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科(学名:Percidae)为鲈形目下的一科,别名河鲈科。截止2024年6月,据《生物物种名录(COL)》统计,鲈科下共有12属、239个物种。中原地区有记录的鲈科共有2属、3物种,分别为粘鲈属下粘鲈,鲈属下河鲈伊犁鲈。鲈科原产于北半球的淡水水域,多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少数种类分布于海水中。因此,鲈科大多为淡水鱼类,但其中许多物种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如河鲈、黄金鲈等。该科多为肉食性鱼类,多以甲壳亚门、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鱼类等为食。

鲈科鱼类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口大,稍倾斜。腹鳍无长腋鳞。侧线1条,完整。尾鳍常为叉状。喙骨只有半个或一个辐鳍骨相连。鲈科中梭鲈河鲈黄金鲈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经济价值较高,是值得推广的优秀养殖品种。其中河鲈肉质鲜嫩,细腻少刺,蛋白质含量丰富,可作为高档动物食用蛋白补充食材。

截止2024年6月,鲈科中许多物种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危害其生存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225种鲈科鱼类,其中灭绝(EX)1种、极危(CR)10种、濒危(EN)18种、易危(VU)30种、近危(NT)18种。202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仅收录2种鲈科鱼类,即易危(VU)物种伊犁鲈,无危(LC)物种河鲈。可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来保护鲈科鱼类的种质资源。

鲈科中粘鲈、河鲈属于危害物种,其余均无害。其中梅花鲈繁殖能力、攻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快速融入当地环境,与本地鱼类争夺食物和栖息地。而河鲈与本土许多鱼类的食性相同,极有可能影响本地淡水鱼类的正常生长。截止2024年6月,梅花鲈、河鲈被列入《全球入侵物种数据库(GISD)》。可通过放养本土鱼类等措施控制梅花鲈的数量,而河鲈经济价值较高,可通过合理应用代替清除的方式控制种群数量。

分类

截止2024年6月,据《生物物种名录(COL)》统计,鲈科下共有12属、239个物种。中原地区有记录的鲈科有2属、3物种,分别为粘鲈属(Acerina)下粘鲈(A. cernua),鲈属(Perca)下河鲈(P. fluviatilis)和伊犁鲈(P. schrenkii)。

形态特征

鲈科鱼类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口大,稍倾斜。前颌骨能伸缩,辅颌骨有或无。上、下、犁骨与腭骨有细尖齿群;鳃盖骨有2个圆棘,下棘较长。鳃4,有假鳃,常被栉鳞。腹鳍无长腋鳞,侧线1条,完整;第1背鳍Ⅸ~Ⅻ,第2背鳍Ⅰ~Ⅱ-12~16,不远离;臀鳍Ⅲ-8~13;胸鳍侧位,位低;腹鳍Ⅰ-5,胸位;尾鳍常为叉状。喙骨只有半个或一个辐鳍骨相连。角舌骨上缘似直线形或有一深凹刻。骨常较多(25个或更多)。尾端骨有2尾骨,鳔前端叉状或后端尖伸人第1脉棘内。上枕骨两侧无平行纵。腰骨后腋突长大于宽。

分布栖息

鲈科原产于北半球的淡水水域,多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少数种类分布于海水中。其中河鲈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包括除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全欧洲里海咸海黑海西伯利亚地区东部科离马河流域以西的整个北冰洋水系。但在中国,河鲈分布较为狭窄,仅栖息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其中乌伦古湖是河鲈自然分布的面积最大湖泊。伊犁鲈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为狭窄,仅分布于巴尔喀什湖及阿拉胡水系,在中国境内的伊犁河及额敏河均有分布。

除自然分布外,鲈科的许多鱼类也得到了人为引种。如梭鲈(Sander lucioperca)和粘鲈(Gymnocephalus cernua)原产于欧亚大陆,而后被人为引入北美洲。其中白梭吻鲈于1989年被放养至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斯皮里伍德(Spiritwood)湖,该鱼在此进行了自然繁殖,但截止2006年数量仍然很少。1986年,欧洲远洋船只在放水时无意将梅花鲈引入美国境内,2005年时该鱼已成为北美五大湖上游的入侵物种。黄金鲈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东部的拉布拉多半岛,以及密西西比河东部水域,而后被引入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及非洲部分国家。

生长习性

捕食行为

鲈科大多为肉食性鱼类,其中河鲈的主要食物为甲壳亚门、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鱼类。不同水域的河鲈食性有很大差别,如中国黑龙江省茄诺湖的河鲈主要摄食甲壳类、钩虾科、昆虫及其幼虫,而新疆额尔齐斯河的河鲈则主要以鱼类、昆虫及其幼虫为食。河鲈通常可分为两个类群,一个是生活在沿岸浅水地带,其个体较小、生长缓慢、具有鲜艳体色,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一个栖居于深水区,其生长速度较快、个体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00毫米)、具有灰暗带黄体色,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

部分鲈科鱼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食性。如梭鲈幼在鱼卵黄消失后,主要以枝角目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为食。在体长20-25毫米则主要摄食昆虫幼虫,也摄食鱼苗。体长达到50毫米以后,则主要以小鱼为食,具体的捕食鱼类在不同水域有很大差别。如额尔齐斯河的白梭吻鲈摄食鱼类包括贝加尔雅罗鱼湖拟鲤欧鳊银鲫花鳅等,而亚速海的白梭吻鲈在第1年主要摄食糠虾类,之后主要摄食棱鲱、亚速海小鲈、鰕虎鱼和底栖动物。

不同年龄的河鲈也会摄食不同的食物。体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以食浮游动物为主,生长到1+龄时(即体长15厘米左右),主要以螺、钩虾差翅亚目幼虫、摇蚊幼虫等底栖生物为食,2+龄鱼(即体长15-20厘米左右)则以食小鱼、小虾为主,达到3+龄的河鲈(体长20厘米)捕食小鱼变的凶猛,且多以袭击的方式捕食,对其它鱼类的幼鱼成活不利, 会影响大湖鱼类资源的增殖。在生活环境的饵料不足时,河鲈甚至会大量捕食自己的幼鱼 ,这也是河鲈食性中的最大特点。

适应性

鲈科鱼类虽大多为淡水鱼类,但许多种类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如河鲈多栖息在水质清澈的河湖植物丛生地带中,其对水环境中的含氧量要求较高,但对盐渍化和高酸碱度的水抗性较强。其在盐度1%的水域中可以正常生长,在含盐度0.7%-1%的地中海咸海中也有分布,但在含盐度1.2%的里海中没有分布。黄金鲈主要分布水域的含盐度为0.5%-0.7%,但含盐度1.03%的加拿大南部的曼尼托巴省湖也有黄金鲈的分布。伊犁鲈在新疆阿拉湖巴尔喀什湖0.5%-0.9%盐度的水域中能正常生长。

鲈科大多为冷水性鱼类,不耐高温。如黄金鲈在31℃以上的水域中没有分布,伊犁鲈分布的巴尔喀什湖-阿拉湖水域在夏季的最高水温也不会超过31℃。此外,鲈科鱼类的活动速度也不尽相同。如河鲈的游泳速度为每秒2~3倍的体长,而黄金鲈游泳速度为每秒2.2倍体长,有学者认为制约黄金鲈和河鲈山区河流扩散的原因是这些鱼类无法适应高速水流。而伊犁鲈可以在伊犁河及支流中栖息,表明其可以适应高速流水。

生长繁殖

有关鲈科鱼类的生长繁殖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河鲈、梭鲈等物种上。

繁殖习性

河鲈、伊犁鲈黄金鲈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雌鱼为3+龄。大多在早春冰雪融化后开始产卵,产卵水温为6℃-15℃。但黄金鲈和河鲈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这2种鱼类的产卵季节会随着栖息地纬度升高而逐渐延迟。根据生长区域的不同,白梭吻鲈的性成熟年龄、怀卵量等也完全不同。如中国黑龙江水系的白梭吻鲈的性成熟年龄为4-5龄,额尔齐斯河的为3-4龄,且雄鱼比雌鱼早一年成熟。

产卵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河鲈性成熟后,具有较强繁殖力,其生殖季节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个别鱼可延至6月产卵,产卵水温约为10℃-15℃,鱼卵可遍布全湖。其产出的卵籽可连成很长的带状,表面具有粘性,卵带中有多边形网格,每个网格形成网状的空管,每个空管有1-3个卵子,卵带随水流流动附于水草上发育,约6-7天即可孵出仔鱼。河鲈仔鱼生长速度较快,18℃-24℃为其幼仔生长的水温。

梭鲈大多在4-5月份产卵,产卵水温约为6-12℃,其可在河口三角洲地区沙质底质、有缓流的芦苇丛中产卵,也可在含盐度0.6%-0.8%的浅海河口处产卵。生长于德涅伯河三角洲的白梭吻鲈怀卵量为18万-90万粒,生长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白梭吻鲈怀卵量则为8万-60万粒。白梭吻鲈大多成对筑巢产卵,雄鱼先用胸鳍和尾部拍打泥沙形成小坑,作为其黏着卵的巢穴,然后再引诱雌鱼进巢产卵。产卵后雌鱼离去,雄鱼护卵,其会用鳍不断扇动形成水流,以保持巢卵清洁,增加溶氧,并驱赶敌害。

幼鱼生长

不同水域河鲈的生长情况不同,如俄罗斯迁内湖的河鲈就比中国黑龙江省和额尔齐斯河的生长速度快。此外,河鲈的生长还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如由于中国新疆乌伦古湖外来鱼类(主要是池沼公鱼)的爆发性增殖,导致河鲈饵料大幅减少,致使该鱼生长缓慢,雌鱼性腺发育迟缓,甚至败育,补充群体锐减。同时,河鲈个体也出现小型化趋势,性成熟年龄提前;且新疆托洪台水库(布尔津河水系)和哈拉霍英水库(乌伦古河水系)的河鲈群体也出现同样得现象。

梭鲈是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鱼类,其体型大小因栖息水域不同而不同。德涅伯河的白梭吻鲈平均体重为3千克,有记录的最大个体体重为17千克,年龄为19龄。而额尔齐斯河白梭吻鲈的体长大多在13-59厘米,极限体长为95.6厘米,极限体重为12.7千克,最大寿命为15龄。

养殖技术

鲈科中养殖较为广泛的鱼类为河鲈,以下为具体的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选择水深0.6-1米、注排水方便的水泥池作为养殖地,也可选择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无污染、有较好的进排水设备的池塘作为养殖地,放养前播撒生石灰消毒。河鲈养殖的最适pH值为7.0-8.5,最适水温为20-25℃,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以5.5毫克/升以上为宜。

鱼苗驯化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外伤的鱼种进行投放。投放前先用食盐水浸洗消毒。人工养殖河鲈以投喂冰鲜饵料鱼为主,也可投喂颗粒饲料,但要进行驯化,使其统一摄食。池塘养殖中,经过鱼苗培育,当河鲈体长达5-7厘米时,可驯化其摄食鱼浆。开始驯化时,一般可先泼洒鱼浆,然后逐渐减少泼洒量,使鱼苗从全池分散觅食逐渐集中到饵料台觅食。每次在料台喂食前要敲打料台,使鱼苗形成条件反射。一般经过10-15天的定点驯化,大部分鱼苗均能驯化成功。

养殖管理

在饵料鱼缺乏的情况下,河鲈易产生“攻击、互残”现象,饲养一段时间后,规格大小分化明显。为了提高成活率,可定期拉网分筛,分级饲养。河鲈在水清、高溶氧状况下,摄食量大,生长快,因此要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清除池中污物、残饵,防止恶化水质。

河鲈具有抢食快、食量大的特点,每天的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应根据季节的不同,以及池中河鲈数量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夏季河鲈生长迅速,可每天投喂2-3次。投喂时,应少量多次投喂,投料面积尽可能大。当部分鱼吃饱后开始减少投喂量和投料面积,等投出饵料只溅起少量水花时停止投喂。

病害防治

河鲈养殖中,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鲈的发病几率,因此要特别注意水体的消毒工作。鱼种下水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灭杀病原体和有害生物。养殖过程中需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选择二氧化氯漂白粉等高效、低毒、广谱性药物。同时,可在饵料中拌入大蒜素等,预防鱼苗患上肠炎等疾病。此外,需严格控制投喂量,并减少鱼苗转运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2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225种鲈科鱼类,其中51种的种群动态趋势处于未知状态,占比22.7%;136种趋于稳定状态,占比60.4%;35种呈下降趋势,占比15.6%;2种(王小鲈Percina rex、奥卡氏镖鲈Etheostoma okaloosae)呈上升趋势,占比8.9%。其中希拉蕊镖鲈仅见于美国马里兰州苏斯奎汉纳河下游的支流,该物种自1988年以来就再没有可靠记录,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列为灭绝物种。灰尾镖鲈仅分布于美国弗吉尼亚斯科特县的克林奇河,成年种群的总数量不详,种群数量可能处于相对稳定或缓慢下降的状态。图法镖鲈广泛分布于墨西哥梅斯基特河干流中,分布水域分散,种群极易受到周边环境影响。

致危因素

鲈科鱼类的致危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水域环境的恶化:伊犁鲈分布水域位于中亚心腹地带、气侯干燥、隆水稀少、蒸发量高,加至巴尔喀什湖和阿拉胡水系主要河流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入湖水量每年递减,使分布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盐度不断上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致使伊犁鲈数量不断减少、个体不断小型化,甚至濒临灭绝。

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中国部分伊犁河及额敏河水系的水库中形成了伊犁鲈群体,但随着这些水库开始发展养殖业,当地人将伊犁鲈视为敌害物种,开展了控制数量或消除个体的行动。该流域的伊犁鲈本就数量极少,此类行动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境内该物种种群数量的减少。开挖蓄水池、土地使用不当造成的淤积、煤矿开采和伐木等人类活动,导致了灰尾镖鲈数量减少。图法镖鲈的分布水域被过度开发,水资源日益枯竭,导致该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种群处于极危状态。由于捕捞过度、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开发加剧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原本渔产量占主导地位的河鲈在新疆各天然水域的捕捞量急剧下降,资源出现明显衰退,至2007年,博斯腾湖河鲈已经变得十分罕见。随着栖息地被商业开发的破坏,淤泥和沉积物填满岩石之间的空隙,淹没了糖果镖鲈需要栖息和产卵的地方,导致该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处于近危状态。

外来物种的入侵: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渔业工作者给中国新疆巴尔喀什水系引进梭鲈欧鲶、赤稍鱼等大型凶猛鱼类,这些鱼类与伊犁鲈食性相似,移植后形成了捕捞群体,其种间竞争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远远高于伊犁鲈。随着外来物种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增加,占据了伊犁鲈生存空间,使伊犁鲈逐渐被挤入河道上游。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该水域伊犁鲈的年均产量显著下降,到80年代巴尔喀什湖及伊犁河流域的鱼获物中,伊犁鲈已基本消失。

保护等级

截止202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鲈科鱼类灭绝(EX)1种、极危(CR)10种、濒危(EN)18种、易危(VU)30种、近危(NT)18种,部分物种列举如下:

202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仅收录2种鲈科鱼类,即易危(VU)物种伊犁鲈,无危(LC)物种河鲈

保护措施

多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来保护鲈科鱼类的种质资源。如河鲈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养殖价值的鱼类,养殖前景广阔,经济价值逐年提高,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人工养殖技术显著提高了河鲈产量。为保护糖果镖鲈,美国白硫泉(White Springs)国家鱼类孵化场开展了该物种的人工繁育工作,显著提高了其鱼卵孵化率。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鲈科中白梭吻鲈、河鲈黄金鲈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值得推广的优秀养殖品种。其中河鲈肉质鲜嫩,细腻少刺,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8.69%,且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烟酸、维生素B12、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河鲈不仅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也较高,氨基酸组成合理,富含亚油酸等多种人体必需低脂肪酸。其还具备生长速度快、无肌间刺等优点,可作为高档动物食用蛋白补充食材。白梭吻鲈肌肉厚实,味道鲜美,口感好,含肉率高,具备较高的磷、钙等微量元素,以及肌肉蛋白质。此外,白梭吻鲈肌肉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鸡蛋蛋白质标准含量相当,可作为优质食材,补充人体所需营养。

经济价值

鲈科中白梭吻鲈、河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其中河鲈是中国淡水养殖名特经济鱼类,作为优质商品鱼,其在消费者中有“尝罢河鲈不思鱼”的美名。20世纪60年代末,河鲈被引至新疆博斯腾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河鲈逐渐成为博斯腾湖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捕捞对象,在当地捕捞的渔获物中河鲈占90%以上。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过度捕捞、栖息环境被破坏等原因,河鲈在各水域的捕捞量急剧下降。随着河鲈研究与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其在博斯腾湖水域的养殖数量发生回升。2001年,中国新疆的河鲈人工繁殖工作获得成功,首次培育出鱼苗3.5万尾。2007年,鹿泉区滹沱河特种良种场共生产河鲈苗种1700万尾,带动了周边县市特种鱼养殖,产品销往中国北京、天津市上海市山西省等16个省市。

梭鲈不仅生长速度快,且营养价值高,广受欧洲各国人民的喜爱,经大规模引种后已成为欧洲和西亚国家的淡水增养殖对象。其中哈萨克斯坦已将其移植到18个湖泊和水库中,成为这些水域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德国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放养白梭吻鲈,有效地控制了低价鱼类的种群数量。1989年,中国开凿了大型“引额济海”渠道,不仅提高和保证了乌伦古湖的水位,而且使乌伦古湖成为白梭吻鲈的主要栖息场所,资源量增加,产量达10吨,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2015年,梭鲈在中国山东、河北省广东省等地有少量苗种场孵化。其中广东主要在顺德区有少量养殖优质鱼种,数量控制在每年50万尾以下,成鱼出塘价格稳定在38-45元/500克之间,1000克以上规格的成鱼价格可达50元/500克以上。

危害与防治

鲈科中只有粘鲈(Gymnocephalus cernuus)、河鲈属于危害物种,其余均无害。

危害特点

梅花鲈繁殖能力、攻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快速融入当地环境,与本地鱼类争夺食物和栖息地。与其他底层摄食鱼类(如鳊鱼、鲤鱼属、鲟鱼等)相比,梅花鲈觅食较为灵活,且具有竞争优势,还可在富营养化的条件下茁壮成长。如一些欧洲地区在引入梅花鲈后,本地鱼类的食物显著减少,种群密度因而下降。

河鲈与本土许多鱼类的食性相同,均以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极有可能改变本地淡水鱼类的正常生长。

危害名录

截止2024年6月,粘鲈河鲈被列入《全球入侵物种数据库(GISD)》。

防治措施

为遏制梅花鲈的持续泛滥,多位生物学家提出了许多防治方法。在波兰,当地居民通过放养鳗鱼,以及保护魣属、鳗鱼等本土鱼类等措施,成功使梅花鲈的数量减少了5-7倍。1989年,美国在梅花鲈入侵的地区放养本地鱼种梭子鱼和马亚洲鳖,以期控制梅花鲈的数量,但遗憾的是此措施未见成效。有学者建议投放3-三氟甲基4-硝基苯酚等杀鱼剂,但此类化学品对其他生物群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尚处于试验阶段。

河鲈经济价值较高,该物种的引入国家多通过合理应用代替清除的方式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将其作为垂钓鱼类、食物。在欧洲,河鲈常作为食用鱼被捕捞、销售。

起源与分化

有学者认为,鲈科起源于欧亚大陆。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约6600-530万年前),该科最初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高纬度地区。在新近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即上新世和更新世时期(约5.3-0.01百万年前),北方的鲈鱼种群向南迁移。化石研究表明,鲈科在距今约66-58万年前的古新世时期分化。通过系统地理学和进化研究,发现梭吻鲈属和鲈属的共同祖先位于北大西洋陆桥上。在中新世中期,两个属在陆桥断裂时发生分化。北美洲的鲈科鱼类大多原产于落基山脉以东,只有墨西哥镖鲈(Etheostoma pottsi)除外,它是唯一产于太平洋水系的镖鲈

分类历史

有关鲈科鱼类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结论。美国学者博德纳(Betancur)认为鲈科可分为4个支系,即鲈亚科(包括鲈属)、Luciopercinae(包括金吉鲈属、罗马尼亚鲈属、梭吻鲈属、粘鲈属)、以及镖鲈亚科(Etheostomatinae)的两个支系(一个支系包含镖鲈属和铜鳍镖鲈属,另一个支系包含小鲈属、晶鲈和隐鲈属)。也有学者认为,鲈科可分为3个支系,包括鲈亚科(包括鲈属、梅花鲈属)、Luciopercinae(包括金吉鲈属、罗马尼亚鲈属、梭吻鲈属)、镖鲈亚科(隐鲈属、晶鲈属、晶鲈属、铜鳍镖鲈属、小鲈属)。这2种分类均是依据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进行的,因此较为相似。但有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鲈科鱼类表现出约12.5%的种间引种(即一个物种通常拥有另一亲缘物种的DNA),因此仅根据DNA序列划分亲缘关系可能存在问题。

鲈科鱼类属下分类研究较为广泛的是鲈属,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命名了河鲈,并将其作为鲈属的模式种。中国有记载的鲈属鱼类包括河鲈、伊犁鲈和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等三个种或亚种。其中,河鲈和黄金鲈的分类地位有不同的意见。

1954年,原苏联鱼类学家尼古拉斯(Николъекий)把鲈属分为河鲈、伊犁鲈两个种,把黄金鲈定为河鲈分布在北美洲的亚种。1963年,原苏联鱼类学家斯韦托夫(Свето物种ов)对分布在欧洲、西伯利亚地区水系的河鲈,以及分布在北美地区的黄金鲈的骨骼进行比较,认为黄金鲈和河鲈是北美和亚欧大陆分布的同一个种,而西伯利亚东部科离马河流域分布的河鲈形态特征介于欧洲分布的河鲈和北美分布的黄金鲈之间,并把科离马河流域的河鲈命名为(P. fluviatilis intermedius),欧洲亚种河鲈)命名为(P. fluviatilis fluviatilis),北美亚种(黄金鲈)则为(P. fluviatilis flavescens)。1977年,美国学者索普(Thorpe)从性腺发育、性成熟年龄、怀卵量等生物学特性来比较黄金鲈和河鲈,认为黄金鲈和河鲈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物种。但美国学者马斯登(Marsden)采用同工酶法分析了黄金鲈和河鲈的分类地位,认为黄金鲈和河鲈是独立的两个种。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5-21

鲈科.iucn.2024-06-24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5-22

Percidae.catalogue of life.2024-05-21

Etheostoma osburni.iucn.2024-06-25

鲈科.GISD.2024-06-25

梅花鲈.GISD.2024-06-25

河鲈.GISD.2024-06-25

河鲈.CABI.2024-06-25

鲈科.col.2024-06-24

Maryland Darter.iucn.2024-06-25

Duskytail Darter.iucn.2024-06-25

Tufa Darter.iucn.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