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弓”形的意思,取意于弓形虫速殖子在细胞外时的形态,种名源自北非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undii),弓形虫是最早从这种鼠体内分离的。弓形虫病分布遍及全球,动物和人的感染均极普遍。中国弓形虫在家畜中流行很普遍,以猫为最高;发展中国家约2.5亿人感染,但多数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状态。

弓形虫病多为隐性感染,可以侵犯多种脏器,表现为全身性疾病,由于侵犯的脏器和机体反应的差异,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主要侵犯眼、脑、淋巴结、心、肝等器官。孕妇感染刚地弓形虫后,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流产、死产和先天性畸形。弓形虫病也是艾滋病患者的重要合并症之一。刚地弓形虫病患者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以及血常规和脑脊液等检查辅助诊断。当患者有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头小畸形、眼球过小或脑钙化者,应考虑该病的可能,确诊则必须找到病原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弓形虫病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抗虫治疗、支持治疗,常用的抗虫药物有乙胺嘧啶、磺胺、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等。弓形虫病的预后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受累的器官。免疫功能低下者患弓形虫病易发生全身播散,有相当高的病死率。弓形虫病的预防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和奶制品。孕妇应避免与猫、猫粪和放养动物的生肉接触等。

命名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刚地弓形虫属名源自希腊单词“Toxon”,“弓”形的意思,取意于弓形虫速殖子在细胞外时的形态,种名源自北非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undii),弓形虫是最早从这种鼠体内分离的。

病因

病原体

分型

弓形虫虽然在分类学上只有一个种,即刚地弓形虫(T.gondii),但是对世界各地的虫株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弓形虫具有丰富的基因结构差异,亦即基因型(genotype)。例如欧洲和北美的人畜分离株为Ⅰ、Ⅱ和Ⅲ型,野生动物体内多为12型;非洲以Ⅱ、Ⅲ和Afica 1型多见。Ⅰ型虫株毒力较强,Ⅱ型和Ⅲ毒力渐弱。欧美人体的感染以Ⅱ型刚地弓形虫居多。南美洲的从人兽分离的号形虫具有极为复杂的基因型别,毒力较强。中国大陆人兽分离虫株基因型以Chinese 1占优势,并具有独特的调控宿主免疫的效应分子。

形态

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有5种不同形态的阶段: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包囊和卵囊与传播和致病有关。

滋养体

滋养体(trophozoite)指在中间宿主细胞内营分裂繁殖的虫体,包括速殖子(tachyzoite)和缓殖子(bradyzoite)。游离的速殖子呈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速殖子长4~7μm,最宽处2~4μm。经吉姆萨染剂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位于虫体中央;在核与尖端之间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称副拟核。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以内二出芽生殖法繁殖,一般含数个至20多个虫体,这种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快速增殖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内含的虫体称速殖子

包囊

包囊(cyst)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0μm,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囊内含数个至数百个滋养体,囊内的滋养体称缓殖子,可不断增殖,其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但虫体较小,核稍偏后。包囊可长期在组织内生存。

卵囊

卵囊(oocyst)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12μm,具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其内充满均匀小颗粒。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分别含有4个新月形的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体(schizont)在猫科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成熟的裂殖体为长椭圆形,内含4~29个裂殖子,一般为10~15个,呈扇状排列,裂殖子形如新月状,前尖后钝,较滋养体为小。

配子体

游离的裂殖子侵入另外的肠上皮细胞发育形成配子母细胞,进而发育为配子体(gametocyte)。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雌配子体积可达10~20μm,核染成栗色,较大,胞质深蓝色;雄配子体量较少,成熟后形成12~32个雄配子,其两端尖细,长约3μm。雌雄配子受精卵结合发育为合子(zygote),而后发育成卵囊。

生活史

刚地弓形虫生活史比较复杂,全过程需要两个宿主,分别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在猫科(例如家猫)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同时也进行无性生殖,因此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在人或其他动物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为中间宿主。有性生殖只限于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称肠内期发育;无性生殖阶段可在肠外其他组织的有核细胞内进行,称肠外期发育。弓形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极不严格,除哺乳动物外,鸟类、爬行纲和人等都是中间宿主,实验条件下,可感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

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猫或猫科动物食入动物内脏或肉类组织时,将带有刚地弓形虫包囊或速殖子(宿主假包囊内)吞入消化道而感染。此外,食人或饮入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可获得感染。包囊内的缓殖子、卵囊内的子孢子以及速殖子在小肠腔逸出,主要在回肠部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发育增殖,经3~7天,上皮细胞内的虫体经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成熟后释出裂殖子,侵入新的肠上皮细胞形成第二、三代裂殖体,经数代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继续发育为雌、雄配子。雌、雄配子受精卵成为合子,最后形成卵囊。卵囊破上皮细胞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经2~4天即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卵囊。猫吞食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后排出卵囊的时间也不同,通常吞食包囊后约3~10天就能排出卵囊,而吞食假包囊或卵囊后约需19~48天排出卵囊。受染猫每天可排出卵囊1000万个,持续10~20天。成熟卵囊是重要的感染阶段。

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猫粪中的卵囊或动物组织中的包囊或假包囊被中间宿主如人、牛、羊、猪等吞食后,在其肠内分别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随即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如脑、淋巴结、肝、心、肺、舌、肌肉等,进入细胞内并发育增殖,形成假包囊。当速殖子增殖到一定数量,胞膜破裂,速殖子侵入新的组织细胞,反复增殖。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包括黏附、穿入和纳虫泡形成三个阶段。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部分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特别是脑、眼、骨骼肌细胞),虫体增殖速度减慢转化为缓殖子,并分泌成囊物质,形成包囊。包囊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时,组织内的包囊可破裂释出缓殖子,缓殖子进入血流后可侵入其他新的组织细胞继续发育增殖成为速殖子。速殖子和包囊是中间宿主之间或中间宿主与终宿主之间互相传播的主要感染阶段。

发病机制

弓形虫病是自体免疫性疾病,主要经消化道侵入人体,经过血行播散造成虫血症。初次感染因机体尚未建立特异免疫反应,血流中的速殖子很快侵入宿主网状内皮细胞和实质细胞,在细胞内迅速分裂增殖,几天之后细胞被破坏,逸出的速殖子再侵入邻近细胞,如此反复,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并伴有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一般刚地弓形虫血可持续2周左右。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弓形虫在宿主组织细内迅速增殖而体积增大,挤压器官并造成功能障碍。游离的虫体可刺激机体产生坏死性病变和迟发性偏离反成,并形成肉芽肿样炎症。

正常情况下,宿主感染弓形虫后,多数是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但当宿主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即使是隐性感染弓形虫病,也会由于大量细胞被破坏而导致复发或致死的播散性感染。

流行病学

流行概况

弓形虫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体内,人群感染也较普遍。据血清学调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为5%~50%,但绝大多数属隐性感染。巴西的孕妇和儿童刚地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国弓形虫感染和弓形虫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已发现人畜弓形虫感染和病例的地区有30个省(市、自治区),但人群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多在10%以下。弓形虫感染常与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接触流浪猫等因素有关。弓形虫感染的家养动物有猪、猫、牛、羊犬、马、兔、鸡等;野生动物有猩猩、狼、狐属、野猪等至少32种以上,曾在52种啮齿动物体内发现弓形虫。家畜的感染率可达10%~50%,可食用的肉类感染较普遍,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亦威胁人类健康。

流行特征

弓形虫病分布遍及全球,动物和人的感染均极普遍。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刚地弓形虫在家畜中流行很普遍:以猫为最高,余依次为猪、犬、羊、牛、马等;发展中国家约2.5亿人感染,但多数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状态。

病理生理学

中间宿主如人、牛、羊、猪等吞食后,在其肠内分别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随即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如脑、淋巴结、肝、心、肺、舌、肌肉等,进入细胞内并发育增殖,直至细胞胀破,逸出的原生动物界(速殖子)又可侵人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和周围组织的类性反应,此为急性期的基本病变。如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可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面清除刚地弓形虫、形成隐性感染:原虫亦可在体内形成包囊、长期潜伏:一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包囊内缓殖子即破囊逸出,引起复发。如患者免疫功能缺损,则弓形虫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弓形虫并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形成肉芽肿性炎症。此外,弓形虫所致的局灶性损害尚可引起严重继发性病变、如小血栓形成、局部组织梗死,周围有出血和炎症细胞包绕,久而形成空腔或发生钙化。弓形虫可侵袭各种脏器或组织,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眼、巴结、心,肺、肝和肌肉等。

传播机制

传染源

除人类外,许多哺乳纲、鸟类和爬行纲也可以自然感染刚地弓形虫。尤其是一些与人密切接触的家畜,如牛、羊、猪、犬和兔,感染率相当高,可达10%以上,是人类感染弓形虫的重要传播源。

传播途径

先天性

胎儿在母体经胎盘垂直传播而感染。

后天性

包括经口传播、接触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其中以胃肠道传播最广泛。弓形虫主要存在于肉类中,尤其是未经充分加热或处理的生肉,如牛肉、猪肉和羊肉等。通过食用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肉制品,人们容易感染弓形虫。当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水源用于饮用或用来洗净蔬果等食材时,人们也可能通过口腔摄入弓形虫而感染疾病。也可经输血、器官移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弓形虫病。节肢动物门卵囊也具有一定传播意义。

易感人群

大多数人易受感染,但动物饲养员、屠宰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感染率较高。在这些人群中,胎儿、婴幼儿、患有恶性肿瘤或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人、艾滋病患者以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更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

刚地弓形虫感染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途径。妇女在妊娠期感染刚地弓形虫后多数可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一般婴幼儿期常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当各种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时,儿童期可呈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成人期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妇女妊娠初期感染弓形虫后少数可出现流产、早产死产或畸形,妊娠中晚期感染弓形虫可造成胎儿出生后有脑、眼,肝、心、肺等部位的病变或畸形。免疫功能正常者获得性感染弓形虫后,多数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隐性感染。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刚地弓形虫可侵犯人体各个器官而引起相应严重临床表现,如弓形虫脑病,弓形虫眼病,弓形虫肝病、弓形虫心肌心包炎、弓形虫肺炎等。

先天性弓形虫病

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受损最为突出。脉络膜视网膜炎脑积水、脑钙化灶是先天性弓形虫病常见的三联症。先天性弓形虫感染中2/3的患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但其中1/3已有亚临床改变。未治疗者于生后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逐渐出现症状。症状的轻重与宫内感染时母亲孕期有关。母妊娠早期感染症状较重,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妊娠中晚期感染,新生儿可为亚临床感染,或出生后逐渐出现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获得性弓性虫病

获得性弓形虫病可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反应性面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其次刚地弓形虫常累及脑、眼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眼弓形虫病多数为先天性、后天所见者可能为先天潜在病灶活性所致。眼病表现以脉络视网膜炎为多见。

弓形虫感染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弓形虫后,包囊可长期寄生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内,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弓形虫病原学检测阳性。

弓形虫脑病

临床上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癫痫、精神异常等,可出现头痛、眩晕、妄、肌痛、淋巴结肿大等,脑脊液中可查见刚地弓形虫速殖子。

弓形虫眼病

主要为复发性、局限性、坏死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临床上表现为视力模糊、眼痛、畏光、盲点和流泪等。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渗出性病灶。新鲜病灶边界模糊,青灰色,轻度隆起,周围有视网膜出血;陈旧性病灶为卫星状散在白色圆形斑块及色素斑,或黄斑部色素上皮脱落。

弓形虫肝病

弓形虫破坏肝细胞引起肝实质炎症浸润和局部坏死,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肝区疼痛、腹水、轻度黄疸肝硬化、脾肿大等,病程长易复发。

弓形虫心肌心包炎

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腹痛、扁桃体炎、眼睑浮肿等,常无明显心脏异常症状,也可出现心悸病、颈静脉怒张、胸痛呼吸困难等,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者可出现胸前或胸骨后钝痛、锐痛,疼痛向颈部和肩部放射,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心力衰竭

弓形虫肺炎

临床上表现有咳嗽、咳痰、胸痛、气短、肺部啰音等,X线检査有炎症浸润灶。肺部病变多合并巨细胞病毒和细菌感染,呈间质性和小叶性肺炎表现。

检查诊断

检查

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

从患者的血液、骨髓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腹水、痰液、眼房水、羊水等样本中提取样本,通过常规染色或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检测,可在细胞质中发现刚地弓形虫花环、链条或簇状群体。活组织病理切片如淋巴结、肌肉、肝、胎盘等可以进行瑞氏或姬氏染色镜检,以寻找滋养体或包囊

动物接种

在小白鼠腹腔内接种待检体液或组织悬液,造成小白鼠感染,可在其腹水中找到病原体,第一代接种阴性时,应至少盲目传代3次,每2周一次。

细胞培养

弓形虫速增殖子适成多种传代细胞系。已有Hela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与兔睾丸单层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报道。

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的抗虫体表膜抗体

所用抗原主要有速殖子可溶性抗原(胞质抗原)和胞膜抗原。前者的抗体出现较早(用染色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特异、敏感、重复性好,是检测的首选方法,而后者的抗体出现较晚(用间接血凝试验等检测)。采用多种方法同时检测可起互补作用面提高检出率。

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弓形虫循环抗原

常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具有灵敏、特异、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检测出血清中0.4μg/ml的抗原,是早期诊断急性弓形虫感染的可靠指标。

皮肤试验

弓形虫素皮内试验较为特异,阳性结果通常需要在感染后的4-18个月才能出现,因此不能用于诊断急性感染,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其他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增加,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稍微增加,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占比小于6%)。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略有增高,脑脊液黄色,有核细胞增多,蛋白质中度上升,糖和氯化物均正常或略有减少。

诊断

如有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头小畸形、眼球过小或脑钙化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则必须找到病原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弓形虫感染

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同时符合下列三项中任意一条:

弓形虫病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下列两项: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下列三项中任意一条: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并同时符合下列两项中任意一条:

鉴别诊断

先天性弓形虫感染

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疱疹病毒科感染、风疹病毒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巨细胞病毒感染

婴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以出现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小头症等临床表现,尿中可查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鼻咽部、血或尿中可分离出巨细胞病毒,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等。

疱疹病毒感染

婴儿感染疱疹病毒后,可以出现高热、“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颈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脑脊液呈病毒感染改变,外周血免疫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清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等。

风疹病毒感染

婴儿感染风疹病毒后,可以出现发热、黏膜玫瑰色或出血点、肌张力低下等临床表现。出生前诊断主要依据从羊水中分离到风疹病毒,出生后诊断则主要依据从喉,尿液、脑脊液和其他组织中分离到风疹病毒,血清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等。

获得性弓形虫感染

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视网膜脉络膜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约有10%获得性弓形虫病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异型淋巴细胞常占免疫细胞总数10%以上,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嗜异性凝集抗体滴度≥1:64;而刚地弓形虫病的异型淋巴细胞常占白细胞总数10%以下,可有轻度酸粒细胞增多,血清异性凝集抗体阴性等。

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最常见,主要侵犯颌下、颈前区沿胸锁乳突肌前缘等部位的淋巴结,常为一侧性,可以软化后变为冷性脓肿,向外穿破而遗留瘘管,结核菌素试验常呈阳性反应;而弓形虫性慢性淋巴结炎也以颈部多见,但炎症发展缓慢,肿大程度常不出现压迫症状,血清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试验阳性等。

视网膜脉络膜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结核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类肉瘤病等均可引起视网膜脉络膜炎,但刚地弓形虫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炎特征性损伤为眼底局灶坏死性脉络膜炎,表现为视力模糊、盲点、怕光、疼痛、泪囊炎、中心性视力缺失等。

治疗

病原疗法

成人弓形虫感染多呈无症状带虫状态,一般不需抗虫治疗。只有以下几种情况才进行抗虫治疗:

选择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免疫状态。公认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等。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的联合治疗可以有协同作用。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急性感染者,疗程一般为一个月,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伴有艾滋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维持量药物。

对于孕妇来说,由于乙胺嘧啶有致畸可能,妊娠4个月内可以选择乙螺旋霉素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所以最好在接受治疗前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支持疗法

可采取加强免疫功能的措施,如给予胸腺肽等药物。对眼弓形虫病和刚地弓形虫脑炎等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治脑水肿。

预防

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和奶制品。孕妇应避免与猫、猫粪和放养动物的生肉接触,并定期做弓形虫血清学检查,以减少弓形虫感染所致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对于艾滋病、恶性肿瘤化疗前患者,以及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治疗开始前应进行弓形虫血清学检查,以防隐性感染转变为继发性刚地弓形虫病的风险。

孕妇定期进行弓形虫血清学检测,妊娠10-12周进行首次检测,如为阴性则需要在妊娠期间复查2-3次。对于孕妇在孕期感染弓形虫的情况,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胎儿可能受到的危害,并与医生一起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人工流产。对于阴性的孕妇,在足月时再次进行检测以确保安全。对有感染风险的孕妇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新生儿出生时的亚临床感染率。

预后

预后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受累的器官。孕期感染可致妊娠异常或胎儿出生缺陷。先天性弓形虫病的预后较差,未治疗者病死率约12%。免疫功能低下者患刚地弓形虫病易发生全身播散,有相当高的病死率。单纯淋巴结肿大型预后良好。

历史

1908年,Nieolle和Manceax在北非突尼斯一种地鼠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Cemadecsyiussmdi)的肝脾单核细胞中,首次发现并描述了弓形虫的无性生殖阶段——速殖子,根据速殖子形态(如“弓”)和寄生宿主名称,将其命名为“刚地弓形虫”。同年Splendore在巴西免子体内亦发现该虫寄生。1928年levaditi等发现弓形虫可以组织包囊形式存在于宿主组织中,为球虫寄生昆虫

世界上几次弓形虫病暴发流行均由卵囊污染环境引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猫在刚地弓形虫病的自然传播途径中占重要地位。2005-2008年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养宠物(犬、猫)的人群比未养宠物人群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高。

1939年,Wolf等中首次报道了人先天性弓形虫病病例。1942年,Sabin等总结并描述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临床特征,包括脑积水小脑时形、大脑钙化和脉络膜视网膜炎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诊断。而首例获得性弓形虫病报道于1941年Sabin自一名6岁患急性脑炎病死后的男孩脑组织分离出弓形虫而得以证实。鉴于RH是该男孩姓名的缩写,故命名为H株,该株至今仍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使用,成为国际上一个著名的标准株。随后,1979年在美国、1997年在加拿大和2006年在巴西分别暴发了急性弓形虫病,至此,获得性刚地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才得以较全面认识中。此外,人们还发现癌症、器官移植和艾滋病均易感染弓形虫。

自1970年弓形虫生活史揭示后,已知可通过避免接触猫类(卵囊)来预防弓形虫感染。此外,研究发现、冰冻、煮熟和y射线照射均可杀灭受染肉中的弓形虫。其中,将肉类冷冻过夜后再进行烹被认为是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另外,Auber等用PCR检测了487处水源,其中37处(7.7%)有弓形虫污染(包括居民饮用水),而其他病原学方法检测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水源检测也是公共卫生防治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且检测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

2000年Cale等从水獭亚科体内分离出刚地弓形虫。2009年,研究人员首次从大翅鲸体内发现弓形虫。海洋哺乳动物中,海豚海象血清学阳性率较高。

研究进展

自1958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批准新的药物用于弓形虫病的治疗。尚没有能够除包囊的药物,对弓形虫的慢性感染,至今仍处在束手无策的状态。研发靶点专一、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抗弓形虫急、慢性感染药物,是当前治疗弓形虫病的发展方向,下列举目前新型抗弓形虫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

靶向于马形虫钙依赖性蛋白激酶1(TRCDPK1)

刚地弓形虫属于顶复门原虫,虫体前端具有顶端复合体结构。微线体(Micronemes)是弓形虫顶端复合体中的一种细胞器,其可分泌多种微线体蛋白(Micronemeproteins,MICs),参与弓形虫人侵宿主细胞的多个过程:如附着、滑行、运动和逃逸等抑制其表达后可减弱弓形虫对宿主细胞的侵袭能力,因此TECDPKI可作为抗弓形虫药物的新靶点。bumped激酶抑制剂(BK1)也称吡唑并嘧啶类似物,可选择性的作用于TgCDPK1。

靶向于弓形虫棒获体蛋白(ROPs)

棒状体蛋白(ROPs)属于弓形虫顶端复合物中特殊分泌细胞器,在弓形虫入侵及其纳虫泡膜(PVM)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ROP2蛋白家族是ROPs的重要成员,包括ROP2、ROP3、ROP4、ROP5、ROP7ROP16、ROP18等,其中ROP16、ROP18近期成为弓形虫药研究的潜在靶点。ROP16和ROP18具有氨酸和Thr活性,在弓形虫的毒力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靶向于弓形虫脂肪酸合成

弓形虫所需脂肪酸是由虫体顶质体结构合成,对弓形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生物体中脂肪酸可分为工型脂肪酸(FASI)和Ⅱ型脂肪酸(FASI)其中FASI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体内,FASⅡ仅存在于细菌及一些原生动物界中,如疟原虫刚地弓形虫等,因此FASⅡ可成为弓形虫治疗的潜在靶点。

靶向于弓形虫速殖子向缓殖子转化

作用位点弓形虫速殖子向缓殖子的转化是弓形虫致病的中心环节,组蛋白乙酰化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其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商(TgHDAC3)是有效抑制弓形虫活性的药物靶点,研究发现环肽可靶向TgHDAC3,使得弓形虫组蛋白H4超乙酰化,可在体外诱导刚地弓形虫速殖子转化为缓殖子并抑制其生长型。近期研究报道JF363可向制TEHDAC6,体内给药显著提高小鼠在弓形虫感染急性期和慢性感染期的存活率。

靶向于寄生虫线粒体电子传递通路

顶复门原虫寄生出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对寄生虫的能量产生与代谢产生至关重要。线粒体细胞色素bc1复合物(bcl)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的一种重要组分,be1抑制剂可结合复合物中的氧化位点和还原位点,阻碍寄生虫呼吸作用,最终导致寄生虫死亡,因此be1是刚地弓形虫病、疟疾梨形虫病等多种顶复门寄生虫感染疾病的药物靶点。

靶向于弓形虫DNA

同源重组修复途径DNA损伤可分为DNA单链裂(singlestrandbreaks.SSBs)和DNA双链裂(Doublestrandbreaks.DSBs),其中DNA双链断裂对生物体损伤最为严重,其可影响DNA转录、复制和基因组完整性DNA报伤修复径可包括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RecombinationRepair,HRR)和非同源组修复(Nonhomologousendjoining,NHEJ)。在哺乳动物和酵母菌中发现,弓形虫基因组包含39个编码序列,其中序列中81个基因与HRR有关,因此同重组修复在弓形虫脱氧核糖核酸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弓形虫病.ICDcode.2024-03-14

弓形虫病.ICD-11.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