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无为

无为

“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意为清静虚无,顺应自然变法。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

老子的“无为”既包含了个人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包括了中国人政治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形成了老庄之学,对道家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老子“无为”的政治追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黄老之学,并与刑名法术之学结合,成为了治国理政的方法之一。汉初采用“无为”的治术,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春秋时期是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崩溃的时代,也是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的时代,各国为了强大自身,越来越重视“有为”而治,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儒家也讲“无为”,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思想一样,最高理想就是“无为而治”。

在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无为”的思想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列子庄子杨朱刘安等人都对“无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列子》《庄子》《淮南子》等著作,河上公、王弼、苏澈等人都对《道德经》中“无为”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背景

时代背景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成立之初,各方国纷纷臣服,为稳定局势,周朝采取了封国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天下诸侯国的共主。周天子分封诸国,视为“建国”,各诸侯国管理自己的邦国视为“立家”。《吕氏春秋》说:周朝的封国有四百多个,归顺的国家有八百多个。周公推行礼乐制度,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各守其位,各尽其职,遵守道德礼乐规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呈现了衰败之势,封建邦国制度趋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为了利益争夺,战争不断,邦国之间不断兼并,至战国时代只剩下七个国家。在此不断发生兼并战争的情况下,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生存,越来越重视“有为”而治,新的治国思想不断涌现,而老子反其道而行,探究春秋时代背景的根源,从根源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文化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变革成为寻求生存、强大邦国之道,“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民间私学崛起,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文化背景。处于这个时期老子,面对当时的形势,根据他的人生态度,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阐述包括本体论、宇宙论、规律论、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在内的众多哲学问题,并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定义与词源

定义

“无为”意为清静虚无,顺应自然变法。它是老子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之一,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精髓,是老子“道’’的特性之一。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也不是被动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而为, 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既包含了个人的境界及其行为方式,也包含了政治手段及政治理想。

词源

“无为”作为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德经》中,为老子所创,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老子》一文中多次提及。

溯源与流变

溯源

“无为”一词,虽然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但其思想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传的,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大概是取法于乾卦和坤卦。”这可能是最早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论语.卫灵公》:“采用无为而治的人,大概是舜吧?舜在位时,有什么伟大功绩呢?处理好自己的事务,端正好自己的行为罢了。”和《系辞》中的观点一样,孔子认为舜的行为就是“无为而治”,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也是“无为而治”,黄帝、尧舜都代表了儒家的“无为”思想。

管仲所处的时代比老子稍早,《管子》一书中有关于“无为”的阐述,如《心术》篇中有:“只有知道不能言说的话,做无为的事情,然后才能知道世界的开元。”《白心》篇中有:“圣人治理国家,先让自身安静,然后等待时机,时机到来,财富和名誉都将得到。”这些都是“无为”的思想。但《管子》一书,经研究表明,应为战国时期的学者托名管子而作,因此,其“无为”之说不应早于老子。

流变

老子“无为”思想的流变,一方面表现在后人在老子“无为”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庄子列子杨朱、黄老学派、淮南子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注释和解读上。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在此期间,各种学说都得到了发展和发扬,老子“无为”的思想也不例外。列子、庄子、杨朱、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都是对“无为”思想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经过这些学者的发展,老子“无为”的思想分别形成了老庄之学、列子至虚无心之学、杨朱贵己重生之学、黄老清静无为之学。

两汉

西汉初期,中国社会社会在经历了从春秋以来数百年的混战时期,又经历秦国灭亡,楚汉战争的战争,天下百姓迫切希望得到和平。统治者顺应时势要求,采取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政策,尊崇黄老“清静无为”的治术,老子“无为”的思想在政治上得到了重视。精研老子思想学说的河上公得到刘恒的尊重和欣赏,老子的“无为”思想得到了应用,形成了汉初“文景之治”的盛世;老子“无为”的思想也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新的“无为”思想学说。

魏晋之后

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在经历西汉东汉之后,中国社会重新开始了战乱,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魏晋时期思想家的质疑,魏晋玄学重新开始了对老庄思想的研究。王弼就是研究老子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其著作《老子注》和《周易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牟宗三说: “他以透宗之观念与造极之境界,复活已断绝四五百年之儒道玄理,廓清四百年来易学之芜杂,不可谓非慧剑之利锋、 般若之烈火也。 观念甚简易,而造理却极真实。”

自王弼之后,注解《道德经》就成为了各个时代思想家的一个潮流,上至帝王,下至学者都热衷于对《道德经》进行解读。如李隆基朱元璋都对《道德经》进行了注解,知名学者的注解更是层出不穷,中华古籍库就包含了49种数字版本的《道德经》。但这些注解都局限于时代的文化特征,缺乏创新和变革。

评价与争议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轮文化运动,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又成为了一时的流行,中外学者都对老子“无为”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试图用现代思想重新定义老子“无为”的思想内涵,但各种解读并无一致定论,更为深刻地讨论需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去探讨。

梁启超认为,老子主张“无为”,根本原因在于“无之以为用”。老子喜欢讲“无为”,是人人知道的,可惜往往把“无不为”这句话忘却,便弄成一种跛脚的学说,失掉老子的精神了。老子的“无为无不为”、“为之而无以为”这些学说,是以他的自然主义为基础,以自然为法则,本来应是如此,而非刻意如此,所以老子常常以自然界现象为比方,如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说“上善若水”,都讲的是自然状态和“道”的作用很相合,让人学习自然,道法自然。

林语堂认为,“无为”就是放任主义或不干涉主义。理想的治理模式就是以“无为”宽厚待天下,没听说过以“有为”治理天下的。行“无为”,是担心天下人忘记了他“无为”的本性;为宽厚,是担心天下人丧失了道德的根本,“无为”就是天地的“水平仪”,是道德最高的境界。处于此道德境界的人,退隐山林就是世外高人;进身官场、治理世事,没有不成功;他静的时候,是圣人;动的时候,便是帝王;处于“无为”的时候,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得上他德行之完美。

陈鼓应认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方式去做,即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无不为”就是无所不能为。

德国汉学家汉斯—格奥尔格.梅勒认为,“无为”是圣王的两大特性之一,他一方面表现在“无为”的“教义”中,另一方面表现在“无”的作用中。第48章解释了“无为”如何带来最高权力,同时也解释了“无为”也是保持权力的关键。第64章表达了,统治者无事才能成为统治者,有事就不是一个统治者,而是一个服从者。

代表人物

“无为”的思想是根植于中国人传统文化核心的一个重要思想,老子创造性的发明了“无为”这个概念,让“无为”的思想得到了更好的流传,而在此流传过程中,列子庄子、河上公、刘安王弼等都做出了贡献。

老子

老子,“无为”思想的创始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代“守藏室之吏”,孔子曾经向他问礼,后退隐,著有《道德经》(又名《道德经》)。老子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与庄子·内篇·应帝王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称为道教始祖,被称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五千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定有神的主宰。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为文汪洋恣意、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之学,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思想上,庄子都是最接近老子的思想家,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在多处引用了老子的“无为”段落,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无为”概念。庄子“无为”的概念和老子的概念有一定区别,老子的“无为”是先追求自身的“无为”境界,然后实现政治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较少涉及政治,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其最高理想和最高目的就是达到逍遥的境界。

列子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道家。《庄子》中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列子以虚无为根本。虚就是虚静、无为。西汉刘向《列子序》说,列子的学问来自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

列子是处于老子和庄子之间的道家思想家,传有《列子》八篇,宣扬至虚与无心之道,提倡无心无为、虚己顺物,追求寂然玄照、达生乐死。《列子》的“无为”之说是一种超越的自我本能,其在《天瑞》中说:“味道能让尝味道的人感受到,但尝味道背后那个存在并不感受味道,这些都是无为的本能。”《列子》一书历来争议颇多,大体被认为并非列子所著,为后人伪托之作。

杨朱

杨朱是战国初魏国人,主张“贵己”,“重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对别人的侵夺,其思想在战国初期比较流行,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列子》中有《杨朱》篇记载其言行。杨朱无为的思想和老子“无为无不为”不同,杨朱是“不作为”,他的思想是建立在看透生死,看破名相的前提下,任何有益于他人的作为在杨朱看来都没有意义,因此,他主张“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在此自利、自立的基础上,“人人不损一豪,人人不利天下”,天下就得到了大治,这就是杨朱的“无为”。

河上公

相传西汉时人,道家,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庵,因以为号。《史记》称“河上丈人”,精研老子学说。时刘恒推崇道家,常遣使问《道德经》经义。曾经为老子《道德经》作注。河上公“无为”思想的解读全面而深刻,对后代影响很大。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道德经》注解之作,在我国老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本书中,河上公对“无为”的解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1)道是“无为”的;(2)人应当学习道,学习道“无为”而万物自化;(3)“为无为”就是“不造作,动因循”;(4)“无为”就不能执着;(5)圣人“无为”是因为不为名誉、不为色利、不为残贼;(5)要达到“无为”的境界就需要修行,将情欲逐渐减损,达到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的地步,到达这个境界则情欲断绝,德与道合,无所不施,无所不为。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知远之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曾招致太子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汉书.艺人志》列为杂家。其思想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各家思想,认为宇宙都是道派生,道是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而含阴阳的东西。在认识论上提出,当外物和心灵接触时,心灵就会反应,感知和外物接触之时,就产生了好恶,因此,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养。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出如果有利于百姓之事,不必依法古人,如果有利于事情的完善,不必遵循教条。

王弼

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字辅嗣,三国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汉末著名士族王粲的侄孙。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竞事清淡。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论证“以无为本”。在认识论上,主张“得意忘象”,认为要认识到统率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本于自然。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

王弼《老子注》中,关于“无为”思想的解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1)道是“无为”的,道的“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万物因为自然的“无为”而成就,所以“无为”能“无不为”;(2)圣人能够达到自然的状态,通晓万物之情,所以,圣人“针对事因做事而不刻意,顺应自然作为而不强求”;(3)无代表着无穷,所以,以无为用,则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包括,因此,也就知道“无为”的好处;(4)“无为”政治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形式;(5)“无为”而不执着才能产生新生事物。

关联概念

无为法

佛教术语,亦称无为,与“有为”相对。为,造作。佛教用以指非因缘所生、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认为无为是诸法之真实体性,是终极真理,与实相、法性、真如、涅等同意。《大毗娑婆论》卷七十二:“若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是无为义。”佛教的“无为”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借用了道家的术语,而其本质也具有相近之处。

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主张。老子《道德经》:“道常常无为而无不为,君王如果能坚守“无为”,万物都会自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旨要》)的统治术,老子主要强调顺应自然,无为是治的前提和基础,治是无为的目的和结果。后来黄老学派把它和刑名法术之说结合,强调上下循法,各处其位,各司其事,以达到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的目的。

有为

“有为”是“无为”重要的参照。从政治角度上看,老子在“无为”与“有为”的对举中,界定了政治秩序的基本架构,并且描述了由政治组织发展和衰坏的阶次。 王弼承接老子的思想,将“有为”的弊端提炼为“物不具存”与“物失其真”,在“有为”之治的政治氛围下,“伪” 与“失真”是普遍存在的,而伪善的产生在根本上源自君主“有为”的偏私以及由此造成的“物不具存”。一般认为,道家是“无为”的,儒家是“有为”的,但究其本质而言,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其政治理想都是“无为”。

无为政治

1933年5月,胡适在当月出版的第49号《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从农村救济谈到无为的政治》的文章,提出了“无为政治”。在该文中,胡适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把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归纳为积极救济和消极的除弊两种,他认为“积极的救济决不比消极救济功效为大”,因为“兴一利则受惠者有限,而除一弊者受惠者无穷”,从而提出他的“无为政治”主张:一、裁减官吏与机关;二、停止一 切所谓“建设”事业;三、努力裁兵;四、减轻捐税。

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也对“无为政治”进行了描述。费孝通认为,“无为政治”是皇权为了自身的稳定,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定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无待逍遥

庄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相比,老子的“无为”既是个人的思想境界,也是社会的政治手段,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境界,而“逍遥”正是庄子无为思想的表达方式。“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它恰好道出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逍遥”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无待”就是“无所待,以游无穷”,就是完全掌握宇宙的自然规律,获得精神上与物质上的绝对自由,这种“逍遥”正是代表了庄子的“无为”思想。

贵无

“贵无”是魏晋玄学思想本,它以“无”为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贵无”思想的代表为何晏、王弼,其思想出自于《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何晏、王弼二人在对《老子五千言》的解读中,分别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其中何晏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更为精密,王弼则将“无”与具体联系起来运用到现实之中。他们二人的思想背景相同,都是为了否定繁琐的经学和曹魏时期政治状况,何晏首先确定了魏晋玄学中“无”本论的基础,王弼则更加详细地概述和发展了“以无为本”的思想。

相关著作

《道德经》

道德经》是“无为”思想的来源之书,又名《老子》,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多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保持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后为道家奉为经典,并赋予各种宗教解释,作为道教神仙信仰的依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本《老子》甲乙本,为现存最古老的《道德经》抄本。《道德经》的注本很多,历朝历代都有注本流传,其最早的注本为河上公所注。

《庄子》

亦称《庄子》,道家经典。庄子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仅存郭象注本保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是庄子门人或后人的作品。《庄子》诸篇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其文章汪洋恣意,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来注解甚多,以晋郭象注为代表。《庄子》一书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创造了“无待逍遥”的理念。

《列子》

相传战国列子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意旨大致同于老子、庄子,又往往同佛经相参和。其中《杨朱》篇反对名教束缚,主张纵欲享乐;《力篇》认为“力”不能胜“命”,主张乐天安命;《仲尼》篇借公孙龙之名提出若干论题,反映了魏晋对逻辑的讨论。李隆基时诏为《冲虚真经》,列为道家经典。有晋张湛列子注》。《列子》一书宣扬至虚与无心之道,提倡无心无为,先于庄子将“无为”的思想用于个人的修行。

《淮南子》

亦称《淮南子》《鸿烈》。西汉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只流传二十一篇。以道家为主,合了儒家法家、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淮南子》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淮南子》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因此,提出了虚君的法制、利用民智、变法而不知故常的思想。正因为这个思想的指导,刘安反对刘彻的政治策略,主张因循旧范,无为而治。

《苏澈老子解》

苏澈的《老子解》在《道德经》的历代解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和《东坡易传》共同构成了北宋蜀学思想的核心。

在苏澈的《老子解》中,苏澈关于“无为”的解读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其“无为”思想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1)“无为”就是“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2)“为无为”就是“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3)圣人因为知道自然规律不可逆转,所有顺应并等待时机,所以只有“无为”,才能领导大众,使大众富强;(4)如果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无为”,则还是“有为”;(5)从修行上讲,“无为”就是去除妄想之心,回归本性,如果去除妄想之心犹存,还需要去除“去除妄想之心”,达到“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6)圣人因为“待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所以,“能使福自生,使祸自亡。”

参考资料

老子道德经【M】.识典古籍.2023-05-30

..2023-05-08

..2023-05-30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22

..2023-05-22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