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灌区(Ancient irrigation 面积 in Ningxia),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代引黄灌区,创始于西汉,其涉及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五个地市的十八个县市区。是中原地区四大古老灌区之一,中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宁夏古灌区地处于黄河上游前套,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灌区以青铜峡市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宁夏平原。早期的引黄灌区集中在银川平原南部。此后历朝历代修浚旧渠、开挖新渠,灌区范围逐渐扩大。至7世纪的盛唐时期,宁夏引黄干渠已有13条,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自流灌溉体系已初步形成。11世纪,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溉在西夏统治期间,工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更为完备,灌溉面积扩大到160万亩。元明清时期宁夏平原干支渠道数量继续增加。至19世纪末,宁夏引黄灌溉干渠有20多条,全长1500多公里,自流灌溉面积达210万亩。1968年建成的青铜峡水库和2004年竣工的沙坡头水利枢纽,使宁夏引黄灌溉工程原有的无坝引水,全部被有坝引水工程取代。

截至2024年3月,宁夏古灌区范围达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982万亩。沿黄河两岸地形呈“J”型带状分布,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工程体系包括引黄灌溉渠系、排水沟系、闸坝等控制工程9265座。2017年宁夏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3年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萌芽

宁夏古灌区作为中原地区最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朝。由于那时战争频发,时代背景纷繁复杂,需要开渠引水,为军事和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五原郡”,设立北地郡。四年后,“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将部分移民安置在所辖四十四县之一的富平县(今吴忠市金积镇附近)等地,实施军民屯垦,拉开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开渠引黄灌溉的序幕。

随着秦帝国的逐渐灭亡,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们接受匈奴的强大势力,引黄灌区又恢复了原始自然的经济状态。刘彻登基之时,攻打匈奴的首要目的就是收复河南地,这一举措直接对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大规模开发起到正向作用。东汉刘秀建武二十一年(45年)之后,匈奴北迁,边郡逐渐稳定,宁夏引黄古灌区重新恢复运转,也是在这一时期,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水利开发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激河工程,主要是利用船只装满石块,运输到河中间,将石块沉入水中,形成潜水坝,从而抬高渠口水位,最终实现增大入渠水量的目的。这项技术需要充足的水文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技巧,也进一步表明东汉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技术已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峰。古代宁夏引黄古灌区无坝引水的主要渠道大多均利用这种方式引水,故民间称为“引水坝”,最终演变名为“迎水坝”。

发展

永和六年(141年),东汉政府将北地郡治迁往冯翔(今陕西高陵),安定郡治迁往扶风县(今陕西兴平),这导致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农民们返回关中,使宁夏水利事业又一次跌入低谷。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刁雍被任命为薄骨律镇将。他知悉水利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考虑到宁夏平原干旱少雨,早年淤积的渠道无法满足灌溉的需要,因此他认为发展农业、振兴农业的首要前提就是兴修水利工程,便开始了考察黄河水文与地质条件等工作。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刁雍上疏奏请设立粮仓,以储备盈余之粮。同处于河套平原地区的沃野镇却由于缺乏灌溉网络的建设,导致军粮供应不足,形势严峻。太武帝下令向沃野镇运粮五十万斛,在运输方式上,刁雍又撰写了另一份“报告书”,这份水运计划,标志着黄河上游水运历史的开创,它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黄河上游开发航道水运的首份文字记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唐朝国力昌盛,社会繁荣,对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在中央工部尚书下设有水部与都水监,李隆基天宝十一年(752年)改水部为司水,掌管全国水利治理事业,包括开渠引水、筑堰建坝、堵塞决口、灌溉农田等。唐代初年,李世民李世民亲赴灵州进行视察,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并下令在灵州地区设立屯田管理机构,积极开办屯田事业,从而有力推动了唐代水利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李亨时,郭子仪在宁夏平原黄河西岸主持开凿丰宁军御史渠,成功灌溉田亩两千多倾。至李纯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听担任灵州大都督,率军疏浚荒废已久的光禄渠。随后,李恒长庆四年(824年),朝廷下令开凿灵州特进渠,并沿渠开辟了六百多倾新屯田。唐朝宁夏引黄古灌区有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

北宋前期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度为西夏政权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市灵武市一带有唐徕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西夏时期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范围北至平罗县境内,南至中宁县黄河南岸。西夏时期宁夏灌区的总面积已达到一万多顷,体现出当时农业灌溉的繁荣景象。1032年至1048年还曾修建长三百里的李王渠遗址,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

元代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曾修复宁夏灌区。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派遣副河渠使郭守敬随中书左丞张文谦“行省西夏”,督责地方官员率民众限期“兴复滨河诸渠”,共修复疏浚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支渠68条,使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宁夏平原灌溉农业重现生机。

成熟

明朝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成为边防重地。朱元璋对农田水利非常重视,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修筑众多堤坝和渠道,推动宁夏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屯田,修复元末战乱毁坏的灌溉渠道,进一步加快了水利建设步伐。在洪武三年(1370年),由将领宁正领导,宁夏军民就共同致力于水利设施的整修。对宁夏多条旧渠进行修复,主要是针对汉渠、唐渠等大小支渠,并通过引入黄河水进行农田灌溉,开垦数万顷农田。这一举措使得宁夏回族自治区迅速从红巾军起义的困境中恢复过来,有效地解决了军队和百姓的粮食问题。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指示工部负责水利建设的官员对全国各地的湖泊、沟渠、水堰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整修,以应对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朝廷还派遣使臣前往各地,监督水利工程的实施情况,确保各项工程能够如期完成。此外,宁夏镇特别设立屯田都司,负责统筹管理修渠、屯田、征收赋税等事务,以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税收的稳定。明宣德五年(143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加强对水利事务的监管工作,特设河渠提举司,设提举一名、吏目一名、司吏四名及典吏八名。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专注于水利事务,并同时负责屯田工作。正统四年(1439年),宁夏巡抚都御史史金濂巡查时发现,鸣沙州的七星、汉伯、生石灰三渠因年久失修而导致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为恢复渠道的灌溉功能,他组织人员进行疏浚,共灌溉两岸荒废农田十三万亩。明朝时期除修复、疏浚旧渠外,还在宁夏河套平原上开凿了一些新渠,大部分在卫宁灌区。其中中宁县有十二条,包括蜘蛛渠(即今美利渠)长五十八里,灌溉农田三万亩;石空渠长七十三里,灌溉农田近两万亩;白渠长四十二里,灌溉农田近两万亩;枣园渠长三十五里,灌溉农田近一万亩;中渠长三十六里,灌溉农田一万多亩;羚羊角渠长四十八里,灌溉农田近一万亩;七星渠长四十三里,灌溉农田两万多亩;贴渠长四十八里,灌溉农田两万多亩;羚羊店渠长四十五里,灌溉农田两万多亩;夹河渠长二十七里,灌溉农田近两万亩;柳青渠长三十五里,灌溉农田两万多亩;胜水渠长八十五里,灌溉农田一万多亩。西路广武营还有一条生石灰渠,长六十里,灌溉农田一万亩。以上十三条渠均在今卫宁灌区,共计灌溉农田面积约近二十三万亩。明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屯田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至朱祁镇统治时期,各卫所所储存的粮食储备极为丰富,呈现出“一方之赋,尽出于屯,屯田之利,藉以水利”的富饶景象。至万历四年(1576年),经过六年施工的唐徕渠石制闸坝顺利竣工。随后的一年,汉渠的石制闸坝也建设完成。这些工程的完成,均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代时期,宁夏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相当成熟。清朝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宁夏的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水利技术,引进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行“地丁合一”制度,将“开渠辟垦”定为“务农之本”,奖励开垦,大兴水利。在不断修复旧渠、古渠的同时,还修筑了新的水利工程,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宁夏巡抚黄图安疏浚唐徕渠和汉延渠康熙帝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王全臣任宁夏水利同知。他将清代宁夏回族自治区道管竭忠开创的贺兰渠进行了扩建和延伸,直至宋澄堡,总长度达到三十五公里。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又调集一万多名民工,于陈俊堡附近的马关嵯新辟渠口,此渠上口宽度为八丈,深度达五尺,此工程命名为“大清渠”,分别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四年(1739年)及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利用,为宁夏地区的水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农田灌溉带来便利。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惠农区与昌润两大水渠工程正式启动建设,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竣工。乾隆三年(1738年)大地震对惠农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应对这一灾害,渠道渠梢延长到通润桥(今宁夏黄渠桥),延长距离超过五公里。乾隆九年(1744年),为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又将渠线下延十五公里至市口堡(今石嘴山市惠农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水渠再次调整,改道于汉坝堡刚家嘴,并一直延伸至平罗县尾闸堡汇入黄河,全长达一百三十一公里。

持续

中华民国时期,宁夏灌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和青铜峡市上游的中卫市、中宁区。据19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条,干渠总长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万八千顷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渠,开发新渠,灌区规模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分别对旧渠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裁并扶农、太平、昌滂等旧渠,新开第一、二农场渠,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等干支渠。其中还包括,于1958年开始兴建青铜峡水库,1960年在黄河干流上修筑起一座长697米、高42.7米的拦河大坝,同时建成了装机30.5万千瓦的中原地区第一座闸墩式水电站。自20世纪7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建成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红寺堡区扬水工程以及固海扬水扩灌工程等,将黄河水抬升数百米,开发灌溉面积近300万亩。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重点对渠道进行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1990年后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砌护渠道、改造建筑物、建设信息化,灌排系统日益完善,供水保证率大幅提高。

2004年,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其兼具灌溉、发电功能。截至2017年6月,宁夏古灌区共有干渠17条,长1292公里,控制灌溉面积543万亩。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成为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主干道上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1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率先在沿黄九省区开展用水权改革,出台“四水四定”管控指标方案,从区域、行业、产业等方面对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用途管控,并按定额对生产用水确权到户。推动用水方式向集约型、高效型、生态型转变。截至2023年底,宁夏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1万亩,农业灌溉用水占比由2012年的87.5%下降到2023年的80.8%。自流灌区大型水闸、扬水工程主要泵站均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干渠直开口在线计量率达到52%,逐步迈向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和灌区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化灌区。

2023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七批中原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选址布局

地理环境

宁夏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的下河沿—石嘴山市两水文站之间,海拨高程在1090至1230米之间。灌区以青铜峡市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宁夏平原。黄河纵贯宁夏回族自治区397公里,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且河面稍低于地面,由于宁夏古灌区所在的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

地形

贺兰山拔地而起,与平原高差达千余米,形成天然屏障。黄河流入,形成宁夏平原。

地貌

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沟渠纵横。灌区地势自南向北渐趋平缓。

土壤

介于沙土与黏土之间的灌淤土,是黄河冲积与贺兰山山洪交错淤积发展而成,深积物厚,熟化程度较高,矿质营养丰富。

气候

宁夏古灌区所在区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较高,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无霜期和生长期能满足多种作物生长需要。昼夜温差较大,一般为12℃至15℃,更宜于果类生长。

水文

年降雨量为200毫米左右,蒸发量1200至1500毫米。

水系

黄河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平原,地势开阔,水流平缓,河面低于地面1至3米,属于暗河,无决口之患,有灌溉之利,且引水方便,河槽稳定。

整体布局

宁夏古灌区沿黄河两岸地形呈“J”型带状分布,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宁夏古灌区涉及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五个地市的十八个县市区,总长2454公里(其中历史过百年的古渠14条,总长1200多公里,灌溉面积540多万亩)。截至2024年3月,宁夏古灌区范围达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982万亩。

工程结构

早期的引黄灌区集中在宁夏平原南部。此后历朝历代修浚旧渠、开挖新渠,灌区范围逐渐扩大。至7世纪的盛唐时期,宁夏引黄干渠已有13条,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自流灌溉体系已初步形成。11世纪,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溉在西夏统治期间,工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更为完备,灌溉面积扩大到160万亩。元明清时期宁夏平原干支渠道数量继续增加。至19世纪末,宁夏引黄灌溉干渠有20多条,全长1500多公里,自流灌溉面积达210万亩。

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体系包括引黄灌溉渠系、排水沟系、闸坝等控制工程,如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东干渠、西干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七星渠、美利渠、羚羊角渠、唐正闸、青铜峡水库沙坡头区水利枢纽等。古代引黄灌溉主要采用无坝引水。渠首用长达数公里的抛石导流堤劈河引水,称作“引水湃”,湃上设有溢流坝,保障渠口防洪安全。截至2020年2月,宁夏古灌区引水能力合计750立方米每秒,各类控制工程9265座。

重点工程

唐正闸

唐正闸,位于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是唐徕渠的进水闸,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由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该闸最初是木质闸堰,到了明代改为石质闸,明清时期多次改造、加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多次改建翻修。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唐正闸是灌溉工程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正闸旁,有一座六角亭,亭内有一通清代雍正年间的石碑。《修唐徕渠碑记》的作者通智,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主持修浚了惠农渠、昌润渠,对唐徕、汉延、大清三渠进行了整修,恢复了12条西夏时期留下的灌溉系统,更新了闸堰,其中,渠首闸坝一直使用到了明代中叶。由明代的汪文辉改木质闸为石质闸,其过水能力可以超过100立方米每秒,能够满足引黄灌区生产、生活之需。

青铜峡水利枢纽

青铜峡水利枢纽是中原地区黄河上第一座河床闸墩式水电站,也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工程于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67年12月投产发电,由河床闸墩式电站、混凝土重力坝、溢流坝、河西和河东渠首电站等组成,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市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有坝引水的典范工程,它建成后,把青铜峡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原来在峡口引水的各大干渠,一下子由无坝引水变成了有坝引水。而原来由黄河直接引水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改由从青铜峡库区引水。

沙坡头水利枢纽

沙坡头水利枢纽在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被列为新开工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于2004年竣工。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将建成发挥效益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此项工程控制灌溉面积5.85万hm2,水库总库容2600万m2,总装机12.04万kW,建设总工期45个月,工程总投资11.97亿元。枢纽主要由河床电站、泄洪闸、渠首电站和副坝等组成。工程建成后,宁夏卫宁灌区将由无坝引水变为有坝引水,提高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减少引用黄河水量5.0亿m2,减少净耗水量1.6亿m2,为灌区节水改造和计划用水创造必要的条件,还可发展灌溉面积约1.4万hm2。同时沙坡头区电站还可为宁夏电网提供电力,年发电量6亿kW·h。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灌区特点

宁夏古灌区具有独特的水工和灌溉技术。宁夏水利沿袭两千多年,其原因除有黄河的方便引水条件外,还由于创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和完整的水利技术。在引水工程中采用无坝取水,多用分劈河面约四分之一的叠石长(坝)导河水入渠。闸前渠道也很长,临河一侧建有泄水堰闸。支渠以下渠口多为分水涵洞或闸门,称作陡口。不同高程的渠道相交多建木渡槽,称为飞槽。横穿渠道的泄洪和退水涵洞称作阴洞、暗洞或沟洞。渠道疏浚时,常使用埽工封堵渠口,即今之草土围堰。工程岁修时,采用埋入渠底的底石作为渠道清淤的标准。用木制水则测水位。入冬后,以埽堵塞渠口,称“卷埽”。来年清明节征夫岁修清淤,立夏则撤埽“开水”。开水后,先关闭上游支渠斗口逼水至“梢”(渠尾),名“封水”。上游各斗口仅留一二分水,名“俵水”。水至梢后,就自下而上逐次开渠浇灌,灌足后再逼水至梢,重新进行一轮封、俵、灌。大致立夏到夏至头轮水浇夏田,二轮水立秋寒露浇秋田,三轮水自立冬至小雪为冬灌,用以提高土壤墒情,预备来年春耕。夏秋两作能及时浇三四次就可以丰收,如农田起碱时,有时于春秋开水洗碱,或三四年中种稻一次洗碱。

宁夏古灌区在历史上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其中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控水闸堰、明代的石闸水则、清代的封表轮灌、渠底准石、插杠挡闸等技术沿用至今。

功能价值

经济价值

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古灌区粮食产量296.1万吨,占整个宁夏的五分之四。2020年2月,宁夏灌区已是中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3月,宁夏古灌区养育着近530万人口,涉及5个地市,18个县市区的1450多个村庄。汉、回、满、蒙古等30多个民族在此安居乐业。灌区的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此外,枸杞、葡萄也成为宁夏平原的特色产品。截至2024年6月,宁夏古灌区所在的沿黄地区集中了宁夏66%的人口、80%的城镇,创造了85%的经济总量、94%的财政收入,生产了74%的粮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生态环境价值

除了灌溉农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之外,引黄灌溉还有一定的环境生态效益。宁夏平原气候干旱,引黄灌溉改善了灌区水资源条件,优化了生态环境,在沙漠高原之间塑造了一片绿洲与灌区农业景观,是水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宁夏引黄灌区承载了河套平原的绿洲生态环境。

旅游价值

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标志着宁夏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并成为与四川都江堰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并驾齐驱的中国四大古灌区之一。为宁夏发展全域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2000多年以来,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七星渠等秦汉至明清开凿的14条千年古渠记录着宁夏水利沧海桑田的历史。2018年,有提案建议以青铜峡镇古老灌区水利枢纽为中心的景区开发建设,为宁夏打造一个五A级景区。青铜峡镇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水利枢纽中心,是黄河干流渠首最为集中的地方,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价值。2024年5月,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被正式授牌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文化价值

宁夏回族自治区古灌区在长期的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和灌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水利遗产及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200余首诗赋、30余篇碑记等都是宁夏古灌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宁夏古灌区在引黄古渠系开发建设过程中,还涌现出不少留名史册的治水人物,如郭璜刁雍郭守敬、汪文辉、张九德、通智、钮廷彩等。

主要影响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中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宁夏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在交通、军事、地缘政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前套,开渠引水得天独厚,灌溉农田十分便利,宁夏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滋养了周边地区的生态与文化,也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宁夏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

宁夏引黄古灌区排渠系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保障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宁夏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发与保护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后,针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承前启后,当地先是规划建设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和展示中心,后又从自治区层面进行立法保护,于2020年7月审议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引黄古灌区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实行引黄古灌区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和引黄古灌区遗产保护名录制度,禁止在古灌溉工程及其伴生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进行相关违规行为。

在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100年的14条古渠中,以唐徕渠改造的为例,它的渠道控水闸经历了木闸堰、水泥浆砌石闸堰、钢筋混凝土闸堰的演进;闸门控水方式也经历了人工插木杠挡闸、人工启闭木闸、自动远程控制闸门再到测控一体化闸门的变化历程。截至2023年4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各支渠上的许多老式闸门都换成了现代化的智能闸门,整个灌溉渠系配水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灌区的灌溉工程已经全部被有坝引水工程取代,渠道工程全部采用闸门节制,经过系统改造,进一步扩展了灌溉范围、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宁夏引黄古灌区—流淌千年的塞上明珠.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2024-09-05

入选 “4+3”,骄傲!.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奋进新时代 谱写新华章 | 千年灌区的创新与传承.黔西南州纪委监委.2024-09-06

Three Chinese irrigation structures added to international heritage list.人民网.2024-09-05

零的突破!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古渠流润贯史今,塞北江南旧有名.百家号.2024-09-05

宁夏得益于一河两山之护佑,地处西北,却又胜似江南.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水利工程 | 穿越千年的水文化史——宁夏古灌区.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宁夏引黄古灌区的“蝶变”之路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网易.2024-09-05

千年灌渠 古渠流润 千年一脉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4-09-05

【最新!宁夏引黄灌区....新浪微博.2024-09-05

流润千秋、惠泽至今的宁夏古灌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2024-09-05

古渠流润贯史今,塞北江南旧有名.新华网.2024-09-05

宁夏古灌区.遂宁市水务局.2024-09-05

千年古渠:渠灌千秋,惠泽至今.宁夏新闻网.2024-09-05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宁夏古灌区.定南县人民政府.2024-09-05

媒体看吴忠 | 天下黄河富宁夏​——记宁夏引黄古灌区.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宁夏引黄古灌区简介—共同了解古灌区的前世今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2024-09-05

新华社 | 古渠流润贯史今,塞北江南旧有名.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中国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名单#.新浪微博.2024-09-05

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为何?.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0

走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打卡二十一景之千年灌渠.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5

千年古渠: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澎湃新闻.2024-09-10

古渠流润贯史今,塞北江南旧有名.百家号.2024-09-10

流润千秋、惠泽至今的宁夏古灌区.澎湃新闻.2024-09-10

加强灌溉古渠保护 建设和谐生态灌区——宁夏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我区灌溉古渠保护和利用情况开展调研.今日头条.2024-09-10

打造风景名胜区 让黄河古灌区熠熠生辉.中国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2024-09-10

这里,为何能升级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百家号.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