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内温县人,是东晋晚期的宗室和权臣。他是司马昱司马昱的第七子,司马曜司马曜的同母弟,母亲是李陵容。
司马道子初封琅邪王,后徙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他兼领会稽郡内史。太元八年(383年),他开始掌握大权。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后,他出任要职。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被杀,司马道子以皇叔身份辅政。隆安元年(397年),司马道子被迫处死亲信王国宝并道歉,后继续掌权,但朝政败坏,他沉溺饮酒,重用小人。元兴元年(402年)十二月,御史杜竹林将流放至安成郡的司马道子用毒酒毒杀,司马道子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义熙元年(405年),谥司马道子为文孝王,让司马道子与会稽王妃合葬于王妃陵。
《晋书》评价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本应亲近贤能之人,担任朝廷的元辅,但他沉溺于酒色之中,听信谗言和阿谀奉承。这导致宦官和奸臣窃取了朝政大权,控制了国家的命运。起初,这导致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败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可以说,司马道子实际上是晋朝的祸害。
人物生平
权倾朝野
司马道子年轻的时候,性格清雅、淡泊名利,曾经受到过谢安的高度赞扬。咸安二年七月己未日(公元372年9月12日),他被朝廷封为琅邪王,并赐予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一户的封地,同时还让他兼管会稽郡国的事务,担任会稽内史一职。到了太元五年(公元380年),他又被加封为开府,并兼任司徒。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他开始负责记录尚书省的六条重要事务。这时候的司马道子已经大权在握,而他的王妃的堂兄王国宝,虽然是谢安的女婿,但因为谢安不喜欢他的品行,所以没有给他重要的职位。然而,王国宝自恃出身名门,不愿意屈就于低等的官职,于是他就投靠了司马道子,并开始离间谢安,散布谣言诋毁他,最终迫使谢安离开京城去镇守外地以避其锋芒。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安去世。朝廷随后下诏任命司马道子为扬州市刺史、录尚书事,并授予他假节的权力,同时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官员和部属,也都被划拨到了司马道子担任的骠骑将军府中。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朝廷商议认为军队已经长时间征战在外,应该让他们驻守南方并返回本土,将进攻转为防守。当时,谢玄的北伐军因为在中原受到丁零人翟辽势力的阻挠而陷入僵局,谢玄因此上疏请罪。朝廷于是对他进行了慰问,并让他返回淮安市镇守。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司马道子又被加封为徐州市刺史和太子太傅。
主相相争
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司马曜封司马德文为琅邪王,司马道子改封为会稽王。到了396年,孝武帝去世,司马德宗继承了皇位,同时立皇子司马德文为琅邪王,而司马道子则再次被改封为会稽王,并且他的封地宣城市增加了五万九千户。这时,有人上奏朝廷说:“司马道子应该晋升为太傅、扬州牧、中书监,并赐予假黄铖的特权,享受特殊的礼仪待遇。”但司马道子坚决推辞了这些荣誉,并主动辞去了徐州刺史的职务。皇帝颁布诏书,规定朝廷内外的政事都需要先请示司马道子。等到安帝成年后,司马道子就把政权交还给了皇帝,自己则退居幕后辅佐朝廷。然而,这时兖州刺史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非常害怕,连忙派人先下手为强,逮捕了王国宝以及他的堂弟琅邪内史王绪,并将他们斩首,以此来向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就撤军了。之后,司马道子又上表请求免去自己中外都督和录尚书的职务,以此来平息各地大员对他的不满。但皇帝下诏书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王恭举兵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无法再忍受王国宝在朝中擅权,于是联合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虽然害怕王恭的势力,但为了尽快平息事端,便将责任全部推到了王国宝身上,并命令谯王司马尚之将王国宝逮捕并送到廷尉处审理,随后赐死了王国宝,同时也处死了王绪。之后,司马道子又派遣使者去向王恭道歉,王恭见目的达成,便撤军回到了京口。之后司马道子开始忌惮王恭和殷仲堪可能会用武力相逼,于是他看重了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的才能,将他们视为心腹。同时,他还听从了司马尚之的建议,决定设立外藩来加强自己的势力,于是任命司马王愉为江州刺史。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河南省刺史庾楷的不满,因为司马道子将原本由他都督的豫州四郡交给了王愉都督。庾楷上表抗议却无果,于是他便鼓动王恭一起讨伐司马尚之。
隆安元年(公元398年),王恭联合庾楷、殷仲堪、桓玄等人起兵讨伐王愉和司马尚之兄弟。司马道子曾试图劝阻庾楷,但遭到了庾楷的拒绝。面对王恭等人的大军压境,司马道子感到手足无措。而这时,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则坚决主张讨伐王恭。朝廷于是授予司马道子黄钺,并任命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统领王珣、谢琰等人抵抗王恭的大军。司马道子将军事大权全部交给了司马元显,自己则整天饮酒作乐,不再过问军事。后来,司马尚之在与桓玄的战斗中大败,桓玄的军队一路挺进到了石头城。司马道子则守在中堂,以防备桓玄的进攻。然而,在这期间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一匹马在军中乱走,导致士兵们惊慌失措,混乱中不少士兵掉进了长江,溺水身亡。司马元显后来成功地策反了王恭手下的北府军将领刘牢之,导致王恭兵败并被处死。但是,殷仲堪、杨佺期和桓玄等人的军队仍然驻扎在建康附近的蔡洲。这时,左卫将军桓脩向司马道子提出建议,他认为可以用利益来引诱桓玄和杨佺期,让他们两人反对殷仲堪。司马道子听从了桓脩的建议,分别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和武威郡刺史,同时任命桓修为荆州刺史,而将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瓦解殷仲堪的军团,反而让桓玄、杨佺期和殷仲堪三人联合起来,移镇到寻阳,共同抗拒朝廷的命令,与朝廷形成了对抗。最终,司马道子只得以朝廷的名义下诏慰问殷仲堪等人,请求和解,并恢复殷仲堪荆州刺史的职位,这场危机才得以解决。
权变酒祸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司马元显看到司马道子身体不好又整天酗酒,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朝廷的威望,于是暗中操作,让朝廷解除了司马道子扬州市刺史职务,自己则接任了扬州刺史一职。司马道子酒醒后得知此事,虽然非常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后来,司马元显又被加封为录尚书事,当时人们称司马道子为“东录”,而司马元显为“西录”。由于司马道子依然沉迷于酒乡,朝廷的大小政事都掌握在司马元显手中。因此,当时司马元显的西府门庭若市,来访者络绎不绝,而司马道子的东府则门可罗雀,冷清得很。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叛民孙恩进攻三吴地区,并沿着海岸线进攻京口。当时,刘牢之还在会稽郡没有返回,司马元显亲自率军抵抗,但多次交战都不利。面对这样的险境,司马道子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每天在蒋侯庙里祈求神灵保佑。幸好宋武帝成功击溃了孙恩的军队,同时司马尚之和刘牢之也及时回军,才迫使孙恩向北逃窜,京师这才得以解除危机。
败于桓玄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司马元显决定讨伐桓玄。随后司马道子被任命为侍中、太傅,并且将他原本在骠骑将军府的幕僚全部转移到了太傅府。然而,桓玄却沿着长江一路南下抵抗,击败了司马尚之的军队。更糟糕的是,刘牢之也背叛了司马元显,导致司马元显的军队溃败。司马元显在兵败之后向司马道子求计,但司马道子却只能无助地哭泣,无法给出任何有效的建议。随后,桓玄掌握了朝廷大权,杀死了司马元显及其党羽,并将司马道子流放到了安成郡。同年十二月的庚申日,守卫司马道子的御史杜竹林遵照桓玄的指示,用毒酒杀死了司马道子,享年仅三十九岁。晋安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西堂为司马道子哭丧三日,以示哀悼。
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因宋武帝起兵而败死,时大将军司马遵总摄万机,追尊司马道子丞相,并派司马珣之到安成郡迎其灵柩。义熙元年(405年),谥司马道子为文孝王,让司马道子与会稽王妃合葬于王妃陵。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王孝伯(王恭)死后他的头颅被悬挂在朱雀桥上示众,以示惩戒。太傅司马道子亲临现场,对王恭之死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并发出“为何急于置我于死地”的感慨。
桓玄从义兴回来后,去拜访太傅司马道子。太傅此时喝得大醉,很多客人在座。在宴席上,太傅突然提及桓温晚年叛乱之事,这让桓玄惊恐万分,不敢应答。此时,谢景重作为长史,机智地为桓温辩护,强调其废黜昏君、辅佐明君的功绩,试图平息太傅的疑虑和太子宾客间的议论。太傅听后表示理解,并以敬酒的方式缓和气氛,桓玄则趁机谢罪并退出宴会。
人物评价
道子地则亲贤,任惟元辅,耽荒曲,信惑谗谀。遂使尼窃朝权,奸邪制国命,始则彝伦斁,终则宗社沦亡。道子实晋朝之宰者也。(《晋书》 评)
道子昏凶,遂倾国。(《晋书》 评)
道子贪婪骄恣,宠昵群小。(蔡东藩 评)
会稽郡王道子,贪利嗜酒,实是一个糊涂虫。假使朝右有人,自足制驭道子。(蔡东藩 评)
道子身为辅相,朝野具瞻,既不能用弘之之言,大明国典;复不能慎其笑,知玄之雄豪可疑,而无术以制之,加以挫辱,使之愧耻,无以自容。徒一旦得志,肆其愤毒。遂致父子俱死人手,为天下笑,非不幸也。(余嘉锡 评)
如钟会、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马越、桓温、郗超、王恭、司马道子、殷仲堪之徒,并典午之罪人。(余嘉锡 评)
参考资料
司马道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4-11-09
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皆嗜酒,君臣经常通宵饮宴!.中华网.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