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出生于太原市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市),从小过继给叔父元格,8岁便能做诗,被人称为“神童”。16岁开始参加多次科举不中,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终于中进士,但因被诬为“元氏党人”,元好问辞官回登封市。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元好问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宏词科。这次宏词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正大八年(1231年)四月,元好问丁艰期满,调任南阳县令。在职期间,元好问扩建县衙,加强治安,奏请减免赋税,重建政府威望,给南阳市县带来了一次改革。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困开封市,元好问被困在城中。金朝哀宗逃离京城后,崔立投降蒙古。元好问被逼撰写新碑文为蒙古军歌功颂德。天兴三年(1234年)金朝哀宗自杀,金朝灭亡。元好问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号称“元才子”,并且编了《壬辰杂编》《中州集》《元遗山先生全集》等,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他所收集的资料为后来的元代修撰宋、辽、金、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金史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学者王平、张楠评价元好问是金元易代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丧乱诗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不仅抒发悲愤的情感,具有以诗存史的价值。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完颜璟明昌元年(1190年),出生在山西忻州市(今忻州市)韩岩村一个有着世代书香背景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他的父亲便把他过继给了叔父元格,并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元好问的祖先是鲜卑拓跋姓的后裔,属于北魏皇族的一支。在拓跋宏时期,他们进行了汉化改革,全族改姓为元。五代十国之后,元家从河南省移居到山西平定县州(今山西平定县),本宗仍留在河南,所以元好问有时也自称“河南元某”。到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担任北宋隰县团练使时,他们一家从平定迁到了忻州,从此成为了忻州人。
元好问的养父母非常喜爱他,元好问还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背诵金朝著名诗人王庭筠的五言诗。元好问从4岁开始阅读书籍,8岁时开始学习作诗,被誉为神童。11岁时,元格被调往冀州(今河北冀县)担任官员,得到了一位曾经在翰林院担任侍读学士的文人路锋的赏识。十四岁时,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问师事陵川著名学者郝天挺。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免陵川令,但他仍继续留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完成学业才离开。
多次科举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元好问从16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第一次初试未能通过。19岁离开陵川返回家乡秀容,在此期间曾随父亲元格到陇城镇任职并参加应试,但仍然没有名列榜首。大约在这段时间内,他与张林卿家的女儿结婚并生子。21岁时,元好问叔父元格去世,他回到秀容处理丧事,并在次年底前往燕京准备再次应试。仍然没有通过,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七年的应试之路。
22岁时,元好问进入太原的学舍读书。这个时候,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开始发动侵金战争。23岁时,他离开太原市前往中都燕京应试,这是他第三次科考失败。后一年蒙古军队分三路南下,围攻燕京,宣宗无奈派遣外使向敌方求和。在此期间,元好问曾在并州与吴庭秀兄弟在学舍讲习学问。完颜珣贞祐二年(1214年)蒙军继续南下,肆虐河东地区,元好问的长兄元好古在容城的大屠杀中丧生。随后,金宣宗被迫将首都迁至汴京。为了躲避战乱,元好问一家逃难到阳曲北山的羊谷。贞四年(1216年),他听闻蒙古军再次南下,他带着家人逃往河南寻求安全。在这个时期,元好问亲眼目睹了战乱频发的景象,写下了许多悲愤之作,如《箕山》《琴台》等诗篇。他在二十八岁时前往汴京拜访礼部尚书赵秉文,后者非常赏识元好问。元好问因此在京城名声大噪,被称为“元才子”。28岁时,他从三乡镇前往汴京参加第五次科考,但依然没有中选。科考屡遭失败,但元好问并未气馁,尽管未能进入仕途,但这一年他创作了《论诗三十首》,标志着他正式登上金代的诗坛,并确立了他在诗歌评论史上的地位。
经年仕途
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终于中进士,实现了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因被诬为“元氏党人”,元好问辞官回登封市。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元好问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宏词科。这次宏词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
哀宗正大三年(1225年),元好问在开封市参加特设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且成功通过考试被授予国史馆编修职务。
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年),金在南阳市初置申州,以原内乡县阳馆镇升为镇平县县,与原南阳县属之。这年秋天,元好问从南阳经宝丰县回到登封后,旋被除为镇平令。正大五年(1228年),秋天,他的母亲张姓病故,使他的心情受到很大打击。邓州守将邀请他担任幕僚,但因为还在守孝期间,他婉言谢绝并返回秋林。正大八年(1231年)四月,元好问丁艰期满,调任南阳县令。在职期间,元好问扩建县衙,加强治安,奏请减免赋税,重建政府威望,给南阳县带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久后诏至汴京,任尚书都省掾。这一年他的妻子张氏病逝。43岁时在汴京担任左司都事,在此期间,他续娶毛氏为妻,并收养白华之子白朴。
被囚逃难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困汴京,元好问被困在城中。金朝哀宗逃离京城后,在卫州遭受战败,随后逃往归德府。此时朝廷陷入无主之境,崔立率领兵献上城池向蒙古投降。崔立投降蒙古后,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人被迫将原本宋徽宗所立《甘露碑》上的字迹磨去,撰写新碑文为蒙古军歌功颂德。
元好问于第二年被蒙古军俘虏,先押至呼和浩特市,后北渡黄河被监禁于聊城市。在聊城期间,他开始编写《中州集》。
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二十二日,元好问向进入汴京城中的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上书,请求他保护那些北渡河朔的原金朝的“天民之秀”,如衍圣公孔元措、状元王纲、王鹗、李冶、张仲经、麻革、杨奂、张德辉、李谦、徐世隆、刘祁兄弟、程思温兄弟、乐等四十余人,不要使他们受“指使之辱,奔走之役”,“泯泯默默以与草木同腐”,而应让他们辅佐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
国破归隐
天兴三年(1234年2月9日),金朝哀宗自杀,金朝灭亡。两年后,元好问从聊城搬到冠氏(今山东冠县)居住,他在那里住了四年。金朝的覆灭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对未能挽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元好问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此外,崔立功德碑的事件也让他深感悔恨和自责,这段时期元好问写了很多以史实为基础的丧乱诗,代表了他思想和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孛儿只斤·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50岁的元好问回到了他的故乡忻州市。此时他的思想变得沉闷和消极,对生活产生了厌世的情绪。
元好问在金朝灭亡后,主要从事与文人交游和搜求史料等活动。他将自己所知道的金朝历史、人物和看法融入到自己的诗文中,并多次强调编撰《金史》是他有生之年的最高目标,表现出了对历史的责任感。虽然他没有参与元修《金史》,但他在晚年通过搜集史料和采用多种文体的方式保存了金朝真实的历史,成为了《金史》的功臣之一。在他生前,国朝曾将新一代实录和附修辽、金二史的选修任务拟定给他,但恩命未下,他也未能完成这个任务。
南宋赵昀宝祐五年(1257年)9月4日,元好问于获鹿不幸去世。元好问去世后,他的学生郝经亲自用马车把他的灵柩从获鹿回忻州韩岩村,葬于元氏先。
元好问晚年一方面致力于金朝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开始立馆讲学。他在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学生众多,并称为“龙山三老”。六十三岁时,元好问与张德辉北上觐见孛儿只斤·忽必烈,说服忽必烈接纳尊信儒学,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国。
人物成就
诗
金朝著名诗人元好问在中原地区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学主张包括以诚为本,追求真实,推崇自然,提倡高雅的风格,这些观念为传统诗歌理论带来了新的丰富内涵。元好问对宋代元祐的诗风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标举性情的观点,使得诗歌表达更加真实自然。他的创作不仅注重意境的塑造,还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精湛的艺术修养。
元好问在诗歌创作方面提出了以诚为本的理念,主张作者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天性和善良本性。他强调心与口的一致性,反对心口不一致的情况。这一理论不仅扩展了儒家的诗学观点,还进一步深化了其内涵。同时元好问还强调情感与性情的表达,推崇自然的风格,并倡导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创作方式。对于诗歌风格,元好问喜欢慷慨壮美的作品,欣赏明快简约的风格,并且重视传统的风雅之道。
词
元好问是金代以及中国古代词坛中罕见的既有理论主张,又具备丰富作品和高品质的词人之一。他在如何承袭宋代词的问题上展现出了包容并纳、敢于超越的胸怀和气魄。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使得元好问在词体的本质、功能,以及风格、流派等一系列词学基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于后世的词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好问在《遗山自题乐府引》《东坡乐府集选引》《新轩乐府引》等序文中表达了对词的看法。受到苏轼"诗之裔"观念的影响,元好问认为词应该具备表达言志和抒发情感的功能,主张用性情来评判词的优劣,而不是以技巧的高低来评判。这与他对诗的理论主张是一致的。他主张词与诗同等重要,认为词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这一观点对于后世词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宋词的词体,元好问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尽管他认为“东坡体”是词的正体,但他并不排斥其他体式,反而对宋词不同流派的特色都有所赞赏。他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提到的“正体”,包括了以杜甫为代表的“古雅”风格、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古淡”风格、以曹植、刘禹锡为代表的“豪放”风格等。他认为好的词一定要有情感、有意境、有艺术性,而不是固守某种形式或流派。因此,他的词风自由灵活,涵盖了多种不同的词体风格。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也对后世的词坛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说
元好问不仅是金、元时代著名的诗人、词家、文学理论家,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志怪类小说集《续夷坚志》在金、元文学中独树一帜,也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部小说集共分为四卷,包含了207篇小说(其中有4篇无目录文字,以及1篇残篇)。其中的小说内容虚实融合,涵盖了神话、仙侠、鬼怪等各种奇幻元素,展现了元好问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才华。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哲理思考,对于研究金、元时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都有着重要价值。
元好问的小说以志怪为主题,有极大的传奇性。他的作品《京娘墓》《狐据树》《胡公去狐》《天踢夫人》《欢包女得嫁》《戴十妻梁氏》等描绘了超凡的人物形象和超现实的生活场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这种传奇性是元好问在叙事文体领域中自觉运用和实践的产物,同时也符合小说读者审美心理。他巧妙地结合了魏晋志怪小说和唐宋传奇小说的叙述手法和描写方式,运用了鲁迅所称的“用传奇法,而以老怪”和小说创作方法中的“三昧”,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小说篇幅短小,情节起伏跌宕,曲折纷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好问的小说兼顾了传奇性和现实性,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以《天赐夫人》为例,虽然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但是其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都非常真实。同样在《戴十妻梁氏》和《包女得嫁》这些作品中,元好问巧妙地结合了传奇元素和现实元素,使得故事既富有神秘和想象力,又有着拟真和现实感。这种有机的统一,使得元好问的小说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探讨更深层次的意义。
散曲
虽然元好问自度曲数量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开启了文人自度曲的风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的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语言文字方面,都展现出深厚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和境界。元好问是第一个将词转变为曲、开创曲作之先驱的人,在元曲创作中起着引导、引领和规范的作用。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音乐美感,更融入了他深的学识和独特的个性,使得元曲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在现今留存的有十首小令和一首残套曲。这些作品除了可以在《全元散曲》中找到之外,还可以在王文才的《元曲纪事》中找到另外一首双调曲《三奠子》。虽然相比元代后期的散曲高产作家乔吉(220首)、张可久(864首)等人而言,元好问的作品数量较少,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依然可以对他的散曲创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元好问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对音律有着精确的掌握,擅长自制曲牌。据《古今词话》和《金元言行录》的记载,“遗山有《锦机集》,其《三奠子》、《小圣乐》、《松液凝空》皆为自制曲牌。”可惜,《松液凝空》这首曲子已经失传,无法再欣赏到了。
史学
元好问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着金朝的命运,并曾建议编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于是他自己私下编纂了《壬辰杂编》。为了写金史,元好问前期拒绝了元朝的官聘,表达了对故国的忠诚。后面为了完成金史的修撰,他不得不与仕途于元朝的中上层官员周旋,以获取协助和资料,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多年的奔波使元好问积累了金朝君臣的大量言行资料,成文达到上百万字。他还编辑了《中州集》,这是一部收录了金代诗歌的总集,不仅包括他所知的金代诗词,还为每位作者写了小传。该书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尽管元好问生前未能实现修撰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资料为后来的元代修撰宋、辽、金、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为金史的编纂奠定了基础,以自己的努力为研究金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贡献。
人物作品
人物评价
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八》中评价:“元遗山才不甚大,书卷亦不甚多,较之苏、陆,自有大小之别。然正惟才不大、书不多,而专以精思锐笔,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陆。”
《元史》中评价:“元好问文名擅一时……”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中评价:“好问才雄学瞻,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道上,无宋南渡末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犷之失。”
元代徐世隆评价:“(元好问)性乐易,好奖进后学,春风和气隐然眉睫间,未尝以行辈自尊,故所在士子从之如市。”
学者姚亚男认为:“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文坛盟主,其词作承上启下,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学者王平、张楠认为:“元好问是金元易代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作颇丰,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丧乱诗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不仅抒发悲愤的情感,还具有以诗存史的价值。”
学者贾君琪认为:“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伟大诗人,深厚的诗学涵养、地域文化的浸染以及动荡的时局等,对其诗学观念与审美理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学者狄宝心认为:“元好问的这些取之时代反哺时代的理念及其以时代需求为己任,矢志不移、坚强不屈、鞠躬尽、死而后已的精神,对当代的古为今用具有重要价值。”
学者万亚峰认为:“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其诗歌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位学者,一位社会活动家,对保存金源一代文化,弘扬中原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书信耶律楚材
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癸巳汴京之变,元好问向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请求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这些人大部分后来都成为元朝的政治干才或文学名家,如王从之、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冶、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等。
广交朋友
元好问求知求仕的道路上广交好友,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又因为他诗文量多质佳,诗名外传,与好问年相若的硕学之士多半钦仰不已,好问因此更多朋友。
立碑雁丘
完颜璟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前往太原市参加科举考试,在路上遇到一个捕雁的人。捕雁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与之同飞的一只雁悲鸣不止,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投地的雁并埋下它,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因而作出《摸鱼儿》。
藏书之家
元好问又是金代最著名的一位藏书家。他在《故物谱》中写道:“予家所藏书,宋元祐以前物也。法书则唐人笔迹及五代写本为多,画有李、范、许、郭诸人高品。金宣宗贞祐丙子(1216)之兵,藏书壁间,得存。兵退,予将奉先夫人南渡河,举而付之太原亲旧家。自余杂书及先人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尚千余册,并画百轴,载二鹿车自随。”《元氏集验方序》中又记:“予家旧所藏多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惜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帜独存”,可见其家中书藏丰赡。
后世纪念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位于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北一公里处。墓区分墓地和野史亭两部分,坐北朝南,面积约4096平方米。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野史亭又名青来轩,创建于元代,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71.7米,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一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大门、野史亭、正厅(青来轩),东西建有厢房。野史亭筑于高1.7米的高台上,六角攒尖顶,亭内正中有线刻元好问像,两侧有元好问亲笔书写的石碣2方。另墓地保存有元、明、清历代碑碣25通。
遗山祠
遗山祠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秀容古城内南北大街,是为纪念元好问而修建的。遗山祠于元末至正十三年建成。2010年复建,元遗山祠整个建筑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大门、正殿、偏殿、耳房等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建筑。
杏苑
杏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古城西园内,由文宗楼、遗山轩、杏苑亭、读书房、杏苑墨池以及七星广场组成,以纪念金元时期一代文宗元好问为主题,重在呈现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元好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10-20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区.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9-27
忻州古城 | 在古城寻觅元好问的踪迹.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