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颗粒,是一种内科用中成药,由玉屏风散精制而来,是一种玉屏风散的现代剂型。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主要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古代多数医家认为因其有益气固表之功而得名,也有医家认为因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本的经典方剂。在南宋张松著成的《究原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清代《医宗金鉴》等医药典籍中均有收载。

研究表明,玉屏风颗粒具有免疫调节、抗过敏、抗感染、提升肺功能的作用。玉屏风颗粒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肾病综合征综合征、小儿喘证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小儿过敏性鼻炎、角膜溃疡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虚证等。

药物组成

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祛风固表。

黄芪是中医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温、味甘、归脾肺经,是一种补气药物,《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了黄芪具有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之功效,对于各种虚证及肺气不足脾胃虚弱有较好的效果,并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故黄芪用为君药,增强卫表耐受力;白术甘苦温、健脾补中、以助气血之源,《本草求真》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与黄芪相用,一可益气固表止汗,二可加固体表屏障,而预防风寒,故为臣药;《医方考》谓:“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防风作为佐药使风邪祛而不损伤人体正气,还能加强补气药物的固表作用,医家李杲云:“防风乃风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性状特征

玉屏风颗粒为浅黄色至棕红色的颗粒,味涩而后甘。

医学用途

功能主治

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临床应用

自汗: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体虚易感冒:由表虚不固所致。症见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此外,还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肾病综合征综合征、小儿喘证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小儿过敏性鼻炎、角膜溃疡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虚证。

用法与用量

常用剂量为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每次5g,每日3次;6~12岁2.0~2.5g,每日3次;6岁以下1.5~2.0g,每日3次。开水冲服。

制剂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5g。

风险与禁忌

禁忌证

对玉屏风颗粒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黄芪

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黄酮皂苷类及多糖类等,其中,多糖类成分主要有多糖葡聚糖。杂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葡聚糖又分为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分别是α-1,4/1,6-葡聚糖和α-1,4-葡聚糖;黄酮类的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异黄酮、檀香紫檀烷和异黄烷四大类成分;皂苷类化合物有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乙酰黄芪皂苷和大豆皂苷四大类。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2、尼克酸、叶酸亚油酸香草酸、胡萝卜素、阿魏酸、异阿魏酸、羽扇豆醇咖啡酸绿原酸等成分。

白术

白术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芳香油、白术内酯糖苷、白术多糖和氨基酸等成分。

防风

防风的成分主要有色原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有机酸类等。色原酮类物质主要是升麻苷及其苷元、亥茅酚苷及其苷元、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及其苷元、3-O-乙酰亥茅酚和汉黄芩素等。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有欧前胡苷、花椒毒素、东莨宕素、杭白芷内酯、珊瑚菜内酯、石防风素、秦皮啶,异秦皮啶等成分。

药理毒理

该药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平喘和抗应激等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

玉屏风颗粒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脾细胞的增殖,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加小鼠胸腺重量。该药可提高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gG水平,增加小鼠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还可增高肺卫气虚患者血清IgG、IgA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

抗变态反应

该药可抑制小鼠IgE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该药对羊抗兔肾小球基底膜抗血清所致实验性肾炎家兔血肌酐(Cr)、尿蛋白转为正常的百分率分别为57.1%和83.3%,使肾脏病理变化减轻、修复;该药可改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细胞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

平喘

该药可降低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肺组织以及血清IL-4和IL-5的含量,增加IFN-γ含量,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失衡。

抗应激

该药可延长限制饮食导致的气虚小鼠高温游泳时间以及放血法导致的气虚小鼠低温游泳时间。

其他

该药能延长小鼠电刺激运动时间,具有强壮作用。鸡胚试验表明玉屏风颗粒可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A毒株15EID50、30EID50感染所致病变。

制备方法

玉屏风颗粒处方组成:黄芪600g,防风200g,炒白术200g。将防风酌予碎断,提取芳香油蒸馏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及其余二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1.5小时,第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乙醇至含醇量为70%,搅拌,静置,滤过,滤液减压病回收乙醇,与上述蒸馏后的水溶液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33(70℃)的清膏,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加上述防风挥发油,混匀,制成500g,即得。

源流简史

玉屏风散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古代多部医书均有记载。南宋景定元年(1260)黎民寿所撰的《黎居士简易方论》中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上咬咀,每三钱重,水盏半,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究原方》是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张松著成的医书,该书现只存自序。根据《黎居士简易方论》的记载,推测《究原方》是最早记载玉屏风散药方的医书。

元代的危亦林在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医得效方》一书,至正三年(1343)刊行。该书中收录了玉屏风方。据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类方·自汗》记载:“玉屏风散(《得效》):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不拘时温服。”

元代的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中也收录了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卷三·自汗》有记载:“玉屏风散:治自汗。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是能检索出玉屏风方名最早的存世书籍。

明代,朱橚等人所编著的《普济方》记载:“玉屏风散(出仁存方)治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头昏眩甚则痛,项强,肩背,拘急,喷嚏不已,鼻流清涕,续续不断,经久不愈。气虚人不宜发散,常服效。黄芪四两,防风二两,白术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

清代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中也有收录。玉屏风散的现代剂型玉屏风颗粒首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方名考证

玉屏风散的命名,古代医家有两种解释。多数医家认为因其有益气固表之功而得名,也有医家认为因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

以功效得名

以功效释名该方的观点最为普遍,因为该方有健脾实卫、益气固表之功效,用于表虚易感,或表虚自汗等病证,确有抵御风邪,尤如“屏风”的作用。清·柯韵伯认为:“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又如,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

以主药得名

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以方中主药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这一观点主要出现在明代。如明·李梴在《医学入门·卷首·释方》中说:“玉屏风散: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又如,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三卷·草之二·防风》中载:“[时珍曰]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此种观点认为,“屏风”是防风之别名,且“防风出三辅,白者善。”以白色的防风为主药制成的散剂,故称“玉屏风散”。

类方考证

玉屏风散是一组类方,名异药同方、名同药异方各有4首。说明该方用于多种病证,在不同情况下,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来适应病情变化,所以称之为类方。

名异药同方

从古代文献检索发现,由白术、黄芪、防风3味药组成的方剂,即名异药同方有4首,分别是白术防风汤、黄芪汤、玉屏风散、白术黄芪汤。这4首方剂,虽方名不同,但药物组成相同,只是用药剂量不同。风邪盛则以防风为主,如白术防风汤中用防风二两;气虚为主则重用白术、黄芪,如白术黄芪汤、玉屏风散;邪盛正虚并重则黄芪、白术、防风等量,如黄芪汤。

名同药异方

方源争议

关于玉屏风散药方的最早出处在不同的中医书籍中有不同的说法,其方源大致有3种说法。

参考资料

“玉屏风颗粒说明书”基本信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5-01-17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查询 玉屏风颗粒.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查询.2025-01-17

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的通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5-0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