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赤松子

赤松子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赤松子被认为是长寿的神仙。

汉刘向《列仙传》记载: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曾教神农服食水玉,能入火自烧,常到昆仑山上的西王母石室,往来都乘风雨,炎帝的女儿追随赤松子,后来也成为仙人。到了高辛氏统治时,赤松子又来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赤松子洞府斋醮科仪位于岘山石室。《三教同原录》卷一中赤松子是一位癫狂野人,能化为一条赤龙,随风雨上下,后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主管布雨。六朝时期, “赤松子” 被纳入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据上清、灵宝诸经的描述, 赤松子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经诀。

以 “赤松子” 冠名的相关典籍《赤松子中诫经》见载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 为中古时期专讲星神主命伦理思想的一部道经。另外一部为《赤松子章历》出处为《正统道藏》洞穴部表奏类。

名号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学五千文,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赤松子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

陶弘景《真·稽神枢第四》记郭静于天维山逢赤松子降, 授其真道, 下文云: “在元为元君, 在玄宫为玄师, 在南辰为南极老人, 在太虚为太虚真人, 在南岳为赤松子。” 又陶氏所编《真灵位业图·上第一·第二·左位》 记有 “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公太虚真人赤松子”。

起始起源

来源

赤松子被认为是长寿的神仙,本是炎帝族的一个亲族部落,以赤松为图腾的赤松部落。赤松子最早见于屈原《远游》。诗曰:“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由于张良辟谷从黄石公修道,于是世人多以黄石公为赤松子。其实,赤松子为炎帝时诸侯,历帝喾、帝尧而销声匿迹,但因其长寿传为神仙。黄石公乃秦朝隐士,亦为抗暴秦的志士。两者不可混淆。马骕绎史》及罗泌《路史》都把赤松子列为炎帝时诸侯,没有当作神仙虚无的人物。

赤松子的事迹最早记载的典籍为《淮南子·齐俗》。其中说到: “王子乔和赤诵子, 呼吸吐纳,超脱形骸,摒弃私欲杂念,返归朴素本真,遨游宇宙,向上通达云天。”汉刘向《列仙传》记载更为完整。相传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曾教神农服食水玉,能入火自烧,常到昆仑山上的西王母石室,往来都乘风雨,炎帝的女儿追随赤松子,后来也成为仙人。到了高辛氏统治时,赤松子又来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这则传说记载赤松子为神农氏时人,起源于甘肃天水的昆仑山,正与神农氏起源地相近,与炎帝少女有密切关系,直到高辛氏帝喾时仍为雨师,说明赤松部落是以祈雨巫师为其职责,曾为西羌族的大祭司,后演变成神仙。

山海经·南山经》载: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郭璞注:“水玉,今水精也。……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山海经图赞》云:“水玉冰休,潜映洞渊,赤松是服,……升降九天。”则以赤松子为道家修炼神仙之流。

胡文英《屈赋指掌》说:“赤松子,古仙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朱季海楚辞解故》说:韩婴《诗外传卷第五》卜商对哀公曰:"帝喾学乎赤松子",赤松子是帝的老师,通过《远游》又知赤松子以“虚静”、“无为”为教。说明老子之道,远在帝喾之前便已经兴起了。《汉书·王褒传》《搜神记》《艺文类聚》《抱朴子》都把赤松子看作仙人

迁徙

《路史·后纪三·炎帝》中记载:“赤松子者,诸侯也,移老襄城……” 即赤松子是诸侯,后来移居到襄阳市,在那里成为雨师。《馀论二·赤松石室》也记载:“赤松者,炎帝之诸侯也。既,移老襄城,家于石室。”记述了作者游览炎陵时,经过西阳之乡,参观了赤松石室。提到赤松子是炎帝的诸侯,年老后移居襄阳,居住在石室中。而《列仙传》中提到的赤松子舆,在黄帝时期,以百草为食,不食五谷,到尧帝时又成为木工。传说其为帝喾的老师,又传尧帝也拜他为师,而道家则有黄帝与赤松子问答的《赤松子中戒经》。现在西蜀峨嵋、衡阳市,都有赤松坛坝。云阳的赤松石室遗迹,靠近炎陵。由此可知,赤松子曾与炎帝一同迁居湖北。神农氏居住在随州厉山、厉乡,赤松子则居住在襄阳赤松亭。神农氏南迁县炎陵时,赤松子也一同南迁至茶陵云阳山。神农氏迁南岳时,赤松子也迁到了衡阳。

基本概况

人物形象

六朝时期, “赤松子” 被纳入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因 “赤松子” 名中有 “赤”, 六朝上清经据五行理论将其与 “南岳” 相配, 称为 “宇宙真人南岳赤松子”。后人假托葛洪所撰、与上清经关系密切的《枕中书》称赤松子为“昆林仙伯, 治南岳山”。

明末清初学者徐道著《三教同原录》(一名《三教同源录》)描写的赤松子更为详细:“神农时期,山川崩裂,砂砾遍地,连续几月都不曾下雨,各处庄稼都枯萎了。有一个野人,模样古怪,言语癫狂,上身穿着草编的衣服,下身系着兽裙子,蓬头赤脚,指甲像锋利的爪子一样长,浑身长满了黄毛,手里拿着一根柳枝,一边狂歌,一边跳舞,说:‘我叫赤松子,在王屋山修炼多年,后来赤真人南游衡山。真人常化红色神龙,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我也化作一条红色的虬龙,跟随在他的后面。我曾朝拜过元始天尊等众位神仙。因为我能随风雨上下自如,所以被任命为雨师,主管降雨。’” 赤松子是神农或帝喾时期的雨师。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随风雨上下,入水不湿,入火不焚,常化作赤龙,往来飞舞由此,引起天帝的注意,即命他为雨师,主管霖雨之事。

宗教角色

雨师帝师

赤松子为上古时神仙,《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 “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耳”。传刘向所撰《列仙传》以赤松子为神农时雨师, “服水玉, 以教神农, 能入火自烧”。《汉书·古今人表》称赤松子为“帝喾师”。《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中赤松子是一位癫狂野人,能化为一条赤龙,随风雨上下,后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主管布雨。

传授经诀

据上清、灵宝诸经的描述, 赤松子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经诀。《紫阳真人内传》 称周义山曾 “遇南岳赤松子, 受《上元真书》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则径题 “太虚真人南岳上仙赤松子述”。《无上秘要》 卷三十二《众圣传经品》引《太上八素真经》,称上皇天帝以其经授太微天帝君、三元紫精道君、真阳老君,三君又付太上道君,道君以传后圣李君,李君则传南极赤松子。卷八十七《尸解品》引《洞真太极帝君填生五藏上经》:“南岳真人赤松子曰: ‘昔有赵成子者, 学仙之士也。初受吾《镇 (填) 生五藏上经》,乃按而为之。’”古灵宝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假托太极真人曰: “劫始以来, 赤松子、 王乔、 羡门、 黄帝、 尹子, 并受 《五千文》《隐注秘诀》,勤行大道, 上为真人之长者。”

典故传说

《史记·留侯世家》也写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据说传授张良《素书》和兵法的黄石公就是赤松子。张良功成名就后退隐山林修炼辟谷之术。现耒阳市张良洞,传说是张良隐居之所在。

列仙传》记载,赤松子为神农时雨师。赤松子教炎帝祛病延年。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王母娘娘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统治时,他又出来作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 。

《真迹经》记述了赤松子在南岳“授王真人素书得以升举,以道授裴君而得仙”。赤松子所作歌:“控飙扇太虚,八景飞高清。仰浮紫宸外,俯看绝苍冥。元心空洞间,上下弗留停。无奈两际中,有待无所营。体无则能死,体有则摄生。东宾会高唱,二待奚足争。”这首道教诗写出了道境之虚静缥缈、修真之玄妙。

葛洪的《神仙传》卷二《皇初平》所写的赤松子则是另一种说法,说的是丹溪(今浙江义乌)人皇初平,年十五上山牧羊,被道士带到金华山石室修道 四十余年。其兄皇初起觅至,兄弟相见,问及羊,初平化石为羊。初起始知初平已得神通,于是弃别妻子跟初平学道,得长寿成仙。皇初平易姓名为赤松子,皇初起易名为鲁班。 现南岳附近的雨母山赤松观留存着葛洪这一传说。

湖南益阳地区流传着赤松子的故事:从前张良陪同雨师赤松子巡游云梦泽时,张家曾把积累了近百年的江南雨水资料,送给了赤松子。后来赤松子因失职要受惩罚,张家又上万民书保了他。赤松子对张家非常感激,在张家附近变成一棵赤松树,只要张家的后裔和洲上的人有难,有求必应,常为民众解旱情、治瘟疫。后来松树死了,洲民非常怀念,在洲上建了“赤松亭”,把赤松子的雕像供于亭内。

民俗信仰

信仰祭祀

西周春秋列国,将祭祀雨神列为国家祀典,丝毫不敢大意。秦国还专门建造了国家级的雨师庙,定期祭祀,以求得雨神的保佑。据说,当时秦国的“风后雨师之属,百有余庙”。可见古人对自然神风神和雨神的敬畏之心。

雨师的信仰与道教神仙人物有关,魏晋时期延续了汉代《列仙传》中的传说,以神仙人物“赤松子”为雨师。赤松子是早期道教神谱中一位重要的神仙,按南梁陶弘景所作《真灵位业图》,赤松子在上清的左位,称为“太虚真人赤松子”,后面又出现在太清的左位。

雨师信仰的产生,首先是因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关乎民生。赤松子的神话特征符合了人们关注雨水的这一心理需要,从而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承。因此,雨师信仰可看做是道教神仙人物的传说融入民间信仰而形成的。

遗迹景点

太平寰宇记》说赤松子是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其升天处为赤松涧,故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涧。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的黄大仙祠,供奉着道教的神仙赤松子,香火旺盛,也是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有一小山峰名叫赤松峰,相传赤松子曾隐居在此终日炼丹,更有金水池、丹灶峰、赤松桥、赤松岩等,山下则有赤松村、赤松坪、赤松溪等地名或遗址。袁家界有松子岗,水河畔有赤松亭。明万历年间、有南岳僧刘喧专程来天门山寻访过赤松子遗迹。明清以来,留下许多吟咏赤松子在天门山炼丹的诗文。

道场祖庭

赤松子洞府道场位于襄阳市岘(xian)山石室。

相关典籍

赤松子中诫经

赤松子中诫经》 见载于 《正统道藏》 洞真部戒律类, 为中古时期专讲星神主命伦理思想的一部道经。 该经认为, 人始生时各有其本命星辰监察人的善功恶行、主宰人的贫富死生。 如果人多做善事, 星神便会保佑他, 使他远离祸患、收获福德; 如果常行不义, “恶星” 便会照临他, 使他遭受各种灾祸, 甚至殃及子孙。 可以说, 《赤松子中诫经》 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 完备的星神主宰人命、 监察善恶的伦理理论, 起到了很好的劝善诫恶效果, 有学者称该经为 “现存 最早的道教劝善书”。

赤松子中诫经》 以 “赤松子” 冠名, 并且其对于星神主命伦理思想的宣说是通过依托黄帝与赤松子之间的问答而展开的。书中强调人要常行善道, 尊敬天地三光、孝爱父母、敬重师长、和顺兄弟、抚恤孤独、救济贫病。并且,书中的善恶评价标准是动机论, 其援引《黄帝阴符经》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 “心”, 意即行为之动机, 而非行为之后果: “夫人修持善恶, 自起于心, 心是五贼之苗, 万恶之根。夫人之心拟行善, 善虽未成, 而善神已应矣; 心起恶, 恶虽未萌, 凶神已知。 故君子千日行善, 善由未足; 片时造恶, 恶便有余。”

赤松子中诫经》是基于《太平经》 “天诫” 观、星命理论以及寿三品说、善恶承负说等, 以劝善诫恶为目的而创作的道经。根据葛洪的描述, 古本《赤松子经》与《河图记命符》等纬书专讲鬼神 “赐夺纪算” 之事, 与《赤松子中诫经》一致。《玄都律文》关于善恶承负的内容以及《大有妙经》《养性延命录》有关阴阳灾异说的内容, 与《赤松子中诫经》 相呼应。《赤松子中诫经》虽有后人增补的痕迹 (包括援引 《阴符经》 等), 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本原貌。

赤松子章历

中古时期还有另外一部以 “赤松子” 冠名的道书, 即《赤松子章历》。此书系南北朝时期天师道章本, 今本之成书不早于唐。《赤松子章历》之由来与古本《赤松子经》有关。《赤松子章历》前两卷所记载的大部分仪规都出自《太真科》《赤松子历》这两部书。

《赤松子(章)历》受《赤松子(中诫)经》的星命伦理思想影响颇深, 该书卷一云: “人生年命, 悉有星官管系。 若为恶事, 记名黑簿, 令人精神恍惚, 梦寐不安, 既多, 更减年算。 若清心信向之士, 崇尚道法, 求乞章符, 奏即罪灭福生, 增添禄寿, 先灵迁达, 愿念从心。” 就是在《赤松子(中诫)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所反映的正是《 赤松子(中诫)经》之主旨, 所以文中说清信之士需要求乞章符, “奏即罪灭福生, 增添禄寿”。

赤松子章历》有不少祈请星神的章醮仪式, 卷二《奏章向背》条云: “白日受度向东, 破契子午、请命星官、急疾章,皆向北, 存大帝。自非星宿大章,登坛大事,并收捕驱除急章,不烦露上。” 这里提到, 只有向尊高星神传递的章文才能称作 “大章”, 并且只有 “星宿大章” 和一些非常紧急的章文才有必要北向斗极祈请, 其余普通章文则不必打搅星神。该卷还提到章仪中的禁戒, 称 “禁律” 曰: “人身中常有司过之神, 随时上下, 曰以善恶。” 又卷四《开度章》云: “香一斤, 祈北斗落死籍, 南斗上生名。”皆与 《赤松子(中诫)经》之思想合辙。

艺术形象

在一些汉代画像镜纹饰中,太子晋、赤松子常与东王公王母娘娘相伴。在一面汉盍氏画像镜里,东王公、西王母为正面朝向,在他们旁边各有两个侧身的侍从,是王子乔和赤松子。在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上,也发现了类似情景:东王公、西王母都是正面朝向,在西王母两侧各有一只手持药杆的仙兔,在东王公两边各有一名生有羽翼的仙人,据考证为王子乔、赤松子。汉代人对西王母的崇拜十分流行,所以在铜镜和画像石中,人们把王子乔、赤松子作为仙人的代表刻画成东王公、西王母的侍从。

武侯祠静远堂殿屋顶雕塑,弥勒佛的东边为道教人物赤松子。他全身穿红色衣、裤,头上有两角。赤松子是道教中的雨神,能化为一条赤龙,故造像头上仍有两角;他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执瓶若洒水状。

影响评价

由于《列仙传》记赤松子有 “服水玉” 事, 晋唐道教的服食药方常有托名赤松子的, 如葛洪 《抱朴子内篇·金丹》 记有 “赤松子丹法”。《太清经天师口诀》则载有《赤松子肘后药诀》。《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二《明神丹之由致取人贵法》称本经系王乔、赤松子、黄帝受于玄女, “非余小仙之所传受也”。《云笈七签》卷六十六《金丹》载《赤松子玄记》, 卷七十五《方药》载《赤松子服云母方》, 当属晋唐时期的服食药方。由于赤松子能 “吹呕呼吸” “导引轻举”, 一些讲服气、导引术的道书也托名赤松子, 如《云七签》卷五十九收有《赤松子服气经 序, 唐王仲丘撰《摄生录·导引篇》载“赤松子坐引法”。

后世喜爱赤松子的人很多。人们大多喜爱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与世无争的纯朴自然的天性。屈原曾做诗曰:“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楚辞·远游》)屈原以仰羡之情,表示愿意继承赤松子的遗风法式。汉朝张良更明确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史记·留侯世家》)

屈原《远游》:“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中,赤松子是一位清高脱俗的仙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