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1029年

1029年

1029年,己巳年,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包括辽朝太平九年、北宋天圣七年、大理正治三年、兴辽天庆元年、越南天成二年以及日本长元二年。

大事记

1. 大延琳在这一年称帝,建立了兴辽政权。

2. 赵祯天圣七年(1029年)江阴军学刻《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宋庠《国语音》三卷。

3. 同年,浚县发生地震,造成军城陷落形成湖泊,随后迁移至浮丘山顶。

4. 范仲淹因直言进谏而两次被贬,第一次是在天圣七年(1029年)因反对刘娥生日庆典而被贬至河中府。

5. 山丹马场在这一年被西夏占领,后在元朝时期重新设立。

6. 科克,现为爱尔兰第二大城市,于1029年被北欧人占领并在利河边建立贸易中心。

7. 南京府学成立于赵祯天圣七年(1029年)。

8.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代初设武举,恢复了自五代十国停废的武举考试。

逝世

1. 鲁宗道北宋大臣,享年64岁,死后获赠兵部尚书

2. 圣傅培,意大利诗人,因其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而在教区内推行圣母圣诞节,于1029年逝世。

历史记载

汾州兵变

天圣七年(1029)正月,南郊大礼后赏赐全国士兵,而隰州直隶州(今山西汾阳)广勇军所得赏赐的绢帛远远不如其他各军,因而广勇军大哗。他们逮捕了当地的行政官员,并扬言说给予士兵上等绢帛后就释放人质。于是汾州城内处于紧张状态,当地地方官派兵包围了广勇军营房,河东路转运使孙冲恰好到达汾州,他下令解除戒备状态,然后大摆酒宴,诱杀了为首肇事的十六名士兵,士兵情绪渐渐稳下来。兵变之初,当地地方官将广勇军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宋朝廷决定答应叛军的要求,但孙冲认为倘若士兵用叛乱的方式要挟政府,以后便不可收拾了。因而叛乱士兵并未得到所要求的上等绢帛。

大延琳之乱

辽大平九年(1029)六月,辽朝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舍利军详稳大延琳囚禁了东京留守、附马都尉萧孝先南阳公主,杀掉户部使韩绍勋、户部副使王嘉、四捷军都指挥使萧颇得,发动了一场叛乱。大延琳建国号为“兴辽”,改年号为天庆。原来,东辽国之地自从归附辽朝后,没有实行榷酤、盐、曲之法,关市之征也比较宽松。而冯延休、韩绍勋等人相继执政,陆续用河北省地区的法令来约束东辽之地的老百姓,政府专卖盐、酒等,增加关税的征收,引起了东辽地区老百姓的普遍不满。恰恰在此时,燕山地区连年饥荒歉收,户部副使王嘉献计,役使东辽地区老百姓打造船只,强迫东辽地区谙熟水性的人漕运粮食赈济燕山地区。由于水路艰险,船只多覆没海上,东辽地区老百姓更加怨气满腹,准备起来反抗辽朝的统治。而大延琳乘机作乱,他先与其副职王道平商讨抗辽之事,但王道平趁夜逃跑到京城告密。耶律隆绪下令征调各路兵马,进讨大延琳。大延琳发动叛乱后,南北女真族百姓也追随大延琳,加入了反抗辽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行列,高丽(今朝鲜)也向兴辽国进贡。由于辽朝国舅详稳萧匹敌的统治中心靠近东京,萧匹敌首先率领本部兵马占领有利的地形,截断了大延琳的退路。辽朝渤海太保夏行美领兵镇守渤海地区,大延琳本来想争取夏行美加入反辽组织,但夏行美坚决不答应,他杀掉了保州(今丹东市)城内的八百余名渤海籍士兵,大延琳领兵来攻保州,夏行美坚守保州城,因而又断绝了大延琳东去之路,大延琳只好改攻沈州(今辽宁沈阳),但久攻不克,大延琳不得不退守东京城。诸路辽军到达后,迅速包围了东京。同年十月,耶律隆绪任命南京留守萧孝穆都统萧匹敌为副都统、萧蒲奴为都监,征讨渤海国地区。大延琳固守东京,不敢与辽军直接交锋。萧孝穆等人在距离东京五里之处安营扎寨,四面修筑城堡,建起岗楼,将东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大延琳困守东京,外援无法进入,城中也无法出来,东京成为一座孤城。至大平十年(1030)八月,叛将杨详世秘密投降辽朝,趁夜打开东京城南门,辽军蜂拥而入,大延琳被活捉,渤海之乱被平息。十一月,萧孝穆凯旋班师,兴辽国至此灭亡。耶律隆绪任用萧孝穆东京留守以防止渤海人民的反抗斗争。萧孝穆上任后,招抚流民,为政宽简,使东辽国地区逐渐安定下来。

折杖法颁行

从宋初制订折杖法后,折杖的长短宽窄都有具体的规定,但折杖的重量却未作任何限制。因而各地官吏可以任意规定折杖的重量。天圣七年(1029)八月,臣僚们上奏赵祯,要求改变这一情况,于是宋仁宗下诏规定各地所用折杖,其重量不得超过十五两,同时折杖上必须刻有官府的印章,并督促各级官员经常检查折杖是否符合要求。

曹利用被逐

刘娥临朝称制期间,一些宦官和外戚趁机揽权,干预朝政。枢密使曹利用以先朝旧臣自居,对外戚等不屑一顾。凡是内宫刘太后下达旨意,曹利用总是不予满足,因而刘太后左右近臣对他怀恨在心。有些宦官甚至还对刘太后进谗言说:我们虽然得到了太后有恩赐,但屡次被曹利用驳回。刘太后因此怀疑曹利用营私舞弊。恰恰在此时,曹利用的侄子曹讷任赵州(今赵县)兵马都监,赵州老百姓赵崇德到京城告状,指控曹讷贪赃枉法。天圣七年(1029)正月,刘娥命令宦官罗崇勋前往赵州审理此案。罗崇勋对曹利用耿耿于怀,于是陪同龙图阁待制王博文监察御史崔暨在真定府(今正定县)审判曹讷,罗崇勋有意罗织罪名,欲置曹利用于死地,后来由于宰相张士逊和王曾多方援救,曹利用被贬知随州(今随州市)。

鲁宗道卒

刘太后垂帘听政后,经常不把小皇帝赵祯放在眼里,她独揽大权,为所欲为。参知政事鲁宗道总是直言相劝,迫使刘太后让步。当时枢密使曹利用专权,鲁宗道多次在宋仁宗面前给他难堪。许多依靠皇亲国戚爬上高官位置的人都十分惧怕鲁宗道,被时人称为“鱼头参政”。天圣七年(1029)二月去世。

阿遇掠夺麟州

阿遇是西夏观察使,与儿子素来不合,于是他的儿子偷偷带着仆人归顺宋朝,投奔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天圣七年(1029)五月,阿遇率领所属军队大肆掠夺麟州境内的宋朝民户。宋朝麟州地方官强烈要求阿遇归还所掠夺的宋朝民户,后来双方商定:宋方交出他的儿子,阿遇将所夺民户归还宋朝。宋朝地方官鉴于阿遇掠夺不巳,被迫释放了阿遇之子,但阿遇竟然违背双方协议,拒不交出被掠夺的宋朝民户。麟州地方政府派遣骁将张岊出使西夏,索还民户。张岊义正辞严,阿遇无言以对,其后阿遇宴请张岊,席间阿遇用佩刀挑起一块羊肉递给张岊,张岊毫不畏惧,用嘴咬住了阿遇刀上的羊肉,这一下镇服了阿遇,迫使阿遇释放了所掠夺的宋朝民户。

王曾罢相

刘娥垂帘听政后,一些阿谀奉承的官僚纷纷为刘太后上尊号,刘太后也乐意接受这一桂冠。这些官僚准备在天安殿举行上尊号的仪式,但宰相王曾坚决反对。其后到长宁节给刘太后祝寿时,王曾又将祝寿仪式安排在别的大殿,来能使刘太后满意,加之刘太后的左右近臣、贵戚请谒不止,王曾又尽力阻止,由此触怒了刘太后。恰恰在此时,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三千余间大殿被焚毁一空。王曾兼任玉清昭应宫使,刘太后借口他治宫不严,导致火灾,于天圣七年(1029)六月被罢相,出知兖州(今山东兖州)。

参考资料

宋代武举制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10-25

“鱼头参政”鲁宗道.搜狐网.2024-10-25

北宋著名谏臣鲁宗道生平简介 世称“鱼头参政”.趣历史网.2024-10-25

宋代宰相王曾:把皇帝太后全得罪了 死后还获文人最高谥号.凤凰网.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