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济吉特·琦善
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字静庵,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大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琦善先祖因率军投附有功受封一等侯爵,后琦善得以承袭。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1806年),琦善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此后历任河南省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等职,期间因治理黄河决口失责而被革职,不久后起复,改任山东巡抚。在山东巡抚任上,因捕杀反清起义军等业绩而得到爱新觉罗·旻宁的赏识。道光五年(1825年)三月,加总督衔,后授两江总督,兼署漕运总督,后因治理不善,酿成“河工大案”,在道光帝的袒护下降为内阁学士,后再度起复。
道光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在朝廷的禁烟之争中,琦善上奏《遵旨复奏查禁鸦片章程折》,主张“首治囤贩”,反对“重吸食、轻兴贩”。鸦片战争爆发后,琦善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与英国全权代表在广州市进行谈判。面对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割让“香港岛”一事,琦善一面口头应允,一面上奏朝廷请准,但英国仍以此为依据,擅自宣布《穿鼻草约》,并强占香港岛。爱新觉罗·旻宁拒绝英方的谈判条件后,琦善拖延《穿鼻草约》的签订,英方由此发动虎门大战,攻陷虎门炮台,琦善被迫再度重启谈判,面对英方的苛刻条件,琦善都予允准。道光皇帝得知后,琦善被其革职抄家,后被判绞监候。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琦善被再度起用,历任叶尔羌帮办大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职,后因在平定叛乱时妄杀平民,再度被革职流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琦善再被起用,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湖北镇压太平军。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琦善率清兵一路追赶至扬州市城外,建立江北大营。此后,琦善多次进攻太平军,均无功而返,被朝廷革职留任。咸丰四年(1854年)闰七月初十日,琦善忧病死于军中。清廷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谥“文勤”。
琦善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时人及后世大多因其“反对禁烟”,“军事上撤防、不援虎门”,“ 外交上软弱, 签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特别行政区”而称之为“卖国贼”。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茅海建对琦善给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即“未为中国的变革作任何有益的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琦善出生于满洲贵族家庭,先祖恩格德尔(又译为格得理尔)因率军投附有功受封一等侯爵,琦善父亲成德,曾任热河都统,承袭一等侯爵。
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1806年),琦善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嘉庆十九年(1812年)二月,升任通政使司副使。同年十月,出任河南省按察使,在任期间因抓捕700余名白莲教教众,被赏戴花。此后,历任江宁区(今南京)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八月间,黄河决口,琦善奉命与尚书吴璥督工堵口,次年,因治河失责被革职,予主事衔留工效力。不久,即获宽勉,授河南按察使,九月再调山东省,至道光元年(1821年)升任山东巡抚。
深受重任
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三月,琦善父亲成德去世,琦善被夺情留用,并袭一等侯爵。任职山东巡抚期间,琦善捕杀反清起义军马进忠部300余人,又筹济江南高家堰工费80万,从而受到道光帝的赏识。
道光五年(1825年)三月,道光皇帝琦善能干有为、任劳任怨,加总督衔,后授两江总督,兼署漕运总督。任期内,琦善领衔奏请江苏巡抚陶澍等人“试行海运以解漕阻之困”的主张,获允准后海运成功,琦善由此在官场上博得了名声。之后,琦善急功近利,不顾南河河道总督张井的反对,力主开放王家营减坝,大浚正河,前后耗银600万两,却无成效,酿成大案。琦善因此被时人讥讽为“冒失鬼”。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在爱新觉罗·旻宁的袒护下,琦善未被革职,仅降为内阁学士。八月,又改任山东巡抚,此后历任四川总督、直隶总督,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协办大学士。
禁烟之论
琦善在深受道光帝倚信的同时,结交权臣郭佳·穆彰阿,蓄有田地250万亩和大量资产。且琦善为人顽固,排斥汉臣、反对改革。曾在汉臣林则徐提出的“兴辅水利”的建议时,认为他越代庖而加以反对。
道光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鸿胪寺卿上《严塞漏以培国本疏》奏请严禁罂粟,重治吸食。爱新觉罗·旻宁下旨各将军、督抚讨论。琦善为表明对禁烟运动的立场和主张,上奏《遵旨复奏查禁鸦片章程折》,主张“首治囤贩”,反对“重吸食、轻兴贩”。九月,道光帝表示严禁鸦片的态度,召林则徐晋京陛见。十一月,琦善在自京师返回保定市途中,遇林则徐于安肃县,劝其“无启边衅”。
与英谈判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攻陷定海,琦善被调往天津市督办防务,后英国军舰驶抵天津大沽口外,威逼清政府。七月二十三日(8月20日),决定重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抵抗英军的林则徐、邓廷桢,以琦善为使粤钦差大臣,并密旨琦善晓示英方,且随机应变妥为办理。八月初三日(8月29日),琦善与英国副全权公使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等会谈于大沽口南岸。后又经多次反复照会,英方同意返回广东省谈判。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爱新觉罗·旻宁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
十一月初六日(11月29日),琦善抵达广州市。进城前,琦善特派随带心腹直隶守备张殿元、白含章和路过山东省招致的译员鲍鹏三人赴虎门口外面见义律堂兄、英国全权公使乔治·懿律(George Elliobt)等人,遭到懿律的诘问。不久,义律接替懿律为英国全权公使,与琦善谈判。十一月十一日(12月4日),琦善接任两广总督,追查林则徐“罪状”,后向道光皇帝密奏林则徐引起冲突的原委:林则徐允诺赔偿英人由他所毁之鸦片烟价,但未兑现;林则徐坚持出具甘结后方可继续贸易,从事鸦片贸易者格杀勿论。他还驳斥了林奏折中的几点说法。
十一月十四日(12月7日),查理·义律照会琦善,提出按英国外交大臣亨利·坦普尔(Viscount Palmerston)致清朝宰相书所载各款,琦善对其中的赔款、通商等款项表示认同,但对割地一款”实因格于事理“加以拒绝。义律在之后的照会中提出增开厦门市、定海为通商口岸作为取消割地的对等条件,至于订立通商章程、税则、英人入通商口岸居住和领事裁判权等四条”细节“,必须另约时间地点面谈。琦善则答应”代请“增辟码头一处,继而同意增辟二处,但只准舟中贸易,不得上岸居住。二十六日(12月19日),琦善上奏,请准赔款600万元,增开厦门、福州市通商。查理·义律认为不符女王陛下政府取代割地要求的对等条件,遂于十二月初六日(12月29日)改变态度,重申割地要求,“予给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竖旗自治”。琦善因未得爱新觉罗·旻宁授权,不敢贸然答应。
擅订《穿鼻草约》
英国政府面对琦善拖延谈判,于十二月十一日(1841年1月7日)攻陷沙角、大角炮台,面对英国的军事恫吓,琦善私自答应给“给口外外洋寄居一所”。十二月二十七日(1月19日),义律照会琦善,强求“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岛接收”,次日琦善上奏请准。
两日后,琦善接到道光皇帝谕旨,严斥议和条件过于严苛,并下令不再与英方谈判,准备调兵防备。但琦善仍于道光二十一年破五节日(1841年1月27日)在狮子洋莲花城与查理·义律进行面对面的谈判。由于谈判前一天,英军已强占香港,义律将割让香港明示在条文中,请琦善加盖关防。当天,琦善并未应允,之后琦善再次上疏爱新觉罗·旻宁,请允英国人在香港“寄居”。
正月二十二日,义律在澳门将拟定的善定事宜章程七条文本(即俗称的《穿鼻草约》)翻译人员交鲍鹏带回盖印,恰逢道光皇帝任命爱新觉罗·奕山为靖逆将军,决心与英军开战,琦善称病拖延盖章一事。
英军见琦善不肯就范,发起虎门大战,最终于二月六日(2月26日)攻陷虎门炮台,英军溯游而上进抵广州市城外。琦善急忙命令广州知府余保纯赴黄埔区与英军求和,除之前的条件外,查理·义律提出新的条款,包括赔款1200万银元,割让地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岛外,再加尖沙咀(今九龙)一地等,计划于二月十三日(3月5日)盖用公印。但当天,参赞大臣杨芳驰至广州,双方未如期盖用公印。二月二十一日(3月13日),琦善被革职锁拿解京,所有家产查抄入官,后经王大臣会审定,拟绞监候。
东山再起
同年九月,英国再次发动战争,连陷浙江省三城,爱新觉罗·旻宁下旨释放琦善,发往浙江军营“效力赎罪”,后改发军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琦善被再度起用,赏四等侍卫,充叶尔羌帮办大臣,次年二月赏三品顶戴,授热河都统,但因御史当即对此上疏指责琦善,未能就职,琦善被下令“闭门思过”。十二月,琦善被赏二等侍卫,充驻藏办事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赏二品顶戴,授四川总督,两年后加赏还头品顶戴,后又兼署成都将军、复命协办大学士,仍留川督任,以平瞻对藏民起义议叙。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九月,调任陕甘总督,三十年(1850年)五月,兼署青海省办事大臣。任内镇压回、藏等少数民族起义,妄杀平民,于咸丰元元年(1851年)五月,被言官弹劾,革职逮问,次年发配吉林省效力赎罪。
病逝军中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太平军进攻湖北,琦善再被起用,赏三品衔署河南巡抚,驻防楚、豫界上。咸丰二年十二月四日(1853年1月12日),授钦差大臣,奉命疾趋湖北围困太平记,赏都统衔,专办军务。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琦善率清兵一路追赶至扬州城外,建立江北大营。
此后,他受命节制江北各路清兵,对扬州城多次发动攻击,均遭失败,在扬州太平军突围后,琦善被革职留营效力。此后,他屡次向太平军进攻,均无功而返。咸丰四年(1854年)闰七月初十日,琦善忧病死于军中。清廷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谥“文勤”。
争议与评价
琦善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时人及后世大多因其“反对禁烟”“军事上撤防、不援虎门”“ 外交上软弱, 签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特别行政区”而称之为“卖国贼”。
清末时人对于琦善就大多持否定态度,清官员张集馨在其自叙年谱《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评价琦善:“性气高傲,不欲下人,才具素长,眸睨一切”、“遇事接物,多用权术,不能开诚布公。处于国家危难时期的蒋廷黻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两个月,刊载《琦善与鸦片战争》,称赞琦善有着“远超时人”的外交家的智慧。但蒋廷的评价多被人认为是存在历史局限性。
在1949年后的很长时期中,主流观点也都认为琦善是打击林则徐、主张“弛禁”的投降派和“卖国贼”。代表性的学者和论著有:范文澜之《中国近代史》,林增平《中国近代史》等等。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出现了茅海建等学者更加客观的认识,茅海建认为琦善只不过是“一名无知的官员而已”。他没有像之前一般荒诞的苛责琦善,对琦善给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即“未为中国的变革作任何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