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杨坚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局面。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领(以及其所辖府兵)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是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蓝图。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封驳,尚书省负责政务的管理。尚书省又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又攻灭了南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背景

北周建德六年(577),宇文邕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开皇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北周大象三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宇文阐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公元589年,隋朝灭了南方的陈,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自杨坚建立隋朝,便十分重视道教对社会的作用,他自称“朕奉上玄,君临万里。”并对道教之符图谶大加运用。他的开国年号“开皇”,即是取材于道教灵宝派。《隋书·经籍志》说: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云笈七签》卷六亦曰:“及开皇劫,以此妙经,生天立地,大圣应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依此,则“开皇”为道教的一“劫”之始,表明天地间又一个新纪元的到来。杨坚取此为年号,正是力图证明他依天运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而他则像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那样济度众生,开劫度人。时朝臣王劭在上杨坚的书中曾说:“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年相合。”《三洞珠囊》卷八亦称:“似元皇君号开皇元年,隋家亦象号开皇元年是也。”

杨坚朝之所以能称为“开皇之治”,主要在于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政治

隋文帝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将地方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借以节省开支、精兵简政。在中央则首创了三省六部制制度。此外,隋文帝还废止了自曹魏以来中国实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而创立了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隋朝建立后,杨坚着力于统一大业。开皇九年(589),隋朝灭了南陈,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了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杨坚厘定了一套新的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立并发展了诸多意义深远的制度,开创了一代新局面。特别是他对政治体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对于唐朝的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

原来北周的官僚体制是依《周礼》而定,名多而繁乱。杨坚则参酌汉魏时期的体制,有所损益,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权的是五省,三师是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三公也仅仅是顾问性的机构,没有实权,不直接参与国家政务,也不常设。

执掌国家政务实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以上二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三省的设置,能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把权力集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地方行政机构方面,杨坚鉴于魏晋南北朝政区划分毫无标准,地方行政混乱,支出庞大,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尽罢诸郡,即由过去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同时,将一些郡县合并,借以节省开支、精兵简政。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钱穆说: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这不仅节省国家开支,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澄清吏治方面,杨坚得国以来,励精图治,兼且天资刻薄,自不容贪污枉法之行为存在。杨坚命柳盛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吏治之整肃,不仅上裕国库,下民困,隋高祖在位时之隆盛,此亦为要因。

隋文帝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整个有隋一朝,社会都很富足,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也为历史所罕见。全国安宁,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

从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就看得出杨坚的政治才能: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其中在开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陈增50.0万,此时的全国户口700多万,平均年增长226,708户。

此外,为确保隋朝长治久安,开皇三年(583),隋文帝还命刑部尚书苏威礼部尚书牛弘等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一些醢刑,并规定人民若有枉屈,可以依级上告直至中央。而且各地判决死罪也必须经过中央决定,地方不得擅自处理。显然,《开皇律》要比秦以来的法律开明得多。杨坚有时却有法不依,以权代法,法律能否得到认真的实就又要依赖于贤臣的忠心辅佐了。如:隋文帝曾经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可是有人竟违其禁令,拿次币换好币。隋文帝得知后勃然大怒,急令斩之,刑部侍郎赵绰进谏:“此人当坐杖,杀之非法”。隋文帝仍坚持己见,治书侍御史柳或复上奏劝谏,终于使隋文帝依法撤销其杀人的旨令。在隋文帝统治前期,请如此类事例甚多。这些智囊人物“同心协,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然后行之。故革命数年,天下称平”。

杨坚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

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隋初经历南北朝长期的战乱,民生疲弊困苦,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杨坚在位时代之富饶既非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逝。均田制能顺利推行,对隋前中期的经济发展收益甚大。加上隋朝渭河平原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自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天下后,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实行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结果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达165万余口,其中丁壮44.3万人,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在地方行政方面,杨坚鉴于魏晋南北朝政区划分毫无标准,地方行政混乱,支出庞大,杨坚遂于开皇三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诚如学者钱穆所言: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据统计隋初中央政府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仅及南北朝时代开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国库之丰积,不无原因。此外,杨坚安定政治,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

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市的修建不仅是中原地区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杨坚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清查出大量瞒报的户口。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隋朝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

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河,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

杨坚倡导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这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隋朝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铸造五铢钱,规定每千文重四斤二银两,作为全国通用货币,其它钱币则禁止流通。《隋书·食货志》称:“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隋开皇二年(582年),重颁均田令,自诸王以下至正七品的都督,受永业田从一百顷递减至四十顷,至于普通百姓,丁男一人受永业田二十亩、露田八十亩,奴婢亦同。另外又规定受田并承担赋役者,从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劳役从十一岁提高到十六岁,力役时间则从每年一个月减至二十天,而未被役的丁男可纳绢代替,称为“庸”。户调绢从一匹(四丈)减为二丈。年满五十者,还可减免。这样隋初的赋役便比前代大为减轻。

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隋朝通过接手北周、陈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们留下的隐瞒户口,在开皇年间就达到了870万户。根据隋朝政府的统计,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全国人口为900万户。

杨坚杨坚自立国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在开皇五年(585),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隋文帝在经济上也实行了一些极为有利的措施。首先是革除弊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家大族垄断了一切,他们隐匿了大量的户口,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赋税收入。针对这些,杨坚进行了户籍整理,并采纳了贤相高提出的“输(租赋)籍(户籍)之法”。即由政府制作”输籍定样”,令州县依样确定户等上下,每年检查一次,百姓按其规定的数额来纳税,有效地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力量和政治特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唐代理财家杜佑,曾给予此项措施以高度的评价:“隋朝之盛,其由于斯。”

其次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想。开皇初,面对南北朝以来赋税有增无已的状况,民部尚书苏威提出应“减赋役,务从轻典”。杨坚便下今采纳北朝时赋役最轻的北齐法。在此基础上,隋文帝又曾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同时,隋文帝还下令将服役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每年服役期限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改为两丈,并规定不服役者可以纳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隋文帝的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再次是兴修水利事业。继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隋初是水利荒废,漕运堵塞。开皇初,都官尚书元晖“奏请开引杜阳水灌溉三原”,杨坚欣然采纳,于是“卤之地数千顷,民赖其利”。工部尚书于仲文又提出:“请决渭河,开漕渠”。隋文帝便让他负责此项工程,以后又曾命太子左庶宇文恺继任此事,到开皇四年(584)“自大兴城东至渔关三百余里,名曰‘通’,漕运通利,关内赖之”。灌溉的推广、漕运的硫通,给隋朝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保障和生机。最后是厉行节俭。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宫的生活日渐奢侈。苏成见宫中以银为慢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隋文帝便然下令,“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并身体力行,“居处服玩,务存节俭”。杨坚的行动可以影响整个官僚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铺张浪费,增加了国库积蓄。

军事

隋朝建立后改革了府兵制。府兵制为古代兵制之一。隋代府兵制创立以后,规定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服役年岁为二十一至五十九岁。府兵本身是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则须自备。凡出兵征防须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南北朝时期,突厥人作为北方最主要的一个游牧民族时常侵扰内地。北周时期,杨坚一直采取和亲政策缓和双边关系。公元583年,突厥大举南侵,隋文帝派兵将其击败,并大修长城加强防御。

此后,战败的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面发展称雄西域(后在李治时被唐朝消灭),东突厥则受到了隋朝的控制(后在隋末大乱再次崛起,空前强大”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后被李世民消灭),中国北方边境逐渐稳定。隋朝初年,在南方还存在有西梁和陈两个政权。西梁虽然以南朝正统自居,与南陈对立,但地少国弱,一直是北方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国。公元587年,杨坚召西梁皇帝萧琮入朝,废之并吞西梁,由此完全做好了南下统一全国的准备。

公元588年,隋文帝以晋王隋炀帝为帅,起兵南下攻陈。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情急之下带着两个爱妃躲藏到一口枯井中,后来被俘。至此,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结束。

文化

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鉴于前代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一匹。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583年杨坚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北史》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

隋朝建立之后,政治经济稳定,开始重视国家藏书管理工作,隋朝初期就开始从民间收集图书,以后相继出现了三次民间征书活动,这大大增加了隋朝的藏书量,加之隋朝统治者爱好藏书,隋朝的藏书形成古代藏书的鼎盛。隋朝不仅图书多,图书典藏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隋朝藏书之多加大了藏书管理要求,隋朝建立专门的国家管理机构,负责藏书管理事宜,并且对藏书进行编撰和修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当时重要的国家藏书机构有:嘉则殿、秘书省、修文殿和观文殿,前两个藏书机构主要位于京师,后两个藏书机构位于东都,京师和东都是当时主要藏书地点。嘉则殿建立时间最早,隋朝主要皇家藏书都在嘉则殿里面收集,因此嘉则殿的书籍主要供皇家人员阅览。秘书省在隋朝的地位相当高,并且作为隋朝五省之一的秘书省是统治者专门管理图书典藏的部门。隋文帝很重视秘书省。另外,隋朝很多典籍在嘉则殿、秘书省、修文殿和观文殿收藏的同时,也分别在省和府有收藏。隋文帝在藏书的整理上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秘书省,负责藏书的整理校勘工作。隋朝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图书校勘整理工作,其后的每一年从未停止过对图书进行集、编目。所有的图书收藏形成一定的体系,图书体系化的编目,以及对图书的校正,是隋朝图书事业重要的特点。在藏书整理和收集的同时,隋文帝也加强了对藏书的修编工作。在战争中所得图书大量遭到损坏,民间图书更是如此,特别是时间比较久的古籍,损坏更加严重。隋朝刚建立之时,统治者为了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组织专人修编史书,隋文帝刚即位,便命魏收等修魏史,成立了专门的修书机构(修书官),由秘书省直接监管。修书官由著名的文人兼任,例如牛弘和许善心,在任职期间修编了大量的图书。

杨坚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改革选官制度,确立科举制度。为明全国教化,恢复中华文化正统,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真正成型于唐朝。为广置人才,隋文帝于587年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影响

杨坚开皇时期的一系列措施,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州县两级制、均田制、大运河、科举制度、长安城、洛阳市、义仓的创立,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唐朝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又如度量衡的统一的影响,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文帝建立的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隋文帝对政治体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对于唐朝的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还有度量衡统一的影响,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朝首都唐长安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评价

开皇之治,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短期繁荣,它是由统治者与不之祖双方一致努力得来的。而继任者不察民情,不恤政事,横征暴敛,开皇之治就只能成为过眼云烟,不可能长久维系。

隋书》如此评价“开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人口

根据学者通典记载,隋朝接受北周禅让,开皇元年(581),全国户口399万户。开皇5年灭陈新收50万户,至大业5年,人口达890万户,净增约490万户。

社会

隋朝开皇时期,全国安宁,社会富足,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也为历史所罕见,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从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开皇之治的成就。

民族

杨坚杨坚在民族关系及外交政策上,以抵御为主,征讨为辅,先后对外作战,隋朝的军队歼灭和重创了吐谷浑、契丹、高句丽等国,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在打完仗之后,隋文帝或款塞归附,或遣使贡献,都注重安抚,注重收拢人心。隋文帝对周边各民族政权,尽可能使他们臣服,维护国家安定。

隋文帝利用挑拨分化和军事打击,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突厥部启民可汗称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圣人莫缘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意指圣贤的、富厚的君主。杨坚即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为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外交

杨坚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在他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的一种天朝政治秩序。当然,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不过,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而不是要彻底击灭。隋文帝统一中国后,迅速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日本朝鲜三国的交往。由于日本的倔犟,双方在外交上发生礼仪之争,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日本遣隋使到达长安,回国后隋文帝派人访问其国民俗。这可见两国的交往情况之一斑。

隋朝与高句丽结成君臣关系,因为高句丽势力较弱,为了自我保护,遂采取“事奉大国”的策略,与隋结成君臣关系。隋文帝在处理高句丽问题的态度上体现了他比较务实、比较理智的政治作风。

科技

隋朝存在历史虽短,却涌现出一大批科技专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涵盖了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冶金、医学、食品、纺织等多个领域。

参考资料

隋文帝.中华英烈祠.2018-09-14

隋书 帝纪第二 高祖下.国学网.2018-12-14

隋书 帝纪第一 高祖上.国学网.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