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是宋朝四大部书之一。《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据说书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岁而读完,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囊括政治、军事、科技、地理、人文、宗教等,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内容简介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作品目录

书名由来

宋太祖爱读史书,他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将,全部大量读书,以学会治理国家的道理。赵光义即皇帝位之后,更是锐意文字,手不释卷。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打天下的武将出身,当了皇帝以后,转而攻读史书,正是体现《史记》中所说的“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宋初国家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削平诸国,把各国藏书集中到京师,宋太宗又下诏,百姓献书有赏,由此共有藏书八万卷,集中于史馆、昭文馆、集贤院,通称三馆。三馆早在南梁就已经建立,房屋卑陋,地近闹市。宋太宗即位之后,亲自到三馆看藏书,说“三馆如此简陋,如何接待天下贤俊之士啊!”于是下诏另修新馆,到太平兴国三年落成,赐名崇文院。院中有诏文书库、集贤书库、史馆书库等六库。早在太平兴国二年,赵光义就下诏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儒臣,利用这些藏书,编类书一千卷,书名《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书名《文苑英华》;小说一千卷,书名《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书名《神医普救》。各书因为多是编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这些书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书,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书籍资料。后来,这些藏书散失,许多历史典籍就靠他们编的这些资料保存下来。这是一件有功后世的事情。

《太平总类》于太平兴国八年编成。成书以后,宋太宗对宰相说:“史馆所修的《太平总类》,从今日起每日进三卷给朕,朕当亲览。”宰相宋琪说:“皇帝好古不倦,以读书为乐,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天看三卷书,恐怕太伤神了。”宋太宗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则以为鉴戒,此书不过千卷,朕准备每天读三卷,一年读完。这样想来,好学之士读万卷书,亦不为难。大凡读书要自己性有所好,若不好读书的人,要他读书也读不进。昨日我从巳时读书到申时,有鹳飞上殿彻,一直到朕读书完才飞走。”左右大臣说:“过去汉代大儒杨震讲学,有鹳鸟衔鳣鱼坠于堂下,陛下读书如此,有类古人了。”此后,宋太宗果然每日读《太平总类》三卷,从不间断。如有哪一天事情太多而未能读满三卷,则一定在以后有空时补上。宋太宗果然一年读完了《太平总类》,便赐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

赵光义从《太平御览》中读了大量史实,经常和群臣讨论历史上的帝王得失。大臣苏易简说:“皇上批阅旧史,安危治乱,尽在皇上考虑之中,此乃社稷无穷之福。”

成书历史

《太平御览》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该书的编纂,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完成于八年十月。初名《太平总类》,赵光义诏改今名。纂辑时充分运用了皇家的藏书,并多用前代类书为蓝本修订增删而成,所以《太宗实录》说它是以前代《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编纂而成。

《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各种书籍,未必都是宋初尚存、馆阁所储的。但《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已失传,《艺文类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览》就成为当时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卷首载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详记引用诸书名称,共列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其实尚未包括所引古诗、古赋、铭、箴等在内。此《纲目》是成书以后好事者所作,已载于南宋刻本。

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十国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错乱,是其不足之处。该书上海涵芬楼本为最佳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用该本重印,为今通行本。

主要特点

四部书当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 才诏改今名。

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领衔,其余有:李穆、汤悦、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徐用宾、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赵邻几王克贞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学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国古代类书自曹丕曹丕诏命王象等编纂的《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宋会要》记载,《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 (北齐祖珽等编)、《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编)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增删,分定门目编成。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以千卷浩瀚的卷,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

作品版本

南宋蜀刻残本:分藏于日本帝室图书、京都东福寺

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

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欠善

爱新觉罗·颙琰鲍崇城刻本:欠善

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

日本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

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参考价值

《太平御览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太平御览》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朝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

(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释教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旧唐书》逸文12卷,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弥足珍贵。

(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

《太平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

获得荣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