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壮语

壮语

壮语(英语名:The Cuengh Language,壮语名:Vahcuengh/Hauqcuengh,方块壮字:話僮/㕰僮,标准壮语语言代码ISO 639-3:zha),民间亦称“壮话”,是以广西武鸣壮语为标准语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壮民族共同语,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古代,壮语使用方块壮字记录,现当代则使用拼音壮文记录。壮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其次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与壮族杂居的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水族、苗族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居民也部分兼用壮语。据2020年相关数据统计,壮语使用人口近2000万。

壮语属于中国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壮傣语支,与其相近同属一个语支的有中国境内的傣语布依语和国外的泰语老挝语、掸语(缅甸东北部)。壮语内部分为北部方言及南部方言。壮语有独立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有23个声母,108个韵母;基本词汇以单音词居多,复音词大都由两个词根按联合、修饰、主谓、支配、补充等关系构成;壮语的句式也大致可以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式和省略句。

壮语源于古代岭南原住民的语言。据历史记录,壮语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3 世纪的南越国境内。在唐宋时期,壮语已经成为南方重要的交通语言并逐渐形成语言文化体系,但到了明清,由于社会原因,壮语逐渐成为边缘语言。到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壮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保护。

但在城市化影响下,壮语面临使用人数减少、使用空间被挤压等困境,影响到壮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加强壮语的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语言保护措施,如提供政策扶持、发展地方经济、推行双语教育、营造双语环境等,为壮语创造出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其能够延续和焕发光彩。

名称由来

壮语以民族的名称来命名。中国史籍记载,壮族来源于古代南方越人,即傣族——西贩越、骆越。以后在不同的各个历史时期,它曾有过许多称谓,如乌浒、俚、僚等,这些都是不同时期汉语文献记载中壮族的先民的称呼。

过去壮族曾有不同的自称。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多自称pou4tsu:η6或 pou4cu:η6 (pou4是壮语指人的量词);广西西部有些地方和文山苗族自治州南部自称 pu4noη2;云南省文山、麻栗坡县开远市等县有一部分壮族自称 bu6dai2(广西龙州县金龙也有一部分人自称 pho6thai2)。解放后,为了增强民族团结、更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建立区域自治过程中,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点,经过协商,统一称为“僮族”(pou4-gu:η6)。 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把带有侮辱色彩的僮改为壮。于是,壮族的语言便命名为壮语。

使用主体

壮语的使用主体为壮族,与壮族杂居的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水族苗族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居民也部分兼用壮语。据2020年相关数据统计,壮语使用人口近2000万。

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

壮语源于古代岭南原住民的语言。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因此古代岭南原住民也被称为古越人。古越人作为古代生活在长江以南广大沿海地区的一个大族群,文献上称为傣族,有越国、瓯越、闽越、东越、杨越、南越国、骆越等。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人于公元前3世纪在南方建立政权南越国。当时,壮族祖先使用的是一种原始的壮侗语系语言,也可称为古越语。西汉刘向说苑》中收录的《越人歌》,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与现代壮语有许多相通之处,反而由于古今汉语发音差异较大,用现代汉语解读《越人歌》较为困难。此外,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记载的古越语也与现代壮语存在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现代壮语保留了部分古越语的特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壮族人逐渐与汉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壮语也受到了这些民族语言的影响。

唐宋

隋唐时期的僚人语言与壮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许多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僚语也就是古壮语。僚族语言,称父为爸,母为妳,兄为怀,弟为侬,穿衣为登谷,都和壮语相同。这些僚语记字是用同音或近音的汉字记录,现用壮文的声韵母给它们往音,更明显地看出僚、壮语的共同点。如“爸” -ba,“妳”-me ,“怀”-bei,“侬”-nueng等。同时,僚语与壮语的词序也相同,如僚语的“登谷” (穿衣)、“饘考”(喝酒) 与壮语的daenj buh(穿衣)、gwn laeuj(喝酒)都是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的动宾结构。由此可见,隋唐的僚语也就是古壮语。

在唐代时期,僚语(也就是古壮语)已经成为南方重要的交通语言,广泛应用于商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

宋代骆越(百越之一)的后裔——钦州市“土人”的语言也与壮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钦州“土人”的语言是以唇舌杂为音声,谓之萎语。所谓“唇舌杂为音声”,就是用咀唇和舌头两个发音部位同时发音而成的双声母。现在壮语也有这类双声母,如by、my、gy等。这说明壮语语音还保留有古代“土人”的语音特点。在词汇方而,“土人”称官为“主沟” (我的主人 )、称母为“米囊”、称外祖母为“低”、仆人称“斋摔”、吃饭为“根崖”。“土人”这些词汇的音、义与壮语都相同。

到了宋代,壮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壮文化和壮族文学等方面的特色。

明清

明朝的“人、俍民”也是壮族的先民。“俍”之称,见于明朝,是僚的后裔,“俍人、俍民”乃是人们用壮族对土官、酋长、头人的称呼来称呼其众人,犹如人们用汉族历史上的国号“汉”,“唐”来称呼其众人为汉人唐人。简言之,所谓“俍”就是土官,俍人或俍民,就是土官统治下居民,随后人们就逐渐洽它来称呼其族人,就变成了民族的称谓。

“俍人”的语言与壮语十分相同,如清代李调元所采辑记录的《俍歌》,从字音、内容来看,都与壮语十分相同,字形与壮语方块字或叫土俗字也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壮语与俍人语言的渊源。

但在明清时期,由于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壮族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其语言也受到了汉语的强烈影响,由于汉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许多壮族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壮语逐渐成为边缘语言。

新中国成立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壮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壮语的使用和发展,不仅各级广播电台都有壮语广播,用壮语作电影配音,而且组织人力广泛进行壮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进行老、旧壮文的编制,先后发布了《壮文方案(草案)》及《壮文方案(修订案)》;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推行壮语。

现在,壮语已成为国家法定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政治、商业等各个领域。同时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壮傣语支,与东南亚及南亚的部分地区的语言有同源关系,具有国际性。

地理分布

壮语分布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聚居在南方,分布范围东起广东省,西至云南省,北达贵州省,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目前使用壮语的人群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量分布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广西壮语分布

主要分布区域:百色市、河池部分地区、崇左市部分地区、南宁市部分地区、柳州市部分地区。

根据相关学者在2004年期间统计,在广西,壮语主要分布在71个市县,使用人数比例达35.52%。

广东壮语分布

主要分布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怀集县两地。

云南省壮语分布

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省壮语分布

主要分布在江华瑶族自治县。

内部分区

壮语分南部、北部两大方言,划分为12个土语区。

壮语南北方言大致以右江邕江郁江为方言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县一带,分界线以北的属北部方言,以南的属南部方言。

从范围上看,北部方言区大于南部方言区。从划分上看,南北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和词汇的特点。如南部方言有ph、th、phj、khj、khw等一套完整的送气清音声母,而北部方言则没有这些送气清辅音;北部方言大都有r声类,南部方言多数地区则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声类,而是出现了合并现象,单数调并入dh、h、ghy,双数调并入l、n;北部方言多数地区有带喉塞音的j、w声类,南部方言一般没有这两个声母等。通过诸如此类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差异比较,得出南北方言中的固有词相同率约为65%,如果连现代汉语借词一起统计,词汇相同率就更高了,可见壮语南北方言词汇差异并不大。

壮语南北方言的语法差别也很小,主要表现在一些虚词的词头、词尾不同,如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北部方言有[tu33],而南部方言却使用[huŋ24];北部方言多数地区有动词词头[ta55],带[ta55]的动词不再带宾语,而南部方言则有与[ta55]相当的动词词头。

北部方言

使用壮语北部方言者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师宗、富宁县、广南(北部)等地,广东连山、怀集县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

壮语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7个土语区,分别为:

桂北土语区

广西龙胜、三江、永福、融安、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县、东兰、巴马瑶族自治县

柳江土语区

广西柳江、来宾市(河北省)、宜山、柳城县忻城县(北部)

红水河土语区

广西贺县、阳朔镇荔浦市鹿寨县桂平市贵港市、武宜、象州县、来宾(河南省)、上林县、忻城(南部)

邕北土语区

广西宁(北部)、横州市宾阳县武鸣区平果市

右江土语区

广西田东、田阳区百色市

桂边土语区

凤山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凌云县乐业县、云南富宁、广南省(北部)

邱北土语区

云南省邱北、师宗县

北部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大,各土语的语法几乎没有差别,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为85%左右,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南部方言

使用壮语南部方言者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邕江以南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称有土话、侬话、岱话等几种。

壮语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五个土语区,分别为:

邕南土语区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隆安县扶绥县上思县钦州市防城区

左江土语区

天等县大新县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凭祥市

德靖土语区

广西靖西、德保县那坡县

砚广土语区

云南广南(南部)、砚山县马关县、文山、西畴县麻栗坡县(北部)

文麻土语区

云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马关(东部)、开远市元阳县以及滇东南的一些县

壮语南部方言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语言上与国外相应的Tho、Nong、Tay(土、侬、岱)可通,方言内部词汇一致性较小,如德保和钦州壮语固有词相同率只有63%左右。

语言特点

语系

壮语属于中国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壮傣语支,与其相近同属一个语支的有中国境内的傣语、布依语和国外的泰语老挝语、掸语(缅甸东北部)。

壮语具有汉藏语系大多数语言的一些共同特点,如声调是音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调或词来的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声调有不同词义的作用;所有辅音音位都能作为声母出现在音节开头,但是,能出现在音节末的辅音是很有限的;有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等等。同时,壮语与泰语、老挝语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十分的相近如它们的民族固有词汇大多都是单音节词,缺乏形态变化,词具有多义多功能性。

壮语除了与同语支语言有相似或相同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独立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这些都明显区别于其他同语支语言。

壮语不仅与中国的通用语言——汉语及壮侗语族的各族语言关系密切,与其他语言如英语等亦有相通之处。如它们都是使用相同的26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绝大多数音节都是通过拼音形式产生的。

语音

壮语字母

壮文有 26个字母,与英语的 26 个字形体一致。壮文的26个字母中,有22个代表各个读音;有4个没有读音,只作声调符号;有一个字母即 h,既作声母又作调号。壮语字母分类如下:

元音字母:i e a o u w

辅音字母:b p m f v d t n s l g k h r c y

声调字母:z j x q h

壮语声母

壮语标准音有23个声母,其中有两个带先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mb、nd,有两个唇化音声母gv、ngv,有三个腭化音声母by、gy、my,有一个舌根浊擦音声母r,一个舌面鼻音ny,这些声母相对比较复杂,发音比较困难。

壮语韵母

壮语标准音的韵母很多,共有108个拼写形式,其中有6个单元音韵母,12个复元音韵母,30个鼻音尾韵母,60个塞音尾韵母。

壮语的6个单元音韵母为 a、e、i、o、u 、ɯ,另外不少地区还从汉语里吸收了韵母 ə。e只有少数地方分长短,它在标准音里除在ei一韵读短元音外,在其他各韵中都 读长元音。其余元音在大多数地方都分长短。 e和o分开合(e和ε,o和ɔ对立)是少数地区的现象,其性质往往与长短有关。

壮语声调

壮语一般有六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大多数地区八个调类都很一致,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八个调类相当。声调与声母的关系很密切。

词汇

壮语的基本词汇以单音词居多,复音词大都由两个词根按联合、修饰、主谓、支配、补充等关系构成,或者由一个词根加上前加成分、后加成分构成,复音的单纯词很少。同时,壮语基本词汇中有许多与本语族同源的词,方言间的词汇差距比较小。最后壮语还存在汉借词。

壮语的构词

壮语的构词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

单纯词

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壮语单纯词可分为单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两种,单节的则例如:

人(vunz)、走(byaij)等等;多音节的则例如:蝴蝶(mbungqmbaj)、蜻蜓(biengzbeih )等等。

复合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壮语合成词可分为联合式、修饰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附加式等。

(1)联合式:由两个意义同、相近、相关或相的根并列组合而成。例如:名字(mingzcoh)、跳跃(saetdiuq)等

(2)修饰式:后一词根修饰、限制前一词根,以前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水鸭(roegbit )、橙子(makdoengj)等

(3)主谓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多是指人体器的名称)后一 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例如:气愤(hozndat)、寡言(baknaek)等

(4)动宾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怀孕(mizndang)、忘恩(lumzcingz)等

(5)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以前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大声打鼾(gyaenmou)、窒息而死(daimbaet)等

(6)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头或尾构成。例如:带词头的(dax -)的有父亲(daxboh )、母亲(daxmeh)等

壮语的汉借词

早在先秦时期,壮汉两族人民就有了密切的往来,民族的往来必然导致语言间的互相影响。壮语在汉语长期的影响下,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如今,在现代壮语中,有关日常生活的汉语借词出现频率一般在 50%左右,涉及文教、时事、政治内容的汉语借词多达90%以上,而有关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词术语则几乎全部借自汉语。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和某些动词、形容词等也有不少是从汉语里吸收的例如:红(hoengz)、写(sij)等等。

这些词已经进入了壮语基本词汇之中,成为广大壮族群众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词-般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汉语借词了。因此,拥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就成了壮语词汇的一大特色。

语法

词类

按照结构、组合的特点并适当参考意义,可把壮语的词分为名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指示词、数 词、副 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声貌词等十三类。前五类能做多种词组成分,除量词外,一般都能单独回答问题,有实际意义,统称实词。指示词、副词、数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做修饰或补充成分,也有一些实际意义,统称半实词。最后五类多数不能做词组成分,也一般不能回答问题,只有语法意义,统称虚词。

实词中的名词、量词、代词是体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实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是谓词,经常做谓语,能受副词的修饰和补充。

句法

词组

壮语的词组由于缺少形态变化,壮语合成词的构成与词组的构成可以说是比较一致的,即合成词结构和词组结构同中有异,因此合成词结构的名称跟词组结构的名称就有可能相混。结合成词组的各个词之间有主次之分,结构上有“中心结构”和“非中心结构”之分。

壮语的词组主要可以分为主谓词组、偏正词组、述宾词组、联合词组等等。其层级关系可以划分为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两种。

句子

而壮语的句子一般来说与汉语的差别不大,为便于分析,也可将它分为七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

句式按照主谓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式和省略句。

按照结构形式,句子也可以分为单句、简单复句、多重复句。

简单复句是指由两个相对独立、意义相关联的分句组成,而且只有一个层次的复句。简单复句又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联合复句指的是各分句在意义上平等却互不包容;主从复句的特点是各分句的地位不平等,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

多重复句则相对复杂,它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并包含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文字

壮族的文字主要用于书面语的表达。壮族历史上有过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壮字,一种是拼音壮文,前者属表意文字,起源于古代,它只流行于壮族民间;后者属表音文字,创制于现代,它通行于当代壮族社会。两者的符号系统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在唐宋时期 ,壮族的书面语使用方块壮字,到了明清时期,方块壮字也常见于壮族的古籍、碑刻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老、新壮文的编制,先后发布了《壮文方案(草案)》及《壮文方案(修订案)》,壮族的书面语改用拼音壮文。

方块壮字

古壮字也叫方块壮字,或称土俗字,壮语称为Sawndip。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古壮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古壮字和壮族的语言相一致,因此自古至今,它一直在壮族民间流行。

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其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

本源字和土俗字,这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本源字”即壮字的起源——古骆越文字,“土俗字”也就是方块壮字。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俗音乐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

拼音壮文

拼音壮文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老壮文”是1955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广西语委根据壮族地区47个县52个点的壮语方言材料,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此处壮文方案字母设计的原则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尽量靠拢汉语拼音方案,正确合理地表达壮语的音位系统。遇到壮语和汉语相同或相近的音,尽可能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来表示;汉语里没有的音,酌量添制新字母或用双字母表示。这个方案共设32个字母,其中有11个是非拉丁字母;22个声母和108个韵母。

这一时期,为了配合壮文的推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还开展了干部培训和编译出版等工作,先后建立了区、地、县三级壮文学校共 52 所,培训壮文专业干部 3000 多人,扫盲教师4 万多人农业科技人员1.6万多人。文革期间,拼音壮文的推行被迫中断。

但很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政策又受到了重视,并付诸于实施,同时提出了新的壮文方案,国家民委于1982年上半年批准实施。新的壮文方案主要更改了11个字母符号、4个声母、41个韵母、5个声调符号。

进入21 世纪后,广西语委紧跟经济发展形势,举办了“农民学壮文、学科技班”,把学习壮文和学习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摸索出一条壮文扫盲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新路子。

口语

有了壮文,壮语也就有了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一般而言,壮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使用的句式大体也是相同的。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壮语的书面语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严谨,较多使用长句,关联词多,严密性强;相反壮语口语结构比较简单、松散,多用短句,关联词少,严密性不强。例如:

壮语口语表达:Rumz cihuhu,fwn doeksasa. (风呼呼地吹着,雨哗哗地下着)

壮语书面表达:Gyoengqde miz swhsiengj suijbingz sangsisi caeuq yisuz cwngzciu ronghlwenq de,gijneix daihgya cungj yawj ndaej raen.(他们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语言文化

壮语古籍

文字类古籍包括:用古壮字记载的历史文书和文献典籍,这一类古籍主要有宗教经书、史诗、歌谣、剧本、唱本、壮医壮药等,其版本形式大都是民间手抄本;用古壮字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壮族内容的碑刻铭文,大多反映壮族的民族起源,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壮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壮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如《太平春》,其是记录清康熙壮语的壮字古籍,书中借汉字占绝大多数,可用田林壮语通顺识读,其对于研究壮剧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壮语文学

壮族文学是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关系实践中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

民间故事

壮族民间故事,文字记录较早。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根据当时邕州溪洞人李士元口述采录的叶限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灰姑娘”型故事。现在壮族民间仍然流传的民间故事达架和达仓,与《叶限》故事极为相近。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神话

壮语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天边》等。《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布伯》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

民歌

壮语民歌发达,这和壮族有歌圩对歌习俗有关。民歌,壮语一般称作“欢”,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

壮剧

壮剧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已有两百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手抄本属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也有来自汉族粤剧彩调剧的移植剧目。曲调多在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演出时往往台下观众和声,形成一片歌海。代表性的剧目有《宝葫芦》《红铜鼓》《百鸟衣》《侬智高》等。

状语地名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

壮语地名的有通名与专名,通名和专名是地名学的概念。北京市,“市”是通名,而“北京”是专名。壮语地名的通名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系统、人工地物通名系统、聚落通名系统和行政区划通名系统。而壮语地名专名则是主要采用“通名+植物”、“通名+人物”等方式构成。如“那桃 ”Nazdauz(那:田:桃子);埚劳土 Dieggolaux(土:地方,蜗劳:大哥)。

语言风俗

壮族人称呼当地瑶族人为“布瑶”(壮话谐音,有时候也叫“布弄”),称呼汉族人为“布捆”,当地其他民族称呼当地壮族则叫“布蛮”或“布壮族”。

以往,壮族在吵架时,往往骂对方是“布瑶”或“布捆”,这是一种具有侮辱意味的骂人话,以此来戏谑、嘲弄、侮辱对方。在当时的当地社会环境中,“布瑶”基本上就是贫穷落后、愚昧、不讲卫生、老实巴交群体的象征;而“布捆”则一定程度上是狠毒、粗暴不讲理、烈性子、力气大群体的象征。近年来象征意义不断弱化,隐藏着说话者的这种歧视、戏谑、嘲弄、排斥与不尊敬的情感色彩也大量消失,民族之间的这种排斥与反排斥、自我区分意识也不再那么强烈。现在,“布瑶”“布捆”等称谓只是一种单纯的民族称谓语言符号,其功能只是一种民族名称的符号标志。

成语俗语

成语是壮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含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蕴义,它反映了壮族社会的山川物产特点、壮族的宗教信仰状况等。

壮族人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是以崇山峻岭为主,其语言中没有如汉语一马平川、一望无际、无边无际那样的成语,而只有反映与山岭有关的成语。如山山岭岭、录大林深、山头绕云、山头抵云、山青水清等。也正是由于壮族地区层峦叠嶂,高峰耸拔,适合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猴子很多。经过长期的接融、观察,壮族人对猴子的生活习性、脾气等了解得非常清楚,也产生了某种情感,讲话中为了生动、形象,就常常以猴子作比喻。因此,壮语里就出现很多的与猴子有关联的成语:杀鸡给猴子看、猴子偷玉蜀黍属等。

《中国壮族谚语》是第一部壮族谚语多语平行语料库,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壮族谚语词汇索引。

使用现状

目前壮语的使用主体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其次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另外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据统计,壮语使用人口近2000万。

壮语是壮族人民的母语和传统文化遗产,但在当今社会,壮语的使用现状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汉语对壮语的强烈影响和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壮族人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转而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另一方面,由于壮族人民对壮语的热爱和壮语文化的传承,壮语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虽然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县城、街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传承壮语已刻不容缓,但庆幸的是,保护及传承壮语已成为壮族有志青年的共识与责任。现在,壮语已成为国家法定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政治、商业等各个领域。

报纸杂志

现在在发行的壮文纸质媒体还有《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和《三月三》杂志。它们成为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培养壮文文化新人的主阵地。

广播电视

壮语任然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有广播时间,FM89.8壮语广播时段设置有《壮语新闻》。广西电视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开设了一系列的壮语节目,包括开播语新闻、壮语报道、壮语科技知识、壮语文广播学等节目。这些节目不仅为广大壮族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也为壮语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此外,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新闻网还自2017年起在上林县忻城县举办壮语春晚,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全球直播,成为广西壮族文化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电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译制出了《追击阿多丸》《孝顺媳妇》《乡村无眠》《马背上的电影》《欠我十万零五千》《唐山大地震》《村支书金岚岚》《葡峰山下小村官》《杏福来敲门》等120多部脍炙人口的壮语电影。其中《焦裕禄》和《唐山大地震》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和首届全国优秀少数民族语电影评优“综合艺术奖”。用壮语译配的影片每年约有90部,壮语电影下乡活动年均放映2000多场次,观众达30多万人次。

纸币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国家法定货币人民币,壮文是人民币上4种少数民族文字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壹百元」在人民币上的壮文翻译是CunghgozYinzminzYinzhangz it bak maenz。

语言保护

壮语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在城市化影响下,壮语面临使用人数减少、不会讲壮语的壮族人越来越多、使用空间被挤压等困境,影响到壮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加强壮语的保护,政府采取了语言保护措施,为壮语创造出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其价值能够延续和焕发光彩。

政策扶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提出了帮助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任务。195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壮文方案(草案)》。1982年,经国家民委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壮文方案(修订案)》。

从1983年到2018年,为了给壮语文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自治区政府批转区语委、民委教育局关于在马山等二十二个县部分小学使用壮文教学试点和农村使用壮文扫盲的报告》《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国家行政机关所挂牌子同时使用壮汉两种文字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一2020年)》等相关文件。

2018年5月31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广西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广西民族语文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

重视研究

在壮语研究方面,国家投资资金,支持相关机构和学者开展壮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壮语语料,推动壮语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自治区民语委积极探寻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开展壮语词汇调查收集工作,编了《汉词汇》《现代汉壮词汇》《壮语词典》等工具书,为壮文规范学习和翻译提供参考。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的统筹管理,出版《壮文社会用字规范手册》。开展《中华古壮字大字典》编袋工作,自治区民族古籍办等研发了古壮字录入系统,解决了造字录入方式简化的技术难题。古壮字被纳入国际标准制定。

发展经济

加快发展壮族地区经济,为壮语保护提供经济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举措。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富民兴边和精准扶贫等政策以来,包括百色市在内的广大壮族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壮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但是,壮族地区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水平滞后, 壮民族的自豪感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不积极主动使用壮语的情况不时出现。 加快壮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城市、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能够激发壮民族的自豪感,就能对壮语产生特殊的感情,从而自豪地使用壮语和自觉的保护壮语。

双语教育

为保护及传承壮语,政府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壮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壮汉双语教育稳步持续发展。截止2017年秋季学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县(市、区)共有36个,全区壮汉双语学校幼儿园、学前班124所(班),在校生14900人;双语中小学261所,在校生11万多人,专任壮汉双语教师3000多人。广西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施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壮汉双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均明显高于当地同类学校。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都招收研究壮族语言文字的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分别开设有硕士、本科层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壮语方向)和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壮语文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已形成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

形成双语环境

扩大壮语文社会应用覆盖面,形成了双语和谐的语言环境。壮语不仅应用于全区法定单位的单位名称牌盈和公章部分党政群单位网站名称,部分主要公共场所和街道(道路)、还广泛应用于全区各地民族团结宣传月、“壮族歌节”等活动中,助力打造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壮语文室牵头做好全国党代会、每年全国 “两会”的壮文翻译和壮语同声传译工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参政议政提供了服务保障。

同时民族语言也渗透到了日常的生活中,不仅有壮语广播、壮语报道、壮语杂志,还有壮语春晚及壮语电影等等。

设立壮语文水平考试

为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规范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测试工作的管理,自治区民宗委近日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测试管理规定(试行)》《壮语文水平考试管理办法(试行)》。

广西壮语文工作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不断完善,壮语文在公共领域的使用不断扩大,壮语文的翻译成绩显著、壮语文水平考试常态化推进,民族语文立法步伐全面提速,壮语文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资料

..2023-07-19

《壮文方案》颁布实施6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壮族社区.2023-07-28

广西推行使用壮文 保护传统“文化基因”.今日头条.2023-07-17

中央民族大学调研组到南宁调研壮语方言土语-广西新闻网.广西新闻网.2023-07-19

..2023-07-17

广东方言最全的分布介绍.个人图书馆.2023-07-18

..2023-07-18

漂在湖南:湖南方言对我而言仿佛一座高不可攀的巴别塔.百家号.2023-07-2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7-17

汉字与南方民族古文字关系研究.今日头条.2023-07-19

..2023-07-19

古壮字字典(精).百度学术搜索.2023-07-17

..2023-07-18

壮族的语言文字简介.古宫历史网.2023-07-17

..2023-07-19

壮族的⽂字新壮⽂⽅案.百度文库.2023-07-17

..2023-07-18

..2023-07-19

..2023-07-19

..2023-07-19

..2023-07-19

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今日头条.2023-07-19

..2023-07-19

此曲只应天上有——广南壮族民歌简介.知网空间.2023-07-17

..2023-07-19

..2023-07-19

..2023-07-19

..2023-07-19

..2023-07-18

壮语成语与自然社会环境壮语熟语文化系列研究之一.pdf.原创力文档.2023-07-18

《中国壮族谚语》出版发行 双语对照三种文字出版.南宁新闻网.2023-07-18

以壮文的形式展示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成果!_南宁宝.南宁宝.2023-07-19

广西民族报网.广西民族报网.2023-07-17

..2023-07-19

自治区民宗委支持指导崇左广播电视台开设壮语广播频率.广西民族报网.2023-07-18

..2023-07-19

大雨误了周五电影?今晚补上!-击阿多丸,电影节-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7-19

中国电影“接地气”才更有底气-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电影发展,电影作品-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7-19

东兰:壮语电影下乡受热捧.广西民族报网.2023-07-18

..2023-07-19

纸钞上的文字·亚洲篇(五):中国元.知乎.2023-07-28

自治区民宗委(民语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广西民族报网.2023-07-18

周边稳定助广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网.中新网.2023-07-19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名单公布.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7-19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07-19

广西壮族自治区将举办2017年度壮语文水平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7-19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测试管理规定(试行)》《壮语文水平考试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广西民族报网.2023-07-18

壮文发展结硕果 八桂大地书写壮语文新篇章.梧州红豆网.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