增建了许多建筑,使陵寝建置日趋完善。在此基础上,清廷于雍正八年(1730年)之前在沈阳市设置了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清末称盛京陵寝事务总理衙门,为管理关外三陵的最高官方机构,地区的最高长官盛京将军兼总理陵寝事务大臣,下设三陵承办事务衙门,职掌三陵祭礼、修缮事务。职官设置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读祝官八人,赞礼官十六人,四、五、七品官各一人,六品官四人,员外郎九人,上述官员由盛京礼、工、户部派充。而各陵则形成了文武两套办事机构,针对福陵即总管衙门和掌关防衙门。
总管衙门
福陵总管衙门为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为福陵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负责守护福陵的陵山、河道、树木及陵寝建筑安全的武职机构。福陵总管衙署设在福陵西一里处,共造房六间。总管衙门的最高长官为总管,官阶为正三品,直接听命于三陵总理大臣,巡查守卫之外,要查验祭品的原料与成品以保证祭品的绝对洁净,同时还要主持祭典;下设左、右翼长各一人,官阶从三品,左翼长辖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官兵,右翼长领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官兵。翼长之下的各旗再设防御二人,共十六人。防御之下设马兵(披甲)一百七十六名。此外,还有管理文书档案的笔帖式二人,章京品级官六十五名,世袭云骑尉七名,世袭骑都尉二名,世袭六品官二名,世袭七品官五名,世袭八品官四名,领催四名,负责率领甲兵巡查守卫和管理钱粮档册。
掌关防衙门
掌关防衙门同样于顺治帝十三年(1656)设立,属文职机构,主要职掌福陵的岁修,承办祭祀、制作祭品及对相关官员、差役人等进行管理等事宜,福陵的掌关防衙门与总管衙门合署办公。掌关防衙门的最高长官是掌关防官,正四品。其下设副关防官二员,内管领一员(茶膳正兼),副内管领一员,尚膳正一员,尚膳副一人,尚茶正一人,尚茶副一人,笔帖式二人,尚膳人八名,尚茶人六人,拜唐阿十五人,摆桌人八名,院户、领催、壮丁二十名,各项匠役二十三名,管千丁章京一人。此外还有壮丁一千,食辛者库人若干等。
掌关防官负责掌管福陵的建筑与陈设、督办祭品、参与祭典以及陵园环境保护等诸多事务。内管领管理食辛者库人,负责祭品的制作与杂役。尚膳正与尚茶正则负责保护茶膳祭品,尚膳人、尚香人、尚茶人是茶、膳、香烛等祭品的具体管理者。拜唐阿是拿放祭品的执事人。笔帖式是负责书记文书档册的人。而烧造砖瓦、维修福陵建筑和清除陵园内的杂草等,则由匠役和千丁人夫来承担。
祭祀
清代的大祭、小祭、特祭以及皇帝亲临祭陵等所有祭典都在福陵的沈阳昭陵隆恩殿举行,其定名“隆恩”,取其祖宗功德深厚之意,这是福陵的核心殿堂。清代陵寝的祭祀礼仪、在定鼎中原日益汉化的基础上,既仿明制依汉俗,又结合本民族的风俗特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祭祀制度。其祭祀种类按规模分,大致可分为大祭、小祭和特祭。
大祭
大祭包括每年的清明,中元节(七月十五),冬至、岁暮(除夕),太祖的忌日和孝慈高皇后的忌日。平时,隆恩殿由章京五员,甲兵十五名守卫。举行祭祀典礼时,神牌被恭请至宝座,整牛整羊、羹饭脯、饼饵果品满布供案,金银铜瓷制成的祭器夺目耀眼,上茶上香、献酒献帛、磕头行礼,一派庄严。福陵大祭以清帝东巡莅临时的展谒礼和大礼为最。另清明大祭时,盛京礼部要备办一份佛花送往福陵,佛花又叫佛堂花,其形制如同一座小佛塔,上面有用彩纸、金箔、银箔等扎成的龙凤以及各种花卉,光彩夺目。大祭时,此花供于降恩殿的供案之上,祭陵毕,将其挪至大殿一角存放,直到岁暮祭陵完毕时,一同焚化,来年再送新佛花。
小祭
又称“朔望祭”,即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沈阳昭陵隆恩殿举行。其中,十一月朔由福陵总管承祭,其余均由掌关防官致祭。小祭时不请神牌出暖阁,只须打开阁门、卷起幔账面对神位而祭,殿内陈设有果案、肉案和五供案。承祭官要从西门入,于殿内拈香三次,从西门出至行礼处,行三跪九叩头之礼;再从中门入,献爵三次,在殿内神位前行三跪九叩头礼。福陵小祭的次数本应为每年二十四次,但由于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初一日又从顺治帝起规定为大祭,故福陵每年的小祭次数为二十二次。
特祭
特祭则指的是因国家大典而在福陵临时举行的告祭礼,如皇帝诞辰即万寿节、皇帝祭天礼成、出征获胜、为皇太后上徽号等,均要临时命皇子或钦派王公大臣前来沈阳昭陵隆恩殿行祭告礼。届时,帝后同案,陈果品十二盘,羊一只,酒三爵。只启神帷幔,不请神牌、礼部赞礼官唱赞、读祝、奠帛、献爵、行礼,以告先祖。
价值
清福陵始建于清代建国之前,其继承了明陵神道、享殿、宝城以中轴线为基准的纵深布局以及明制“前朝后寝”的思想设计陵寝结构,正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隆恩门等核心建筑都排列在贯穿陵寝南北的神道中轴线上,其他辅助建筑分布于神道两侧。建筑的设计形式与制作风格具有一个王朝规制尚未完备时期的稚拙与古朴,为考察清初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方城中雉堞林立表明了满族时刻警惕、随时应战的防御意识,对研究满族尚未确立统治地位时期的生活状态具有参考价值。同时,福陵还是一座具有满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皇陵建筑群,因山势而设计的一百零八级踏跺,独具匠心,是福陵建筑群中的点睛之作,建造在精雕细琢的月台上沈阳昭陵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耸的隆恩门楼,造型别致的角楼,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宫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美杰作。
保护和开发
保护
1963年,清福陵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清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4月23日,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公布了保护范围,并于2003年5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实施;
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关外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5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沈阳清福陵部分建筑维修工程方案的批复》中,原则同意了辽宁省文物局对清福陵正红门、大碑楼、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的修缮设计方案。
2017年7月19日,沈阳市市政府发布《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福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并适时对《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进行修订完善。
福陵主体建筑基本完好,但现存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地面、台基石材有裂缝、掉角、塌陷、缺失,台基被侵蚀,墙体、柱子掉漆,门槛磨损严重,彩画掉色等现象。为此,2017年,清福陵已经多次对文物建筑构件进行局部修补、添配、剔补、补色,包括木构件的修补加固,添配琉璃构件修补材料,补配瓦件,补配琉璃瓦颜色,补充文物建筑立面色彩,调整油饰内容等;2023年10月,沈阳市将投入3700余万元对“一宫两陵”改造提升,其中清福陵建筑修缮工程将对茶房、涤器房、果房、膳房、大碑楼、五凤楼、沈阳昭陵隆恩殿、明楼等八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修缮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
开发
1929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福陵开辟成为公园,打造市民游憩休闲,礼教学习的场所。
2003年,沈阳市政府以“申遗”为契机,对清福陵的古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了百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和整治,将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做了很好的有机结合,中外游客既能感受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风采,又能欣赏福陵古代建筑的神韵。
2023年,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度挖掘和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动包括清福陵、、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等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2023年4月13日,市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局牵头在上海市举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清福陵、,沈阳故宫等五处世界文化遗产首次联合“促销”,免费提供了门票500张。
相关文化
陵墓主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后金创立者,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1626年在位。先世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青年时,常到抚顺市互市,通汉、蒙文字;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后逐步统一建州各部;十七年(1589年),被明朝封为都督事;二十三年(1595年),进龙虎将军;此后又合并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和长白山东北的东海女真;在统一过程中,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故城即汗位,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萨尔浒之战后,势力进入辽河流域;六年(1621年),迁都辽阳;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次年在宁远之战中,遭明军炮火所击伤,不久病死。努尔哈赤经营四十多年,统一女真各部,在满族的初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
孟古哲哲
孟古哲哲生前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叶赫那拉氏首长杨吉砮之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与努尔哈赤成婚,时年十四;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下皇太极;三十一年(1603年),病死,享年二十九。为表达自己的哀思,努尔哈赤让服侍过孟古哲哲的4个婢女殉葬,并将孟古哲哲葬在自己居住的院中长达三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东京城时,盂古哲哲的遗骨也随之迁到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将生母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合葬在福陵;崇德元年,为其上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后经加谥、改谥,孟古哲哲的最后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阿巴亥
继孟古哲哲之后,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生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是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满泰之女,其八岁丧父,失去依恃;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叔父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时年十二岁。因“饶丰姿、有机变”,太祖极为宠爱,育有三子,哪怕阿巴亥叔叔布占泰数次背弃盟约,仍不改太祖的初衷。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在诸王的逼迫下殉葬。但继位的皇太极并没有给予阿巴亥大妃的待遇,不加封谥号,没有配享太庙,直到其子爱新觉罗·多尔衮成为摄政王,阿巴亥才于顺治七年(1650)获得了“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的谥号,并配享太庙,不过多尔衮死后,阿巴亥所获封典全部被剥夺。
传说
努尔哈赤驾崩后,即位的皇太极一直未能找到一块称心如意的风水宝地来安葬父汗,心中十分着急,一日,其狩猎路过石咀头山麓,见山顶紫云缭绕,就起了登山的念头;登上山顶一看,惊讶不已,只见一条巨蛇和一只雉鸡正在嬉戏、争斗,见有人来,雉鸡便展翅飞上九霄,长蛇则化为一道光柱直冲云端。见此情景,皇太极立刻命人在山巅立巨石作为标记,认为龙凤相争之处必为福地,将此处作为父汗的万年吉地,不久便在此建陵。建成后,将努尔哈赤葬于此,并将此山更名为天柱山。
另一段传说则称在皇太极发愁找不到风水宝地时,钦天监大臣启奏说,沈阳城东的天柱山乃是长白山的余脉,背靠大台山,中间还夹着一道兴隆岭,所谓两山夹一冈,辈辈出皇上,但必须要找到山上的一百眼清泉后,才能安葬先王的龙体,大清江山才能一统万年。皇太极听后,急忙点一百御林军,以百天为限前往找寻一百眼山泉,九十九天找到了九十九眼山泉;正当为第一百眼一筹莫展之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出现了,他说,天柱山上的一百眼泉水构成了一条天龙之形,而这第一百眼山泉乃是百泉之首即龙头所在,经其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百眼山泉。于是,皇太极就在天柱山上修建了福陵。
福陵八景
“福陵八景”在沈阳地区久负盛名,许多地方志书中均有提及,这八景分别是:
“龙滩垂钓”:福陵前临浑河,岸边有一经多年冲积而成的沙滩,形似一条困顿欲睡的卧龙,每当夏秋之间,人们多持竿往游,于龙滩之上垂钓;
“引水归帆”:福陵前的浑河,河面宽阔,水势蜿蜒,其流入陵南一段河道的形状如一个“引”字,当春潮涌动之时,由此处起航,扯起顺风白帆,可以直达沈阳;
“宝顶凝辉”:宝顶指的是团城之内的太祖陵丘,其表层是经特殊建筑工艺而抹就的一层白灰,在阳光的照耀下,洁白耀眼,人们把这一奇妙景观命名为“宝顶凝辉”;
“天桥挂瀑”:天桥指的是建在一百单八磴下面的石桥,因其建在皇陵之中,故称其为天桥。又因其所处地势陡峭,远远望去,犹如瀑布悬空,蔚为壮观;
“泉沟采药”:福陵后山盛产药材且十分灵验,加上山泉奔涌,掬之香沁入脾,闻之淙淙入耳,风景如画,令人向往;
“柳甸闻莺”:福陵周围一向多松,只有一处平坦草地上生长着株株柳树,称之为“柳甸”、每到春夏时节,这里莺飞草长,飞来的对对黄栗留在柳树枝头嬉戏鸣唱;
“明楼过雨”:春雨霏霏,润物无形,春风吹过,隐隐传来福陵大明楼楼檐铃铛的丁冬声,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想。忽而雨过天晴,大明楼经过春雨的洗礼,愈加光彩夺目,雄姿轩昂;
“西山晴雪”:福陵之后,峰岭绵延,每当冬季雪后初晴,向西眺望,可见山舞银蛇,原弛蜡象,冬日之雪。
参考资料
《沈阳福陵》.辽宁省人民政府.2023-11-05
《东陵公园概况》.浑南区人民政府.2023-11-0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5
《沈阳福陵》.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5
《清福陵》.辽宁省地方志.2023-10-27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六十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3-11-26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三十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3-11-26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二十六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3-11-26
《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2023-10-21
《关于沈阳清福陵部分建筑维修工程方案的批复》.国家文物局.2023-10-21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2023-11-05
关于清福陵东北、东南角楼及东红门保护修缮方案意见的函.国家文物局.2023-11-05
《沈阳将投入3700余万元 对“一宫两陵”改造提升》.辽宁日报集团多媒体数字报纸.2023-11-05
2023年沈阳市沈河区政府工作报告.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2023-11-05
辞海网络版.百科详情-辞海.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