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指示, 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遵照这个指示精神,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令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1至3万人的野战兵团。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即将士们口中的“中野”,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1949年1月15日之前中央没有更改番号时,全称为中原野战军,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它是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长治市邯郸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第二三四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昌等皖赣浙闽其他地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共歼灭国民革命军200余万人,其中投诚、俘虏160余万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发展历程

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成立

从1945年秋季开始,晋冀鲁豫军区正规兵团和地方部队日寇进行大反攻,同时对国民革命军的进犯给予坚决的回击,歼灭国民党进犯军13个师,在邯郸市地区歼灭沿平汉路北犯的国民党军两个军,并争取1个军起义。

1945年9月初,中原野战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山军区主力编为太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

10月7日,中原野战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旅);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旅);太行山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 9旅);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旅)。同时,中原野战军区组成25个团的架子,调往东北地区

1945年11月10日,第1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开往东北途中到达晋察冀军区,后因形势变化留该军区担负作战任务。

邯郸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新编第8军改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为总司令,加入中原野战军区序列。

11月中旬,以太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 21旅)。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含第11旅)去东北,组成第8纵队(辖由第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24旅)。

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地区,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含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

1946年5月15日,国民党第38军副军长孔从洲率第55师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与第17师会合,被命名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为军长,汪锋为政治委员。

1946年6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处于解放区南线的中央,除要粉碎敌人对本区的进攻外,还担负着前与中原、左与华东、右与陕甘宁军进行战略配合和策应的重要任务。至1946年6月中旬,中原野战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他地区的以外,尚有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据此,军区于6月27日,以第3、第6、第7纵队(后增加第2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担负豫东方向的作战任务。接着,于7月14日组成野战军指挥部,由邯郸市开赴冀鲁豫前线指挥作战。军区的工作由滕代远、薄一波等负责。

1946年7月至10月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连续取得出击陇海铁路定陶区巨野县和(城)南等战役的胜利,予敌以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晋西南辗转机动作战,接连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等战役的胜利。军区各地方武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野战军作战。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第4纵队在晋绥部队的协同下,取得吕梁市、汾(阳)孝(义)战役的胜利;野战军主力取得了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3月-5月,为粉碎敌人对山东省和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野战军又分别在晋南和豫北进行战略性反攻,歼敌6万余人,克城30多座,并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期间,为建立战略机动的枢纽,1946年12月12日,以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与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扩建为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20日,第1纵队晋察冀军区归建。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由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

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30日晚,刘邓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4个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山、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5师),依次组成第8纵队(辖新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第9纵队(辖第25、第26、第27旅)、第10纵队(辖第28、第29、第30旅)、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第12纵队(辖第34、第35旅)。

1947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陈赓、谢富治纵队与秦基伟、黄镇纵队及孔从洲、汪锋之第38军组成一个集团,统受陈赓、谢富治指挥,挺进豫西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以协助陕甘宁军击破胡宗南的进攻,并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第11纵队的掩护下,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同时,陈谢集团(含第8纵队之第22旅)从晋西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随后,与挺进豫皖苏平原的陈毅、粟裕所部协同作战,创建中原解放区,有力地配合了军队其他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到1947年11月底,第12纵队、第10纵队先后进入大别山,与刘邓主力会合。经过半年作战,刘邓、陈谢两军歼敌近15万人,创建了鄂豫、皖西、江汉区、桐柏和鄂豫陕5个军区,以及31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这时,第10、第12纵队和第1第12、第19、第25、第28旅以及第38军之第17、第55师等野战部队,均分别作为新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中原军区辖鄂豫军区(有5个军分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皖西军区(有3个军分区),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豫皖苏平原军区(有8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由第38军军直与第4纵队后方司令部合并组成,有6个军分区),李成芳代司令员,张玺兼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有3个军分区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江汉军区(有3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陕南军区(有两个军分区及第12旅、第17师),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

中原野战军组成前后,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先后进行了洛阳市、宛西、宛东、豫东、襄阳市等战役,削弱了中原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军队尔后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求歼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和开封后,于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军委和总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与华东野战军一起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55.5万余人,使淮海地区全部获得解放。

改编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

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10军(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任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第12军(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雷荣天任政治委员)、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谷景生任政治委员)。

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16军(尹先柄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第18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

成立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由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及政治委员,扩建了野战军后勤领导机构和部队,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经过整编,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

建制取消

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与第三野战军并肩发起。4月21日黄昏,第二野战军自马和贵池间突破敌长江防线,乘胜追歼溃逃之敌。至5月6日,切断敌东南大动脉浙赣线,解放及闽浙赣边区广大地区,并参加了接管、等城市的工作。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于8月19日下达了“川黔作战的基本命令”。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进军,举行了。野战军第4兵团在参加解放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作战后与第四野战军一部向云南省进军。至12月底,歼灭等部90余万人(包括敌军起义、投诚在内)。1950年春,野战军主力一部发起,歼灭敌人2.5万多人。3月中旬至4月初,军队从另一部挺进,歼敌万余人。至此,西南全境除外,均获得解放。1950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省、、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省西藏自治区8个军区。5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195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二野战军和所属兵团的番号取消,其所属部队归西南军区建制。

组织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辖鄂豫军区(有5个军分区),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皖西军区(有3个军分区),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豫皖苏平原军区(有8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由第38军军直与第4纵队后方司令部合并组成,有6个军分区),李成芳代司令员,张玺兼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有3个军分区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江汉军区(有3个军分区、1个独立旅),张才千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陕南军区(有两个军分区及第12旅、第17师),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

战役

定陶战役

1946年8月,依据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以一部兵力阻击东路之敌,集中第2纵队、第3纵队、第6纵队、第7纵队及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武装各一部,在定陶区以西大杨湖、大黄集地区,分别歼灭西路之敌整编第3师,生俘该师师长赵锡田。7日至8日,又在定陶、考城(今阳)地区各个歼灭回窜之敌整编第47师大部和整编第41师、第55师、第60师各一部。晋冀鲁豫野战军歼敌共计17200余人,伤亡3500余人。

宛东战役

1948年5月下旬,中央军委指示中原野战军牵制国民党胡琏兵团于平汉路以西,以利粟裕兵团渡黄河南下。为此,刘、邓首长发起宛东战役。5月25日战役发起,29日,张率部进至兴隆埠口地区时,察觉到军队的合击部署,即停止东进,31日突然向南阳市撤退,南阳之敌整九师亦出城接应。华野十纵奉命追击,先头部队二十八团一营追至白河东菱角池,歼敌一部。6月1日,中野二纵、华野十纵和桐柏军区部队将敌后卫部队第五十八师师部及一八三旅包围于南阳以东和赊店镇西南之马刘营地区。四纵十旅等在杜高庄、熊庄、连庄一线阻击东援之敌。2日晨,张轸兵团为解五十八师之围,在强大炮火及飞机掩护下连续猛烈进攻。军队英勇阻击,战斗数日,打退敌十余次进攻,毙伤敌3000余人。3日,四纵各旅乘胜向白河东岸大、小盆窑一带敌之警戒部队进击,歼其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部和九纵的二十六、二十七旅在漯河市地区亦歼敌2000余人。战役至此结束,历时10天,歼敌1.2万余人,给张轸兵团以沉重打击,同时完成了牵制胡琏兵团的任务,使南阳守敌更加孤立。

襄樊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7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一部及军区部队在老河口市襄阳市樊城区地区对国民革命军发动的进攻战役。7月2日,战役第一阶段开始。第六纵队由新野地区冒雨奔袭老河口,守敌仓皇逃向谷城县,老河口遂告解放。陕南第十二旅同日由均县草店隐蔽东进,3日晚在谷城老君山截断南逃敌军退路,歼灭一六三旅四八七团1个营,俘虏副旅长以下1800人。桐柏三分区两个团在太平店歼敌一个连,后在白虎山全歼第一六三旅重营。至此,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7月5日,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桐柏军区第二十八旅包围樊城区;第六纵队第十六旅驻泥嘴为预备队,第十七旅向襄阳西门逼近,第十八旅攻占南漳县打援;桐柏第三分区部队由襄阳南铁帽山、文笔峰逼近,并以一部分兵力延伸到汉江两岸构筑工事,陕南第十二旅进攻襄阳西南尖山、凤凰山、虎头山守敌,前线指挥部及桐柏军区指挥部设在柿子铺吴家庄子,六纵指挥部设隆中。9日,康泽将樊城的兵力收缩以固守襄阳城,樊城遂告解放。11日夜,陕南第十六旅占领了东门护城堤,开辟了东北角的攻城基地。12日,桐柏军区第二十八旅由东津湾渡过汉水,占领城东南阵地,与城西、城东北的部队配合,对襄阳市之敌形成马蹄形攻势。7月15日晚8时,解放军对襄阳城发起总攻。各部队集中炮火与轻重武器实行破坏性射击,将城西门突破口两侧各300米内的敌堡、地堡大部摧毁。特别行动队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勇猛冲锋,突破西门大石桥后。同时,桐柏军区二十八旅涉过150米宽的城壕,出敌不意地攻上东南城头,陕南第十二旅也打开了北门。三支攻城部队在城内互相策应,勇猛穿插,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至16日晨,守敌已大部被歼。昭明台守敌于上午10时缴械投降。只有盘踞在杨家祠堂的敌司令部继续顽抗。下午5时,各部队密切配合,用迫击炮平射、工兵爆破和步兵突击,对敌司令部发起猛攻,激战半小时,全歼守敌,活捉康泽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于6日夜间向预定目标开进时,发现敌人正在撤退,当即转入追击,坚决围歼后撤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部。9日,中央军委、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配合华东野战军对徐州市之敌形成战略包围。这样,原定的“小淮海地区”作战计划演变为歼灭国民党军长江以北主力的“大淮海”决战计划。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伯韬兵团合围在碾庄地区。15日,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为了统一指挥,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组成淮海战役前敌委员会,邓小平为书记。22日,黄伯韬兵团被全部歼灭。25日,由确山地区东援徐州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黄维部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双堆集地区。30日,徐州市之敌约30万人向西南方向逃窜。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全力追击,至12月4日,将逃敌全部包围在永城市、肖县之间的陈官庄乡地区。15日将黄维兵团全部歼灭,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歼,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

滇南战役

为了继续追歼西逃残敌第170师和其他流散敌人,第13军根据兵团首长命令,决定由第37师师长和一名副师长各率一部兵力,在边纵部队第9支队配合下,于24日夜分南、北两路乘胜向西进击。由于敌人已于4天前逃离,部队在执行这一任务过程中,不为沿途敌零散武装所迷惑,日以继夜地紧紧追击。经过8天的强行军,在镇源西北追上了敌人,并连夜急进90公里,迂回到敌人前面,在统附近地区予敌以迎头痛击,继之对敌形成包围,并展开政治攻势。7日,敌第170师师长孙进贤率残部2400余人向我投诚。与此同时,边纵第9支队和卢汉起义部队两个团,在墨江地区也迫使敌教导师残部1000余人向我投降。执行南路追击任务的部队,在澜沧江以西临近中缅边境的南桥地区,歼灭了第8兵团最后一股流散的官兵500余人。19日,军队解放了整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至此,滇南战役胜利结束。

西南战役

1949年11月至12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各一部配合下,对西南贵州、四川省云南省西康省(今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数省内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第二野战军确定:以第5兵团第16军、第17军、第18军和第3兵团第10军直出黔北,迂回川南,切断国民革命军退往云南道路,协同第3兵团主力作战;第3兵团第11军、第12军和第四野战军第47军、第50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及湖北军区部队,首先歼灭国民党军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所属川湘鄂边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集团于鄂西地区和川东、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区,尔后西进江津、泸州,会同第5兵团歼灭重庆地区国民党军;一待上述任务完成,即会同由陕入川之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等部围歼胡宗南集团于川西地区,占领全川。第二野战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指挥下,在南起贵州天柱、北至湖北巴东约500公里地段上对国民革命军实施多路攻击。经连日兼程追击,第5兵团和第10军于15日、21日先后占领贵阳、遵义市,拦腰切断中国国民党军西南防线。与此同时,第四、第二野战军各一部向国民党军川湘鄂边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集团发起钳形合击,19日至21日,在咸丰东北地区和白寿渡歼其第14兵团全部,宋希濂集团第20兵团渡乌江西逃。11日,第二野战军第3、第5兵团分别由川东、川南西进,至20日进至遂宁市眉山市、丹陵、邛崃市大邑县一线,完全切断了川境国民革命军的退路。与此同时,第18兵团等部在秦岭地区以积极行动完成了抑留胡宗南部的任务。胡宗南集团南撤后,第18兵团在贺龙、周士第的率领下,兵分三路日夜兼程,追击南下,于27日进抵江油市绵阳市巴中市一线。至此,聚集成都市及其周围以胡宗南部为主的国民党军数十万人被全部包围。至26日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被围之国民党军第7、第15、第16、第20兵团宣布起义。由崇州市新津区分两路突围之国民党军第5兵团除一部逃往西昌市外,其余被第二野战军歼灭在邛崃市大邑县一线。27日,国民党军第18兵团在成都以东地区宣布起义,当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00223人,其中国民革命军正规军、地方保安团队70万余人(俘敌196100人,毙伤8830人,起义401660人,投诚95640人),地方游杂武装20万人,解放西南数省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企图盘踞中国西南地区、伺机卷土重来的意图。

昌都战役

根据西南军区指示,张国华带领副政委王其梅、参谋长李觉和第52师师长吴忠市等人进一步细化作战方案。张国华在指挥所的地图前排兵布阵:决心采取正面攻击和侧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多路攻击,聚歼藏军昌都市及其以西地区。

北线方面。北线部队右路第52师第154团于6日首先出击,由邓柯渡金沙江,迂回玉树市巴塘县,与骑兵支队会合后,迅速隐蔽南下类乌齐,歼藏军第7团60余人,切断藏军西逃通路后随即转入防止丁青县藏军东援的任务;另以骑兵支队一部直插昌都以南,阻其南窜。中路的第52师主力渡江后,依次作斜梯形展开,第155团向生达、昌都攻击前进,在牙夏松多歼藏军10余人;第156团与军炮兵营沿玉曲卡、都兰多一线直捣昌都。第52师决心以第155团、第156团协同歼灭位于生达藏军第3团牟霞等部。16日,第156团在小乌拉追上牟霞部后尾。经生达、小乌拉两次战斗后,第52师主力继续急进直插昌都。左路的部队于7日由德格西渡江,遭藏军顽抗。突击排1艘牛皮船被藏军击沉,后续部队渡江受阻,延至8日凌晨强渡成功,攻占岗拖。接着,侦察营、工兵营兼程追击,并以一部迂回昌都以南,歼灭可能南退的藏军。16日,在觉雍以西拦击藏军第10团和藏军第3团,歼灭同普、江达藏军,有力配合了中路主力的行动。

南线方面。南线部队第53师一部和第14军1个团于10月5日对门工藏军发起攻击。但因正面部队动作过早,未等迂回部队赶到预定地点即发起战斗,仅俘数人,其余藏军逃窜。第53师第157团主力于7日、8日在巴塘县以北渡江后,以左右两翼实施平行追击迂回,钳击宁静藏军,直取芒康县。11日,将门工北逃的藏军400余人追歼于杜梁地区。12日,又兵分两路钳击盐井藏军,歼其100余人。藏军第9代本德格·格桑旺堆主动与解放军接洽和解后宣布起义。第157团进入芒康后,于21日赶抵邦达,截断昌都藏军西南方向之退路。

盐井战斗

1950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14军42师步兵第126团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出发,翻越德洛雪山,突袭松塔和拉克拉藏军,经过猛烈攻击,藏军100余人被击溃,向门江扎那方向逃跑。该团跟踪追击,俘藏军甲本(连长)那恩以下13人。5日,该团在门工向藏军发起攻击,因未与迂回部队协调好,正面部队动作过早,在迂回部队还没有赶到预定地点时,门工藏军一触即溃,只俘虏数人,其余藏军均北逃杜梁。迂回部队当即从左右两翼实施平行追击,同时以一部插至盐井西北之扎那,防藏军西逃。6日,杜梁之藏军(地方武装400人)被包围,经两小时战斗,全部被歼。11日,步兵126团1营、2营各一部在步兵125团3营的配合下,从右翼向藏军侧后挺进,下扑盐井。12日即会同迂回部队向藏军发起攻击,歼藏军一个甲及民兵一部,残余藏军向北逃窜,被步兵157团截歼。至此,盐井战斗胜利结束。

宁静战斗

1950年10月7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18军53师步兵第157团主力从金沙江东岸的脚底工暗渡金沙江。驻守金沙江西岸西松贡的藏军发现后即仓皇逃向宁静,主力部队仅捕歼其一部。是时,过江部队除以一小分队沿右翼正面尾追藏军前进外,主力则从外翼轻装向宁静西北猛插,于11日晚到达预定地点。另外,西南军区前线指挥所亲率各直属分队于8日拂晓从金沙江东岸的牛古渡强渡金沙江后尾随主力挺进;另一部于8日夜从金沙江东岸的竹巴龙两侧隐蔽渡过金沙江钳击西岸之藏军。9日晨,全歼该地藏军后即从左翼西进,于12日黎明时分进抵宁静城郊,藏军第九代本德格•格桑旺堆率部起义。至此,宁静战斗胜利告终,共歼藏军400余人。

岗托战斗

10月6日晚,北集团左路首先以两个连自岗托北侧偷渡金沙江成功后,直向敌后迂回,正面部队于7日晨在炮火掩护下渡江,登上江岸后,由于与迂回分队失去联系,加上指挥不力,火力与运动脱节,过江部队在不利地形上与敌对战竞日,主力直至深夜始过江,仅毙伤俘敌30余人,伤亡和翻船淹亡30余人。

奔袭觉雍战斗

岗托战斗后,敌经同普西撤与江达县之敌会合,军队追击部队于10月13日进至江达,当即对该敌实施两翼包围,但敌一触即退,兼程向昌都方向逃窜。敌退至觉雍以西15公里处,以为已摆脱军队尾追而驻止,追击部队于16日黄昏进抵觉雍,查明敌情后,即以迅猛动作奔袭该敌,当日深夜发起战斗,激战1小时,歼敌110余名,残敌向西溃逃。

生达战斗

北集团中路第156团之第1营在国德地区与敌真伯拉代本接触,以一部兵力控制制高点,并从左右两翼歼击该敌,敌两次反冲击被击退后,即向西南溃逃。13日黄昏,第155团第3营进抵生达附近遭敌阻止,对战至夜晚,因主力未到,未能大胆割歼敌人,该敌遂于翌日拂晓向南撤退,仅杀伤敌人一部,未能大量歼敌有生力量。

类乌齐战斗

10月16日夜,北集团右路第154团先头进到类乌齐以北之甲藏卡桥时,发现有敌第7代本一部依河驻守,因水深不能徒涉,迂回未成,从正面向敌发起攻击后,敌不战而逃。17日,骑兵支队与驻类乌齐之敌接触,由于敌分散配置于山地、林区,仅歼敌20余名,余敌荫蔽逃散。

战役第一阶段,南线之敌主力已悉数被歼,北线之敌,遭多次打击后,节节败退,逐步向昌都市收缩。至18日,北集团骑兵支队和第154团,已分别进至恩达、类乌齐地区,切断了敌之主要退路,由正面进击的部队则迅速向昌都逼进。此时,除昌都以南之邦达尚可作为敌之退路外,其他各主要退路均已被控制。第一阶段结束,共计歼敌1300余人。

战役的第二阶段南线第126团及第125团一个营于盐井县战斗结束后,即在盐井、门工、德钦县一带待机。第53师之第157团及师炮兵连在结束宁静战斗后,主力由宁静北上,21日进抵吞多,当夜兼程向邦达方向钱进。

北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侦察营、工兵营及第54师炮兵连,于觉雍战斗后乘胜向西进击,沿途歼灭了部分溃散敌人,于19日黄昏迫近昌都市。军队主力第155团、第156团、军炮兵营及第52师直各分队,在向南推进中,于19日黄昏抵昌都近郊。右翼迂回部队第154团与青海骑兵支队,18日占领类乌齐、恩达各山口要道后,除继续向东逼进外,骑兵支队主力及第154团一部,于19日开始向昌都以南机动。

19日20时,第156团先遣营及军侦察营、工兵营先后进入昌都市,俘敌200余人。于19日夜与左翼军侦察营先后占领昌都以南、邦达以北之宗驿山山口,完全控制了南逃之敌的去路。20日晨,敌总署机关及四个代本和卫队共2700余人,在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全部缴械投降。军队在昌都市以南截歼敌主力同时,正面第52师主力,于23日在恩达东南、24日在昌都西南和察雅等地区搜剿残敌,歼敌1100余人。至此,昌都战役胜利结束。

战争装备

手榴弹

炸药手榴弹也叫强力手榴弹,就是将盛满炸药的小布袋捆绑在手榴弹弹体上,靠手榴弹爆炸来引爆炸药以增加威力,用来攻击碉堡或坦克构造薄弱的部分。

长竿手榴弹,也叫集束手榴弹,就是把数枚手榴弹绑成一捆固定在长竿上,用以插入碉堡的射击孔或坦克内进行引爆,杀伤敌军内部人员。

长竿烟熏弹,即在长竿的一端固定好手榴弹的拉发引信,以大量的发烟物包裹引信,使用时拉引信发火并迅速插入敌碉堡或坦克内,大量刺鼻烟雾会将敌人熏出,趁机将其消灭。

步枪

三八式步枪

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被命名为“三十八年式步枪”,也称“三八式步枪”或“三八步枪”。它是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中国军队缴获最多的步枪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军队中广泛使用。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三八式步枪仍是志愿军的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七九”步枪

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的仿制品,使用7.92×57毫米毛瑟枪弹。1935年巩县兵工厂从德国购买到 M1924式毛瑟步枪的图纸和样板,开始制造此枪,后来逐渐取代各兵工厂生产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后又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中正式枪身较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短,因而配用全长达575毫米的刺刀。因该枪口径7.9毫米,习惯称其“七九”步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了大量“七九”步枪。

春田步枪

M1903春田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手动步枪,1903年定型称为“0.30口径M1903式步枪”,因其由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兵工厂研制而得名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也有译成春田兵工厂而称为M1903春田步枪。是美国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了相当数量的春田步枪。

“水连珠”步枪

苏制7.62毫米1944年式骑枪也称M1944式莫辛-纳甘步马枪,是苏联军队20世纪40年代的装备。该枪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1年,由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枪械设计师莫辛上校设计出该枪的原型,弹仓部分由比利时人纳甘作了调整,通称莫辛-纳甘步枪或1891年式步枪,“水连珠”步枪是二战结束前苏联军队的制式步兵武器

上世纪20年代后,大量莫辛-纳甘步枪传入中国,因且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部队大量装备苏联提供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马枪,即“水连珠”步枪。

53式步骑枪

是中国仿制苏联莫辛-纳甘M1944年式7.62毫米骑枪的一种非自动步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第一种国产制式步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朝鲜战争,给志愿军提供有效的战斗武器,中国开始仿制苏联1944年式7.62毫米骑枪,仿制定型后命名为1953年式7.62毫米步骑枪(简称53式7.62步骑枪)。所谓步骑枪,是一种比普通步枪短,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较轻便的步枪,也有人称其为短步枪。不仅用于步兵,也适合骑兵等特殊兵种使用,因此也称卡宾枪、马枪,西方国家称卡宾枪。

1953年,53式7.62步骑枪开始投产并装备部队。7.62mm53式步骑枪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大量生产,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低速空中目标。50年代后期,由于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的装备,53式步骑枪在1960年停止生产。

捷克VZ-24步枪

捷克造的VZ-24式步枪(VZ-24短步枪),是1924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兵工厂,在毛瑟98B的基础上改进生产的,因此说VZ-24式步枪当属于毛瑟系列,该枪性能不比后来的德军制式步枪毛瑟98K逊色。1924年后该枪成为捷克陆军的制式步枪,同时开始向世界各国销售。中国自1927年到1939年,国民政府和各派系军阀一共购买了高达20万支VZ-24步枪。

军服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中央军委后勤部召开全军后勤会议,对全军的军服样式、颜色、尺寸作了统一规定,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改为圆形短檐帽(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军衣分为干部、士兵、步兵和骑兵,士兵军上衣肩部加增强补片,炮兵和骑兵的军裤为马裤式,裆部、膝部加增强补片;标志符号由臂章改为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黑字白底红边的布胸章。这是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服装的样式、颜色等虽然确定下来了,但由于战事紧迫,各大野战军又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作战,全军军服并没有很快统一,至少是1949年上半年还是“各行其是”。到了1949年下半年,各部队才陆续更换统一服装。

历史意义

定陶战役,是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6年9月上旬,在鲁西南定陶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运动战。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指挥下,我军历经5天作战,取得全歼敌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此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钳击进攻之势,而且扭转了解放区南方战线的被动局面。

宛东战役战役至此结束,历时10天,歼敌1.2万余人,给张轸兵团以沉重打击,同时完成了牵制胡琏兵团的任务,使南阳守敌更加孤立。

襄樊战役共歼敌绥靖区司令部、一0四旅和一六四旅全部、一六三旅大部、中央炮兵第十四团七连(有美制化学迫击炮8门)、整编第八十五师二十三旅教导队及襄阳专员公署所属3个保安团等近21000人,除毙伤3500余人外,俘虏其司令官康泽、副司令官郭勋祺以下官兵17000余人,解放了老河口市、谷城、南漳、宜城、襄阳、樊城区等城市。

在集中力量进行城市接管和开辟农村工作的时候,美蒋匪特会合西南反动封建势力,纠集旧军官、散兵游勇、惯匪流氓,乘隙到处组织反革命武装暴乱,发动土匪游击战争。据此,中共西南局于1950年2月初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剿匪斗争进行了具体部署。在耗时近一年半的剿匪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在贵州经过了大举进剿、重点清剿、肃清残匪等阶段的艰苦斗争,按照先中心后边沿,先大股后小股,先集中后分散的战略战术,逐块逐片对中国国民党土匪进行军事进剿,歼灭土匪武装27.8万多人,其中中队长以上匪首14397人,缴获武器118400多件。

为了打击西藏地方反动政府的军事力量阻止解放西藏的企图,促其内部分化,争取和平解决西藏自治区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50年10月,中共西南局、西南军区和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联合发布了进军西藏自治区的政治动员令,在10月6日,发起昌都市战役,歼灭藏军5700余人,并争取了藏军第9代本的起义和昌都点督率4个代本及点署机关的投诚。

军队解放昌都,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自治区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西藏当局内部的分化。1951年1月4日,西藏当局派阿沛·阿旺晋美等5人赴京谈判,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策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一行及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与进藏部队在拉萨举行大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至此,军队胜利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第二野战军.中国军网.2024-01-24

解放军王牌军功勋榜之第二野战军.人民网.2024-01-24

从此再无大军区: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曾有13大军区.澎湃新闻.2024-01-24

知识丨一野、二野、三野、四野诞生始末,这回讲透了!.七一网.2024-02-03

史说新语 | 示弱于敌 重点围歼——扭转局面的定陶战役.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3

来源:南阳市档案信息网.南阳档案信息网.2024-02-03

襄樊战役始末.襄州区人民政府.2024-02-03

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军如何“刀劈三关”勇克襄樊?.澎湃新闻.2024-02-03

403 Forbidden.中国军网.2024-02-07

滇南追剿战役.云南档案网.2024-02-0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介.心正教育.2024-02-03

403 Forbidden.中国军网.2024-02-02

403 Forbidde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4-02-02

昌都战役之盐井战斗.芒康县人民政府.2024-02-02

昌都战役之宁静战斗.芒康县人民政府.2024-02-02

江达县岗托村: 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今日头条.2024-02-02

403 Forbidden.党建网.2024-02-06

403 Forbidden.海外网.2024-02-06

见证新中国军服发展历程|历次国庆阅兵,亮相几式军服?.今日头条.2024-02-07

红色记忆·温故知新 | 窗子洞战斗.贵州人大网.2024-02-03

十八军老战士王贵:汉藏亲如一家,血肉不分.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2024-02-03

中央人民政府争取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4-02-03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西藏和平解放.今日头条.2024-02-03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