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作为古代陆上战斗的重要装备,起源于夏朝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基本构造包括独轴两轮车体和驾马动力系统,配备御者、射手及戎右三人,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战车在战场上灵活穿梭,结合远程射击与近身格斗。然而,随着战争形态演变,战车逐渐让位于骑兵与步兵,淡出历史舞台。
基本解释
兵车 bīng 车姓
(1) [chariot]∶古代作战用的车辆。
(2) [military train]∶指运送军队的列车。
详细解释
(1).战车。《左传·襄公十年》:“ 子产 闻盗,为门者,庀羣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汉书·衡山王刘赐传》:“ 爽 闻,即使所善 白嬴 之 长安 上书,言 衡山王 与子谋逆,言 孝 作兵车锻矢。”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小人所腓》:“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
(2).泛指军用车。 巴金 《发的故事·窗下》:“一入了夜,一切都似乎进了睡乡。只偶尔有一辆载重的兵车隆隆地驶过。”
(3).借指兵威,武力。《论语·宪问》:“ 齐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 之力也。”
基本构造
车体:一般为独轴(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
动力:驾四匹马或两匹马,以提供动力。
人员配置:车上有甲士三人,分别负责不同任务。
人员配置及职责
御者:位于中间,负责驾车,是战车的驾驶员。
射手(射或多射):位于左侧,负责远距离射击,使用弓或弩等远程兵器。
戎右:位于右侧,负责近距离的短兵格斗,使用戈、戟等长柄兵器或青铜剑等短兵器。
作战方式
战车在战场上通过御者的驾驶,灵活穿梭于敌我之间。射手在远距离对敌人进行射击,削弱敌方战斗力;戎右则在战车接近敌人时,使用长柄兵器进行勾击或啄击,或进行贴身战斗。三人配合默契,以达到最大的战斗力。
发展历史
起源:战车最早在夏朝晚期出现,并在商代得到发展。
盛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说法。
衰落: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场环境的复杂化,战车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和步兵的发展,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著名战车类型
春秋战车:中国古代最早的正式战车,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攻城车:用于攻城的重要战车,如诸葛亮攻击宝鸡市时使用的冲车。
参考资料
兵车的意思解释.三人文库.2024-09-07
兵车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沪江.2024-09-07
上古战车,一辆兵车实际配备多少人?.中华网.2024-09-07
中国古代兵车.豆丁网.2024-09-07
春秋打仗用的战车是什么,为什么后世改用骑兵.网易.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