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水,是历史上对北汝河的书面称谓。汝水的名字在《诗经·汝坟》、李白的《别内赴征三首》、孟浩然的《行至汝坟寄卢徵君》中均有出现。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历史上的汝水,是一条流域面积广大的河流。它发源于河南伏牛山脉嵩县境内,一路东流,经今河南嵩县、汝阳县、汝州市、灵宝市、郏县、襄城县、漯河市、西平、遂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到安徽省阜南县西南入淮河,全长672.5千米,仅次于颍河,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水经注》中提到“汝水出河南汝州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
简介
①古水名,临汝县,因临水与汝水汇聚成抚河而得名,即江西省抚州市市(现抚州大部为古临川)。抚河是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广昌县驿前乡的血木岭,全长312公里,流域面积1.5811万平方公里。一般称主支盱江为上游,其间自南城至抚州有疏山寺、廖坊两处火成岩坝段,以下为逐步开展的平原或丘陵;抚州以下为下游,两岸为冲积台地,田畴广阔。过柴埠口,抚河进入赣抚平原。至箭江口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主流,经梁家渡下泄,由青岚湖入鄱阳湖。
②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区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会涤水(今沙河);此下即今汝河及新蔡县以下的洪河。元至正间于城截断南流,上游遂改道东出今沙河入颍河,称北汝,下游改以汝水为源,名南汝。明嘉靖末汝水又改道东出(注澺水称为洪河),南汝遂改以水为源,如今势。
改道
历史上明确记载的有三次改道:即元代至正年间自郾城截汝水入河,形成南北汝河;明朝嘉靖年间截南汝水支流潕水入水(今洪河),形成汝河和洪河水系,但仍有自西平县方向来的柳堰河在上蔡西南入汝河;清代乾隆,西平县方向诸水淤塞断流,经泌阳县、遂平县来的水(今沙河)成为汝河源头,形成宿鸭湖修建前的汝河河道状况,汝南县以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县以下的洪河。解放后,由于宿鸭湖水库建设和多次对汝河截弯取直,南汝河尤其是汝南县城附近与《水经注》所载汝河出入较大。
文献记载
汝水不仅在《水经注》中有记载,还在《元和郡县志》中有所提及。《元和郡县志》记载汝水流经襄城县县南一里,县理废汝州城,即古襄城,楚灵所筑。东汉冯异曾据此地,降世祖。《庄子》中也提到:“黄帝游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而问道焉。”这些文献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汝水及其流经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汝水文化丨汝水溯源.江西省温圳监狱.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