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主要生活在南亚地区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虎亚种,其背侧体色为橘黄色,身上有黑色条纹,腹面为白色。雌性体长155~191厘米,体重72~177千克;雄性体长168~217厘米,体重97~261千克。
孟加拉虎栖身于各种森林和高草丛栖息地,以各种有蹄动物为主食,偏好捕杀大型鹿类。20世纪,因为人类滥捕滥杀和栖息地丧失,导致孟加拉虎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数量锐减,2010年孟加拉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EN)。世界各地的虎包括孟加拉虎均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禁止任何国际贸易。在中国,孟加拉虎只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一隅之地,自1988年起,包括孟加拉虎在内的所有虎亚种就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类和演化
分类
孟加拉虎属于猫科(Felidae)—豹属(Panthera)—虎种(Panthera tigris)。1758年,现代分类学之父、瑞典动物学——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确定虎的学名为Panthera tigris。虎的模式产地为孟加拉地区,因此孟加拉虎就是虎的指名亚种,孟加拉虎也正是因此而得名的。1929年,英国动物学家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将虎归入豹属,此后该观点为学界公认。
虎的亚种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过去,学者根据体型、体色、条纹以及颅骨形态将老虎分成了9个亚种,即东北虎(P. t. altaicus)、华南虎(P. t. amoyensis)、孟加拉虎(P. t. tigris)、印度支那虎(P. t. corbetti)、马来亚虎(P. t. jacksoni)、苏门答腊虎(P. t. sumatrae)、爪哇虎(P. t. sondaica)、巴厘虎(P. t. balica)、里海虎(P. t. virgata)。2015年,学者在研究了9个虎亚种的形态和遗传特征后发现,虎的地理变异是渐变的,过去将虎划分9个亚种的分法证据并不充分,应合并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即大陆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和他亚种(即巽他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指名亚种合并了原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马来亚虎、华南虎、东北虎和里海虎。2018年,罗述金等对世界各地的虎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他们发现尽管原来的9个亚种分化时间不长、遗传差异不大,但都有一定的遗传独特性;出于保护的需求,他们支持按照原来9个亚种的分法,恢复孟加拉虎的独立亚种地位。
演化和系统发育
虎的祖先是古中华虎(Panthera palaeosinensis),在大约200多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真正意义上的虎这个物种出现于距今100多万年前。而现存所有老虎直到距今约11万年前仍有着共同祖先,当时现代虎的祖先生活在华南地区(可能还包括中南半岛北部)。分子遗传学分析显示,大陆虎和巽他虎分化于距今7万年前,而孟加拉虎在大约5万年前就与其他大陆虎分离了,是大陆虎中最基础的类型。
形态特征
孟加拉虎背侧体色呈橘黄色,身上有黑色条纹,其中额头上的黑色条纹密集在一起,类似一个“王”字;腹侧体色为白色。孟加拉虎的体色、条纹密度均介于东北虎和巽他虎之间,这符合葛洛格规律。与东北虎相比,孟加拉虎的体色较深,体侧条纹较密;而与巽他虎(如苏门答腊虎)相比,它的体色较浅,体侧条纹也较为稀疏。
雌性孟加拉虎体长155~191厘米,尾长79~99厘米,肩高67~91厘米,体重72~177千克;雄性体长168~217厘米,尾长73~107厘米,肩高88~114厘米,体重97~261千克。其体型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在印度、孟加拉国两国交界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沼泽,雌虎平均只有76千克,雄虎平均103千克,比苏门答腊虎的体型还要小,是现存最小的虎种群。而尼泊尔、印度北部和东北部的孟加拉虎,雌性平均130~140千克,雄性平均超过200千克,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20世纪初,孟加拉虎广泛分布于南亚,包括印度大部分地区、孟加拉国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尼泊尔、不丹和中国西藏南部。现在,它们的分布已经退缩到少数成孤岛状的自然保护区。其东侧与印度支那虎的分界线不明确,缅甸西部的虎也可能属于孟加拉虎,但现在出于保护和管理方便考虑,一般将缅甸全境的虎都作为印支虎。
在晚更新世,孟加拉虎曾一度登上斯里兰卡岛,但该岛的虎在人类文明以前就已经绝迹了。
栖息地
孟加拉虎对栖息地的主要需求有三:一是要有大型猎物作为食物,二是要有潜近猎物所必需的掩蔽物,三是要有足够的水源。它可以栖息于多种生境类型,从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交界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沼泽地,到印度的热带常绿林、落叶林和旱生棘林,再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温带和亚热带高山森林、亚热带阔叶林和高草丛里,都有孟加拉虎的踪迹。其栖身的最大平均海拔为45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孟加拉虎的主要食物是大中型有蹄类动物,包括白斑鹿、水鹿、印度野牛、野猪、坡鹿、蓝牛、斑鼷鹿和豚鹿,在有些地区还包括家牛,这些猎物在它食谱中占比超过95%。不过,孟加拉虎的食谱非常广泛,它偶尔也捕食灵长目、啮齿类、鸟类、爬行纲、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
在有蹄动物中,孟加拉虎偏爱捕食野猪、大型鹿(水鹿、泽鹿)和蓝牛,而不喜欢捕食中小型鹿(白斑鹿、豚鹿)。尽管很多地区的孟加拉虎也捕杀了大量的白斑鹿,但这是因为白斑鹿本身数量多,而非虎喜欢捕食它。
孟加拉虎对白肢野牛的选择倾向,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在西高止山南部的纳加尔霍雷国家公园等地,虎偏爱捕食印度野牛;而在木杜马赖保护区,尽管当地野牛数量众多,虎却很少去捕食它。这种矛盾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前一个地区存在适合虎捕杀野牛的环境——林间开阔地,后一个地区则没有。白肢野牛体型硕大,捕杀的危险系数高,在密林中虎不敢轻易尝试捕杀。除野牛外,野猪也是一类危险系数较高的猎物,在少数案例中,虎尝试捕杀野牛或野猪,反被对方杀死。
孟加拉虎能捕杀的最大猎物包括幼亚洲象(超过一吨)、成年雄性白肢野牛(重达一吨)。成年亚洲象和印度犀通常不会被虎捕杀,目前没有虎捕杀成年象的确切记录;有一些捕杀成年雌性犀牛的案例,均是由成年雌虎带着多只已长成的幼虎合作完成的。
孟加拉虎是伏击型猎手,需要借助一定的植被进行隐蔽,才能靠近猎物将其捕杀。它通常在距离猎物25米内才发动袭击,如果追逐150~200米还没有抓住猎物,它就会放弃这次捕猎。虎杀死猎物主要有两种方式,对较小的猎物主要采取咬后颈的方式,将犬齿插入猎物颈椎使其折断;对较大的猎物则主要采取咬喉咙的方式,使猎物窒息而亡。
孟加拉虎食量很大,一只成年虎一夜之间能吞下18~27千克肉,对大雄虎来说可达30~35千克。当虎成功捕获猎物,它平均每天吃下15千克肉,直到将猎物吃光。但,孟加拉虎进餐很不规律,饱餐过后往往连续数日不进食。总的来说,一只成年虎一年需要吃2000千克肉,平均每天需要吃5~6千克肉。为满足自身营养需求,虎每年要捕猎约45次,平均每次成功捕猎获得约46千克肉。带仔期的雌虎需要更频繁地捕猎,才能养活幼仔。
社群行为
孟加拉虎是独居动物,只有雌虎和其幼仔会长期生活在一起。每只孟加拉虎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域,禁止同性别其他个体进入。孟加拉虎实行一雄多雌制生活,一只雄虎覆盖2~4只雌虎的家域,垄断与这些雌虎的交配权;在尼泊尔奇旺公园,有只特别强壮的雄虎覆盖多达7只雌虎的家域。雌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为10~51平方千米,雄性为24~243平方千米。与其他亚种相比,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较小,只有东北虎的1/20~1/10,这可能是因为它的生活环境中猎物资源丰富,因此它不需要太大的家域。
孟加拉虎采用多种方式来标记自己的家域,主要包括3种。一是气味标记,成年虎肛腺能分泌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它将这种液体混在尿液中,射到显眼的位置,形成强烈的气味。二是视觉标记,主要是刨痕,它用两只后爪交替向后刨土,刨出一个30~50厘米长、15~25厘米长的小坑,同时后面形成一个小土堆。三是叫声,虎能发出响亮的虎啸声,可以传播很远距离。成年的定居孟加拉虎通常每半个月巡视一次家域,它们会在家域边界和主要移动路径上留下大量标记。
在平时,这些标记主要是宣示对家域的占领权,警告同性别其他个体不要擅闯,避免非必要接触;这对于孟加拉虎这种不合群且杀伤力强大的动物来说非常重要。在交配期,雌虎通过这些标记告知雄虎自己的发情状态,确保雄虎在正确时机出现。孟加拉虎的社群系统正是通过这些远程标记维系的。
通常情况下,每只孟加拉虎的家域都是明确的。成年雌虎一旦确立家域,通常就不会再发生变化,直到死亡。但雄虎对家域的占领期要短得多,在尼泊尔奇旺公园是从7个月到6.5年不等,平均为2.8年;之后就会被更加年轻体壮的雄虎赶走。雄虎偶尔会因争夺家域和交配权而发生打斗,有时会导致其中一只雄虎受重伤或者死亡。由于孟加拉虎的密度相对较高,发生打斗要远比东北虎频繁。
生长繁殖
孟加拉虎可在全年任何时候交配,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当雌虎怀孕或带有未独立幼仔期间,它是不会发情的,因此,雌虎通常两年才有一次性冲动,雄虎的交配机会是有限的。雌虎发情周期为25天,发情期为2~5天。在发情期来临之前,雌虎会制造大量气味标记,有时还会发出虎啸声,告知雄虎自己的发情状态,确保雄虎及时出现。
雌性孟加拉虎妊娠期为103~105天,每胎可产1~7只幼仔,但在野外通常为2~3只。幼仔6~8周龄开始吃固体食物,5~6月龄断奶,12~18月龄时长出恒犬齿,在经过一段时间磨砺狩猎技巧,17~24月龄就开始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了。
一般而言,雌性后代会继承母亲的一部分家域,或在邻近的地方建立家域,而雄性后代则会远距离扩散。在尼泊尔,年轻雌虎平均扩散距离为10千米,最大为33千米;而年轻雄虎平均扩散距离为33千米,最大为65千米。这是虎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机制。在印度朋奇老虎保护区,多数雌虎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出生地附近,最大扩散距离仅为26千米,而与它有亲缘关系的雄虎不会在26千米的范围内定居。
孟加拉虎在2.5~3岁性成熟,但在野外开始繁殖的时间要晚一些。雌性大概在3.4~4.5岁产仔第一胎幼仔,雄性首次生育年龄最早在3.4岁,通常在5岁前后。雌性可生育年限平均为6年,最长可达12.5年,有些雌虎最晚到15.5岁仍有生育能力。
幼年孟加拉虎在第一年的死亡率为34%,成年虎年均死亡率为23%。对多数种群来说,虎的死亡主要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饲养孟加拉虎寿命可超过20岁,野生孟加拉虎寿命要短得多,雌虎能活到14~15岁已属不易,而雄虎寿命更短。
种间关系
孟加拉虎几乎没有天敌,唯一的例外是在孙德尔本斯地区,湾鳄偶尔会杀死虎,曾有只成年雌虎在河里被一条约4.3米长的大湾鳄杀死;在这里,虎会主动避开有鳄鱼出没的水域。而在印度西部的伦腾博尔保护区,孟加拉虎偶尔会捕杀泽鳄,2003年6月(旱季),有只成年雌虎在陆地上花了1.5个小时,杀死了一条约3.6米长的大泽鳄。
孟加拉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豹和豺。虎、豹竞争的态势取决于猎物多样性和密度,也取决于环境。在西高止山南部地区,白肢野牛、水鹿、野猪和白斑鹿等各类猎物数量都很丰富,虎、豹以不同的猎物为食,彼此间竞争不大;而且当地环境较为茂密,虎也很难攻击到豹;在这里虎、豹能和平共存。在喜马拉雅南坡和印度北部地区,白肢野牛、水鹿等大型猎物稀少,白斑鹿数量丰富,虎、豹均以白斑鹿为主食,彼此间存在强烈竞争;而且当地环境较为开阔,豹遭到虎袭击的时候难以逃脱;因此,在这里虎占绝对优势,豹时常被虎杀死,最终会被排挤到保护区边缘。在孙德尔本斯的红树林沼泽,豹的灭绝可能也与孟加拉虎有直接关系。而在猎物密度低且环境茂密的地区,豹反而对虎占优势。
在虎与豺的竞争中,虎也占据优势。虎经常杀死豺,在纳加尔霍雷,虎食谱中豺占3%。但大群豺足以与虎抗衡。
与东北虎不同的是,孟加拉虎很少捕杀熊,其食谱中懒熊占比通常很小,这可能与南亚有蹄动物数量丰富有关。当懒熊遭遇孟加拉虎,常采用攻击性的御敌策略,主动将虎驱逐。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各国官方统计,截至2018年,印度共有孟加拉虎约2967只(其中孙德尔本斯76只),尼泊尔有235只,不丹有103只,孟加拉国有114只;而中国西藏尚有1~3只虎在边境地区游荡。估计全球不超过3500只孟加拉虎。当前,孟加拉虎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致危因素
孟加拉虎的主要致危因素有二:滥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这曾经导致孟加拉虎的数量不断减少,在20世纪初有20000~40000只之多,到20世纪60年代初减少到4000只,到60年代末则仅剩2000只。
当前,这两大因素仍在继续威胁着孟加拉虎的生存。偷猎和虎制品贸易屡禁不止,在孟加拉虎的整个分布区内都有存在。由于孟加拉虎会袭击家畜,偶尔还会伤人,这会导致周边民众无法接纳它,一些孟加拉虎会因此被杀死或抓进动物园。
南亚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开发、毁林开荒和商业伐木等做法导致孟加拉虎的大片栖息地遭到破坏,剩下的栖息地也呈现出孤岛状分布,这导致孟加拉虎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近几十年来,个别保护区虎的数量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却无法扩散出去,只能挤在越来越满的保护区里,导致虎的种内斗争加剧,且易造成人虎冲突。
保护措施
2010年11月,世界老虎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13个老虎分布国包括有孟加拉虎分布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等五首都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全球老虎恢复计划》,目标是到2022年将虎分布区恢复到原来的范围,使野生虎数量翻倍。这代表了各国对老虎保护的承诺。
保护孟加拉虎的关键,就当前来看是保护种源,这是孟加拉虎种群恢复的有生力量。长远来看,则是保护大面积的适宜栖息地,为孟加拉虎创造足够的生存空间。
世界各地的老虎包括孟加拉虎均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禁止任何国际贸易。中国也从1993年开始,禁止使用虎骨入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和尼泊尔两国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孟加拉虎的生态研究,使两国的虎数量有了一定回升。
为了解决孟加拉虎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人们开始尝试着将一些虎从“虎满为患”的保护区抓走,放归到当前没有虎分布、但适合虎生存的地区。2009年,印度潘纳国家公园的老虎因偷猎而灭绝,从2010年开始,印度政府陆续将5只雌虎、2只雄虎从周边保护区引进到潘纳公园。这次重新引进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至2020年,潘纳公园的老虎已经增长到55只。
在印度和孟加拉虎两国交界的红树林沼泽,孟加拉虎经常袭击人,人虎冲突严重,而且当地发展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让人虎和谐共存,当地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管理林产品开发,防止过度利用,使当地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保护级别
2010年孟加拉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EN),但之后IUCN不再对虎亚种进行评级。2014年,IUCN将虎这个物种评定为濒危(EN)。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中国国内的孟加拉虎种群评定为极危(CR)。1988年起,中国所有虎的亚种均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与人类的关系
孟加拉虎是有记载以来吃人最多的野兽。但多数孟加拉虎其实并不吃人,反而会小心地避开人类。著名狩猎家、博物学者吉姆·科比特曾经断言,食人虎是因受伤或年老无法再捕杀自然猎物,才被迫开始吃人的。例如,科比特射杀的“查姆帕瓦特食人虎”曾经在印度、尼泊尔两国流窜作案,先后杀了400多人,它杀人的原因是右侧上、下犬齿均损伤,无法再正常捕猎。
总体而言,科比特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现代科考同时也发现,孟加拉虎种群内的一些社群压力也会催生食人虎。20世纪80年代,尼泊尔奇旺公园出现了一只食人虎,它是一只完全健康的雄虎。它吃人的原因是近期被另一只雄虎抢走了家域,只得在村庄附近游荡,以家畜为食,它渐渐丧失了对人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开始将人类作为猎物。
现在,南亚多数地区的食人虎问题均已解决,只有印度、孟加拉国两国交界的孙德尔本斯地区,食人虎问题依然存在。当地每年有大量居民进入森林中从事伐木、捕鱼和采蜜等生产活动,而这些人经常被虎捕杀。20世纪末,在孙德尔本斯每年都有100~200人命丧虎口。而在2000-2010年间,仍然有大约40人被虎杀死。
参考资料
Panthera tigris.IUCN.2024-08-16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2024-08-16
Panthera tigris tigris .ITIS.2024-11-26
Managing The Human Tiger Interface - Global Tiger Initiative.yumpu.com.2022-07-29
Wayback Machine.web.archive.org.2022-07-29
Panthera tigris ssp. tigri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11: e.T136899A4348945.2022-11-08
东北虎保护概述.www.cctv.com.2022-07-29
Panna National Park. 09 Jan, 2020. Madhya Pradesh’s Panna Tiger Reserve Rejoices Being Home to 55 Tigers.panna-national-park.2022-11-08
Panna National Park. 27 May, 2019. Tiger Relocation in Panna: A Rare Success Story.panna-national-park.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