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为元朝的科举制度。蒙古族在武力征服的过程中,曾试用科举制,公元1237年考了一次。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就中断了科举考试。直到1313年,朝廷才正式颁布了有关科举的政策,两年后即1315年,科举考试正式恢复并开科取士,标志着元朝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考试成为元朝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至元朝结束,共开科十六届,录取进士1139人。

在考试程序上,元朝科举采取了乡试、会试和御试三级制;在考试内容上,元朝科举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出题、答题的标准,将朱熹理学观点与科举相结合;元朝科举制度也存在明显的民族歧视现象。在考试中,蒙古族色目人享有较高的地位,考试难度相对较低;而汉族和南人则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考试难度较高。

简介

孛儿只斤·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朝试诸道之士。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九月,翰林学士王鹗请行选举法。元世祖下诏中书省与翰林院商议选举程序。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立国子学。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奉旨行科举。次年(1274年),省臣议定科举程序。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礼霍孙、留梦炎等请设科举。许衡议科举,罢免诗赋,重视经学。科举制度始定。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1313年)十月,定科举程序。次月,下诏施行科举。

有关信息

元十六考

元仁宗时期

皇庆改元(1312年)仁宗将其任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的儒师王约召京,特命集贤大学士主管教育、学校,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为令甲(法令的第一条)”(《元史》王约传)。

皇庆二年(1313年)农历十月,赵祯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延祐元年(1314年)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

元一考:延二年(1315年)农历二月大都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举行殿试(廷试),五十六人及第。护都答儿张起岩分别为左右榜状元。黄溍杨载欧阳玄等赐进士及第。

元二考:延祐五年(1318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人及第。忽都答儿、霍希贤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英宗时期

元三考: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四人及第。泰不华宋本分别为左右榜状元。泰不华等赐进士及第。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时期

元四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捌刺、张益分别为左右榜状元。吕思诚等赐进士及第。

元五考: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阿察赤李黼分别为左右榜状元。杨维桢萨都剌等赐进士及第。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时期

元六考:至顺元年(1330年)三月,廷试进士,九十七人及第。笃列图王文烨分别为左右榜状元。林泉生等赐进士及第。

元顺帝时期

元七考:元统元年(1333年)三月,廷试进士,一百人及第。同同、李齐分别为左右榜状元。刘基余阙等赐进士及第。

元八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拜住、陈祖仁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九考: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普颜不花张士坚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考: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阿鲁辉帖穆而、王宗哲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一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三人及第。朵列图文允中分别为左右榜状元。朱梦炎等赐进士及第。

元十二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薛朝晤牛继志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三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一人及第。缴征、王宗嗣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四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廷试进士,三十五人及第。买住、魏元礼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五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宝宝、杨分别为左右榜状元。宋讷等赐进士及第。

元十六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三人及第。赫德溥化张栋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详情

有些文学史在叙及元代文学,尤其是元曲的兴旺发达时,往往认为,正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不行科举考试,才使得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转向文学,尤其是元曲、杂剧等的创作。这种结论下得也有点过于绝对。元代并不是对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不重视,只是对那些喜欢以“诗、词、歌、赋夸示于人”而又不懂经世之术的知识分子才真的不重视。崛起于漠北的蒙古英雄们在入主中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质朴少文”,这就无形中断了那些诗人、词人们的一条晋身之路。这些失去了晋升机会的诗人、词人们当然要不满当时的统治者。这种不满意被民族主义者加以利用,遂演化成了感情色彩极浓的“儒不如倡(娼)”的牢骚,才有了元曲中的嬉笑怒骂。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中国许多人在批判“四人帮”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常把元朝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历史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历史学家”甚至由之推断,元朝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公元587年,杨坚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武则天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历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元代根本就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漠深处有“绿洲

元代究竟是否举行过科举考试,我们还是应该让《元史》来说话。

《元史·选举志》:“李世民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令断事官术忽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辞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县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

太宗即孛儿只斤·窝阔台窝阔台,太宗九年即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是蒙古时代一个最为有名的贤相。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蒙古立国之初确实行过科举考试,考试中选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并且点出了第一批中选者中的榜首杨奂的名字。

也许有的人要斤斤计较元朝与元帝国之间的区别,认为开科取士的是蒙古,元代根本未曾开科取士,这话也不对。

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元史》。

《元史·选举志》:“(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李世民得人之效。以为负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设立程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族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书,俟其艺成,然后试用。”

此举因故未果。

到了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九月,当时的丞相火鲁火孙、留梦炎等人又一次重新建议开科取士,虽然也因故未果,但当时的科举取士的方略却确定了下来。

到了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当时的中书省官员又上书给皇帝,称“科举事,世祖、孛儿只斤·真金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诅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辞赋乃摘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辞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建议皇帝重开科举,不过范围比隋、唐时代缩小了,只有德行、明经二科。

元仁宗立即准其所请,并颁下一道诏书。这位皇帝大人在诏书中说:“唯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联以眇躬,获承丞,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辞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朝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的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县推选出来的士子会试京师。

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是个蒙古族,但他所下的诏书可一点也不“蒙古”。

在他所下的诏书中对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甚至监考人员的组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考试对象

诏书上说的是:“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者方可以参加考试。

内容制度

“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通过了第一场考试之后,接着考第二场:“第二场第一道(题)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族、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已(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姓传,《礼记》用古注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一场通过以后,考第二场:“第二场,古赋、诏、、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接着是第三场,“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所有这些都通过之后,汉族、南人作一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称为“及第二甲”,皆授给正七品的官职,第三名以下皆授正八品官职。

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因为他们汉文化水准较低)。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诏书中还规定了监考人员:总监考由监察御史和廉访司官员担任,分监考由知员举、同知员举等人担任。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春三月,经过严格考试,蒙古族护都答儿,汉人张起岩等56位士子,及第、出身有差。

参考资料

元朝恢复科举 进士们学习主打一个“废寝忘食”.百家号.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