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而创作的雕塑群,位于云南省龙陵县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雕塑由李春华创作并无偿捐赠,规划设计由广东集美设计公司与李春华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部分由云南省龙陵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
雕塑群建设项目于2011年正式启动,2013年9月3日,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8周年之际落成。雕塑群采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照真人尺度1:1.2比例塑造,分为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跪射兵、炮兵、战马等12类方阵。雕塑以士兵形象为主体,重点突出28位在世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并选取戴安澜、约瑟夫·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领作为军官代表。雕塑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材料,结合高黎贡山系湿润多雨的气候特征,使雕像表面自然生长青苔,营造出时间沉淀的历史质感,表达“迟到的关怀”与对抗战精神的深刻理解,引导后人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
2018年,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获得《中国雕塑》杂志2017年度“公共艺术公众奖”。
地理位置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距离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约数百米,与松山抗日战场遗址遥相呼应。松山属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组成,主峰海拔约2200米。山下为气势恢宏的怒江峡谷,是世界第二大峡谷。滇缅公路在松山的悬崖峭壁间蜿蜒盘旋超过40公里,该地段为滇缅交通线的重要咽喉。
相关背景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军队。从中国军队首次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远征军投入兵力总计38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军伤亡12万人。其中,滇西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次将日军赶出国门的战役,是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松山战役
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末期,中国远征军以牺牲7000人为代价,在滇西用最惨烈的方式消灭盘踞松山的日军、打通滇缅通道、拉开对日战略反攻序幕的著名战役。是缅北滇西战役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抗战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是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被美国军事学院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
作者简介
李春华出生于1965年,籍贯始兴县。他早年学文,后来成为一名雕塑家。在李春华还不太知名的时候,已经有了许多得意之作,其《发现的雕塑》系列还曾令广东省雕塑前辈潘鹤大为感叹。2009年,李春华凭作品《中国标准》在上海世界博览会雕塑设计成果展一举成名。2010年11月,他将《中国标准》落户千灯湖后,开始寻找新的艺术题材。
建造背景
自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北京实现第三次握手后,关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影视作品和书籍逐渐多了起来,中国远征军在印缅和云南省配合盟军英勇抗战的悲壮历史,也被更多人所知晓。正在寻找创作题材的李春华在看过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录片后,猛然感到他理想中的作品就是讲述这段历史,用兵马俑那种大型群雕的方式,作为“迟到的纪念”,也作为“历史的补课”。从此开始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最终萌生了要为远征军老兵塑像的愿望。
建造过程
2011年年初,李春华正式开始了为中国远征军老兵创作雕像的工作。按照作品的构思,李春华首先想为那些还在世的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塑像。他和助手通过电话、邮件、微博与全国各地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取得联系,获得在世老兵的大头照,正面一张,侧面一张。再根据照片用粘土捏塑他们的眉眼神情。大部分雕塑都是根据照片完成,但有时传回来的照片不合要求,李春华就会带着重达四五十斤的头像,千里迢迢赶到老兵家里,对着真人精心修改。
起初,雕塑计划仅限于工作室陈列。但李春华意识到,如果能将雕像安置在远征军曾经作战的战场遗址,将更具纪念意义。他选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西与中国远征军历史密切相关的两处地点进行考察。尽管选址过程中多次受阻,但最终项目落地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对面山坡。雕塑制作采用“头像与身体分体制作、分地完成”的模式:头像在广东佛山雕塑完成,身体模具则运至龙陵现场浇筑。自2012年底至2013年中,创作团队在山间工棚中驻扎近一年,完成雕塑翻模、现场施工及地基整理等工作。整个过程使用水泥逾2000包、用材超过300吨。至2013年8月,雕塑群全部制作完成。该项目由李春华个人出资完成,投入约200万元,并以整体捐赠形式移交龙陵县政府。
2013年9月3日,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8周年,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在滇西抗战遗址云南保山龙陵县松山举行。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卫立煌将军孙女卫修宁和抗战文化专家学者、雕塑界人士、12位中国远征军老兵、关爱老兵公益机构及爱心企业代表、各级媒体近千人共同见证了雕塑群的落成,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现场报道。
2023年9月3日,在抗战胜利78周年纪念日之际,龙陵县举行相关纪念活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邀请全国各地远征军历史专家学者、抗战英雄后人、志愿者齐聚松山抗战遗址,一起瞻仰远征军雕塑、穿越中印公路,以此重温激烈的烽火岁月,致敬英勇的抗战英雄。
雕塑群的设计
雕塑群位于缅北滇西战役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雕塑由李春华耗资约200万人民币创作并捐赠,规划设计由广东集美设计公司与李春华共同完成,基础部分由龙陵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雕塑群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跪射兵、炮兵、战马等12种方阵。雕塑以士兵为主体,总数为402座,寓意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跨出国门入缅抗击日寇,其中重点突出28位在世远征军老兵形象,同时选取了戴安澜、约瑟夫·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雕塑用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材料,结合高黎贡山系潮湿多雨气候特点,使雕塑表面生长出青苔,形成时光积淀。
所获荣誉
相关评价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布局上,没有采用西方纪念性雕塑常用的方式,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纪念性雕塑的方法。雕塑群借用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阵和队列方式,将中国远征军分为不同的方阵,这些方阵具有反复、齐一的特点,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具有一种崇高和壮美的感觉。在雕塑的材料上,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采取了用水泥建模浇铸的方式,这也是目前不多见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用白水泥这种朴素、价廉的材料创作雕塑,是较为常见的。俄罗斯玛玛耶夫高地五十多米高的巨像《祖国母亲》用的就是水泥材料,到后来,雕塑的材料日渐奢华,水泥材料才逐渐开始淡出。李春华采用水泥还有他个人的考虑,南方潮湿多雨,而水泥材料上一旦长上青苔,则更能显出历史的沧桑感。(深圳商报社 评)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源于内心的需要,表达了对历史、对祖国、对军人的尊重,对人类正义、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尊重。(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 评)
相关事件
2014年初,当地政府在雕塑群上首山坡处,修建起一座“松山抗战纪念碑”。雕塑制作和捐赠者李春华认为,新建的纪念碑体量和造型等方面,与雕塑群并不相容,且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度相似,破坏了雕塑群的整体感。李春华据此投书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要求停止施工,并更改设计样式。但龙陵县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纪念碑的设计建造经过了多方论证,无论是修改或是重建,成本均难以负担。
2025年4月3日,年近百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廖沛林随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进会组织的纪念活动,重返云南松山战场遗址祭奠战友。抗战期间,他在松山战役中担任通讯兵,曾于日军空袭中负伤。此次重返旧地后,廖沛林决定迁居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表示希望“常伴战友左右”。
参考资料
盟员李春华:用雕塑为抗战老兵立传!.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2025-04-05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云南龙陵落成.人民网.2025-04-05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简介.保山市社科联.2025-04-05
不能忘却的纪念.人民网.2025-04-05
云南松山战役遗址建远征军雕塑群 缅怀抗战英烈.中国新闻网.2025-04-05
【在云南】今天,我们重温爱国这堂课.云南网.2025-04-05
《中国远征军将士雕塑群》:一个人和一群雕塑.新浪收藏.2025-04-05
松山战役:二战史上一笔由中国人抹下的亮色.中国新闻网.2025-04-05
知识扩展——松山战役.龙陵县人民政府.2025-04-05
盟员雕塑家李春华创作的远征军雕塑群像在云南揭幕.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2025-04-05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云南松山战役遗址落成.网易新闻.2025-04-05
何丕洁副主席、杨保建主委出席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云南民革.2025-04-05
龙陵县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瞻仰远征军雕塑 穿越史迪威公路.保山新闻网微信公众号.2025-04-05
抗战雕塑中新立纪念碑破坏整体感 美术家欲诉讼.新华网.2025-04-05
百岁川籍远征军老兵希望定居龙陵:我的战友在这里.四川频道.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