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擒将图》是明代商喜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纵198厘米,横236厘米,立轴,无款印,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羽擒将图》所绘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水淹七军活捉敌将庞德之事,内容选取了其中“关羽审庞”这个场景。画面中庞德宁死不屈、临危不惧,关羽气宇轩昂、沉着冷静。两个兵卒正用埋桩加绳缚压制庞德的反抗。关平欲拔剑威慑,周仓手执大刀怒目圆睁。与庞德、关平、周仓及其他两小将的动作形成对比的是全身披挂的关羽,长髯飘拂,凝神端坐,神态威严,气宇轩昂,并未大发其火,不失大将风度。庞德上身裸露,赤脚,双目怒睁,咬牙切齿,毫不畏惧。两小将在敲桩、绳缚,压抑被审者的咆哮。人物间都互有呼应,特别是庞德掉头不理,小将似欲扭转他的头颅逼他听审,这一描绘增强了戏剧性的冲突。至于泉石补景,是南宋院体山水遗风,切合整个场面的气氛。
《关羽擒将图》全图共六人,画作风格粗犷,人物的勾勒,线条劲健,色彩绚丽鲜明,采用扁青、大绿、朱砂、泥金等重彩技法,施以红色、绿色与金粉,色彩鲜艳浓重,是一套民间艺人画法完整的表现程式,继承了唐宋以来重彩画派的正统。《关羽擒将图》作为一件以小说内容为依据的早期绘画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关羽擒将图》(局部)还曾被国外学者柯律格用做他的研究著作《中国艺术》的封面。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英勇盖世忠烈过人,在北伐襄阳市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立下赫赫战功,在后世威名远播,受到人们的敬仰。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关羽视为圣人,很多地方建有关公庙。明初,统治者提倡绘制历代忠义勇武的名将,以激励臣子对朝廷的效忠之心。作者商喜服务于明代宫廷的时间是宣德年间,而宣德年间的宣宗酷爱绘画,使明代宫廷绘画在此时达到鼎盛。还有,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似都有以绘画为政治服务的需要。《关羽擒将图》不只在于纪往称颂,也可能是在“毖后”,无声地警告着以赵王朱高燧为首其他怀有异心、图谋不轨的藩王们。商喜在朱瞻基时期广为流传的关羽的众多故事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中,选择描绘“关羽擒庞德”故事,应该正是当时的明宣宗需要利用这个场景来控制和震慑藩王,《关羽擒将图》或许是明宣宗削藩政策的一个视觉辅助和图像纪录。
题材选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率军攻打曹洪驻守的樊城。曹洪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为先锋以抗羽军。当时正值八月雨季,洪水泛滥,于禁的七军皆被淹没。关羽乘胜追击,于禁兵败投降,而庞德被关羽所杀。《关羽擒将图》选取了其中“关公审庞”这个场景。
画作内容
基本信息
内容细节
《关羽擒将图》全图人物共6人,安排成两组,稳定感强而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人物比例、姿态、神情各异。主要人物是处在画面对角线上的两个人,一是高坐层层岩阶之上坡石的关羽;一是地处岩阶之下一小平地的被关公水淹七军而生擒的庞德。
关羽
金朝至明清时期常见的关羽形象多出现在关林中的壁画、塑像和一些版画印刷品中,其中关羽形象以端坐、读书、站立等静态姿态为主,主要起到偶像张拜功能。但是此处的关羽并非静态姿态而是处在一个戏剧性场景之中,这一场景在《三国志》中并无描写,且《三国演义》在当时也尚未成书。图中关羽姿态威产,眉头紧锁,透露着然气,但眼神中仿佛有一丝悲,这正与朱瞻基对被俘的叔叔朱高煦的情感相似。
周仓
关羽一侧一名黑脸络腮胡大汉手擎青龙刀,另一只手按住腰问佩剑,应是周仓。
庞德
庞德赤身裸体,仅有一块白布围在腰问遮着,是典型的败军之将的形象。不过他虽然手脚被缚,头发也被绑在柱子上,扭曲的姿恋和身旁按着他的疾卒还是透露出庞德在尽力挣扎。不仅如此,他面部肌肉扭曲,须眉倒立,双目圆睁,咬牙切齿,与一旁平静威严的关羽形成了鲜明对比。
兵卒
画中兵卒一人正将庞德脚上的木桩打进地里,一人正一边同头看向关羽,一边按住庞德的头、肩。好像试图让庞德正视关羽。二人动作动势虽大,但没有创拔餐张。只是为了束缚住俘房。可见图中关羽的命令应是囚禁庞德而非杀掉他。
艺术鉴赏
人物刻画
《关羽擒将图》中人物性格突出,神采生动,画家用笔工致,赋色绚丽,体现出商喜非凡的绘画技艺,特别是画面当中关羽忠义仁勇、高大威猛的形象塑造,更是整幅作品中画家着力表现的部分。关羽侧身向右,身着蓝头巾、绿袍、铠甲,全身披挂整齐,赤面凤眼、长髯飘拂、伟躯,一幅气宇轩昂、神态威严中又带有似乎折服于庞德的“威武不屈”的气势和对之既怜惜又愤怒的表情。而与之相呼应的庞德,却侧身向左,除短祷外,全身赤裸,竖眉瞪眼,咬牙切齿,怒不可遏,并扭转头,一幅临危不屈、任由处置的气概。作品主题中的两个人物形关羽和庞德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冲突。商喜用对比法,庞德愈是凶猛,愈能反衬关羽的神威,一静一动,充满戏剧性,画中关羽与庞德大于其他人物,以此突出主要人物。其他几人的表现也进一步增强了这一画面中心,正将缚脚木桩钉人土中和用力按住庞德肩部、拽住其头发的两员蜀将;关羽右侧黑脸虬髯、手持关胜、勇猛威严的周仓,左侧白面微髯、拔剑出鞘威慑的关平。看着画面的戏剧性冲突场景,耳边也似传来审讯的怒骂、呵斥之声,商喜巧妙而成功地传达出了另一种绘画的效果。
创作技法
在画法上,《关羽擒将图》风格粗犷,人物用工笔重彩,人物形象的塑造吸收了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特征突出,带有一定的程式化;色彩上,该画施以红色、绿色与金粉,色彩鲜艳浓重;尺幅上画面巨大,构图宏伟壮观,反映了皇家艺术的豪华气派。《关羽擒将图》人物高大,气势雄壮,线条刚劲流畅,顿挫有力。色彩红绿灯鱼金粉,鲜艳夺目。画法带有壁画特色,尺幅又极宏大,可能是壁画粉本。至于泉石补量,为南宋院体山水遗规,但出笔劲挺,皴斫有力,也切合个场面的气氛。画中人物的勾勒,线条劲健,色彩绚丽鲜明,采用扁青、大绿、朱砂、泥金等重彩技法,是一套民间艺人画法完整的表现程式,继承了唐宋以来重彩画派的正统。
《关羽擒将图》在细节的表现上,如人物铠甲边所饰之珠子,采用了色彩的依次晕染过渡,使其体积感增强,这种绘制手法似源于南梁梁代张僧繇的“凹凸法”在作品的背景上,其山水景致全为衬托主题而绘。近处悬崖峭壁古松,远处流水飞瀑景致的整体安排上似有南宋“马远、夏半边”的构图之影响。清代徐沁《明画录》中曾记商喜“善山水、人物、花木、翎毛,全摹宋人笔意,无不臻妙,超出众美。”在此,山石所用技法“斧劈皴”方面更较为明显带有南宋宫廷画院山水画风格之特点。泉石描绘出笔劲挺皴斫有力,与整个画面的气氛十分切合。
价值意义
《关羽擒将图》作为一件以小说内容为依据的早期绘画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画面上突出描绘关羽的忠贞勇武和凛然正气,固然是适应统治者要忠臣效法关羽,为朝廷尽忠报国的需要,但这种“忠贞爱国”“智勇双全”的品质,无疑也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柯律格的《中国艺术》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国外学者在中国美术史领域的研究著作,中文译本是根据1997年的英文初版本《艺术在中国》(Art in China)译出,封面用的是商喜所画《关羽擒将图》(局部)。该书在当时是柯律格作为教材使用的,因而此图的选择亦很可能是为了吸引那些对中国艺术知之甚少的阅读者。作为《中国艺术》封面作品,《关羽擒将图》这一绘画作品除了是研究者柯律格本身的关注点之外,还是他对这本著作的定位,这些图像可以很好地辅助他完成这种定位,完成整部中国美术史的写作。
重要展览
关于作者
《关羽擒将图》本幅无作者名款,也不见明清著录,只在后人所加题签上有“商喜真笔”字样。与故宫博物院藏商喜《明宣宗行乐图》对比,可见两件作品中的人物衣纹与树石画法十分接近,因此将《关羽擒将图》归于商喜名下。商喜(生卒年不详),字惟吉,濮阳市(今河南濮阳)人,一作会稽郡(今绍兴市)人。商喜在永乐或宜德时因艺入宫,宜德五年(1430年)之前便升任锦衣卫指挥金事,后因罪受罚,不久又官复原职,宣德十年(1435年)十一月晋升衣卫指挥同知,约在景泰初年去世。《图绘宝鉴续编》记载商喜擅长多种画科,山水、人物、翎毛、花鸟惧精,且全摹宋人笔意,无不妙。清代王士慎《池北偶谈》记载他曾见商喜为京师外城西南角圣安寺画可见其还能作大尺幅壁画。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轴与《关羽擒将图》轴,前图写宣宗朱瞻基游猎情形,人物具有肖像画特征,四周画山石树木、丛林建筑,场面浩大。画法工致细腻,笔法劲健。后图则色彩鲜明亮丽,有壁画效果。
参考资料
【商喜关羽擒将图轴】.故宫博物院.2025-02-16
商喜关羽擒将图轴.故宫名画记.202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