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源流考》,又名《钦定满洲源流考》,是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章佳·阿桂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民族史地志,共二十卷。该书的编写旨在为清朝统治提供历史依据,将清朝视为金朝(1115-1234)的继承者,并强调满族为一个具有军事特质的民族。全书分为满族部落、领土、地理(山川)和文化四部分。学者帕梅拉·凯尔·克罗斯利认为,《满洲源流考》是清朝“文书制度化”满洲文化遗产的巅峰之作,从中可以推断出满族的民族认同。该书还包含了《金史》第135卷中辽语词汇的修订清单,用满语进行修订,收录于第18卷。《满洲源流考》是从满洲统治阶级的视角编的,打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历史记录,展示了自古以来满洲人所拥有的民族性,从女真部落到满洲部落的发展历程。

作者介绍

阿桂(1717—1797年),字广庭,姓章佳氏。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以父荫授大理寺丞,历迁吏部员外郎江西省按察使、内阁学土。二十四年,清廷平定南疆集占的叛乱,受命在那里驻军,处理善后事,建策督造农器,实行屯田。后赴西南边疆,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名,今属四川)叛乱,因功授武英殿大学士。四十二年,奉旨和于敏中和珅、王杰、董浩等同任总裁,主持编纂此书。另由平恕、戴衢亨任总纂校官、麟喜等十二人任纂修,负责具体编写工作,书成后,经爱新觉罗·弘历审定才颁布,所以题“钦定”两字。

书籍简介

《满洲源流考》体例近于方志,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历考有关东北地区也区少数民族的各类记载,以求辨明满族史、语言、地理、风俗源流。每门首列满有关事迹或御制诗文等,以示尊崇。然后汇辑历代隶书文献中涉及肃慎、夫馀、挹娄、三韩、勿吉、百济新罗区、榦褐、渤海国、金初完颜部、明建州诸卫等清以前东北地区诸主要部族的记载,分考其族源、名称、居地、活动、风习沿革。其编次之法,凡资料皆分部族、按朝代排列,各为标目,如部族门之“肃慎”“夫馀”,疆域门之“兴京”等,间加夹注,每标目之末复为案语,考其流分合之迹,并据辽、金、蒙、满语辨其古今音读之讹及诸书记载之异同。

版本

乾隆武英殿刊本及1932年奉天大同学院铅字排印线装本。《满洲源流考》中包含了一份勘误表,其中列出了在《金史》第135章中发现的女真语单词的勘误,并在第18章中使用满洲语进行了更正。

作品影响

此书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一、对历史书特别是正史中的有关资料作了较系统的爬梳整理。如疆域门中,“凡史册所载诸城镇村寨之属,各按原书方位,证以现在地理形势,件系条分,悉加辩证,务图经所纪,条贯咸该。至辽金宫室建置,一切古迹应行考据者,均即载入”(凡例)。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二、辨析史事,纠正了某些古史记载的误会。如指《后汉书》及《三国志·魏志》夫馀传均称其国“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加等官,实为误解,以为此种官称,当系主管某类畜牧者,,而非“以畜名官”。又谓《后汉书》记辰韩之习,生儿欲令头扁,以石压头,并不可信,证之满洲旧俗,生则置卧具使仰卧,久而头形呈扁,辰韩习,当与此相类。其余在地理、山川的沿革考证方面,对旧史所记,也有所是正。、提供了不少有关古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风的资料。其国俗门分骑射、冠服、政教、祭祀、祭天、祀神、杂礼、官制、语言、物产、杂缀诸目,不仅胪列了周以来东北部族的民俗学资料,对满族风俗事物也不少记载,如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法喇(雪中扒犁)、霞绷(照明物,俗称“糠灯”)、豁山(一种韧性纸)、斐阑(小儿习射用的柳小弓)等。又如卷二十记满族的一种兽骨游戏说:“旧俗以蹄腕骨随手摊掷,其偃仰横侧为胜负,小者以糜,大者以鹿,莹泽如玉,儿童妇女围坐掷以相乐。以薄圆石击之则日帕格。”皆可参考。

由于此书完全秉承清帝旨意而作,记及考证的主题又围绕着清代统治民族族及其祖先,编修者颇受束缚,故使不地问题的深入考察受到影响。

参考资料

《钦定满洲源流考》.故宫博物院.2024-04-18

满洲源流考.豆瓣读书.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