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权
刘贤权,1915年9月27日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江西吉安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2年6月15日,刘贤权同志在济南市逝世。
人物经历
1928年任村少先队队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时期
历任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一〇五团战士,独立第四师通信班长、青年干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三连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部政治委员。
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参加了龙冈、乐安、高兴圩、东坡、黄陂、大雄关、硝石等战斗。
长征途中,负责组织伤病员救治与收容工作。到达陕北地区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参加了直罗镇与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民运股长、三四三旅政治部民运科长,参加了平型关大捷。
1938年8月,任东进纵队民运部长兼统战部长。9月下旬,进入冀鲁边区的乐陵市创建抗日根据地,兼任乐陵地区动员委员会主任、乐陵(靖远区)分区政治部主任,收编境内杂牌武装千余人。
1939年2月任东进纵队五支队政治部主任,和支队长曾国华率部在大宗家战斗中,击毙日本侵略军安田旅团长,歼敌500余人。8月,代理五支队政治委员,率部进入禹城地区作战,歼灭日伪军一个团。12月,歼灭国民党地方顽军石友山一个团,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气焰。
1940年5月,任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泰西军政委员会书记。期间,率部同日本侵略军进行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先后指挥汶南、虎门突围等战役战斗。
1942年12月任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和军区领导一起率部粉碎日本侵略军8次“扫荡”。
1943年7月任渤海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在反“扫荡”战斗中,打掉盘踞新海县的地方武装伪自卫团,巩固与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指挥部队歼灭“扫荡”的日本侵略军和日伪军400余人。
1945年8月,率部参加攻克信阳城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任渤海军区新建第一师师长,率部挺进东北。
1946年1月任牡丹江军区牡南分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取得马莲河剿匪首战胜利,尔后又率部参加鹿道、老庙、春阳、镜泊湖等剿匪战斗,打通了南图们的铁路交通线。
1946年2月任牡丹江市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获得南线剿匪胜利之后,又率部进行北线剿匪,在草甸子、柴河镇、五林等地歼灭土匪李开江、张德林各一部。刘贤权指挥部队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掉北线杏树底村、柞木台南沟和双河屯3个土匪据点,打通中断三个月之久的牡丹江至佳木斯市的铁路交通。
1946年5月任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进行东部地区的东宁市、完达山等地剿匪战斗,歼灭股匪2000余人,肃清了牡丹江地区的匪患,巩固了东北地区根据地。
1947年7月任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战役战斗,解放了四平市。
1948年9月任第三师师长,在辽沈战役中,率部参加黑山阻击战和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第一纵队改编为三十八军,三师改编为一一四师。
1949年1月,刘贤权率部参加解放天津市的战斗,激战18个小时,歼灭国民党军5400余人,生俘国民党军八十六军中将军长刘云翰和国民党军六十二军中将军长林伟俦。
平津战役后,率部参加渡江战役,5月14日渡过长江,解放汉口、武昌和汉阳。7月6日向华南进军,参加衡宝战役,在湖南石江镇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新八军暂二师,俘虏师长李之彬。为夺取滇南战役的胜利,在二野四兵团陈赓司令员指挥下,奉命率部向河口口岸、蒙自市方向迂回,封锁中越边境。12月27日从广西田东出发,以百里速度急进,于1950年1月8日到达指定位置云南河口,截断了国民党军南逃的通道,为滇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任三十八军副军长,同年7月调任四十七军副军长,率部参加湘南剿匪,取得战斗胜利,平息了匪患。
1951年2月,四十七军奉命执行抗美援朝战争任务,接替六十五军担负临津江以东、铁原以西正面40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务。刘贤权亲临前沿指挥,创造了修建能攻能守的坑道防御阵地。在5个半月的防御作战中,第四十七军与美国军队骑一师进行大小战斗252次,防御阵地坚如磐石。
1951年12月,由三十九军接替防务,部队撤出阵地进行休整。
1952年10月任四十七军政治委员,率部再返前线担负临津江东西两岸防务,先后与美军第二师、第七师等作战32次。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刘贤权奉调回国。
1954年8月,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55年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于1957年10月任三十八军军长。
1960年5月,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1963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
1967年8月12日,任青海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省委书记。
1968年3月任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同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
1969年5月任铁道兵司令员。
1970年4月,任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刘贤权在铁道兵任职期间,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加快三线建设的重要指示,领导铁道兵部队全力开展三线铁路建设,先后担负贵昆、成昆、襄渝、京原铁路和北京地下铁道修建任务。
1969年11月,他带机关干部到成(都)昆(明)和襄(樊)渝(重庆)铁路施工现场调研指导,沿着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看望施工部队,深入到隧道、桥梁和线路作业点调查研究,同干部、战士交谈,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在襄渝线视察一处隧道时,头戴安全帽,脚穿防水靴,爬上掌子面看望战士作业,表扬鼓励战士们忘我的劳动热情。通过调查研究,对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了解决部队施工安全、战士洗澡、改善伙食的三条措施,深受官兵的欢迎。之后,又先后到嫩林线(大兴安岭林区)、嫩江农场和(北)京原(平)线调查研究。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胜利通车,刘贤权亲临通车典礼并讲话。
1972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修路的重点从“三线”转到“三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先后承担京通(昌平区至通辽市)、青藏(哈尔盖至南山口)、南疆(吐鲁番市至库尔勒)等铁路干线的修建。
1972年11月6日至30日,刘贤权主持召开铁道兵工程会议,部署“三北”地区铁路修建任务。刘贤权还认真组织北京地下铁道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22.9公里于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基本建成。第二期工程建设中,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地下铁道施工由铁道兵统一领导,北京地铁工程局的施工队伍改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刘贤权亲自兼任北京地下铁道施工领导小组组长,成员有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刘贤权领导修建的铁路干支线计14条,通车里程达2900余公里。
1975年4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任副司令员、顾问。
1982年离职休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逝世
1992年6月15日,刘贤权同志在济南市逝世。
参考资料
长清抗战老兵安绍杰同志向长清区赠书.中共济南市委老干部局.2023-01-09
铁道兵首长:刘贤权,梅梓祥.铁道兵文化-今日头条.2022-12-13
铁道兵领导传略:刘贤权.铁道兵文化网.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