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于敏中

于敏中

于敏中(1714年~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县人,清代官员、学者,乾隆中期的首席军机大臣,一生历任诸多要职。

于敏中在雍正七年(1729年)举于乡试,又于乾隆二年(1737年)以一甲一名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乾隆八年(1743年),他任日讲起居注官,先后出为山西省乡试正考官、山东省学政、浙江省学政等,后入直上书房,迁侍讲学士。不久后,他充武会试副考官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于敏中命在军机处行走,任方略馆副总裁。之后他又任命会试副考官、左侍郎、经筵讲官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晋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八(1780年1月14日),于敏中在京城逝世。谥文襄,祀贤良祠。后因甘肃巡抚等捏造灾情、冒领赈济的事情败露,被牵连,撤出贤良祠。

于敏中擅长诗文、书法,尤其是楷书和行书。他曾组织编过《四库全书》,还主持且参与编纂《钦定临清纪略》《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钱录》等多部类书、典籍,著有《素余堂集》。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于敏中,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出生于江南金坛(今江苏金坛)。于敏中出身于诗礼簪缨世家,于氏为金坛望族。

曾祖父名叫于嗣昌,他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于孔兼的孙子。于嗣昌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考中了进士,后来担任过山西襄垣县的知县。祖父于汉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成功考中进士。他曾经负责监督陕西地区的教育事务(督陕西学政)。父亲于树范曾被召入皇宫内廷,担任武英殿的纂修官,参与了《康熙字典》和《佩文韵府》等重要书籍的编辑工作。之后,他被调任为浙江宣平县的知县。于敏中在幼年时被过继给了他的叔叔于枋作为嗣子。于枋在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了进士,并担任过翰林院的编修官,以及广西和山东两地的主考官。不过后来于枋有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于敏中又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于敏中从小受到家庭学问的熏陶,天生就很聪明。他五岁就开始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四书》。他的母亲对他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常常站在窗外静静地听他读书。祖父于汉翔亲自教他《大学》的章节和句子,让他能够根据注释理解得准确无误。于敏中十岁时已经能够熟读《五经》,并且还会认真地做出评点。

雍正七年(1729年),年仅15岁的于敏中参加了江宁的乡试,成功考中了举人。但当他首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时,却意外地落榜。回到家乡后,他重新选择了老师继续求学,拜了同乡的雍正癸卯年进士王步青(字已山)为师。在王步青的指导下,他再次深入研读了《四书》以及十三经等经典。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广泛精通了经史百家、阴阳历法以及音律等书籍,甚至对佛教和道教的理论也有所涉猎。

步入仕途

乾隆二年(1737年),23岁的于敏中参加了丁已恩科的会试,并一举夺得了进士的第一名。从此,他和他的族兄于振被人们并称为“兄弟状元”,这在金坛地区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一大盛事。同年,他直接进入翰林院为官,被授予修撰的职位,并在那里任职了七年。因为文采出众,于敏中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被安排到懋勤殿工作,职位不断升迁到侍讲,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以及撰写朝廷的相关事务。

平步青云

乾隆九年(1744年),于敏中奉旨主持山西省乡试。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特意向于敏中询问“治理国家的关键策略是什么?”于敏中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就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有了人才,政事自然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乾隆皇帝听后点头称赞,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任命他为山东和浙江的学政。在于敏中的努力下,他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修建了学宫,并革除了许多长期存在的弊端,因此他在读书人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后来,他又奉旨回到京城,进入上书房教授皇子皇孙,负责监督他们的学业。他教学严谨,方法得当,深受皇帝的喜爱,职位也不断升迁,最终成为了内阁学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于敏中再次被任命为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又被提拔为兵部侍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于敏中的父亲于树范去世,于敏中因此回到家乡为父亲守丧。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于敏中接到了特别诏令,要求他前往京城代理刑部左侍郎的职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于敏中的嗣父于枋也去世了。不久之后,他的亲生母亲也相继离世,这使得于敏中不得不接连为亲人办理丧事。为了尽快回到朝廷处理政务,于敏中选择了对朝廷隐瞒母亲去世的消息。然而,御史朱嵇得知此事后,立刻上书弹劾于敏中,指责他将“两次亲人的丧事混为一谈,漠然无情地前往任职”。面对弹劾,于敏中辩解道,在六部任职的大臣与守卫边疆的将士一样,不能因为家事而耽误国家大事。乾隆皇帝考虑到于敏中的职位无人能够替代,并且惜才如命,因此原谅了他的这次过失,反而批评朱嵇“污蔑人名节,做法有些过分”。同年年底,乾隆皇帝还任命于敏中为户部侍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于敏中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开始直接参与国家事务。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成为户部尚书。于敏中有个儿子叫于齐贤,乡试没考上。乾隆帝因此特别让于齐贤按照尚书的级别,直接进入国子监学习。另外,于敏中的正妻已过世,乾隆帝把他的妾张氏封为淑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梁瑶峰进入军机处,负责诗文事务,而于敏中则专门处理政务。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于敏中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升为协办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于敏中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同时仍担任户部尚书和首席军机大臣。在朝廷或外出巡视时,他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的制定。

死后毁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为成功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帝专门下诏书表扬于敏中,还赏赐给他双眼花翎和黄马褂,并把他的画像挂在紫光阁里。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于敏中生病卧床,喘息不止。乾隆帝得知后,立刻派御医去给他看病。在于敏中病重期间,乾隆帝还让内务大臣和珅陪同,亲自去看望他,送给他两支人参,并赐给他一首七律诗。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八(1780年1月14日),于敏中在京城逝世(另有说法为乾隆赐死)。乾隆帝下令给予优厚的丧葬待遇,允许他的灵位进入贤良祠,赐谥号“文襄”,并安排他归葬于金坛涑渎周庄村。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帝阅读《严嵩传》时,想起于敏中在甘肃捐纳事件中的行为,认为于敏中家产庞大,必是王亶望等人行贿所得。于是下令将于敏中的灵位撤出贤良祠。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又下诏剥夺于敏中的世职。

家族成员

个人著作

于敏中奉旨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主持且参与编纂《钦定临清纪略》《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钱录》《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国朝宫史》《户部则例》等多部类书、典籍,著有《素余堂集》。

主要成就

书法

于敏中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知名文人,擅长诗文创作,内廷的许多重要文书如诰命、制敕、传记和诗章等,多由他撰写。因此,他在书法上也有深厚的造诣。于敏中熟悉汉、满、蒙、梵多种文字,擅长诗文、书法,尤其以楷书、行书出名,书风似董其昌。受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影响,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在清初被尊为典范。许多清代书法家都学习他们的风格,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书法家。于敏中也不例外,他的书法主要受赵孟頫影响。他的笔触流畅,字形圆润熟练,整体风格平和雅致,墨迹中透露出古朴和苍茫的气息,与清初流行的馆阁体风格截然不同。

四库全书正总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提议从《永乐大典》中搜集失传书籍。此提议获乾隆批准,四库全书馆随之成立,于敏中被任命为总负责人。于敏中在四库全书馆的日常管理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四库馆事务繁杂,人力众多,管理难度大。于敏中参与了相关条例的提议、审核,并在日常事务调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当四库馆决定从顺天府乡试落榜贡生中挑选誉录人员时,出现了誉录未补额即提前抄书的情况。于敏中致信相关人员,提出应定章程解决此问题,并上奏建议将未补缺前缮写的书统计字数,入于赢余项下处理。此事件最终以此定案。在督察人员责任时,于敏中同样严格。在辑佚《永乐大典》过程中,他多次致信相关人员查明进度缓慢的原因,并催促加快进度。

于敏中在《四库全书》内容的编纂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抽阅进呈御览的书籍时,会随手改正谬误,并将值得商榷的问题附寄给其他总裁。对于书籍分类和写作格式等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他认为《吴中旧事》应改入子部小说家,而不是史部;他建议各书藏书家信息应分注在首行大字下,以使眉目更清晰。

于敏中在忙于军务的同时,仍关注《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于敏中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分别部类、厘定体例,到制定取舍标准及编纂规则,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做了大量工作。他与陆锡能、纪昀之间的信函往来就是对此的最好证明。这些信函后来被陆锡能整理成《于文襄公手札》,并被北平图书馆购得影印成册。

影视形象

后世纪念

于敏中墓

在金坛县涑渎乡周庄村西200米处。于敏中(1714一1780),金坛人,清单隆进士,以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墓前原有神道,1955年改造农田时墓室被毁,仅存一对石马,现移置涑渎乡政府院内。

轶事典故

商讨纂修

在《四库全书》编纂初期,总编纂于敏中四次陪同乾隆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此时正值《四库全书》体例初创、人员召集及各项筹备工作繁忙之际,于敏中通过书信远程指导,与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陆锡熊保持密切沟通。

于敏中在信中多次关注古书的分类问题,强调在修书之初就需确定体例,以此指导四库馆臣的工作。他细致入微,不仅关注书中的错别字和讹误,连校勘时使用的笔的颜色也颇为在意。面对馆内复杂的人员构成和难免的矛盾,于敏中指示陆锡熊等人要保持宽容,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不足。特别是针对无故增加誉录人员的问题(这可能涉及馆员私利),于敏中虽感无奈,但仍采取包容态度,同时强调必须确保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他注重效率,督促馆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作策略,强调修书方法的重要性,对大部头著作采取化繁为简的方法。对于含有违碍内容的书籍,于敏中秘密指示陆锡熊要坚决处理,不可因文笔稍好而姑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并以此为皇帝尽职。然而,对于违碍问题不严重的书籍,如《容台集》,他认为只需删除有碍的几条内容,其余部分可以保留。但他也强调,这类处理必须由他来最终决定,不得由纂修官私下处理,显示出其谨慎小心的态度。

于敏中与陆锡熊之间的通信共有五十六封,总计约一万五千字,全部内容均围绕《四库全书》的编纂事宜展开,未涉及任何私人事务。

收养公主

据《孔府档案》所载,乾隆皇帝有一位由孝贤皇后所生的爱女,然而公主面部生有一黑痣,相士预言此痣会带来灾祸。据称,破解此灾的唯一途径是将公主许配给地位超越一般王公大臣的显赫之家,而孔府便成为理想之选。原因在于,衍圣公享有在皇宫御道上与皇帝并肩而行的特权,且皇帝亲临曲阜时,亦需向衍圣公的先祖孔子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此等殊荣非其他王公贵族所能比拟。故而,乾隆首次莅临孔府时,便决定将公主许配给孔府。

然而,当时存在满汉不通婚的禁令。为解决这一难题,乾隆帝将爱女寄养于金坛于敏中家中,随后以于家女的身份,将其嫁给了孔府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因此,在孔府后代中,这位公主并不以公主相称,而是被称作于夫人。

替梁瑶峰忆皇帝诗文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梁瑶峰被调入军机处,乾隆皇帝指派他负责管理诗文事务,而让于敏中专心处理国家政务,这使得于敏中无需再关注皇帝的诗文创作。某日,皇帝召见于敏中和梁瑶峰入宫,并吟诵了自己的诗文。于敏中见状,连忙向梁瑶峰使眼色示意,但梁瑶峰却一脸茫然,未能理解其意。

待皇帝吟诵完毕后,两人退出宫廷。于敏中期待梁瑶峰能尽快将皇帝的诗文誊写出来,然而等了许久也不见动静,便询问梁瑶峰是否已完成誊写。这时,梁瑶峰才恍然大悟,心中惊慌失措。于敏中见状说道:“我以为你是专门负责皇上诗文的,所以我就没再用心去记。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你看该如何是好?”梁瑶峰深感惭愧,无言以对。

于敏中叹了口气,说道:“罢了,我试着帮你回忆一下吧。”于是,他独自坐在屋内,静心回想,不一会儿便凭借记忆将诗文全部默写了出来,且全篇仅错了一个字。

为乾隆誊抄诗词

在于敏中所任要职中,有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工作,就是充任乾隆皇帝的诗作抄录官。乾隆皇帝是一位多产的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余首,比《全唐诗》还多。他的很多诗大多是突然而至,所以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时刻准备去记,而且还要记忆力好,不能有几个字想不起来还要去问皇帝,这基本毫无悬念的触怒龙颜。于敏中无疑是最佳人选,他记忆力超强,从未出现一字半句的错误。他把乾隆所作诗都追记下来并编成册,即《御制诗三集》。

相关争议

涉太监泄密事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宫里的一名太监叫高云从,他不小心把乾隆皇帝在朱批上对一些官员的评价记录给泄露了出去。乾隆帝得知后,立即下令把高云从抓起来,交给御前大臣去审问。高云从在审讯中招供说,于敏中曾经向他打听过乾隆帝对观亮的评价记录。另外,高云从还提到,他自己买地时被骗了,所以恳求于敏中帮忙转托给蒋赐棨,希望能通过蒋赐棨的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乾隆帝听到这些后,非常生气。于敏中得知乾隆帝知道了这件事,吓得不行,连忙自责认罪。他说高云从确实来找过他,想让他帮忙转托,但他自己并没有答应。不过,于敏中也承认,他没有及时如实上报这件事,这是他的过错。乾隆帝为此特意下了谕旨,将于敏中交给刑部去严肃处理。刑部后来建议革去于敏中的职务,但乾隆帝却亲自下诏对他从宽发落,仍然让他继续留任。

腐败事漏

于敏中有一个儿子,但不幸的是早年就去世了。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衍圣公孔宪培。于敏中去世后,他的妾张氏私下里将家产分给了于敏中的侄子时和,而于敏中的孙子德裕只分到了很少的一部分。德裕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向大臣福隆安申诉。福隆安将此事上报给了乾隆帝。

乾隆帝下令派遣大学士英廉彻查此事,并命令江苏巡抚吴坛去调查于敏中在老家的家产。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于敏中的家产总共值二百万两。乾隆帝得知后大为震怒,说:“我任用于敏中数十年,一直认为他是个廉洁正直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家产?”时和因此被定罪为侵吞家产,被发配到伊犁。乾隆帝下诏赐给德裕三万两银子,其余的家产都被没收,用来充作金坛开凿河道的费用。同时,乾隆帝剥夺了张氏的三品诰命,让她在曲阜文庙做婢女。

不久后,吴坛又上奏说苏松道章攀桂曾为于敏中修筑过花园。乾隆帝念在于敏中已经去世,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革去了章攀桂的职务,将他发配到军台。在此之前,朝廷大臣们曾商议在甘肃开设捐纳官职的事情,于敏中极力支持这一提议,而大学士舒赫德奏请停止这一做法却未能得到采纳。乾隆四十六年,捐纳监生折收银两的事情败露,甘肃巡抚王亶望等人因贪婪被定罪伏法。当时于敏中已经去世,所以没有被追究责任。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帝在阅读《严嵩传》时,想起了于敏中在甘肃捐纳事件中的角色,痛斥他于私舞弊,认为“于敏中拥有巨额家产,也必定是王亶望等人行贿求得的回报”。于是下令将于敏中的灵位从贤良祠中撤出。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又下诏剥夺了于敏中的世职,以此作为对大臣营私舞弊、玷污职务的警戒。幸好于敏中早逝,否则恐怕难以逃脱更严厉的惩罚。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于敏中)所到之处,兴学育济世之才,培植寒士,所拔皆知名之士。(《于氏漫钞》评)

李治英毅,大臣有过失,不稍假借。世传敏中以高云从事失上意,有疾,令休沐,赐陀罗尼经被,遂以不起闻。观罢祠之诏,至引严嵩为类,传闻有无未可知矣。(《清史稿》评)

历代评价

大学士于敏中自办理军务以来,承旨书谕,夙夜殚心,且能钜细无遗,较众尤为劳顿。遗疏不堪视,挽词哪可忘;悲今如伯施,述古叹文皇。于敏中简仼纶扉,不自检束,既向宦寺交接,复与外省官吏夤缘舞弊。即此二节,实属辜恩,非大臣所应有。若仍令滥邀世职,何以示惩。其孙于德裕现官直隶知府,已属格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袭轻车都尉世职即撤革,以为大臣营私玷职者戒。(清乾隆评)

金坛区于文襄,在高宗朝为汉首,执政最久,恩礼优渥。辅臣不由军力而锡世爵者,桐城市张文和廷玉而外,文襄一人而已。(李岳瑞评)

于文襄敏中承其衣钵,入调金鼎,初尚矫廉,能以蒙上眷,继则广接外吏,颇有不饬之议。再当时傅文忠、刘文正诸公相继谢事,秉钧轴者,惟公一人,故风气为之一变。其后和相继之,政府之事益坏,皆由公一人作俑,识者讥之。然其才颇敏捷,非人之所能及,其初御制诗文,皆无预定稿本,上朗诵后,公为之起草,而无一字之误。(清朝宗室大臣、史学家昭梿评)

荟萃四库全书,公(于敏中)并董其事,载籍繁博,薄书填委,貮笔执简之士,肩摩踵摄,议璜见识,铅墨粉挐,公为摘抉精致。冰释节解,各就识职。(门生章学诚评)

于敏中以大学士总裁其事,据寻常观察必以为徒拥虚名,机轴出纪、陆二人之手。今观诸札,所有体例之订正,部居之分别,去取之标准,立言之法则,敏中均能发纵示,密授机宜,不徒画诺而已。(历史学家陈垣评)

参考资料

..2025-02-19

于敏中.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2025-02-19

..2025-02-20

于敏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2

清代“双面人”于敏中:在世官声清廉,身后财产惊人.上观新闻.2024-02-03

..2025-02-19

《四库全书》与丽水的两段善缘.丽水史志网.2025-02-19

..2024-02-03

..2024-02-03

..2024-02-03

..2024-02-03

..2025-02-19

..2025-02-19

..2025-02-19

一封奏折道出皇帝心声,近四千人手写抄录 皇皇巨著《四库全书》是怎样诞生的?.京报网.2025-02-19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4》第一集(爱奇艺网视频版/2015年)片尾字幕0小时46分25秒至0小时47分26秒 .爱奇艺.2025-02-19

电视剧《铁将军阿贵》第一集片尾字幕45分22秒至47分58秒左右.优酷.2025-02-19

..2025-02-20

著作推介 | 张晓芝:《于敏中致陆锡熊手札笺证》.微信公众平台.2025-02-19

..2025-02-19

..2025-02-19

一代名臣于敏中为何身败名裂.澎湃新闻.2025-02-19

状元学政于敏中在山东.新浪网.2025-02-19

..2025-02-19

..2025-02-19

..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