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
高力士(公元684年-公元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是唐朝的著名宦官。
高力士出生于潘州城西的名臣世家岭南冯氏。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冯氏家族被抄家,高力士幼年被阉割,并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以“力士”之名送入宫中,由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不久被提拔为宫闱丞。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高力士协助当时为藩王的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平定韦皇后之乱,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高力士奉命率亲兵斩杀太平公主亲信,帮助唐玄宗李隆基铲除政敌,破格授官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开元盛世期间,高力士不仅帮助唐玄宗多次平定叛乱,也参与政务处理,深受唐玄宗的信任,屡次加官进爵,不到三十岁就以宦官之身官居三品,朝廷命官与皇室成员无不巴结讨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高力士劝谏唐玄宗堤防安禄山,不久安禄山起兵造反。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高力士护送李隆基逃往蜀地,至马嵬驿时发生兵变,高力士说服唐玄宗,并亲手缢死杨贵妃。唐玄宗返回长安后,李亨李亨继位,高力士一直侍奉在太上皇唐玄宗身边。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力士被李辅国弹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两年后,高力士遇赦还京,在回京路上得知唐玄宗驾崩,因哀痛吐血而亡。李豫继位后,以其耆宿,保护先朝之功,追赠扬州市大都督,遵先皇遗诏陪葬唐玄宗之明泰陵。
高力士经历了四代李唐统治者,从青年至老年追随李隆基,以宦官之身行文臣武将之责,不仅亲自带兵协助唐玄宗平定皇室之乱,还参与政务处理,调和君臣关系,并且敢于直言劝谏,维护朝政风气,为唐玄宗政权的稳定打下基础,但也有干政之嫌。同时在宗教方面,积极推动佛教发展。《新唐书》与《旧唐书》对高力士的评价都有“性格谨慎无大过”,但也认为“权力相互倾轧,以致朝纲紊乱,都是因为高力士”,开元后期朝纲紊乱的政治局面也与他不无关系。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生于武则天掌权时代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出身于岭南冯氏。岭南冯氏本为北燕皇族,亡国之际在第八代祖冯业的率领下,三百族人南下宋,定居岭南。冯业至冯融三代官止于刺史,直到冯融之子、高凉郡太守冯宝与出身岭南俚人大族冼氏的冼夫人(谯国夫人,本名冼珍)联姻,冯氏家族开始逐渐兴盛,代代为岭南豪酋。及至高力士曾祖父冯盎时,冯氏已拥二十几州,地数千里。冯氏家族虽远居僻地,但“甲兵雄于一方”,在当地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于平定岭南地方叛乱起着决定性作用。高力士父亲《冯君衡墓志铭》记载,高力士还有两位兄长,分别叫冯元、冯元,以及一位姐姐,名叫冯媛。父亲为潘州刺史冯君衡,母亲麦氏是隋朝“大将军宿国孟公”之曾孙女。
入宫为宦
高力士幼时,父亲冯君衡遭人诬告谋反,被罢官抄家,家产被籍没,高力士流浪街头。当时岭南发生叛乱,武则天命李千里为岭南讨击使,率大军前往镇压。叛乱平息后,李千里班师回朝,为了讨好武则天,下令在岭南征集阉儿。流浪街头的高力士被阉割,送往李千里帐下,并改名为力士,与另一名阉儿金刚一同被进奉给武则天。武则天见其聪慧机敏,眉清目秀,便令他内侍左右。后因小过被逐出,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为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家,高力士于是往来于武三思宅第。通过武三思的关系,一年后,得到武则天的复召,再次入宫,隶属司宫台(内侍省),武则天让他在翰林院学习。在学习期间,高力士学业优秀,而且武艺了得,尤其精于射箭,百发百中,身高六尺五寸,文物不坠。而且性格严谨细密,善于准确传达诏令,深受赏识,被提拔为宫闱丞,负责处理宫中的一些杂事。
平叛有功
景龙年间(公元707年公元710年),李旦之子李隆基为藩王,高力士倾心侍奉,获得李隆基恩宠相待。在此期间,朝政被韦皇后把持。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安乐公主与韦皇后合谋毒死李显,准备拥立韦皇后登基。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政变,拥立李旦为帝。李旦登基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高力士也参与了平定韦皇后之乱,因平叛有功,被调入太子内坊局,提拔为朝散大夫。
李隆基即位后,太平公主势力日渐强大,欲兴兵篡位。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密令高力士、龙武将军王毛仲等数十亲信,率亲兵冲入虔化门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高力士因斩杀公主亲信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又加官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高力士因两次协助李隆基平定皇族之乱, 得赐诸官,不到30岁就以宦官之身官居三品。事实上,高力士以赐官品阶高于养父而请辞,但事后唐玄宗更授其云麾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之职。云麾大将军,秩从三品,属特赐。左监门卫大将军,秩正三品。
弄权掌上
唐玄宗李隆基看重内官,宦官稍有称意的,就授予三品将军,在门前排列护卫。殿头供奉、监军等当时受到重视的职务也很多都由宦官担任。诸如杨思勛、黎敬仁等宦官,也和高力士一样受到皇帝的恩宠。宦官权力超越过去,但无论是谁,其官职地位都不及高力士,并且为高力士所左右。
高力士不仅协助李隆基平息皇权纷争,还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唐玄宗亦非常信任高力士,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每有地方进呈上奏文表,都会先送呈高力士过目,小事由高力士自行裁决,其余再进呈皇帝。高力士在寝殿旁边的帘帷中休息,寝殿旁边有一座院落,里面有修功德之处,佛像等雕刻得晶莹璀璨,穷极精妙,这也是因为高力士笃信佛教。当时很多人都想讨好高力士,以求取富贵。当时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人都曾巴结过高力士,才能官至相位,求得其他职务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甚至连皇室成员也对高力士毕恭毕敬。当时的太子李享称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呼他“阿翁”,驸马们则称其为“爷”。开元初年,瀛州吕玄晤在京城作官,女儿很有姿色,高力士娶她为妻,提拔吕玄晤为少卿、刺史,子弟都为亲王傅。吕夫人去世时,葬礼十分隆重。朝廷内外争相吊祭zeng's,充溢道路,从宅第到墓地,车马不断。高力士行事谨慎,本身没有大过,然而自宇文融以下,利用权力相互倾轧,以致朝纲豪乱,都是因为高力士。他又与时消长,观察风向,即使是至亲至爱,面临覆败时也都不救他们。
累官进爵
《旧唐书》中记载,高力士虽然当时地位显赫,但性格谨慎,善于观察,不敢骄横。在李隆基执政期间,多次直言劝谏,维护忠臣,批评恶相,极力维护唐玄宗的稳定统治。唐朝都城长安由于交通不便,时常发生粮食危机。为了解决粮荒,皇帝每年多次移住洛阳市,对此感到十分困扰。宰相李林甫、牛仙客为了讨好唐玄宗,建议用变造、和籴的办法缓解困难。所谓变造,是将备荒之用的义仓之粮变换输送京师。所谓和籴,是官府出钱与民议价购粮,容易发展为压价或强买。都不是良策。高力士对此直言劝谏,认为这种办法虽然暂时有效,但不可长期实行,并且会扰乱百姓的正常生活,最终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且李隆基执政后期,开始沉迷酒色,怠于政事,有一次对高力士说自己想把军国大事交给李林甫。高力士深知李林甫欺上瞒下,并非良将,于是直言反对唐玄宗,劝谏唐玄宗不可将军国大事交给其他人,不过唐玄宗并没有听取。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三月,王铁、邢绊不满李林甫、杨国忠擅政,举兵在长安作乱,高力士还披挂上阵,指挥禁军平息叛乱。高力士不仅协助唐玄宗治理国家,选用人才,同时也积极维护唐玄宗的家庭生活。杨贵妃因得到唐玄宗的宠爱,恃宠悍妒,几次因为犯错被唐玄宗送回杨府。高力士为二人和好,每次都从中牵线撮合。
由于李隆基的信任,高力士屡加官衔。天宝初年,唐玄宗加封高力士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后又加封骠骑大将军,授内侍监。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高力士以胸口七颗黑痣的胎记与生母麦氏相认,唐玄宗封其生母为越国夫人,追赠其生父为广州市大都督。高力士资产殿厚,甚至连王侯也不可相比。他在来庭坊造宝寿佛寺、兴宁坊造华封道士观,宝殿珍台,与国家所建寺观相当。在京城西北截断澧水建造水碾,同时转动五轮,每日碾麦三百。宝寿寺钟铸成时,高力士设斋庆贺,满朝官员全部来到。凡击钟者,击一下要交十万钱,有察知他心意的官员,击到二十下,少的也有十下。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镇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拥兵15万,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开始。当时与高力士同样备受恩宠的还有宦官袁思艺。袁思艺逃奔安禄山,高力士则护送李隆基逃往成都市。六月十四日中午,玄宗一行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北12公里)。陈玄礼召集诸将商量诛杀杨国忠。众将士群情激奋,乱刀将其砍死。玄宗走出驿门,亲自慰劳军士。然而,将士们仍然包围着驿站,并要求玄宗将杨贵妃一并处死。玄宗犹豫不决,高力士认为杨贵妃虽然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斩杀了杨国忠,贵妃也自然不可能再安心陪伴在唐玄宗身边,劝说唐玄宗慎重考虑,提醒唐玄宗只有将士安心才能安全。唐玄宗由此同意,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用罗中将杨贵妃缢死。高力士因为国乱之时,没有背叛李隆基,且忠心护主,后来被唐玄宗进封为齐国公。肃宗登基后,高力士又跟随太上皇玄宗回京,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赐食实封五百户。
晚年与病逝
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八月,太上皇移居到西内甘露殿,高力士与宣官王承恩、魏悦等人,因为侍奉太上皇登上长庆楼,被李辅国陷害谋反,发配到黔中道。高力士到达巫州,地里很多养菜但没人采食,于是感伤而作诗。宝应元年 (公元762年)三月,遇赦返京,到达朗州,遇到流民说起京城和国家之事,才知道太上皇已经驾崩,高力士望着北方哀号恸哭,呕血而死。后来继位的李豫念他是耆旧老臣,保护先朝皇帝,追贈为扬州市大都督,陪葬明泰陵。
参政举措
维护李唐政权
高力士经历了四代李唐统治者,前期帮助李隆基平定韦皇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并且身为宦官,化身武将,亲自带兵斩杀唐玄宗政敌,为唐玄宗政权的稳定打下基础。在唐玄宗统治后期,以60高龄率兵平叛王焊、邢等右龙武军引发的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至蜀地后,蜀地军营有士兵叛变,高力士也率并平定了叛乱。在一生所受的官职封号中,有不少将军之职。比如:骠骑将军、云麾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唐玄宗也称呼其为“将军”。
沟通君臣,稳定朝纲
《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开元初年,姚崇受到李隆基重任,但他刚从地方上提拔起来,出于谨慎,事事征求请示唐玄宗。有一次姚崇再次奏请废除冗余官职的建议时,唐玄宗认为如此小事宰相便可自行裁决,因此不予理会。高力士事后私下将唐玄宗之意传达给姚崇,名相姚崇这才不再担忧,开始推行改革,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史称“以进贤士退不肖”,朝政混乱的局面逐渐被克服,也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高力士多次充当沟通君臣关系的角色,调停各方。比如哥舒翰与安禄山兄弟不和,吉温与萧炅不和,萧嵩与韩休不和,都是高力士在其中斡旋调和。
直言劝谏
高力士生平屡次对李隆基直言劝谏,在唐玄宗执政期间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尤其是在抵制李林甫专权、维护朝政风气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朝都城长安由于交通不便‚时常发生粮食危机。为了解决粮荒,皇帝多次移住洛阳市。宰相李林甫、牛仙客为讨唐玄宗欢心,不顾百姓死活,建议采用弃本逐末的变造、和籴之法。高力士极力批评二人,同时批评唐玄宗重用李林甫。
笃信佛教
高力士本人笃信佛教。他在侍奉玄宗之余,经常在宫内休息场所中的精舍读经奉佛。 史载:力士于寝殿侧帘帷中休息,殿侧亦有一 院,中有修功德处,雕莹璀璨,穷极精妙。大概是出于信仰上的冲突,高力士还曾排挤过当时颇负盛名,而且还受到李隆基器重的道士吴筠。并且,高力士是目前可知唐朝最早出任功德使的宦官。功德使是在唐代后期设立的,对僧官以及其它相关的宗教事务进行管辖的使职系统。
宦官干政
高力士是皇室同外朝将相沟通的重要中间人,同时在皇帝的允许下参与政务处理,政治身份很高,甚至能决定官员要职。《旧唐书》记载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等宦官都担任要职,所获财产不计其数,而他们能得到这些富贵,都靠高力士在皇帝面前的美言。可见其干政力度之大。而宦官的重要政治地位在肃宗即位后,更进一步被坐实。至德二年(757),宦官李辅国被拜为兵部尚书,同时举行了十分隆重的授官仪式,正式拥有外朝官员的头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宦官之祸,始于明皇。”,而李隆基执政其间,高力士无疑是最显赫的宦官。
人物评价
唐玄宗李隆基: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唐朝书法家张少悌:立场中立,不偏不倚,得到君王的宠爱却不骄横。忠心顺从但不阿谀奉承,敢于直言进谏,又不冒犯君王。懂得揣摩把握君王的意思,执掌国事却不专权。周围无人说他的闲话,也没有人背后非议他。君子都称赞他有侍奉君王的美德。
刘昫与宋祁分别在《旧唐书》与《新唐书》中都有同样的评价:“性格谨慎”“没有大的过错”,“然而自字文融以下,利用权力相互倾轧,以致朝纲紊乱,都是因为高力士。他又与时消长,观察风向,即使是至亲至爱,面临覆败时也都不救他们。”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宦官之祸,始于明皇。”
范祖禹在《唐鉴》中评价:“李隆基不以西汉宦官石显专权为鉴,专宠高力士。非常有失为君之道。之后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为高力士的举荐才得以握权,渐渐导致朝纲紊乱。”
元代诗人张志公评高力士:“从龙文武几人在,丹心事主唯高公。”又说:“忠豆不合巫州死,金果山下有墓田。”意为夸赞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价: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清代陕西巡抚华沅评价:“鼎湖龙去坠遗弓,地久天长誓不终。占得清泰陵一杯土,到头恩眷让高公。”
南开大学的冯尔康教授评价:“在高力士与李隆基的关系中,貫穿着忠与信的伦理道德。高力士对主子是绝对的忠诚,一心一意地保卫明皇的江山,保护明皇的人身安全,并希望明皇家庭生活幸福。他们的历史,可以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君臣关系的典范。”
人物争议
马嵬兵变内幕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磊认为,在关于高力士的传统观点中,高力士和陈玄礼对玄宗的忠诚几乎从未受到质疑。但禁军诛杀杨国忠是得到陈玄礼支持的,而要求玄宗赐死贵妃则是高力士力主的,可是二人始终是玄宗最忠诚的近臣,玄宗也对之信任始终,双方都没有因为马嵬事变而有所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或许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高陈二人的参与避免了事变的进一步恶化,即高力士有可能参与了事变的幕后策划。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黄永年认为,高力士受命缢死慧贤皇贵妃后,到达成都市以及回住长安,李隆基都仍和他形影不离,直到玄宗全失去人身自由时,高力士也随之贬逐、致仕,如果高力士之杀贵妃不曾获得玄宗同意,这种融洽无间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力士脱靴是真是假
《唐才子传·李白 》记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供奉翰林时期,醉酒后由“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的故事。而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李白令高力士“去靴”后,皇帝对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说明李白如果有这种举动,首先就会引起皇帝的不满。高力士为玄宗心腹重臣,《新唐书》与《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不仅文武百官,连皇室成员都对高力士恭敬有加。吴海燕、杜文玉等历史学者认为,李白不至于狂悖如此。而且关于力士脱靴的记载未见诸任何关于李白的本事记载,全出于后世杂史和小说作者的故事性演绎,应属子虚乌有的杜撰。
家族成员
曾祖父:冯盎,隋朝高州市刺史,受封越国公,高凉郡知府冯宝与谯国夫人冼夫人之孙。
父亲:冯君衡,武周时曾任潘州刺史,后追赠潘州刺史、广州市大都督。
母亲:麦氏,隋朝名将麦铁杖曾孙女
养父:高延福,宫廷宦官,历事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四朝皇帝。
岳父:吕玄晤,被为少卿,后出任刺史。
妻子:吕氏,吕玄晤之女。
大哥:冯元琎,官至左卫中候。
二哥:冯元珪,官至左领军郎将。
轶事趣闻
力士灭火
安禄山起兵后,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一众皇子公主、杨国忠、陈玄礼等悄悄逃出延秋门。经过左国库时,杨国忠害怕落入叛军手中,请求下令纵火烧毁。唐玄宗却觉得,叛军来到后,如果得不到金银珠宝,一定会向平明百姓搜刮,不如留下,以免人民受苦。凌晨,文武百官发现皇帝不见了,四处发生暴动,暴民冲进皇宫抢掠,焚烧左国库。等李隆基过了便桥(西滑桥,陕西省成阳市西南)后,杨国忠又下令烧桥,唐玄宗训斥李国忠,百姓要逃生,烧桥岂不是断绝他们的生路,于是命内待监高力士留下,命他把火扑灭后再赶回来。
力士脱靴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被唐玄宗招入长安,并授予翰林学士的官职,承担为皇帝起草诏告之类的工作。有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赏景,决定召一位文豪来助兴,杨贵妃建议召李白。当时李白已经在别处喝得烂醉,不过唐玄宗并没有介意,让两个小太监扶着他,一人为其调墨,一人用水拂面为其解酒。不一会儿李白就写了好几首精妙绝伦的诗,备受李隆基夸赞。唐玄宗爱其才华,多次宴请李白,李白也常常侍奉其左右。有一次李白喝醉了,竟然命令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深以为耻,便故意挑拨杨贵妃与李白的关系。不过这一轶事未被记入正史,多位历史学者都认为是杜撰的故事。
一箭受命
高力士武艺超人,有一次随玄宗外出,碰见有两只雕,唐玄宗命手下射杀来,大家纷纷举起弓箭射击,但没有一个人射中。高力士领命,取来一支箭,此时两雕已飞在空中,他拉开弓弦似满月,箭出雕落,六军将士呼喊万岁,震天动地。只用一支箭就把众人都没射中的猎物射中,将士们实则在为高力士呼喊。
调停官员
哥舒翰素来和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好。因为他们都是李隆基重用的胡人将领,于是唐玄宗想方设法调和他们的关系。这年冬天,哥舒翰、安禄山和安思顺三人同时入朝,玄宗就派高力士出面,在长安城东设宴招待他们。席间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们的血统差不多,为什么不互相亲善呢?”哥舒翰答道:“古人说狐属向着自己的洞窟嚎叫不吉祥,因为这是忘本的表现。老兄如果愿意和我亲善,我怎么敢不尽心呢!”安禄山认为哥舒翰是在讥讽他胡人的身份,极为愤怒地骂道:“你这个突厥贼竟敢如此无礼!”哥舒翰也怒了,正想要回骂过去,抬眼看见高力士正用眼睛示意他,就忍住没有回嘴,假装喝醉。两人才没有当场撕破脸。
墓葬与纪念
高力士墓
唐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西南距县城15公里。它是关中十八唐帝陵中最东端的玄宗唐泰陵的唯一陪葬墓,西北距泰陵主峰金粟山森林公园约2公里,1992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力士墓自1999年抢救性发掘后用简陋的大棚遮盖,遇大雨难免漏水,壁画残片也风化脱落,出于保护需要,蒲城县相关部门于2004年审批通过立项,建设高力士墓博物馆,初步资金预算有710万元。
高力士神道碑
墓前原先立有高力士神道碑,全称“唐朝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市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早在清乾隆之前,碑已断为两截,清王昶 《金石萃编》 载有其上半截碑文,下半截不知去向,直到1963年南距封土约90米处原生产队饲养室窑洞顶部塌,才在土中被发现。碑文约1650字,记载了高力士的世系、 官职、 政治功绩、 死因等。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蒲城将建高力士博物馆.新浪网.2024-06-15
珍珠传奇 珍珠传奇 (1987).豆瓣电影.2023-09-03
杨贵妃 (1992).豆瓣电影.2023-09-03
大唐歌飞 (2003).豆瓣电影.2023-09-03
杨贵妃秘史 (2009).豆瓣电影.2023-09-03
大明宫 (2009).豆瓣电影.2023-09-03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 (2015).豆瓣电影.2023-09-03
妖猫传 (2017).豆瓣电影.2023-09-03
大唐荣耀 (2017).豆瓣电影.2023-09-03
长安十二时辰 (2019).豆瓣电影.2023-09-03
忠奸参半 高力士.豆瓣读书.2023-09-03
高力士大传.豆瓣读书.2023-09-03
唐高力士墓志.豆瓣读书.2023-09-03
大唐显宦高力士.豆瓣读书.2023-09-03
唐高力士:文学形象之历史还原.豆瓣读书.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