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王氏是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姬晋为其始祖,太原是王氏发祥地。太原王氏发迹于东汉末年,在两晋时期一度辉煌,在南北朝几经沉浮,最后在唐朝权倾天下。
两晋时期,太原王氏出了11位宰相、3位皇后,宰相分别是晋朝的王济,东晋的王述、王恭、王爽、王恺、王愉、王绥、王蕴、王欣之、王坦之、王国宝;三位皇后是司马丕司马丕的皇后王穆之,司马昱司马昱的皇后王简姬以及司马曜司马曜的皇后王法慧。北魏时,拓跋宏定太原王氏为天下四大姓之一。李世民制定氏族制的时候将太原王氏定为天下五大姓之一,故有天下第一王之称。在历史的变迁中,太原王氏成为英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著名人物。太子晋公十六世孙王翦,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王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子乔祠,建于1526年,为中国王氏宗祠代表。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证明太原王氏就是华族王氏的开元始祖。
世系表
晋阳王氏
祁县王氏
逸事
东晋末年,太原市晋阳王氏王愉一脉被太尉宋武帝灭门,年少的王慧龙因僧彬的保护而得以幸存,最终投靠北魏政权,此时北魏的汉士族领袖是清河崔氏家族的崔浩,起初,崔浩的弟弟崔恬听说王慧龙是太原王氏的子嗣,就把女儿嫁给他,等到崔浩看见慧龙时说:“的确是王家的儿子啊。”太原王家世代是玫瑰痤疮,江东人谓之“王”,王慧龙的鼻子大,崔浩说:“这是真正的贵种啊。”并多次向众公卿称赞他的美。
著名族人
三公
皇后
驸马
宰相
其他
房支
晋阳王氏
东晋末年晋阳王氏遭到刘裕集团的打击,从此在南朝沉沦,此后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晋阳王氏主要是逃亡北魏的王慧龙一支。王慧龙的孙子王琼生有四个儿子,号晋阳王氏四房,以第一房最为显赫(天宝出宰相1人,即王溥;北朝、隋唐见于史书记载的官至五品的近十人)。
北魏时自河西迁居太原古县城的王睿()家族也以晋阳王氏自居,然而史官并不十分相信其说法,学者亦对此有所考证。王睿在北魏时被封为中山王,故而其家族又称“中山王氏”。
祁县王氏
祁县王氏,早期史书并未记载与晋阳王氏有同宗关系,后世的族谱合二为一,并且与琅王氏族谱也合流到秦朝的王离。祁县王氏自曹魏王凌被夷三族后一蹶不振,南北朝时复兴,涌现出王玄谟支、王思政支、王神念支(新唐书称之为“乌丸王氏”,但据和庆峰考证,“乌丸王氏”这一称谓为欧阳修自创)、王通支、王忠嗣支、王玄起支、河东王氏等。其中部分支系存在疑问,如王玄谟,自称祁县王氏后人,史官对其所言的家世并不十分肯定。
禁婚家
天宝显庆四年,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太原市王琼的后人被列入禁婚家之中,即「四房王氏」。
郡望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汉代后又称并州,故两者通用。晋阳县(今山西省晋源区)王氏、祁县(今山西晋中市祁县)王氏是太原王氏最主要的两大支派,故太原王氏族人多自称太原郡(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
起源
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实为部落联盟首领),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华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清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氏女姜,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代先祖。
世系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太子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为姬泄心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周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商朝。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姬发,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姬贵。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市。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区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姬泄心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姬贵。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太原市(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胡亥继位,矫诏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市。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王允。王允公,东汉刘协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北魏度支尚书、护乌桓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参考资料
王氏渊源.王氏宗亲网.2024-01-30
为什么说中国第一大姓出自太原王氏?.甘肃省博物馆.2024-01-26
太原王氏.央视网.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