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指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与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此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序幕,也是建立新中国的奠基之战。

三大战役后,蒋军主力被歼。但蒋介石仍不放弃,在美国支持下,假意和谈并部署江防,欲阻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按计划实施渡江战役。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渡江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4月20日至4月23日,这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大规模的渡江作战,突破长江防线,并迅速占领南京、芜湖市等地。第二阶段为1949年4月23日至5月11日,人民解放军对逃敌展开了大规模的合围歼灭战,合围歼灭芜湖、南京、镇江市等地逃敌,并控制了浙赣铁路,切断了国民党军两大集团的联系。第三阶段为1949年5月11日至6月2日,此阶段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市,歼灭中国国民党守军主力,并解放了浙江省、武汉和南昌市等地。6月2日,崇明岛解放。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该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采取运动战与城市攻坚战相结合的战术,一举突破国民党军倚重的长江防线,共歼敌43万余人,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的广大地区,以及江西省、湖北、福建省三省的部分地区。粉碎了中国国民党凭江固守的美梦,为人民解放军向东南、华南、西南大进军奠定了胜利基础,大大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

战役背景

地理背景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全长64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位列世界第三。长江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大陆中部与东部,其下游江面宽度从1.25公里至10余公里不等,水流湍急,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

在历史长河中,长江下游的防线在军事布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组织防御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1949年春季,中国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实现全中国的解放,特意构建了长江防线。这条防线西起长江三峡口外的宜昌市,东至长江入海口的横沙,全长1800余公里,是世界战争史上依托江河设置的最长的防线。国民党方面对此防线极为自信,认为它比马奇诺防线还要坚固,是一套现代陆海空立体防御系统,甚至能够替代300万军队的战斗力。他们深信,人民解放军仅凭木船是无法渡过长江天险的。

政局背景

在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占据北起松花江、南抵淮河流域的广大领土上,经142天的连续作战,一举消灭国民党军173个师,154万多人。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国民党虽然仍有204万兵力,但其中只有146万是正规军。由于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失利,国民党不仅丧失了对解放军发起进攻的能力,而且在战略防御上也显得力不从心。军事上的失败,使蒋介石集团内部四分五裂,国民党政府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相比之下,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迅速壮大,总兵力达到358万余人,其中野战军218万。装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且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跨过长江天堑,解放全中国成为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任务。

划江而治

此时,蒋介石集团面对战场上的军事失败,在美国的支持和策划下,搞起了“缓兵计”。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宣称要在确保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维持伪法统、伪宪法和确保国民党军队等条件下,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以便争取喘息时间,保存残余的反革命势力,然后伺机卷土重来。

在此形势下,在中共中央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解放军继续前进,消灭所有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要么听信美蒋的和平谎言,停止前进,使革命半途而废。此时,一些友邦,特别是苏联,担心解放军继续前进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希望解放军局限在长江以北。1949年元旦前夕,毛泽东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随后,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文章指出蒋介石的所谓“和平”建议是虚伪的。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应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这八项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否则,国民党所谓和平,就是一个骗局。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以“因故不能视事”为由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之后,李宗仁表示愿意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但“和谈”开始前夕,李宗仁曾明确对其和谈代表刘斐表示,想划江而治,中国国民党只要东南半壁。4月1日,张治中率团赴北平谈判。

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北平市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展开多次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周恩来和张治中。对于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提出的“划江而治”,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谈判代表团,在谈判过程中坚决不予理睬。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一致同意接受这一协定,并派代表将其送回南京。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鉴于蒋介石和李宗仁都缺乏真正和平的诚意,在这种情况下,4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渡江作战,彻底推翻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加强渡江战役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任命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并要求各野战军及地方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渡江作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后,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国际形势

在渡江战役即将打响之际,1949年4月20日上午9时左右,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无视解放军的警告,强行逆江而上,引发了激烈的炮战。该舰在受伤后搁浅于镇江市附近的江面。当日下午1时,停泊在南京的英舰“伴侣”号试图下驶接应“紫石英”号,但同样被击伤后仓皇向东逃窜。次日上午,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率领旗舰“伦敦”号和快速舰“黑天鹅”号溯江西省上,但同样被解放军炮火击伤后东逃。这三次炮战共造成英军111人伤亡,包括舰长、副舰长4人(一死三伤)。长江炮战事件震惊了世界。英国议会反对党领袖、后任工党政府首相的哈罗德·麦克米伦在议会辩论此事时,不得不承认女王陛下政府的“炮舰观念”已经过时。保守党领袖温斯顿·丘吉尔则主张派遣航空母舰到中国海上进行武力报复。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在4月30日发表声明,强调“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要求英方道歉并赔偿损失,同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声明还表示,人民政府愿意保护从事正当职业的外国侨民,并愿意与已与中国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的各国政府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战役经过

战前部署

解放军战前部署

思想动员

在近四个月的“和谈”期间,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不仅使中共军队思想高度统一,而且对国民党军起到了瓦解作用。此外,中共在皖南沿江地区印制了大量传单,通过各种渠道送至国统区和国民党军的据点中。解放军还通过新华社、广播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部队的和平起义事迹,给中国国民党官兵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许多官兵开始产生厌战、怯战、怠战的情绪。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军起义和投诚的事件不断发生,如南京大校场机场的431电台和指挥塔台全体人员起义,以及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领的25艘舰艇在南京东北斗山附近江面起义等。

在开展人民动员方面,中共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其视为与作战同等重要的任务。他们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宣传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充分理解支前的重要性。在皖南,沿江工委采取了多种方式,如报告会和小型座谈会,向群众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理念,强调“蒋军必败、我军必胜、渡江必胜”的信念。此外,中共还通过多种渠道将印制的宣传标语、传单和报纸分发给群众,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支前热情,使他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支援前线的工作中。

此外,由于作战部队分布在长达500多公里的江岸线上,集中民工和进行长途运输都面临困难。此外,此次作战需要大量船只和水手,这是以往战役中未曾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船只数量不足的矛盾,解放军抽调了大批干部深入长江北岸的渔村和码头,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政策,明确船只毁坏按价赔偿的规定,并承诺为船工伤亡提供优抚。这些措施极大地动员了渔民,他们纷纷献出自己的渔船,主动担任船工,积极配合解放军渡江。

在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不仅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还回击了帝国主义扼杀中国革命的阴谋。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明确表示要保护外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希望外国侨民在中国安居乐业,遵守秩序。194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入城部队遵守城市纪律,保护外国侨民(包括领事馆),对遵守人民政府法令的外国侨民予以保护并以礼相待。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错误宣传,为争取外国侨民的支持和外国民众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坚决回击了外国势力的干涉行径,表明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例如,当英国军舰紫石英号闯入长江并遭到炮击时,击退了英国皇家海军随后派来的多艘舰只。对此,英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诡辩称“紫石英”号有权出入中国内河,是在政权变更时用以援助和保护英国侨民。为了正视听,毛泽东起草声明,抨击女王陛下政府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表明中国人民不惧任何威胁,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严正立场。

军事部署

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为应对美国可能的直接军事干涉,在渡江战役发起前,第20兵团和钟赤兵炮纵被调往秦皇岛市和塘沽地区进行防御部署。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五个军被指定为总预备队。当第三野战军发起解放上海的总攻时,第二野战军主力则在浙赣线集结,严阵以待,以防美国出兵。第32军则负责严密监视青岛市的敌人动向。

1949年3月31日,总前敌委员会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即渡江作战实施计划),决定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第二、第三野战军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目标是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南京、上海市杭州市等城市,并占领苏南皖南浙江省全省。战役分为三个阶段:渡江展开、割裂合围和各个歼灭敌人。具体部署如下:

国民党战前部署

早在淮海战役临近结束时,蒋介石就已决定放弃淮河防线,将长江以北的残余军队撤至长江以南。接着在“和谈”的掩护下,又加紧部署长江防线。蒋介石“引退”后,在奉化溪口建立七座电台,并召见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研究长江布防问题。其江防作战方针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采取持久防御,最后坚守淞沪,与台湾相呼应。

参战兵力

解放军参战兵力

在1949年2月3日至3月20日期间,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七个兵团和24个军,共计100万余人,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组成的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于3、4月间发起渡江作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部率两个军组成先遣兵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共计20万人,共同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

国民党参战兵力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从宜昌市上海市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约70万兵力。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约45万人,在江西湖口至上海的地段上布防;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部约25万人,在湖口县至宜昌的地段上布防。另以海军舰艇120余艘、空军飞机280多架支援作战。企图是优势海空军,从台湾支援淞沪会战,然后待机反攻。

此外,美国军舰仍停泊在吴淞口长江中游,其海军陆战队也驻扎在青岛市,青岛海域此时共有美国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3艘、扫雷舰2艘、登陆舰3艘、运输舰2艘,另有7艘各种军舰正向青岛开来。此外,美国还从日本调派了4架战略轰炸机到青岛,并增派了1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英国在6月6日增派了巡洋舰1艘和喷气式战斗机1队以加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1949年4月20日至4月23日)

成功渡江

在1949年4月20日20时,人民解放军的中突击集团首先使用木帆船作为主要航渡工具,成功渡江,迅速突破了安庆市芜湖市之间的防线。4月21日晚,东西两突击集团分别从镇江市、江阴间和贵池、湖口间开始渡江。在炮兵和工兵的有力支持下,最终在4月22日成功突破了中国国民党军队近千里的江防阵地,登上了南岸。此外,他们还成功争取了江阴要塞守军的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从而完全封锁了长江

攻陷南京

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其江防被全线突破后,于4月22日下午开始仓皇部署总退却,并企图在浙赣路和上海市地区组织新的防御。许多留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机构开始仓皇迁移至广州市,“代总统”李宗仁则逃往桂林市

1949年4月23日上午,人民解放军各部队陆续抵达浦口江边。下午,第35军在浦口车站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迅速渡江、抢占南京的作战方案。由于船只严重缺乏,军党委发起号召,要求各部队指战员积极寻找船只。于是,部队一方面派人前往江北寻找船只,另一方面派遣侦察员到南岸敌人手中夺取船只。

第104师在三河乡桥北村江滩芦苇丛中发现一条木船,船主童达兴主动协助渡江,并找到助手。黄昏时分,木船往返大江南北6趟,将一个连的官兵全部安全送过江。这使得第35军侦察兵得以与南京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与此同时,第103师侦察连在浦口找到小划子,船主愿意协助渡江。魏继善带领4名战士在火力掩护下成功渡江,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和工人群众也提供船只支援,第35军迅速到达下关。

在1949年4月23日半夜,第104师向紫金山和中山陵进军,从东侧控制了南京城。第104师第312团的战士高举红旗,穿越国府路(今长江路),直接冲向南京总统府,成功地将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第103师则向清凉山和五台山等制高点进军,从西侧控制了下关江面;第105师则直指南京市中心,占领了新街口和中山门一线市区。驻扎在中山陵的国民党军一个营向投降。同时,从镇江市方向渡江的第34军主力也迅速赶往南京,与第35军紧密配合,迅速控制了全城,促使南京提前获得了解放。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崩溃。4月25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由刘伯承、宋任穷分任正副主任,刘伯承兼任南京市市长。至此,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突破江防的任务胜利完成。

第二阶段(1949年4月23日至5月11日)

郎广围歼战

在粟裕、张震的指挥下,22日、23日、24日连续发出多道电令,要求中、东两突击集团加速东西对进,形成合围,并针对当前形势对各部追击行动作出调整。第9兵团除监视芜湖市之敌外,其余各军沿南陵县青弋江宣城市广德市向长兴、湖州市疾进。第7兵团攻歼当面之敌后,迅速将攻击方向转至南陵以东宣城,在第9兵团右侧成梯次队形前进。第8兵团第35军、第34军警备南京、镇江市丹阳市金坛区,第20军、第26军归第10兵团指挥,沿丹阳、金坛、溧阳市之线疾速南下,尾追南京、镇江专区逃敌。第10兵团主力沿太湖西侧以吴兴、长兴县为目标兼程急进,以求在吴兴、长兴与第9兵团会师,切断宁杭公路,断绝敌人退路。

至1949年4月27日夜,第9兵团与第10兵团于吴兴会师,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66、第51等军残部包围于郎溪县城以东、广德县城以北的山区。为协调各军围歼逃敌和早日解放杭州市,第三野战军指挥部决定由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郭化若统一指挥,以第9、第10兵团为主力全歼被围之敌,第7兵团则以最快速度向杭州进击。

第9兵团采取多路向心突击、钳行夹击、猛插猛打的战法实施围歼。具体部署是:第8兵团第24军由广德县城及以东地区向北攻击;第9兵团第20军由梅渚、杜渚(溧阳市县城以南)地区向南攻击;第33军由天平桥(广德县城以东)地区向北攻击;第10兵团第28军由吴兴县城向西攻击;第31军由夹浦镇长兴县县城东北)、小浦(长兴县城西北)地区向南攻击;第7兵团第23军在归建途中由砖桥、白岘(长兴县城西北)向南攻击。

国民党军虽然组织抵抗,但部队处于混乱状态。经过28日一天战斗,逃敌大部被歼灭,残部向东溃退至广德县城以东独山镇、界牌地区。至29日下午激战结束,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大部共计6万余人,俘敌8万余人。至此,郎广围歼战宣告胜利。郎广围歼战是渡江战役中十分重要的局部战役,也是解放战争后期大进军阶段的一次大捷。此战为继续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有利条件。

杭州解放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进逼上海。西突击集团则分路向浙赣路挺进,到5月7日,先后占领了浙赣路上的上饶市横峰县贵溪市等地,解放了金华市衢县等城市,先期截断了浙赣路。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占领了孝感市黄陂区等地,逼近武汉。这些追击作战的胜利,成功粉碎了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浙赣路组织顽抗的企图,切断了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至此,渡江战役第二阶段顺利结束。

第三阶段(1949年5月11日至6月2日)

郎溪县广德市围歼战后,国民党军主力退守上海市及其周围地区。蒋介石直接部署军队,企图凭借囤集的大量作战物资和4000多处钢筋水泥工事坚守上海,并阴谋挑动英美进行武装干涉。

解放上海

1949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下达了淞沪作战命令,决定和平解放上海。

为了解放上海,中央军委要求人民解放军既要彻底消灭敌人,又要尽量保护上海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各种市政设施、工厂、学校。为此,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上海外围发起进攻。为避免战火波及主要市区,突击队采取钳形攻势,逼敌退出主要市区,缩集于苏州河北,然后加以聚歼。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则在浙赣路上金华市至东乡段休整,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挑衅。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各部队开始向上海市外围的中国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击。在几乎没有遇到国民党军抵抗的情况下,解放军迅速占领了浏河镇太仓市嘉定区等地。然而,在5月13日,解放军遭受了重创。为了改变战局,作战部队决定采用淮海战役中的近迫作业攻坚战术,逐段逐点进行攻击。

从1949年5月16日开始,第10兵团调整部署,稳扎稳打,以28军主攻杨行,29军主攻月浦,33军配合作战。5月17日以后,解放军作战部队采用单人爆破、先打孤堡、后打群堡的方法逐步推进,大大减少了伤亡。至5月19日,第10兵团相继攻占月浦、国际无线电台,肃清了刘行地区的国民党残敌。第9兵团攻占川沙县周浦镇,在白龙港地区全歼第51军,将第12军压缩于高桥地区,并割断了其与浦东新区市区第37军的联系,与第10兵团形成夹击吴淞口之势。

1949年5月23日夜,解放军发起对上海市的总攻,以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追歼中国国民党军队。到5月27日,除汤恩伯率5万人登舰逃跑外,其余15万余人全部投降或被歼灭,上海宣告解放。当天,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兼上海市市长,粟裕任军管会副主任。

经过16天的激战,上海完全解放。

歼灭国民党主力

在第三野战军围歼汤恩伯集团期间,武汉地区的白崇禧拒绝中共提出的忠告,不愿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南地区的问题,并准备南撤湘、赣、粤、桂地区,继续抵抗。5月14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团风县武穴市地段横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官张率部2万余人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与此同时,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一部于5月17日解放九江,22日解放南昌市。第三野战军一部于6月2日解放长江口外的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结果

在42天的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了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计43万余人,人民解放军牺牲2.5万余名干部战士,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南京、杭州市、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该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大进军,至1949年9月,解放了除西藏自治区、台湾、西南等地区外的国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英烈事迹

英雄事迹

战役烈士

战争影响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为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又一场重大战役,这次战役中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一举攻入江南。不仅全面突破了中国国民党赖以作最后抵抗的一道防线,还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及江浙等地区,为进军西南、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和在大陆统治的基本完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在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而且丰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理论,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进攻,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战略企图,避免了中国的再次分裂。同时,这也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理论。

战役评价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不仅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回顾和总结72年前渡江战役的历史,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渡江精神,并在新时代开拓创新。渡江战役所体现的彻底革命精神,即“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李忠杰(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的解放,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而言,既是历史性的胜利,也是历史性的挑战和历史性的考验。就在渡江战役前不久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问题。南京的解放,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如果进一步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如何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问题。能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实现这种转变,是对党和人民军队的重大挑战和考验。

在1949年4月24日,新华社发表《庆祝南京解放》的社论指出,“南京的解放正式地表示了中国国民党统治的灭亡”,蒋介石及其死党的“末日真正到来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完全的胜利,除了疯子以外谁也不会有丝毫怀疑了”。

后世纪念

战役旧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位于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3月22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率领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前方机关和三野司令部进驻孙家圩子村。在此期间,他们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方案,全面部署了渡江战役。邓小平同志在此亲自拟定了渡江战役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即渡江战役)实施纲要》,并决定组成由粟裕、谭震林、刘伯承分别指挥的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分路突破国民党军江防,从而将中央军委提出的渡江作战的战略设想变成实施蓝图。

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于2008年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开工建设,占地约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2012年4月正式开馆。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追击的起点,总前敌委员会驻扎在肥东县撮镇瑶岗村。渡江战役纪念馆是国家级一流纪念馆,2017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渡江胜利纪念馆是国家级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南京市“十大红色文化地标”。该馆于1984年建成开放,2021年完成了整体修缮改造工程。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场馆由两个主展馆、下沉式广场以及胜利纪念广场构成。占地面积3.5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0.8万多平方米。展馆分两层,远看像一艘木船,寓意为“驶向胜利之船”。现有基本陈列为“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

纪念碑于1979年1月开工建设,当年4月18日竣工。渡江胜利纪念碑分为碑座和碑体两部分。碑座呈正方形平台,边长24米,座高0.8米。碑体为一帆船形建筑,由船体及船帆组成,中轴线与中山北路中轴线重合。纪念碑正面船体船头为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船头向东,船体长方形,镌刻有毛泽东手书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船帆上悬“渡江纪念章”和渡江时间“1949.4.21”。渡江胜利纪念碑于1982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诗词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陈毅:“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书籍

影视作品

美术作品

参考资料

建军节,这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你都知道么?.河南日报网.2023-12-21

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党建网.2024-01-08

..2023-12-21

走读国庆·国庆档案|揭秘: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 .封面新闻.2023-12-21

大国脚印|南京:千帆劲渡红星耀.今日头条.2023-12-21

为建立新中国的奠基之战 ——浅谈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四川大学官网.2024-01-11

渡江战役.中国共产党新闻.2024-01-08

《解密红色珍档》第七讲:渡江战役 .腾讯网.2024-01-08

..2023-12-21

..2023-12-21

浅析渡江战役的特点及伟大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2024-01-11

渡江战役.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23-12-21

渡江战役中的宣传工作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军报.2024-01-12

打开解放南京的北大门 .金台资讯.2024-01-12

宜将剩勇追穷寇——渡江战役第二阶段的郎广围歼战.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4-01-11

藏品里的党史故事丨 胜利渡江:上海解放 .人民资讯.2024-01-12

陈仁洪:渡江战役的突击师师长.中国军网.2024-01-12

【上饶党史故事】被供着灵牌的他依然打着胜仗——陈仁洪“死而复生”继续打游击 .大美上饶.2024-01-12

百万雄师过大江,来自河北行唐的他被誉为“渡江第一人”.河北党史.2024-01-12

渡江战役的一等功臣马毛姐——14岁冒着炮火送“亲人”过江 .中国青年报.2024-01-12

「70年安徽影像」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 .中安在线.2024-01-12

宿松:渡江战役中的一门三英烈.宿松新闻网.2023-12-21

讲述文物故事 · 第二十期|参加“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的朱慕萍烈士.香山革命吉纪念馆.2023-12-21

牺牲在渡江战役前的邓若波烈士.丹阳日报.2023-12-21

思想周刊荐读 | 70年前的渡江战役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2023-12-21

..2023-12-21

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今日头条.2023-12-21

简论伟大渡江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时代价值.铜陵社科苑 .2024-01-11

出发吧!带上这份安徽“红色地图”一起来打卡! | 第五站:蚌埠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澎湃新闻.2023-12-21

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安教育网.2023-12-21

场馆简介.渡江胜利纪念馆.2023-12-21

渡江胜利纪念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2023-12-21

百万雄师过大江.豆瓣读书.2023-12-21

渡江.豆瓣读书.2023-12-21

人民必胜.豆瓣读书.2023-12-21

史诗级大型纪实文学《横渡长江》隆重推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12-21

《南京解放史(1945—1949)》正式出版.南京党史网.2023-12-21

《南京解放亲历者口述历史》出版发行.今日头条.2023-12-21

百万雄师下江南.豆瓣电影.2023-12-21

长征副刊丨电影《渡江侦察记》致敬渡江英雄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12-21

风雨下钟山.豆瓣电影.2023-12-21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战争片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12-21

王立君献礼十八大 《渡江!渡江!》入围金鸡百花电影节 - 中国娱乐网.中国娱乐网.2023-12-21

南京解放题材佳作频出 笔墨光影中,重温峥嵘岁月 .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网(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2023-12-21

电影《打过长江去》广州首映 大场面展现“百万雄师过大江”.今日头条.2023-12-21

安徽 | 《献船》:艺术再现“渡江战役” 讴歌人民力量.光明网.2023-12-21

赏美术经典,学百年党史(36)|黄丕谟《百万雄师下江南》.扬子晚报网.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