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炯
何天炯(1877年—1925年),字晓柳,兴宁石马镇新群村客家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先驱,民国元老。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曾任同盟会广东省支部长。民国成立后,历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驻日全权代表、总统府顾问等职。1925年在广州市逝世。
人物生平
何天炯受到维新思想影响,深恨清代的封建统治,向往民主政体,1903年,他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政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日本时,他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廖仲恺、朱执信、汪精卫、胡汉民等人。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天炯毅然参加。同盟会最初的组织设总理一人(孙中山)、协理一人(黄兴)、下设三个部门,就是书记、庶务、会计。第一任书记为胡汉民、第一任庶务由黄兴兼任,第一任会计为何天炯。后来天炯调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会计一职由廖仲恺继任。
天炯加入同盟会后,协助孙中山在党内起领导骨干作用,当1906到1908年间,同盟会在国内所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都告失败,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会员表示消极,与组织脱离了联系。这时孙中山、黄兴都不在日本,同盟会成了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何天炯与吴玉章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加强联系,使同盟会总部的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吴玉章所著《辛亥革命》一书,曾着重提及此事。
何天炯在日本积极进行革命工作,除了广泛联系留日的爱国人士外,还积极联系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朝野人士,如犬养毅、头山满、宫崎滔天兄弟等,尤其是和宫崎寅藏的交情特别深厚,宫崎素擅音乐,有一次天炯对他谈到同盟会的经费支绌,宫崎便毅然为同盟会筹集经费到街头去卖唱。宫崎一家弟兄三人对中国革命全力支持、始终不渝,这和天炯与他们共同的政治卓识与深厚交情有重大的关系。
一九一一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了黄花岗起义。事前,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参与筹备策划。当时,他担任由香港至广州市的运输联络工作,运送枪支弹药。起义之日,他在香港组织了五十多人的敢死队,亲率前来广州参加,到了广州,起义己告失败,只得折返香港。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委派唐绍仪为驻日全权代表,何天炯为副代表,唐绍仪没有到日本,实际上,由何天炯执行全权代表职务。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称帝,何天炯与执信等密谋讨袁,事败,避居海外,袁世凯悬赏十万元缉捕何天炯与朱执信。
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在广州市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又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由于天炯过去与日本朝野人士有密切往来,乃派他出任使节,以便更好地发挥他的外交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日本人民更多的支持。后来,天炯回国担任南京总统府最高顾问,当陈炯明叛乱,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时,天炯焦急万状,曾迂回火网,冒枪林弹雨,潜行至沙面岛,拟以私人关系商请英国领事以正义行动协助孙中山脱险。后来听到孙中山安全登上水丰舰才放心下来。
一九二一年夏,陈炯明叛变后,广东省境风陷于战乱,何天炯原患心脏病,因愤陈炯明叛变,病情增剧,遂返原籍休养。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改组中国国民党,何天炯在乡阅报,得悉国民党内上层领导之间,在联共问题上发生分歧,于是扶病到了广州市,斡旋于廖仲恺与胡汉民之间,尽力调和党内意见,服从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使国共合作得以巩固和发展。
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天炯悲痛万分,由于心力交,遂病入膏肓,于同年七月逝世于广州博爱医院,终年四十九岁。
何天炯遗著有《革命史衡》、《山居一年半》、《无赫斋诗草》、可惜前二种己遗失不传。《无赫斋诗草》是他的次子何承天搜集他平生所作大部分诗词,于一九三七年刊行于世。
1910年,“黄花岗起义”前夕,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将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忆子渊族叔
【忆子渊族叔】
一
久虚芜简上星窝,羡煞山居万象和;
爱我几人同骨肉,哀时无术弥风波。
秋容渐向枫前老,诗思偏从客里多;
欲访故园赤松子,征程十丈竞如何!
二
入夜惊心祝并韩,悄然黯泪依栏杆;
满盘弱肉供强汉,大海微尘唾一官。
腰瘦不因贫病折,粗难买世人欢;
那堪阿叔怜才处,青眼于今尚忍看。
1903年,何子渊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而且奔走全县发动何氏族人“凑会”集资,后吸纳其他姓氏入会,全力赞助自己的得意门生何天炯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至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前夕,由何子渊亲自主持,利用“会款”盈余资助,送出近20多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赴日留学,其中有14人追随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走上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据兴宁收藏家李云庄介绍,他的家人在石马一直很穷,而他的故居因为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的也根本没有重视的。1984年因为去找收藏,李结识了何的后人,建议他们将何的遗物(包括许多书籍)捐献兴宁图书馆。
人物评价
何天炯乃是同盟会创建与发展的参与者,亦是革命后方基地的守护人,他为同盟会东京本部在生存条件恶劣、内部派系纷争以及组织涣散的情况下得以维持生存贡献了独特力量,尤其在调和内部矛盾、弥补领袖缺失、维护组织团结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何天炯富有文才,忠诚质朴,性情温和,工作认真负责,在同盟会同志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当时住在宫崎县家的宫崎滔天外甥,经常见到往来他家的同盟会众人,他回忆说这些人“对何天炯有着温和亲切且善于理财的评价”。与同盟会众人密切交往的日籍会员萱野长知也称赞他,“何晓柳君具备诗文之才,头脑清晰,理论条理分明,重信义、厚友情,堪称有血有泪的男儿。”(梅州网评)
何天炯既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遗作有《无赫斋诗草》《山居一年半》《革命史衡》等。然而遗憾的是,后两部作品均已失传。他为人处世淡泊名利,甘愿自处,从不在意得失,也不自我宣扬,不希求他人知晓,自称平生没有显赫的名声。他的清正操守和高尚气节,多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颂。(《兴宁县志》评)
纪念场馆
何天炯逝世后,中国国民党的要员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邹鲁、林森等20人联署,在报上刊登《何公天炯追悼大会启事》,并于1921年8月16日在广州市举行追悼大会,备极哀荣。何天炯的遗体,遵照他的遗嘱归葬原乡。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兴宁石马区为何天炯整修墓地并修建了纪念墓碑。同年11月12日隆重举行墓碑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有省政协、县政府负责人及当地干部群众500多人。
何天炯的故居位于兴宁石马镇新群村,该故居建于1920年,坐北向南,占地250平方米,名无赫斋,采用两层三拱式日本小洋楼的建筑风格,外形酷似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整体建筑三栋二屋,石砌木桷瓦顶结构,内有2厅8房。门口有何天炯当年亲手栽种的古柏和日本尾铁树。2014年1月,何天炯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该地被列入广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参考资料
何天炯 数度赴日矢志救国.梅州网.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