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
扶苏(?~公元前210年),男,赵氏,嬴姓,名扶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亦称公子扶苏,咸阳市(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因直言劝谏,反对父亲“焚书坑儒”一事,触怒秦始皇。被发配至上郡(今陕北地区)监蒙恬军,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遗诏由扶苏治丧即位。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担心扶苏即位削弱其势力,联合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杀,葬于上郡(今绥德县)。
人物经历
直言谏上
扶苏,秦始皇长子,名扶苏,常称“公子扶苏”。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焚毁诸子百家著作和民间私藏典籍。侯生、卢生等儒生私下讥讽评议秦始皇暴戾,被人告密后逃走。秦始皇得知后震怒,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
扶苏认为父亲“焚书坑儒”一事决策欠妥,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扶苏认为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安辑,儒生们皆崇尚效法孔子。如今秦始皇用严厉的刑罚来惩治他们,恐怕会令天下百姓不安,请求秦始皇明察此事。扶苏多次的直言劝谏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有意疏远扶苏,将扶苏发配到上郡监察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使扶苏远离了皇权中心。
逼令自杀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天下途中病重。秦始皇命令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回咸阳市主持丧事并即位。
遗诏封好后,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秦始皇便驾崩了。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推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在上郡的各项罪状,斥责扶苏不忠不孝,勒令扶苏与蒙恬自尽。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扶苏看到遗诏,信以为真,准备自尽。蒙恬则认为事有蹊跷,他认为皇帝未立太子,将扶苏派到上郡监察驻守边疆的军队,这是个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不会轻易赐死扶苏,请求扶苏向秦始皇请示一下。扶苏认为父亲本就对自己失望,这就是父亲的命令,随后便自尽而死。扶苏死后,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利用扶苏、项燕名义起义,反抗秦二世的暴政。扶苏素有贤名,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二世暴政时说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中评价:“扶苏为人仁”“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
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认为“扶苏仁懦”,但北宋文学家苏轼则不这么认为,他在《东坡志林 ·始皇扶苏》中评价扶苏:“故其子如抉苏之仁 ,则宁死而不请 。”
家族成员
祖父:秦庄襄王
祖母:赵姬
父亲:秦始皇
(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争议
1.关于公子扶苏身世的推测,历史上众说纷纭,却没有准确记载,生卒年皆不详,但据《秦谜》一书推测出扶苏的生母是楚国人。
2.一说后来的子婴是扶苏之子。《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的意思,即扶苏之子。另一说是为“始皇之弟”,主要以王云度和崔曙庭先生为代表。依据《史记·李斯列传》中对子婴的描述,认为子婴当是始皇之弟。
3。关于公子扶苏被发配到边疆监军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秦始皇出于保护的目的,秦始皇当时可能已经察觉到赵高等人的阴谋,为了扶苏不被奸人所害,将扶苏发配到边疆,远离皇权中心;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历练扶苏,扶苏性格宽仁,优柔寡断,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战场上是最好的历练方式;第三种说法是想要放兵权给扶苏,将扶苏发配边疆收服蒙恬,获得三十万将士的认可与尊重,为以后即位打下基础。
姓名由来
扶苏一词来源于《诗经 ·国风·郑风》的《山有扶苏》中的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是 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 ,有香草佳木之意 。同时 ,“扶苏 ”亦有兵车藩盾之意 ,《周 礼 ·夏官 ·司戈盾 》:“及舍 ,设藩盾 ,行则敛 之。”郑玄注 :“藩盾 ,盾可以藩卫者 ,如今之扶苏与?”扶苏这个名字表现了秦始皇对此子的重视以及无限的期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承担起国家重担。
史籍记载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资治通鉴·卷七》: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
后世纪念
墓葬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东。其墓为长方形的封土堆,底边长30米,宽6米,高8米,墓区占地6800平方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太子墓"。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扶苏墓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明朝嘉靖二十三(1544年)知州王润在扶苏墓旁修建了"扶苏祠",内有蒙恬从祠。1934年,国民党姜梅生团长驻绥德时,在扶苏墓旁筑八角砖亭一座,后成为绥德的地理标志。
庙宇
扶苏庙,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境内,大殿建于宽阔的高台上,周围用条石筑砌。扶苏庙据说是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率军在此筑城戍边抗击匈奴,遭到奸臣陷害含冤而死后,当地百姓为纪念扶苏特地建造的。北魏、唐、宋以来官方祭祀、敕封等传说中,扶苏庙被敕封为“柏枝大王”,相传为“鬼神助力”,被“柏枝神石崇拜”,后扶苏庙又经元、明、清各朝多次维修。清代的扶苏庙现已荡然无存,2005年又重修了扶苏庙,当地村民世代在西神头村柏枝山下祭祀,纪念公子扶苏。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绥德怎不名天下-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2023-01-09
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扶苏情结.中国新闻网.2025-04-16
【历史上公子扶苏是怎样的人 扶苏的母亲是谁】.中华网.2023-01-16
【中国现存最古老楸树守望秦公子扶苏庙2000余年 】.中国新闻网.2023-01-10
西神头扶苏庙.原平市文旅局.2023-01-25
《秦始皇》.豆瓣.2023-01-10
《大秦直道》.豆瓣.2023-01-10
《神话》.豆瓣.2023-01-10
《楚汉传奇》.猫眼电影.2023-01-16
《秦时明月》.豆瓣.2023-01-10
《大秦赋》.豆瓣.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