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穿心莲内酯

穿心莲内酯

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P)是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主要二萜内酯类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药、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活性以及α-烷基糖苷酶抑制等活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品种有穿心莲内酯片、穿心莲内酯滴丸穿心莲内酯胶囊莲必治注射液等,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

1911年,印度尼西亚学者戈特(K.Gorter)从穿心莲中分离得到穿心莲内酯结晶。1959年,美国化学家卡瓦(M.P.Cava)等首次提出穿心莲内酯完整的结构。但直到1984年,穿心莲内酯的准确结构才由日本学者藤田(T.Fujita)等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美国Paracelsian公司于1995年起开展穿心莲内酯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方面的临床前研究。截至2013年,在中国上市的穿心莲内酯类药物有穿心莲内酯片、穿心莲内酯滴丸穿心莲内酯胶囊等。

穿心莲内酯的分子式为C20H30O5,相对分子质量为350.44,熔点为230~231℃,比旋度为-112.7°(c=0.53,甲醇);白色方棱形或片状结晶,无臭,味苦;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难溶于水;不稳定,易发生内酯水解、开环、异构化及双键氧化反应。

药物来源

穿心莲内酯主要从穿心莲的茎和叶中提取分离得到。14-脱氧-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可从穿心莲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也可由穿心莲内酯经脱水反应而得。将穿心莲内酯在吡啶中与丁二酸酐进行酯化反应,进一步脱水成盐后可得到穿琥宁。

理化信息

化学名:(3E)-3-{2-[(1R,4aS,5R,6R,8aS)-5,8a-二甲基2-CH25-羟甲基-6-羟基十氢-1-萘基]亚乙基}-4-羟基-二氢-2(3H)-呋喃酮

结构式:

CAS号:5508-58-7

分子式:C20H30O5

相对分子质量:350.44

熔点:230~231℃

物理性状:分子中含有6个手性中心,属手性化合物,比旋度为-112.7°(c=0.53,甲醇);白色方棱形或片状结晶,无臭,味苦;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难溶于水;不稳定,易发生内酯水解、开环、异构化及双键氧化反应。

光谱:

UV:λMeOHmax(nm):223

IR:vKBrmax(cm⁻¹):3414,1727,1726,905

药理作用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穿心莲水煎剂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包括对大肠杆菌、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甲氧西林等耐药菌株等,TMP可增强穿心莲抗菌效果。曾有以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发现穿心莲黄酮部分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内酯部分无作用;但临床研究却表明内酯部分有良好疗效而黄酮部分效果差。穿心莲多种内酯单体在体外均无抗菌活性,而用于治疗多种急性感染疗效良好。

内酯类化合物大剂量给家兔灌服,于不同时间取血均未能发现它们能于体内转变成有效的抗菌物质;在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钩端螺旋体属的实验治疗中,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也均未能显示明显的保护效果。现在的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对绿脓杆菌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能明显抑制其铜绿假单胞菌素的分泌、胞外蛋白水解酶和弹性Caspase-3的活性;在50~200μg/ml穿心莲内酯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外排泵Mex abOprM外排mRNA表达明显降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PAO1生物被膜的形成,其机制与下调细菌QS系统中lasR/rhlR基因mRNA表达相关。

穿心莲内酯50mg/kg对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大鼠的平均最高体温、血浆脂多糖水平、血清TNF-α和IL-6水平有显著降低,p65表达水平降低,而IκBα的表达水平增高。穿心莲内酯还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减低其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还有研究,穿心莲与抗生素联用可恢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穿心莲还可使LPS破坏等,表明穿心莲治疗多种急性感染的疗效机制很可能主要不在于其具有的微弱抗菌作用。此外,穿心莲有一定抗病毒作用,如单纯疱疹病毒、合胞病毒、EB病毒以及HIV病毒,对人巨细胞病毒,穿心莲的最大无毒浓度为3mg/ml,最小有效浓度为0.3mg/ml,治疗指数为10。

穿心莲提取物(相当于生药27g)100,200mg/kg可明显减轻流感病毒科所致小鼠肺部炎症,对柯萨奇病毒B,穿心莲水提取物的TC₅₀为23mg/ml,IC₅₀为23μg/ml,治疗指数(TI)为995。穿心莲内酯对HBV DNA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IFN-r mRNA、IL-4 mRNA及IL-10 mRNA的表达水平有调节作用,可改善Th1/Th2的平衡而见效。此外,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体外对腺病毒科3于98~781mg/L可有效抑制细胞内AdV-3的体外增殖。

解热作用

穿心莲有一定解热作用,穿心莲浸膏、穿心莲内酯、含内酯与黄酮的提取物以及穿心莲多种其他单体成分对内毒素、伤寒副伤寒菌苗等所致发热家兔,或酵母、2,4-2,4-二硝基苯酚所致发热大鼠均有显著解热效果。多种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注射剂也对家兔有不同程度的解热活性,如穿琥宁注射液、穿心莲甲素注射液、脱氧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等。有报告,穿心莲提取物(相当于生药27g)25,50,100mg/kg对酵母菌致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80和40mg/kg可显著降低耳缘静脉注射大肠埃希菌液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

抗炎作用

穿心莲有明显抗炎作用。穿心莲提取物(相当于生药27g)对乙酸诱导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减轻卡拉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并显著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穿心莲单体成分脱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穿心莲新苷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甲、乙、丙、丁素)灌服1g/kg能显著抑制二甲苯、醋酸所致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减少巴豆油性肉芽囊中急性渗液量,抑制大鼠蛋清性脚肿,但对肉芽组织增生无明显影响。其作用与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及与其能抑制TNF-α诱导的ICAM-1表达上调和内皮-单核细胞黏附性增强等有关。

穿心莲内酯成分的水溶性衍生物注射液也多具有显著抗炎药活性,且作用增强。穿琥宁注射液125、250mg/kg皮下或腹腔注射,对二甲苯、组胺、醋酸等所致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蛋清性脚肿胀及巴豆油性肉芽囊渗液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切除双侧肾上腺后抗炎作用消失,可见穿心莲甲、乙、丙、丁素及穿琥宁注射液的抗炎机制均与肾上腺皮质有关。此外,穿心莲内酯磺化物注射液(喜炎平)抗炎强度与穿琥宁相似,而穿心莲甲素注射液的抗炎作用约为其一半。至于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穿心莲甲、乙、丙、丁素可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提示它们可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穿琥宁注射液也能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并明显降低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的含量,表明其能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但因其不能延长切除肾上腺幼年大鼠的生存时间,表明其本身不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因切除垂体后其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消失,表明其兴奋肾上腺皮质是通过垂体实现的。再者,戊巴比妥钠麻醉不影响穿琥宁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作用,但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基础上,Morphine、地塞米松、氯丙嗪等均可完全阻断这一作用,表明穿琥宁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部位可能在皮质下中枢。

此外,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穿心莲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的穿心莲制剂其作用也有不同。曾报告穿心莲水煎剂在体外能提高人外周血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穿心莲甲素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也均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对鼠伤寒沙门菌液滴鼻感染所致细菌性肺炎小鼠,穿心莲内酯100、200mg/kg腹腔注射可降低肺炎指数,增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吞噬率、溶菌酶活性和T细胞百分率,表明穿心莲的上述制剂抗感染临床疗效可能与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抗感染免疫能力有关。新穿心莲内酯在30~150μmol/L强度可明显抑制佛波肉豆蔻酸乙酯(PMA)所致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分化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增殖及NO合成,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小鼠灌服穿心莲内酯仍可抑制卡介苗刺激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的生成率,但穿心莲内酯无明显作用。

穿心莲内酯在少量sIL-2的协同下可明显促进LAK细胞增殖,穿心莲内酯可明显抑制ConA诱导的IFN-γ和IL-2生成、脾T淋巴细胞增殖以及LPS诱导下B淋巴细胞增殖。另报告穿心莲总内酯灌服可提高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穿心莲内酯在较大剂量下(2g/kg)呈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异物的消除能力、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脾脏中PFC数减少,血清中血凝滴度降低,迟发性超敏反应减弱。近有报告表明,健康志愿者口服穿心莲,检测服药前后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XCR4,CCR5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穿心莲能够在mRNA和蛋白水平同时降低CD4⁺T淋巴细胞表面CXCR4,CCR5的表达。腹腔注射穿心莲内酯可增强小鼠呼吸道免疫功能。

保肝、利胆作用

穿心莲在印度医学中广用于抗肝毒。实验表明穿心莲内酯对四氯化碳、D-半乳糖胺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伤均有显著对抗作用,100mg/kg的穿心莲内酯能使四氯化碳所致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β-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肝甘油三酯的升高下降85.2%、66.9%、69.8%、59.7%及65.8%,但穿心莲的甲醇浸膏反有毒性,促进肝损伤大鼠死亡。对于可卡因引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症大鼠穿心莲内酯灌服均有显著保肝活性。对于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穿心莲治疗2周,可见血中TNF-α、NO显著降低,回肠细菌计数和细菌移位发生率降低,肠道通透性降低,肠绒毛结构改变减轻。另有报告,穿心莲内酯1.5~12mg/kg对大鼠、豚鼠类具有显著利胆作用,能防止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胆汁含量和体积的减少,促进胆汁、胆盐胆酸的排泌,作用有剂量依赖关系。

抗癌作用

穿心莲内酯于体外和体内试验中对多种瘤株有抑制作用。对于低、中、高分化胃腺癌细胞株(MKN45、SGC7901、MKN28)其抑制作用呈量效、时效关系,其IC50于24小时分别为27.02μg/ml±6.18μg/ml、36.94μg/ml±2.09μg/ml和43.56μg/ml±1.65μg/ml。对于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穿心莲内酯对其细胞增殖的IC₅₀为28.6μg/ml,抑制其克隆形成的IC₅₀为1.7μg/ml,并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₀/G₁期并诱导细胞凋亡;穿心莲内酯通过下调bcl-2,激活caspase-9、Caspase-3诱导Ec9706细胞凋亡。穿心莲内酯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抑制MMP-9的活性,而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穿心莲内酯抑制人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为30μg/ml,并可明显下调bcl-6的表达,明显促进了A375细胞的凋亡。25、50mg/kg的穿心莲内酯对移植性肿瘤S₁₈₀的抑瘤率分别为45.27%和56.87%。此外,穿心莲内酯滴丸恶性黑素瘤细胞B16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明显减小,生存期明显延长。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对瓦克癌256有一定抑制作用,其精氨酸复盐能抑制大鼠乳腺癌SHZ-88细胞株的生长,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并能抑制其脱氧核糖核酸合成,³H-TdR掺入抑制的ED₅₀约为295μg/ml。但另有报告,穿心莲内酯、脱氧穿心莲内酯及地下部分分离得到的黄酮成分具有较强的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M1细胞分裂活性。穿心莲黄酮APN本身对小鼠S₁₈₀生长无影响,但却可显著增强环磷酰胺的抗肿瘤效果,而又可缓解其所致白细胞降低的速度和程度,表现出增效减毒效果。

抗心、脑缺血作用

穿心莲水提物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穿心莲全草水提粗结晶APN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患者口服穿心莲该制剂能显著抑制ADP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口服该制剂后3小时血小板聚集率即显著被抑制,整个服药期间抑制作用均存在,口服该制剂后并使ELT显著缩短,但对KPTT、PT、TT无明显影响。血栓弹力图各参数中对反应时间及凝固时间无明显变化,但血栓最大幅度Ma明显变小,表明穿心莲该制剂有强而迅速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此作用与其阻抑血小板的排泌反应有关:该制剂对内、外凝系统影响不大,但可增强纤溶系统活力。穿心莲水煮醇沉后乙酸乙酯提取物部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内酯未见有类似活性。穿心莲(二次提取物)可明显减弱血小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生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穿心莲煎剂具有降低大鼠ET-I及升高NO的作用,能够保护糖尿病大鼠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并能抑制ICAM-1 及VCAM-I的表达,从而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穿心莲API₀₁₃₄也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防止冠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等作用。

另有研究,穿心莲内酯也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和抗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损伤等作用。

降血糖作用

穿心莲有一定降血糖作用,穿心莲内酯50、100mg/kg灌胃14天,可明显降低链脲菌素糖尿病小鼠血糖,提高血清和胰组织的SOD,降低MDA含量。炎琥宁在体外对α-烷基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糖尿病时胰岛B细胞中的TNF-α表达增高,炎琥宁可降低血糖,下调TNF-α的表达,减轻胰腺的病理损伤,改善胰岛功能

其他作用

抗蛇毒作用

穿心莲民间用于蛇伤,实验表明穿心莲有显著的抗蛇毒作用。穿心莲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显著延长眼镜蛇毒中毒小鼠呼吸衰竭和死亡时间,穿心莲对尼古丁受体无影响,而呈毒蕈碱样作用,这可能是其抗蛇毒作用的一个机制。

中止妊娠作用

穿心莲的多种制剂对于多种实验动物,采取多种给药途径时均能显示明显的中止妊娠效果,但以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时效果为佳,宫腔内注射效果也佳,且用量小。外源性黄体酮黄体生成释放激素均可完全或明显对抗穿心莲的致流产效果,提示穿心莲可能具有对抗体内孕酮的作用。此外,穿心莲还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的生长和激素分泌,不同穿心莲样品中以穿心莲三氯甲烷提取物和穿心莲内酯作用为强,对于尿促卵泡素分泌,穿心莲三氯甲烷提取物及穿心莲内酯的MIC为500μg/ml,抑制孕酮作用相似,三氯甲烷提取物对孕酮有效量为500μg/ml,镜下可见穿心莲制剂能引起细胞损伤,并可引起滋养层细胞死亡。上述结果除表明穿心莲的抗生育作用原理可能与其有抗孕激素作用及直接损伤绒毛细胞外,还提示可能对胎盘绒毛细胞增生过度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抗氧化作用

穿心莲中提得的黄酮APNF₀₁₃₄对O₂-、H₂O₂、OH·均有强的清除作用,对X-XO及碱性DMSO体系的IC₅₀分别为4.39mg/L及4.89mg/L;对H₂O₂也有强的消除作用,IC₅₀为13.62mg/L,还能显著抑制𝑉𝑖𝑡𝐶−𝐻2𝑂2−𝐶𝑢2+-酵母多糖产生的化学发光,APNF0134还能浓度依赖地拮抗O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IC₅₀为122.48mg/L。穿心莲内酯可增加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从而具有抗应激作用,穿心莲内酯可作为一种新的热休克蛋白激活剂使用。

此外,穿心莲内酯可有效缓解番泻叶和蓖麻油所致小鼠腹泻,对放射性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还可减轻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炎、降低肺组织HYP含量和减少肺组织中PDGF的表达,从而减轻纤维化程度,穿心莲内酯还具有延缓动脉性肺动脉高压进程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

³H穿心莲内酯静脉注射于小鼠后于体内分布迅速而消除较慢,分布速率常数α为0.189,消除速率常数β为0.0026。给小鼠灌服0.66mg,30.75分钟即达吸收高峰,血浓峰值为16μg/ml,利用率为44.1%;胃、小肠于药后半小时,其他脏器于药后1小时达最高浓度,以胆、胃、肝、小肠的放射活性为最强,子宫、肾、卵巢、肺次之,直肠、脾、心、脑等较低,此后各脏器放射活性逐渐下降,但于48小时各脏器仍有一定放射活性。灌服药物后24小时从尿粪排出89.7%,48小时排出94.25%,其中尿为48.97%,粪为45.28%,排出物大多系代谢产物。用有机偶合化学发光法研究穿心莲内酯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结果表明:每兔灌服穿心莲4g的水煎剂后穿心莲内酯于1小时达最大峰强度24μg/ml,t₁/₂α为0.692小时±0.07小时,t₁/2β为12.12小时±1.9小时,表明其属长半衰期药物,其于肾、肝、心中的浓度可分别达4.56、2.03μg/g及0.43μg/g,24小时血中残留浓度为5.7μg/ml。穿心莲内酯、脱氧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大鼠灌服,其体内过程与代谢并不相同,其中,甲素、丁素在尿和粪中仅可见原型:乙素则可检测到甲素、丁素及一未知化合物,丙素粪中可见原型与苷元,尿中检测到三个未知峰。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100mg/kg静脉注射于家兔后分布、消除均迅速,t₁/₂α为1.90小时±0.0193小时,t₁/2β为2.802小时±0.875小时,AUC为747.55μg/(ml·h)±110.6μg/(ml·h):C₀557.2μg/ml±58.21μg/ml、Vc0.327L/kg±0.0296L/kg、VB1.274L/kg±0.319L/kg、CL0.323L/(千克h)±0.0463L/(kg·h),但灌服1000mg/kg仍无吸收,生物利用度极低,可能为被胃酸破坏或肝脏所迅速代谢。

在制剂中,穿心莲胶囊穿心莲丸大鼠灌胃,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利用度Cmax分别为2.23mg/L和1.08mg/L;tmax分别为0.57小时和0.96小时;AUC0→24小时分别为8.39mg/(L·h)和3.94mg/(L·h),表明胶囊的生物利用度优于丸。穿心莲内酯分散片与穿心莲内酯片两制剂于人口服的生物等效。以脱水穿心莲内酯为指标的研究表明穿心莲片小鼠胃肠道吸收快,13分钟左右血浆中达峰,但消除较慢,于大鼠相似,38分钟血药浓度达峰,于人同样表现为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半衰期长。

穿心莲内酯84.7mg/kg、脱水穿心莲内酯209mg/kg灌胃大鼠,采用LC/MS/MS法分别对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血浆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未能检测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有吸收,其Cmax为412.30ng/ml+208.90ng/ml;tmax为1.6小时+1.5小时;t₁/₂为1.168小时+1.28小时;AUC₀→₈3852.10ng/(ml·h)+2545.38ng/(ml·h)。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11.92%,在肠道中的吸收较好,并不进行代谢,外排转运蛋白例如P-糖蛋白和乳腺癌蛋白不参与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细胞转运。另有报告表明,穿心莲内酯在体内吸收迅速,在消化系统及中枢有较大分布,属于长半衰期药物,在体内代谢为水溶性更好的代谢物,经过肾脏和肠道排泄。穿心莲内酯可影响体内多种细胞色素P₄₅₀的活性,从而对其他药物代谢产生影响。6g/kg灌胃给予穿心莲片,通过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浓度,其主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脱水穿心莲内酯,Cmax为5.46μg/ml;tmax为0.6小时:t₁/₂为8.8;AUC₀→₈34.65μg/(ml·h):穿心莲内酯为1.44小时、1.6小时、7.29小时、11.64μg/(ml·h)。

毒理研究

穿心莲浸膏灌服对小鼠的LD₅₀以穿心莲内酯计算为13.19g/kg,穿心莲根黄酮给小鼠静注的LD₅₀为1.15g/kg±0.28g/kg。穿心莲数种内酯或制剂对小鼠的LD₅₀值为:总内酯灌服为13.4g/kg,甲、乙、丙、丁素灌服分别为\u003e20、\u003e40、\u003e20及\u003e20g/kg,穿心莲甲素注射液(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静脉注射为1.075~1.145g/kg,穿琥宁注射液(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腹腔注射0.675g/kg±0.030g/kg、静注0.600g/kg±0.020g/kg。

亚急性毒性试验,穿心莲内酯1g/kg灌服,每天1次连续7天,对大白鼠家兔无明显毒性,10mg/kg静脉注射于兔或30mg/kg于未孕及中孕家兔子宫角作宫腔内注射对主要脏器及子宫内膜形态结构均无不良影响。穿琥宁注射液84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0日对大鼠未见明显毒性作用。但超大剂量穿心莲内酯可影响肝功能,自愿受试者每服0.5g,1日4次,首剂加倍,连续4日可使部分人血清GPT暂时上升,停药后恢复,但0.3g,1天3次,连续5天,则对肝肾功能未见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也有一定毒性,特别是对肾毒性和生殖毒性。

临床应用

穿心莲内酯在临床上以片剂、丸剂和胶囊剂使用,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细菌性痢疾,偶见轻微肠胃道反应和药物过敏,中焦虚寒者和过敏体质者慎用,糖尿病患者禁服。穿琥宁在临床以注射剂使用,主要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皮肤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孕妇慎用,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的药物配伍。

鉴别

1.该药乙醇溶液加Kedde试剂(2%3,5-二硝基苯甲酸的乙醇溶液与5%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后显紫红色,此反应系可形成活泼次甲基的α,β-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的特征性显色。

2.该药乙醇溶液,加乙醇制氢氧化钾试液2~3滴,渐显红色,放置后变为黄色,此反应系内酯类化合物的特征性显色。

3.该药无水乙醇溶液,在224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与脱水穿心莲内酯(最大吸收波长250nm)有较大差异。

历史

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在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被用于治疗肝病、肠道疾病和肾结石等,在中国其醇提取物被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1911年印度尼西亚学者戈特(K.Gorter)从穿心莲中分离得到穿心莲内酯结晶。1951~1952年,瑞士学者施维泽(R.Schwyzer)等和印度尼西亚学者克莱普尔(R.Kleipool)分别确定穿心莲内酯分子中存在α,β-不饱和-γ-内酯和末端双键。

1959年,美国化学家卡瓦(M.P.Cava)等首次提出穿心莲内酯完整的结构。1973年,广州药品检验所研究人员通过药理学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具有体内抗菌解热作用。1973年,英国学者艾伦(B.Alan)和约瑟夫(D.C.Joseph)从穿心莲中分离得到14-脱氧-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

1980年,中国学者邓文龙等发现半合成衍生物14-脱氧-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钾盐穿琥宁制成粉针剂被批准上市,用以治疗病毒性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疾病。1984年,穿心莲内酯的准确结构才由日本学者藤田(T.Fujita)等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美国Paracelsian公司于1995年起开展穿心莲内酯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方面的临床前研究,但于2005年由于公司破产被迫终止。

2004年,中国学者夏一峰等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的抗炎机制为抑制核因子活化B细胞κ轻链增强子(NF-κB;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核转录因子,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免疫调节、炎症发生以及血管生成等许多重要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的激活。此外,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及其半合成类似物也具有抗肿瘤和镇痛等药理学作用。截至2013年,在中国上市的穿心莲内酯类药物有穿心莲内酯片、穿心莲内酯滴丸穿心莲内酯胶囊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