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草坪区
尖草坪区地处中国山西省太原盆地北部,是全太原市的上风头、水源地,也是全太原市唯一一个横跨汾河东西两岸的县区,西傍崛围、北踞天门,于汾河出峡之地、群山环布之中,全尖草坪区土地总面积29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7月,尖草坪区常住人口53万,下辖2个乡、2个镇、9个街道,55个行政村、77个社区。
尖草坪区是春秋时期孔子为之回车的晋国大夫窦犨出生地,也是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故里,有“傅山头脑”“傅山拳法”“宇文武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尖草坪区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3处,其中全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尖草坪区有千亿级龙头企业太钢集团等1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北大学等多所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有完善的不锈钢全产业链,有太钢、新华、东杰智能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
2022年,尖草坪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1.76亿元,比2021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48.50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31亿元,下降1.8%。2023年1-11月,尖草坪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44亿元,同比下降33.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4亿元,同比增长20.0%。
历史沿革
1927年太原市建市之前大部属阳曲县地,仅下元节、移村、西铭以南地属太原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设市后,又分属太原市、阳曲县、太原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太原市分置内八区、外八区,今区境分属外三、四、五、六、七、八区和阳曲县。
1949年5月27日,太原并内八区、外八区16个区为8个区后,分属第七、第八区和阳曲县地。
1950年2月至8月,太原市并8个区为5个区,分属第五区和阳曲县。
1951年8月,太原市划为7个区,北郊区分属第三和第五区。
1954年4月,第三区更名为新城区,第五区更名为万柏林区。
1957年3月,以新城、万柏林及小店、晋源4个区置郊区,地又属郊区。
1958年7月,划郊区的南堰、和平路、万柏林、白家庄4个街道,成立河西区,区境又分属河西区、郊区。
1970年3月,撤销太原郊区建置,分置南郊区、北郊区,开始由北郊区建置。
1996年,北郊区辖柴村、上兰、向阳、阳曲4个镇,东社、小井峪、西铭、化客头、王封、马头水、柏板、西墕乡、小返、新城、中涧河11个乡,190个行政村,245个自然村,12个社区。中共北郊区委、北郊区人民政府机关驻柴村镇。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辖原北城区的尖草坪、光社、上兰、南寨、迎新街、古城6个街道,原北郊区的新城、向阳、上兰、柏板、西墕、柴村、马头水、阳曲8个乡镇及原北郊区东社乡的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柴村镇迎宾北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山西省省会太原城区之北,东经112°15′~112°46′,北纬37°48′~38°06′。东与阳曲县尧子尚村相连;南与万柏林区后北屯村接壤;西与下槐树交界;北与阳曲县杨家井村相邻,东西最大宽度为26千米,南北最长距离为22千米,总面积2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尖草坪区整个地貌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冲积平原、沟洼谷地、冲积扇等不同类型,地形起伏较大,境内海拔在780—1775米之间。
气候特征
尖草坪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年降雨量在45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在7—10℃,全年日照2400—2600小时,无霜期190天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尖草坪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硫、铁矿、粘土、水泥、白灰、机砖,还有石料、汾沙等。
水利资源
尖草坪区地表水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一级支流泥屯河、柏板河、杨兴河、涧河均在区内汇入汾河。平均地表水资源51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3891万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057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8年底,尖草坪区辖7个街道、4个镇、4个乡,下设168个社区、87个行政村。
2001年,上兰镇并入上兰街道,柴村镇、新城乡分别改设为柴村街道、新城街道。
2021年3月,撤销马头水乡,整建制并入柴村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3月,尖草坪区下辖9个街道、2个镇、2个乡,共计73个社区、55个行政村。
经济
概况
2012年尖草坪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84285万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14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083878万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475993万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为1.0:80.6:18.4。
2020年,尖草坪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3.99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89亿元,同比增长0.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高新区)140.60亿元,同比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2亿元,同比下降8.0%。
第一产业
截至2013年7月,尖草坪区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五大农业基地,柴村滩、向阳滩、新城滩地区占地面积四万亩,粮食产量11908吨,蔬菜产量735187吨,果品总产量15399吨,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703吨、1298吨和3841吨。
第二产业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区引进各类项目68项,引资到位29.1亿元,为年任务的145.7%。总投资达504.6亿元。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6亿元,增长40.8%。机械加工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5%。园区科工贸收入完成54.2亿元,增长56%。
第三产业
截至2013年,尖草坪区滨西商务中心锦绣灯饰城即将投入使用,晋东小商品市场群改造一期20万平方米基础工程全面开工。宝恒、龙盛、鑫佳源等六大钢材市场全年实现商品交易额238.3亿元,增长20.3%。完成了40个农资农家店的提档升级,新建了4个便民连锁商店、4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2个标准化菜市场。全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增长8.3%;旅游创收2200余万元,增长33.3%。
文化
名称由来
尖草坪区旧称为北郊区,北郊区多为荒地,野草丛生,以剌孩草最多,但由于“菅”是生僻字,人们习惯写成尖草,所以就称这一带为“尖草坪”。
传统节日
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迁移宫节”,其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农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说),即清明节前两天,太原南郊区群众仍有称寒食为“一百五”者。民间传说,这一天为“龙忌”之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天焚烧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及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绵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区流传很广。其实,寒食的起源并非始于介子推,而是始于周代的禁火制度。
寒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亦称“送寒衣”,意谓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服,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民间艺术
武社火
武社火的表演者,身着紧身的民族武装,或黑,或青,或蓝。头上有的戴传统英雄帽,有的以青、红、白、黑等色布缎罩头,伴随着鼓点,手持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或个人献艺,或二人对打,或三者打一,或若干人围打一人。
铁棍背棍
背棍亦称“背阁”,铁棍亦称“抬阁”,是太原市流行的社火娱乐形式。
高跷
高跷俗称“拐子”,由结实木棍上安装踏板,表演时脚踩踏板,用布带绑在小腿上,,故也称“踩高跷”。高跷高度不一,小高跷4尺~5尺,大高跷7尺~8尺。
交通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区有横贯东西的兴华街、金桥街、新兰路与南北通的恒山路、滨河东(西)路、和平北路以及西北外环等道路构成了六纵四横一弧的交通网络,与通往各行政村的县、乡公路相连成网。还有北同蒲、太古、太岚等铁路以及大(同)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太兴铁路线、北中环铁路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尖草坪区常住人口为530499人。
社会
教科文卫
截至2013年,尖草坪区推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启动和设立了卫生信息平台和“流动人口爱心定点医院”。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区下拨科技扶助资金757万元。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区投资9320万元,完成了4所公办幼儿园、75所中小学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32所百校兴学工程。学前三年毛入学率、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90%和98%以上。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区投入270万元为5个乡镇、3个街办、15个社区配发了文体器材。尖草坪区剧团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150余场,送戏送电影1200余场。
生态环保
2013年尖草坪区对三给村、二电厂周边及新兰路、康西路沿线进行了集中整治,有效控制了扬尘污染。淘汰落后产能,拆除了岖巍水泥厂两座水泥机立窑。利用二电厂和晨层建材厂余热实现了北下温村、兰岗村的集中供热,4个城中村拆除土小锅炉1200余台。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和配套蓄水池建设,全年植树59万株,绿化面积达1万亩。在柏板乡、西墕乡和阳曲镇等北部边山地带实施了新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共完成工程造林2.3万亩。金桥街小游园全面竣工,全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9%、45.6%和14.4平方米。
社会保障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区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23.4万人(次),基金征缴额达2.6亿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为8893人发放城乡低保金3719万元,为3.1万户低收入农户发放了“爱心煤”。新增城镇就业1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万余套。
邮电通讯
截至2012年,尖草坪辖区内程控电话容量5万门以上,用户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万以上。尖草坪区从2004年开展的“数字化”尖草坪工程,已经建成了连接全区各委办局、街道乡镇和社区的宽带城域网,开通了尖草坪区门户网站和网站集群。
旅游
风味小吃
碗脱
碗脱又名“碗”、“腊肠”。将面条调成糊状放入盘碟中蒸制而成,冷却后切成条形,蘸以盐醋、小磨香油、辣椒、葱蒜食用。
头脑
头脑为明末清初学者傅山先生配方“头脑”药膳。由黄芪、莲藕、山药、黄米酒、米酒、羊尾油再加入羊肉和白面熬制成糊,食时以腌韭菜为引,故称“十全大补汤”,有补脾养心、通气补血、涩精止滞、增进食欲等滋补功效,民间素有“长寿汤”俗称。
羊杂割以全羊下水煮熟切碎,原汤沸水,加入粉条、羊血,佐以芫荽、葱花和醋、胡椒粉等调味。
这饼俗称“黄儿”,将黄米(糜黍)加少量黄豆、玉蜀黍属磨成粗面粉,以温水和面,置热炕上发酵,加适量碱或糖,搅成糊状,舀一勺摊于铁中央,以温火烙烤,熟后将饼对折为半圆形,故名为折饼。
鸡蛋醪糟
鸡蛋糟以江米(糯米)为原料,蒸熟为米糕状,冷却后按不同季节放入不同量的糟曲搅拌均匀,入缸封口使其发酵,三五天即成。食用时加水和白糖,烧开后打入鸡蛋,黄白相间,具有健胃润肺、活血化瘀药等医疗功效。
风景名胜
尖草坪区以崛围山景区为中心辐射崛围山、汾河二库、冽石山、暮云山四个风景区,有庙宇30座、古墓、古迹10多处。“太原八景”中的崛围红叶、烈石寒泉、天门积雪、土堂怪柏、西山叠翠、汾河晚渡6景分布境内,还有多福寺、耄仁寺、净因寺、窦大夫祠等景点。
崛围山景区
崛围山位于尖草坪区柴村镇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因山势走向屈而合围,故名“崛围”。崛围山自古桦柏成林,尤以秋色优美的“崛围红叶”最为著名,居古晋阳八景之首。山中古迹给崛围山增添了几分佛缘气息,有多福寺和建于宋代的七级青峰塔。南山松林中有傅山故居青羊庵遗址,飞云峰有磨牙石刻、尼姑院和花岩洞。
一线天
位于西山28公里的小塔村,为一条长1500米,深100米的峡谷,由地质裂变而形成,石灰岩地貌。狭长如巷,平均宽度3米,最窄处只有0.3米。
黄龙古溶洞
黄龙古溶洞位于尖草坪区马头水乡沟底。溶洞面积1500平方米。洞的左右环山,植被优然,洞的上端层层梯田。山田相连,洞的下端为天然流水深沟;悬崖峭壁,景观奇特,十分险要,海拔约1200米。
窦大夫祠为春秋晋大夫窦祠庙,位于太原市市区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西,汾水峡谷东侧。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至正三年(1085年),明清多次进行重修。祠西侧为烈石寒泉。泉北有宋徽宗所书“灵泉”石刻。
代表人物
窦犨(chōu),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赵顼封之为英济侯。相传春秋时期孔子为之回车。
傅山,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书画家。
获得荣誉
2020年2月,“华腾”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第32名。
2021年1月18日,尖草坪区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0年3月,尖草坪区入选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
2021年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参考资料
2022年度太原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太原市统计局.2024-08-17
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政府.2024-08-17
太原市尖草坪区区情简介.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政府.2024-01-25
太原市尖草坪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政府.2024-01-25
太原市尖草坪区2023年1-11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政府.2024-01-25
太原市乡级行政区划变更情况.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5-17
太原市2018年行政区划简册.太原市民政局网站.2021-05-17
太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太原市统计局网站.太原市统计局网站.2021-06-26
【小康榜】“华腾”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小康杂志社.2020-06-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命名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通知.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