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
殷都,主要指殷墟,即今安阳市。商代从盘庚到庚丁,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首都。
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另有人名为殷都。
历史发展
殷都,主要指殷墟,即今 安阳,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这里逐渐沦为废墟。
约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商朝首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前11世纪,姬发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鹤壁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
商王朝曾多次迁都。据文献记载,商代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中丁“自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迁邢(今邢台市)、南庚“自邢迁于奄”。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首都,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什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发现的过程
姬发灭商后,曾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后来武庚叛乱,周武王率兵镇压,并把殷民自其故地殷迁走,此后殷便渐渐荒芜,失其所踪。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在耕地时,从地里翻出大量的龟甲兽骨,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农民们也懒得琢磨。后来不知从哪里听说这是可以入药的“龙骨”,于是这些龟甲兽骨便陆陆续续地被卖进了药铺,又慢慢被贩往各地。当时的人们万万没想到,这几文钱一斤的“龙骨”,竟隐藏着人们千百年来苦苦寻觅的商朝历史的信息。
1899年,清朝翰林院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博学多才、精通医道的他为自己开了一剂药方,让人从药店抓了几副中药。煎药时,他照常打开药包查验,忽然发现药材中的“龙骨”上面有一些奇怪的刻划。这一发现让他十分惊奇,立即戴上花镜仔细察看,发现这些刻画排列有序,刚健遒劲,绝非自然生成。深谙古典文献、精通金石之学的王懿荣断定这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老文字,于是马上派人到药房查询“龙骨”的来源,并将药铺中有刻画的龙骨全部收购一空。经过仔细对比研究,王懿荣初步断定这些刻在“龙骨”上的符号当为商代占卜的文字。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中国的学术界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
循着甲骨的线索,顺藤摸瓜,安阳小屯村便成了众多目光聚焦的中心,这当中有考古学家,也有盗掘者。大肆的盗挖不仅破坏了殷墟遗址,而且使大量文物流失到海外。为了保护已遭破坏的殷墟遗迹,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组织考古工作者迅速介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1928年10月7日起进行首次发掘,到1937年的近10年间,共组织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后来由于战乱,考古工作一度停顿。直到1950年4月,中断13年的殷墟发掘工作又重新启动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有字甲骨、青铜器、玉器以及石器,还在小屯村东北处发现了殷代的宫殿聂氏宗祠遗址,又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北岗上和武官村北面,发掘出了殷代的王陵。这一系列辉煌成果使商代的灿烂文明得以重现于世,一个隐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远古王朝的侧影渐渐在世人面前清晰起来。
如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司马卬的名谥,证明这些有字甲骨确为殷王室之遗物,并进一步推断安阳小屯村正是古文献所载的殷墟遗址。再结合考古发掘,可以断定殷地处安阳市西北,以小屯村为中心,跨洹河两岸,占地约30平方千米。小屯村东北属于宫殿和聂氏宗祠区,是殷都的中心,总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在其周围则按照血缘关系,环绕分布着远近不同、大大小小的族邑部落。不过,令考古工作者疑惑的是,为什么在殷墟始终找不到城墙的遗址,而这正是首都的重要标志啊!经过考古发掘和仔细研究发现,小屯村东、北可以洹河作为天然屏障,而在其西、南侧则发掘出与洹河连接的长达1000米、宽21米、深5米~10米的大沟。原来殷都不是以城墙护城,而是以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屏障。
行都朝歌
朝歌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商朝末期帝辛在此建行都,改称朝歌。虽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质属于 行都(或 辅都),商朝首都还是安阳殷墟。
相关历史
盘庚迁殷以来,一直以安阳殷墟为其首都,直至殷亡为止,这应是不移之说。从文献记载上看,还是《竹书纪年》无论是《史记》,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而且这些文献也是迄今见到的言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若与考古发掘,甲骨契刻相互佐证,则更能确指其地望。从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出,殷墟文化可分为四期(即大司空村一至四期),大体说来,殷墟一期的年代约相当于盘庚至武丁以前,下限或晚到武丁时期;二期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代;三期相当于辛至文丁时代;四期相当于帝乙、帝辛时代。这四期文化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正如邹衡先生所言:“殷墟文化第一期’至‘殷墟文化第四期’,中间没有缺环……殷墟文化第四期第7 组的年代’已与西周公国早期衔联。由此证明,商代末年(包括帝辛),殷墟仍为王都。 ”不仅其文化发展有连续性,而且安阳殷墟的范围也比较大,总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在这一范围内,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其中尤为使人注目的是在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地发现了商代的宫殿、宗庙区,这是作为首都的一项重要依据。据《说文解字》曰:“都,有先君之旧聂氏宗祠曰都。”《释名·释州国》:“国城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看来,安阳殷墟有宫殿、宗庙,有统治阶级的大型墓葬,有大量的当时的文字——甲骨文,有连续发展的丰富文化,又有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说它是盘庚迁殷以来的商代都城是不必置疑的。
再谈朝歌,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省。”《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朝歌”下班固自注曰:“纣所都,姬发弟康叔所封,更名卫。”《后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下:“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南有宁乡。”《帝王 世纪》:“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矣。”(此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太平御览》八十三无末句,帝乙作帝武乙。)《水经·淇水注》:(朝歌城)《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也’.…”司马卬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括地志》也说:“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朝歌城是也。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史记·周本纪·正义》引) 从上述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朝歌确实是商代后期的一个首都。有的文献说是从武丁始,有的说是从武乙始,有的说是从帝乙始,也有说只是纣之都城,总之,至少在殷纣时,朝歌确实作过殷都。
既然我们可以肯定朝歌为殷代后期的一个都城,又肯定安阳殷墟为殷代后期从盘庚一直到纣之灭的都城,那么,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只能从两都或数都并存的这一制度中去寻找答案,也就是说 朝歌与安阳殷墟是两都并存的关系。显然,在并存的两都中,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祭祀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往后,越显得重要。究其原因,则是由于二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形势所决定的。试看,安阳殷墟的周围环境:北面紧靠洹河,再往北则有漳河,西有太行山为屏,东有大河为障,只是在它的南面是开阔的大平原,若在它南面不远的地方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无疑对保证安阳殷墟即都城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但它的防卫在很大程度上依重了在它南面不远的军事重镇朝歌,著名的牧野之战及其结局就是证明。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郑玄曰:“牧野,纣南郊地名也。”又据《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道元《水经注》云: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可见牧野是朝歌以南的一大片开阔地带,武王伐纣大战于此,帝辛兵败,遂至鹿台自焚而死。以此又可知,纣之大军主要集中在朝歌及其附近,牧野战败,朝歌即失守,整个商朝的统治宣告结束。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因而作为主要首都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这正表明了朝歌的重要性和它的军事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看出,商代盘庚以来仍存在着两都或数都并存的都城设置制度,尤其是安阳殷墟与朝歌殷墟的关系,只有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正如古本《竹书纪年》所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安阳殷墟一直是商代后期的都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