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相,又名汪树德,字雨相,1878年9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明光市(今明光市)明光镇,革命家、教育家。
汪雨相出身于商贾家庭,自幼苦读,1899年考中秀才,1902年开始在家乡私塾执教。1904年,对清廷腐败不满的汪雨相,通过滁州市知州熊鞠生推荐,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附设安徽速成师范班学习。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反清活动,并因书法出众成为孙中山的文书。回国后,汪雨相积极从事教育改革,创办了明光公立国民小学和私立明光初级中学,推行新文化教育。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停学从军,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秘书,并参与军事与教育工作。1912年,孙中山宣布民国成立,汪雨相组织安徽旅南京教育会,积极参与教育事业。1913年,汪雨相任《安徽通俗教育报》主计兼编辑,宣传反对军阀与封建文化,提倡新思想。在1914年至1919年间,他在芜湖甲种农校任教,积极支持五四运动,参与反帝集会和游行。
为改善家乡的教育状况,从1919年起,汪雨相先后办起明光公立国民小学、私立明光初级中学。并担任明光学务专员兼首席校董。他在1921年担任滁州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校长,之后还在安徽省教育厅担任督学。1926年,汪雨相在盱眙县任教育局局长。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汪雨相带领一批国民党员集体退出国民党,坚决与反动派决裂。之后,他先后在山东省教育厅、浙江海盐县政府和嘉山县财务委员会任职,但均因政见不合辞职。1933年起,他开始编纂《嘉山县志》,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领家人赴延安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任陕甘宁边区医院文化教员,安塞小学教员及边区政府民政厅秘书长等职,1941年被选为延安参议员(驻会议员)、市政府委员,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退休,定居北京,1963年2月10日病逝于北京医院。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汪雨相出身于三代从商之家,自幼苦读,1899年考中秀才,1902年起在家乡的私塾执教。1904年,由于对清廷腐败统治不满,汪雨相决定不再按科举模式教书,并通过滁州市知州熊鞠生的推荐,回盱眙县备文保送出洋留学。
1905年,汪雨相赴安庆市参加考试,考取了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附设的安徽速成师范班。在留日期间,汪雨相与爱国志士陈天华相识,陈天华发现他书法出众,便将他举荐给孙中山,汪雨相因此成为孙中山的文书,受到孙中山的赞许。同年,汪雨相参与了反抗日本文部省取缔中国留学生的罢课运动,并担任本校纠察队长之一。在四川籍同学李誉龙的介绍下,汪雨相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后在辛亥革命后转为中国国民党员。
回乡任教
1906年,汪雨相毕业。他没有留在日本东京继续从事同盟会工作,而是以“本人心慈,英勇不足”为由回国从事教育工作。这是汪雨相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这一年年底,汪雨相满怀理想和抱负返回家乡,希望通过改革地方教育来振兴家乡。他前往晋见知县梁孝通,陈述日本新式教育的理念,然而由于地方劣绅的挑唆,梁孝通拒绝接见汪雨相,并派人将其哄离县城。至此,汪雨相彻底放弃了对清廷和地方官绅的希望。
此时,明光市地方学者、开明士绅、汪雨相表兄李泽同,邀请汪雨相回明光创办小学。汪雨相婉辞,希望能先补习充实自己后再回家乡共事。李泽同表示愿意资助汪雨相三年的生活和补习费用,汪雨相感激之下,回到明光与李泽同商讨具体事宜。1907年,汪雨相考取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数学物理化学分类科,1909年毕业后,被宿州志成师范聘为教员,虽然在“学部”复试中遇挫,但他仍继续投身教育事业。同年秋天,他前往湖南长沙,任职于楚怡初等工业学校。不久,汪雨相再度受到李泽同的邀请,回到明光襄助地方小学的事务。1911年,汪雨相出任明光缉熙两等小学堂堂长,并再度获得李泽同的资助,赴“学部”复试并获得奖励。
停学从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消息传到明光市后,汪雨相收到故友柏文蔚的来信,邀请他前往浦口区加入国民革命军。柏文蔚当时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急需文职人才。汪雨相闻讯后,立即停学从军,前往浦口担任第一军军长秘书兼教授柏文蔚子女。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市乘专列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以民国纪元。汪雨相很想通过柏文蔚引荐,拜见赏识过自己的孙中山,但孙中山太忙,未能如愿。不久,汪雨相在南京组织安徽旅宁教育会,任评议部长,当选为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议代表。3月初,汪雨相收到安徽都督孙毓筠通过教育司转写给他的信,鼓励他办学从教。汪雨相觉得自己的长处是教育,于是他告诉柏文蔚,想离开军队,重返教育部门,柏文蔚一直予以挽留。几个月后,柏文蔚担任安徽都督,劝汪雨相走从政当官之路,汪雨相以愿在教育上过清贫生活为由婉言谢绝,最终离开军队,继续践行自己教育救国的梦想。
离军从教
1913年,汪雨相担任《安徽通俗教育报》主计兼编辑,宣传反对军阀和封建文化,抨击旧礼教旧道德。1914年至1919年,他在芜湖甲种农校任理化教员,受《新青年》杂志影响,在教学中反对尊孔读经,提倡科学与民主,并参与五四运动的集会和游行。
汪雨相对家乡教育事业十分关心。五四运动期间,明光市的教育仍以传统私塾为主。为改善教育状况,汪雨相,决心兴办学校,开创新文化。在学校选址、兴建校舍、购置教具、延聘校长和教师等方面,汪雨相都事事躬亲。经过两年经营,终于在1919年办起了明光公立国民小学。接着又办起了私立明光初级中学。这是明光教育史上一件推陈出新的大事。汪雨相任明光学务专员兼首席校董。1921年春,汪雨相回到芜湖甲种农校任校长。当年秋,调任滁州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校长兼教员。1923年夏改任省立第十一中学校长,后调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1924,因愤恨马联甲督皖,他被解职,仍回明光市襄理地方教育。
1926年,汪雨相任盱眙县教育局局长。当时,盱眙县贫瘠且文化落后,正值军阀混战,匪患猖獗,社会动荡不安。汪雨相在这种危难时刻接任教育局长,致力于振兴县内教育,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和旧道德。他在任期内积极整理教育资金,主张经济公开,印发教育资金收支实录,反对贪污腐化。这一举动招致贪官污吏的仇视,一些地痞流氓在贪官的授意下闯入教育局,破坏公物并殴打汪雨相。由于这一事件,汪雨相于当年夏赴省城,向安徽省民政厅和教育厅辞职,辞职得到了批准,他推荐了接任者。
1927年,北伐军北上,蒋介石专门在津浦线明光车站停靠,接见汪雨相。汪雨相组织了几百人前往车站欢迎蒋介石,但在蒋介石的讲话中感受到傲慢,令他大失所望。不久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汪雨相随即带领并影响一批中国国民党员集体退出国民党,从此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1929年,汪雨相应朋友之约,任山东省教育厅科员,因政见不合,三个月后辞职返回明光市。1930年,应朋友之约,任海盐县县政府秘书,又因政见不合,一个月便辞职归里。1932年冬,嘉山县建立,区划大部分来自于盱眙县。汪雨相被任命为嘉山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到任后致力于打击土豪劣绅侵吞公产,结果受到当局排挤而去职。从1933年开始,汪雨相致力于安徽省通志馆嘉山县采访员无给职工作,从事嘉山县志的采访和编纂事务。
参加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沿沪宁铁路北进,南京和明光相继面临威胁。汪雨相在10月10日率家眷12人及侄孙和亲友青年28人前往延安市参加抗日。1938年,他们到达延安。汪雨相的长子汪道涵(原名汪导淮)和次子汪导江随后加入新四军,参与前线作战。汪雨相留在陕北地区,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医院文化教员、安塞小学教员、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秘书长等职。1941年,他当选为延安市参议员(驻会议员)和市政府委员。汪雨相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于1948年6月15日被批准入党。
人物去世
后汪雨相因年迈退休,1949年迁北京居住,1963年2月逝世,享年84岁。
人物成就
革命家
汪雨相自幼目睹清末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不满封建王朝政治上的腐败,为求国家民族的出路,经考试取得出国留学资格,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附设安徽师范班。在日本期间,他毅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秘密革命团体同盟会,这是汪先生投身革命的开始。回国后,汪雨相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在辛亥革命时担任柏文蔚的第一军团秘书,随后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任教,支持爱国学生,参与反帝国主义运动。对军阀马联甲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不满促使他辞去省教育厅督学职务,返回故乡明光镇。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汪雨相带领一批中国国民党员集体退出国民党,坚定地加入反蒋阵营。抗日战争爆发时,他认识到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于是带领全家及亲友奔赴延安市,参与抗日工作。但是,以一位六旬老人率领全家及亲友奔赴延安,则是罕见之举。
教育家
汪雨相不仅是一位终生的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在五四运动时期,明光市的教育仍以传统的私塾为主,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汪雨相看到了这一问题,决心推动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明光公立国民小学和私立明光初级中学,这些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明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汪雨相积极参与学校建设,负责选址、校舍建设、教具采购及师资聘请等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的态度推进这些工作,显著改善了明光的教育环境。此外,汪雨相在盱眙县担任教育局局长时,盱眙地瘠民贫,文化不兴,又值军阀混战之际,县内匪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困境和动荡,他致力于振兴教育事业,推行新思想和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旧道德,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青年一代。
捐赠志书
1933年起,汪雨相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省通志馆联系后,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并亲自在县内各地考察,历时数年编写出《嘉山县志》文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汪雨相携带《县志》文稿赴延安市。1959年,他得知家乡计划修订新县志,便将自己保存多年的《嘉山县志》手稿赠予嘉山县人民政府。这是汪先生对家乡的又一重要贡献。
主要作品
汪雨相编有《嘉山县志》稿十八本,二十余万字。
家庭成员
汪雨相和妻子陈相华育有5子1女,依次分别是汪道涵、汪仲钰、汪导江、汪导海、汪导河和汪导洋。其中长子汪道涵是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曾任上海市委书记(第一书记为陈国栋)、市长,海协会第一任会长,开创了海峡两岸对话新纪元。
人物评价
纵观汪雨相一生,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旧知识分子,毕生寻找真理光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摸索前进,历经数十年艰难追求,最终选择共产党,值得大家永远纪念和敬仰。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评)
汪雨相先生由清末的一位秀才,不断追求光明和真理,终于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并进而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敬仰。(《滁州历史文化遗存》评)
参考资料
汪雨相选择共产党的漫长历程.人民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