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辖区,地处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利通区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中宁县接壤。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20.36万人,有汉、回、东乡区、保安等14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60%以上。辖2镇3乡1街道64个行政村8个社区,政府办公室驻金水西街008号。

红寺堡地区地形平坦、出露地层岩性单一,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红寺堡区境内有煤炭、白云岩碳酸钙石膏石英砂陶土等矿产资源。其主要景点有罗山、青云湖、宁夏移民博物馆等。夏、商、周时期,红寺堡为羌、戎等游牧民族生息之地,建制不详。秦统一中国以后,属北地郡管辖。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增设七卫后,红寺堡为灵州千户所属城。清代,红寺堡为宁夏府灵州辖地。1949年后,红寺堡东南大部分区域属同心县辖地,西北分属中宁县利通区灵武市、盐池等县(市区)。1998年,红寺堡进行开发建设,2009年,被设立为吴忠市辖区。2019年,红寺堡区获得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2023年,红寺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太阳山开发区)108.96亿元,增长1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4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43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69 亿元,增长7.0%。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754 元,比上年增长6.9%。

名称

很多年前,红寺堡的土地上就有上古先民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境内的铁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红寺堡古城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隋朝时这里有一座名为“弘佛寺”的寺庙,“弘佛寺”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被称为“红寺”。到了明代,人们在此筑堡守卫,于是得名“红寺堡”。

历史沿革

古代建制 

夏、商、周时期,红寺堡是羌、戎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地。战国时期,红寺堡归属于义渠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蒙恬率兵秦攻匈奴之战,收复了包括红寺堡在内的灵洲和河套平原地区,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这些地区沿河筑城,其中在吴忠市设置了富平县、神泉障、浑怀障等地,而红寺堡则隶属于北地郡管辖。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灵洲设立薄骨律镇,红寺堡成为其辖地。隋朝时,红寺堡又归属于鸣沙县。唐朝初期,红寺堡隶属于灵武郡鸣沙县,并在贞观年间成为回纥汗国铁勒等部落归附唐朝后的安置地之一,特别是铁勒浑部落所居的东皋兰州就设在这里。

宋夏时期,红寺堡地区成为了宋夏双方交战的重要战场。在西夏时期,这里属于韦州静塞军的管辖范围,后来改名为祥佑君。元朝时,红寺堡隶属于甘肃行省宁夏府路鸣沙路。明朝初期,它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随着七卫的增设,红寺堡成为了灵州千户所管辖的一座城池。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红寺堡开始筑建,并设有15座烽火台,同时设置了操守守卫。

清代初期,红寺堡地区隶属于宁夏府灵州。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平远县设立后,红寺堡又成为了平远县的管辖范围。民国时期,红寺堡地区则分属于镇戎、金积、中宁县、利通、灵武市、盐池等多个县。

近现代变迁

1945年以后,马鸿逵把银南地区的9个县合并成了银南专区,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这个专区里,红寺堡地区先后归属于镇戎、金积、中宁等县。1949年以后,红寺堡的东南大部分地方归同心县管,而西北部分则分给了中宁、利通区、灵武、盐池等县(市区)。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在鲁家窑地区建了一个炮兵靶场,占地83万多亩,都是由84555部队来管理的。但是后来,因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搞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经过各方的商量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批准,兰州军区在红寺堡的军事用地就全部交给了当地政府,用来开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1950年之后,新庄集乡为同心县7个区的第三区驻地,辖吴家堡、新庄集、徐冰水、马断头、耍艺山等5个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新庄集乡被组建为7个人民公社之一的金铜人民公社。区、乡均撤销,公社下辖管理区。1961年9月,金铜公社更名为新庄集公社。1992年8月,新庄集乡为同心县6镇11乡中的一乡。

1998年, 经自治区党委第35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管委会,行使县级党委、政府的职能,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同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规定,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红寺堡管理委员会(正县级)。同年12月31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有关的通知》,文件指出,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为县级单位,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和社会事业局4个科级局。1999年,新庄集乡由同心县划入红寺堡开发区。

2001年8月,红寺堡民政局向自治区民政厅上报了《关于红寺堡开发区行政区域划界问题的报告》,报告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将同心县新庄集乡(970平方公里)、韦州镇(1009平方公里)、纪家乡北三村(即石炭沟312平方公里)、中宁东部(174平方公里),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的区域(包括罗山自然保护区)划归红寺堡开发区管理。200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批准成立了红寺堡开发区红寺堡镇、沙泉乡、买河乡、大河乡、白墩乡。同年12月2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红寺堡开发区设立红寺堡镇、沙泉乡、买河乡、大河乡、白墩乡予以批复。

2002年1月,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文件精神,红寺堡开发区成立工委职能部门6个,管委会职能部门14个。形成了红寺堡、大河、沙泉、买河、白墩、新庄集、红崖和石炭沟共8个乡(镇)79个行政村的行政管辖规模,同心县韦州镇北四村(面积352平方千米)成建制划归红寺堡开发区。同年6月10日,同心县新庄集乡成建制划归红寺堡开发区管理。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红寺堡开发区区域界限的批复》,同意民政厅提出的意见,划定红寺堡区域界限为:红寺堡东、南与同心县接壤,红同线长194公里;西与中宁县相接,红宁线长89公里;北与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毗邻,与青铜峡市保持原同心县与青铜峡市的界点(无界线),与利通区保持原同心县与利通区的界线,界线长35.4公里,与灵武市界线长14.4公里。红寺堡开发区区域界线总长度为322.8公里,总面积1774.5平方公里。同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心县石炭沟开发区成建制划归红寺堡开发区的批复》,将同心县石炭沟开发区成建制划归红寺堡开发区。同年,将新庄集乡划归红寺堡开发区,形成了6乡1镇1个乡级开发区的行政区划建制。红寺堡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与同心县人民政府签订接管协议,同心县石炭沟开发区(纪家乡北四村)面积为339平方千米,正式成建制划归红寺堡开发区,同时将土坡煤矿一并划入开发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作为吴忠市管辖的县(市、区)之一,并明确工委、管委会继续行使县级职能。

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调整红寺堡开发区与青铜峡市利通区中宁县行政区划的决定》,将青铜峡市内石中高速公路滚泉段以南,闷家庙子三角地带整片64.78平方千米,利通区长椽子沟。古木岭,巴泉沟17.32平方千米,中宁县的土窑子、头道沟、三道沟、营盘井一带约39.02平方千米,共计121.12平方千米划归红寺堡开发区管辖,由此,红寺堡开发区行政区域面积扩大到1895.62平方千米。

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三次调整红寺堡开发区行政区划,同意以盐兴公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5千米处的山脊线为界,将同心县韦州镇巴庄村北部27平方千米的区域划归红寺堡开发区管辖;同意将盐池县惠安堡镇的小泉、乱山子、牛记圈、林小庄4个自然村共计114户382人,约76.5平方千米的区域划归红寺堡开发区管辖,两处区域共计103.5平方千米,至此,红寺堡开发区行政区划面积达1999.12平方千米。

2005年,红寺堡开发区83个行政村合并为42个行政村。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红寺堡扶贫开发区发展思路及管理体制的意见》,对红寺堡开发区工委、管委会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工委原来的6个机构、管委会的14个机构综合设置为15个,合署办公机构3个,挂牌机构15个。12月,自治区编办批准增设科级事业机构11个。

2007年,红寺堡开发区对行政村做了大范围调整,形成了2乡2镇,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建制。次年9月,红寺堡开发区对新接管的彭阳县隆德县等7移民点进行了命名,行政村增加至47个。2009年,国务院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的请示》,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以吴忠市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行政区域为红寺堡区行政区域,红寺堡区人民政府驻红寺堡镇。红寺堡区举行了设立暨红寺堡开发区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此时,红寺堡总面积达到1999.12平方公里,辖2镇2乡47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

2010年,宁夏再次调整红寺堡区与相邻县区的行政区划,将同心县韦州镇巴庄、塘坊梁两村及甘沟村部分地域(韦州河东岸)划归吴忠市红寺堡区管辖;将盐池县惠安堡镇211高速公路-211国道以西地域划归吴忠市红寺堡区管辖(其中惠安堡镇镇区部分以盐湖东南边沿划分,以保持惠安堡镇政府驻地的完整);将利通区南部,自滚泉起沿滚泉——孙家滩公路向东、经芨芨沟、大白驿子沟至利通区—灵武市界线一线以南地域划归红寺堡区管辖,同时,将灵武市白土岗乡南部,自灵武市—利通区界线附近,向正东方向至211高速公路一线以南,包括白塔水村南部地域划归红寺堡区管辖。至此,红寺堡行政区域总面积达到了2767平方公里。2011年11月,自治区批复设立新民街道办事处,与红寺堡镇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将太阳山镇西部地域(柳泉、沙泉、甜水河等11村)划出,设立柳泉乡,驻柳泉村,太阳山镇辖买河、周新、巴庄等9村;将南川乡更名为新庄集乡。

2019年11月,红寺堡区获得“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2020年3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消息表示,批准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8月,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同年9月,红寺堡区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2024年,红寺堡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寺堡地处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区域面积2767平方千米,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千米,南距固原市220千米,西距甘肃省兰州市360千米。

地形地貌

红寺堡区主要由罗山古洪积扇、红寺堡洪积冲击平原和黄河河谷平原构成,地形平坦,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1/50-1/150。红寺堡区地处三山之间,东部大罗山(主峰海拔2625m) , 南侧烟筒山(主峰海拔1715m),北侧为牛首山(主峰海拔1775m),属鄂尔多斯市台地西南缘的缓坡丘陵地貌,区内沟谷发育良好,主要有红柳沟镇、单双阴沟等沟谷由东南向西北注入黄河。红寺堡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形平坦、出露地层岩性单一,层位较稳定,地质构造简单。

水文地质

红寺堡区夏天多为东南风,冬天以西北风为主,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09米,地下水位较深,无不良地质现象。红寺堡区的地表水主要有降水形成的山洪、地下水出露形成的水流和灌区开发后引黄灌溉形成的灌渠是后期进入红寺堡区的地表水。

气候

红寺堡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387毫米。年平均气温8.7℃,日温差13.7℃,全年大于10℃积温可达320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罗山县位于红寺堡区东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资源65科170种属275种,垂直分布区系明显。野生动物资源22目114种82个亚种,其中有金雕豹猫猞猁等2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自治区规定的保护种类,22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之内,25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3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由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上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20世纪80年代,罗山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林管机构专门负责林业管理和保护工作。2002年,罗山县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红寺堡区境内有煤炭、白云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陶土等矿产资源。太阳山矿区煤炭资源储量127亿吨,白云岩储量18亿吨,石灰石远景储量49亿吨,石膏探明储量7994万吨。

行政区划

政治

人口民族

2023年末,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为20.36万人,总户数5.82万户,平均家庭人口数3.5人/户。其中:男性10.64万人,女性9.72万人;城镇人口8.59万人,乡村人口11.77万人,城镇化率42.19%;汉族人口6.94万人,比重34.08%,回族人口13.39万人,比重65.7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03万人,比重0.13%;出生人口0.3万人,出生率14.8‰;死亡人口0.11万人,死亡率5.43‰;自然增长人口0.19万人,自然增长率9.37‰。

经济

综合

2023年,红寺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太阳山开发区)108.96亿元,增长1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4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43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35.69 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占比由去年的 13.7:54.1:32.2 调整为 12.7:54.5:32.8。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3754 元,比上年增长 6.9%。

农业

2023 年,红寺堡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3 亿元,增长8.8%。其中 ,农业产值 16.45 亿元,增长 5.1%;林业产值 0.56 亿元,增长 110.3%;牧业产值 9.95 亿元,增长 1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8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15亿元增长8.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 0.31 亿元,增长 19.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34.32万亩,比上年增加0.58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 4.17 万亩,下降 3.3%,减少 0.14 万亩;玉蜀黍属种植面积 28.04 万亩,增长 2.2%,增加 0.62 万亩。葡萄、枸杞、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23 万亩、1.92 万亩、6.76万亩。

2023 年,红寺堡区粮食总产量 16.93 万吨,比上年增加 0.87 万吨,增长5.4%。其中,夏粮产量 1.33 万吨,增长 20.3%;秋粮产量 15.48万吨,增长 4.4%。全区小麦产量1.33万吨,增长20.3%;玉米产量 15.48 万吨,增长 4.4%。2023 年末,牛存栏8.20万头,下降1.7%;生猪存栏1.23万头,增长 8.5%;羊存栏49.21万只,增长12.8%;家禽存栏8573 百只,下降 20.9%。全年牛出栏4.60 万头,增长5.6%;猪出栏1.17万头,增长4.8%;羊出栏38.98万只,增长15.2%:家禽出栏6529百只,增长72.6%。全年肉类总产量1.68万吨。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2023 年,红寺堡区工业增加值 50.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3.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4.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 23.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8.5%;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 29.8%,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 32.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41.8%,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2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2.6%。电力行业增加值下降25.2%、化工行业增加值下降 53.3%、有色行业增加值下降14.1%、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 21.8%。

建筑业

2023 年,红寺堡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97 亿元,增长17.5%。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9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17亿元,增长 33.0%;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71 亿元,增长 14.9%;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30.56万平方米,增长28.5%;竣工产值 0.15 亿元,下降 68.1%。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红寺堡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0.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0%。分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完成投资下降2.5%,民间完成投资增长12.5%。工业投资下降1.5%,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6.0%。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3.9%,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5%,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9.5%。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23.79亿元,增长40.2%。其中,住宅投资21.52亿元,增长51.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95亿元,增长 320.2%;其他完成投资1.85 亿元,增长115.1%。

房地产

2023年,红寺堡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0.2%。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8.76万平方米,增长23.5%,其中,住宅房销售面积26.82万平方米,增长 24.5%。

服务业

2023年,红寺堡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73 亿元,增长1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9.2%;金融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8.7%;房地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3.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90亿元,增长10.0%。

商贸

2023 年,红寺堡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46亿元,增速与去年持平。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5.2%。按行业分,批发业增长0.2%、零售业下降 2.1%、住宿业增长6.7%、餐饮业增长10.3%。按限额分,限额以上零售额下降 4.2%、限额以下零售额增长 1.2%。

财政、金融和税收

2023 年,红寺堡区完成财政总收入5.91亿元,增长0.5%,其中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25.2%;政府性基金收入 3.02 亿元,下降 15.4%。财政总支出 39.95 亿元,增长5.9%。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支出36.76亿元,增长8.0%;政府性基金支出3.19 亿元,下降 13.15%。

2023年,红寺堡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9.5%。各银行存款余额为74.01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为81.64亿元,增长19.8%;存贷比为 110%。红寺堡区税务局组织收入共15.7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7.57 亿元,增长63.6%,增收2.94 亿元;组织县级收入完成 6.97 亿元,其中税收收入 2.36 亿元,增长 47.5%,增收 0.76 亿元。

社会

文化事业

2023年末,红寺堡区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体育馆1个,文化站6个,图书馆图书报刊总藏量1万册,报刊杂志367种。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广播电视网络宽带覆盖全区 64 个行政村,农村户户通用户3.4万户。

教育事业

2023年,红寺堡区共有各类学校143所。其中,职业技术学校1所,高中2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72所(含教学点3个),幼儿园61所(民办园17 所、公办园 44 所)。专任教师 3419 人,其中,幼儿园 379人,小学1547人,初中876人,高中470人,职中130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36.4%,高中毛入学率 94.7%,小学六年巩固率 104.4%,初中三年巩固率10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7.2%。

2023年,红寺堡区参加高考考生2718人,按照报名地统计,本科录取人数是976名,录取率是35.9%;高考共录取1787名录取率达65.8%。按照户籍地统计,本科录取人数是1203名录取率44.3%;高考共录取2036名,录取率达74.9%。

医疗卫生

2023 年末,红寺堡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所,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民营医院5家、口腔门诊部1家,个体诊所 15 家、村卫生室 97所。编制床位 1114 张,实际开放床位 1020张;在编卫生技术人员40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 77 人,中级职称157人。执业(助理)医师448 人,注册护士843 人,全科医师数22人。

体育事业

2023年,红寺堡区举办各类体育比赛47次。该区运动员在自治区、吴忠市各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人次;第二名 14 人次,二等奖 10 人次;第三名5人次,三等奖20人次;第四名18 人次,第五名8人次,第六名6人次,第七名6人次。

城乡建设

2023年,红寺堡区实施城市开发改造等项目10个,新增商品房38.22万平方米,新建换热站1座、扩容1座,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2%。农村公路路况提升99.735公里,巷道改造9.99公里,实施清洁取暖“双替代”10000户城市面貌品质内涵有效提升。

社会保障

2023年,红寺堡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51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0元,增长6.1%;其中,工资性收入22679 元、经营净收入5915 元、财产净收入669元、转移净收入1067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96元,增长8.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0.1%。

2023 年,红寺堡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7元,增长9.0%。其中,工资性收入 7067.5 元、经营净收入 4765.3 元、财产净收入 4.1元、转移净收入 2270.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48 元,增长11.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3%。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4522人,下降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78人,增长3.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475 人,增长13.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19182人,增长31.3%;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608人,增长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3%。

2023 年末,红寺堡区各种社会福利机构2个,床位数648张2023 年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599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4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456 人。全区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基本生活津贴人数1132人,其中,城镇居民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基本生活津贴人数52人,农村居民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基本生活津贴人数1080人。

文化

红寺堡区花灯扎制技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之一。花灯扎制技艺是一种由多种材料、工艺、装饰的综合制作技巧。传统花灯主要是用纸和竹子制作,题材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走马灯等。现代花灯扎制艺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寓意喜庆吉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交通

红寺堡区境内京藏、银昆、盐中、定武、滚桃5条高速公路和G338、G344两条主要国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银西高速铁路、银中城际3条铁路(高铁)穿境而过,东距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西距中卫沙坡头机场均不超过150公里,是宁夏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所在地。

风景区

罗山

罗山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与同心县境内,距同心县城55公里,距红寺堡区25公里。大罗山东北与同心县韦州镇接壤,东南与下马关毗邻,西北至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北靠太阳山镇。罗山是一个四周被荒漠化土地所包围的温带森林景观。

青云湖

青云湖位于人民街以北、弘德街以南,黄河路以东、吴忠路以西,始建于2011年,总面积700亩。其中,水域面积81亩,建筑面积34亩,绿化面积585亩,是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大型集会、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2016年建了塑胶跑道和健身路径,成为体育公园,展示了生态人文,功能互动与平衡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红寺堡区百姓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主要活动场所。

宁夏移民博物馆

宁夏移民博物馆位于红寺堡区文化街,2009年开始建设,2013年9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9436.88平方米。2015年1月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12月被评为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2014年7月被宁夏社科联合会评为宁夏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15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基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展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成果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展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历代民族文化和扬黄扶贫移民开发的综合性博物馆。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三泵站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党和政府为保障宁夏南部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切实改善宁南山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扬黄工程通过5级扬水,提升黄河扬程300米,将黄河水引进红寺堡荒原,累计开发水浇地70万亩,易地搬迁安置23万移民群众。红寺堡三泵站位于红寺堡区大河乡红崖村境内,泵站从西北向东南梯级分布,是系列泵站中最大的一座。

铁庄遗址

红寺堡境内铁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见证了上古先民拓荒垦殖之盛况。夏商时代,为武威郡辖地,牧野千里,羌戎等游牧民族在此安居。秦汉,分属北地郡安定郡,部分关东移民迁徙至此。后为西夏辖制腹地,多民族融合聚居。红寺堡之名,见于有明,是明庆王就藩封地,为军事要塞,有大小烽堠24处。庆王朱栴陵墓位于罗山东麓,地处太阳山镇周新村以西,占地30余平方公里,陵区被称作“宁夏明代博物馆”,1988年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14日,秦腔演员安万在接受宁夏观察记者的独家专访中表示,宁夏红寺堡是他的福地。在2024年,他和他的团队在红寺堡成功开创了秦腔万人大合唱活动,使秦腔红遍全网。

参考资料

红寺堡区基本概况.红寺堡区基本概况.2025-01-15

关于我们.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红寺堡区基本概况.红寺堡区基本概况.2025-01-15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宁夏红寺堡区新时代画卷.微信.2025-01-15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代码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2025-01-15

人口民族.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4-08-26

红寺堡区基本概况.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4-08-26

红寺堡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4-08-26

走进红寺堡.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5-01-15

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基本信息.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基本信息.2025-01-15

宁夏结束没有高速铁路历史-中新网.chinanews.2025-01-15

红寺堡区卫生健康局.红寺堡区卫生健康局.2025-01-15

实施方案-红寺堡区河水至大河公路路况及安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红寺堡区河水至大河公路路况及安全能力提升工程.2025-01-15

罗山.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青云湖.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移民博物馆.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历史沿革.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经济.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红寺堡区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025-01-15

宁夏又有4个县区脱贫摘帽 仅剩1县未退出贫困序列.www.bjnews.com.cn.2020-03-04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公布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2021-08-29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信息公开.2025-01-15

宁夏唯一!红寺堡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宁夏唯一!红寺堡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2025-01-15

罗山.罗山.2025-01-15

行政区划.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区委领导.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宁.新浪微博.2025-01-15

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区人民政府.2025-01-15

体育总局关于表彰2017-2020年度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5-01-15

交通运输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的通知-政府信息公开-交通运输部.政府网.2021-12-12

重磅!又获国家级荣誉.重磅!又获国家级荣誉.2025-01-15

红寺堡区荣获“宁夏餐饮行业发展 环境最优县”荣誉称号.红寺堡区荣获“宁夏餐饮行业发展 环境最优县”荣誉称号.2025-01-15

交通运输部关于命名北京市通州区等53个县(市、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的通知.交通运输部政府信息公开.2025-01-15

安万:我们在红寺堡开创了秦腔万人大合唱 1月14日,秦腔演员接受宁夏观察记者独家专访,表示宁夏红寺堡是他的福地,去年,他和他的团队是在红寺堡开创了秦腔万人大合唱,让秦腔火遍全网.抖音短视频.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