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芳
孙传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远,山东泰安人,中华民国上将,直系军阀首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
孙传芳幼年丧父,因战乱随母亲逃荒到济南市,15岁时在姐夫王英楷推荐下,进入保定练官营学习,后升入天津武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孙传芳被选拔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进入北洋陆军部第2镇第3协任教官。民国建立后,孙传芳受湖北督军王占元赏识,七年时间自营长逐渐升至师长。1921年8月,孙传芳在湘鄂战争阻挡湘军进攻而受到吴佩孚赏识,被任命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直奉战争中,他受曹锟、吴佩孚示意,通电全国,劝告南北两总统孙中山和徐世昌应同时下台。次年12月,孙传芳被任命为援闽总司令,进驻福建,成为福建军务督理。江浙战争中,孙传芳趁皖系卢永祥与直系齐元对峙之际,出兵占领州。卢永祥兵败,孙传芳收编卢部2个师1个混成旅,实力大增,被任命为浙江军务督理,并被授予“恪威上将军”的称号。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孙传芳联合冯玉祥、吴佩孚反奉,攻占江苏、安徽和上海。至1925年底,孙传芳控制了皖、赣、苏、闽、浙五省,成为东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拥兵20余万,自任为“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由于与吴佩孚有矛盾,孙传芳宣布中立,没有参战。吴佩孚战败后,孙传芳进攻赣州市地区,最终被北伐军打败,丢失赣闽两省。此后孙传芳投靠奉系张作霖,组成直鲁联军,共同对抗北伐军。1927年1月,直鲁联军南下,但未能扭转战局,孙传芳失守杭州市、上海,撤退至嘉兴市一带。此后,孙传芳趁宁汉分裂之机发动反攻,在龙潭战役中大败,残部被阎锡山收编,他则跟随张作霖逃往沈阳市。张作霖死后,少帅张学良对孙传芳颇为礼遇,然而二人政见不同,孙传芳在张学良宣布易帜后辗转迁往天津英租界。晚年的孙传芳皈依佛门,与皖系军阀靳云鹏合办天津市佛教居士林。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被奉系将领施从滨之女施剑翘枪杀,终年50岁。
孙传芳的同学兼高级参谋杨文恺说他天资聪敏、用功好学。近代教育家余家菊评价他聪慧而不沉重,优点在好名,弱点亦在好名。英文《北华捷报》评价孙传芳在管理上海市方面是个杰出的统治者。《孙传芳全传》作者邵维国用“投机、爆发、反动、速亡”八个字来概括他的军阀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传芳是泰安市人,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在距泰山区约40华里的小村下乔庄,其父孙育典是名落第秀才,以做私塾教习维生。孙传芳排行第四,上面有三个姐姐。孙传芳幼年丧父,母亲张莲芳带着他和三姐投靠已出嫁的长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省兴起,因贫穷和战乱,孙传芳又随母亲逃难到山东济南,靠着摆茶水摊和缝补活计为生。因生计艰难,张莲芳将三女儿嫁给北洋军武卫右军营务处军官王英楷做二房。时年15岁的孙传芳得以和母亲一起住进王英楷家,靠其供给衣食,并和王家子弟一起读私塾。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孙传芳受姐夫王英楷的推荐,进入袁世凯创办的保定练官营学习。次年,孙传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冯国璋保举他进入天津武备学堂步兵科深造。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孙传芳通过留学生选拔考试,前往位于日本东京的东京振武学校留学。毕业后,孙传芳又进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为第六期生。孙传芳留日期间曾混迹于同盟会。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3月,时年24岁的孙传芳结束了5年的留学生活回国。
初入行伍
回国后,孙传芳先回济南市,娶妻张姓。同年8月,孙传芳前往北京,参加留日士官生考试,一举考中,被陆军部授予“步兵科举人”,并授步兵协军校。此时,王英楷已升任陆军部右侍郎,在他的关照下,孙传芳被陆军部分到北洋第2镇第3协第5标任教官,驻永平。当时的第3协协同王占元曾是王英楷的下属,因此他对孙传芳诸多照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传芳跟随第3协南下镇压革命,王占元立功升任第2镇镇长,孙传芳也收到嘉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改镇为师,王占元继续任第2师师长,孙传芳跟着他升任重2营营长,进驻湖北。
发迹湖北
孙传芳在进驻湖北不久,就升任为步兵第6团团长。其后孙传芳随王占元镇压白朗军,未取得战绩。然而,随着王占元升任代理湖北军务,孙传芳跟着升任第3旅旅长、21混成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日益成为王占元军中核心人物。1920年5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长江上游总司令(段祺瑞的妻舅)吴光新被王占元活捉。吴光新部的精锐和21混成旅原有兵力被整编为暂编第1师,孙传芳被任命为师长。同年12月,孙传芳奉命攻打鄂西靖国军。孙传芳将鄂西靖国军赶到四川境内,为湖北北洋军阀再开疆地,孙传芳因此升任中央陆军第18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军衔。
由于王占元拖欠军饷,导致1921年6月在宜昌市、武汉发生两次严重的兵变。王占元在湖北的横征暴敛和兵乱,促使湖北掀起驱王浪潮,要求“鄂人自治”,湖北绅商代表蒋作宾、施洋等人前往湖南省军阀赵恒惕处请愿,试图以武力赶走王占元。湘军、川军趁此机会进行“援鄂战争”(又称湘鄂战争)。孙传芳为中路前敌总指挥,率部担任正面防守,在赤壁市设立司令部,于羊楼司、蒲圻、咸宁市布置三道防线;刘跃龙、王都庆分别为左、右路司令。但除了孙传芳的部队,鄂军其他部队毫无战斗力。7月28日双方开战后,鄂军左右两路很快溃败,湘军长驱直入。唯有中路孙传芳顽强抵抗,从7月28日到8月5日,孙传芳在羊楼司至赵李桥一线与湘军鲁涤平展开激烈搏杀,羊楼司、赵李桥曾几度易手,致使湘军一直无法前进。直系首脑曹锟、吴佩孚一方面任命第25师师长萧耀南为援鄂总司令,带军进入湖北;一方面宣布“援鄂不援王”,王占元被解职。孙传芳的顽强抵抗,打乱了湘军要在一周之内攻下武汉的计划,为吴佩孚顺利进驻武汉争取了时间。最后,吴佩孚击败湘军、川军,义和停战。战后,萧耀南成为湖北督军;孙传芳受到吴佩孚赏识,在其保举下被任命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兼第2师师长,调防宜昌市,孙传芳由此转投吴佩孚门下。
1922年4月,以争夺北京政权为背景的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被赶出关外,北京政权被曹、吴佩孚控制。孙传芳受曹、吴示意,领先通电全国,要求复“法统”,请黎元洪复位。随后,他又发电全国,劝告南北两总统孙中山和徐世昌应同时下台。6月,徐世昌被迫辞职;孙中山为反对直系操纵北京政府,与张作霖、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在福建组成了反直系的三角同盟。
夺取闽浙
为夺取福建地盘,孙传芳被任命为“援闽总司令”,于1923年1月,率领第2师和第4、第5混成旅经江西省入福建。萧耀南因孙传芳当师长比自己早,长期留鄂,于治理湖北不利,大力支持孙传芳攻福建,孙传芳从汉阳兵工厂领取到价值7万元的军火,和军饷30万元。驻江西的周荫人奉命协助孙传芳一起进攻福建。当时闽军总司令王永泉希望和解,没有抵抗,因此孙传芳和周荫人两人几乎兵不血刃的进入福建。同年4月,孙传芳就任福建督理,5月,周萌人被任命为闽北护军使。孙传芳在福建经营一年,于次年驱逐了接近皖系的王永泉和臧致平,成为福建实际统治者。然而,周荫人因位居孙传芳之下心怀不满,与孙传芳矛盾迭生。为避免与周荫人两败俱伤,同时孙传芳也不满足于偏居福建一隅,遂向曹锟、吴佩孚力陈周荫人“援闽”之功,保举其为福建督理,自己改任闽粤边防督办。
1924年9月3日,在江苏省的直系齐燮元,以卢永祥接收王永泉、臧致平旧部为理由,攻打浙江,作为第二次直奉战争序幕的江浙战争爆发。孙传芳在藏、王进入浙江后,即发现战争契机。他提前向南平市大举调兵,同时在湖北汉阳兵工厂领得“快枪、手枪各 500枝,子弹 80 万发,机关枪 120 架”。此外,他大举向福建省人民借公债,筹集到120万元军费,又向北京政府索要到50万元军费。4日,孙传芳奉曹锟命以闽浙联军总司令的名义,出兵援助江苏齐燮元。他率兵自延平区出发,在建瓯一面等待北京政府汇来第二批军费和子弹,一面与江西杨以来的部队取得联系,相约攻击常山。准备妥当后,孙传芳趁江、浙两军在黄渡前线对峙之际,率兵从浦城县到达仙霞岭。仙霞关是进军浙江必经门户,防守仙霞关的浙军第2师炮兵团团长张国威,与孙传芳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见有此良机,暗地将仙霞关作为向孙传芳进见的献礼。孙传芳任命张国威为炮兵司令,让他率部为向导,迅速占领了衢州市。卢永祥腹背受敌,于10月17日被迫通电下野,江浙战争结束。孙传芳顺利占领杭州市,并抢先进驻卢永祥残军所在——上海龙华,收编了卢永祥2个师1个混成旅。孙传芳升任闽浙巡阅史兼浙江军务督理,并被授予“恪威上将军”的称号。到1924年底,孙传芳已拥有3个师7个混成旅和1个混成团,总兵力达5万余人,成为直系军事集团中屈指可数的实力派首领。
五省联帅
就在江浙战争爆发的第二天(9月5日),张作霖率奉军6个军入关。6日,孙中山发布《讨伐曹、吴告军民文》,宣布移师北伐。直系政府同时面对江浙战争、孙中山北伐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3处战争危机。10月22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孙传芳等在长江以南的直系援兵还未来得及支援,北方前线的直军就战败,吴佩孚带着残部5000人出逃。北京成立被张作霖、冯玉祥控制的段祺瑞临时政府。
孙传芳一方面派遣他的老同学兼高级参谋杨文恺前往北京,争取和段祺瑞政府和解;一方面积极布防,与齐燮元联手组成“江浙联军”,做好抵抗奉军的准备。然而,很快孙传芳就抛弃了被段祺瑞针对的齐燮元,在吴光新牵线撮合下,与奉系达成和议,在上海与张宗昌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平公约》。齐燮元下野。随后,孙传芳如约从上海撤兵,然而奉系虽未进攻浙江,也未撤兵,反而陆续侵占东南地区。
此时,孙传芳一面修养生息;一面联络被奉系排挤的冯玉祥、已下野的吴佩孚,暗地里积极备战。由于奉系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驻军军纪败坏,张謇等许多江南士绅到在杭州市军纪较好的孙传芳处去诉苦。孙传芳因此拉拢到有影响的江南士绅张、唐文治等人。同时,孙传芳从浙江省督理周荫人处筹集到军费50至100万元。经过一番准备工作,孙传芳于1925年10月以在长兴县操练军队的名义开始了浙奉战争,同时,孙传芳通电拥护吴佩孚出山,领导各省军阀讨奉。虽然孙传芳与吴佩孚、冯玉祥结盟讨奉,但当孙传芳兵分三路向徐州市发起总攻的时候,吴佩孚与冯玉祥都没有履行诺言。
孙传芳首先击溃了由毕庶澄率领的奉军,进入了上海市。然后又打败了奉军实力派杨宇霆。奉军放弃苏、皖两省,将军队集中徐州,与在津浦铁路线的张宗昌部汇合。孙传芳命令部队追击张宗昌,并亲自到蚌埠督师,在固镇县以南战役中,孙传芳军重创张部的白俄雇佣军,俘虏第47混成旅旅长施从滨 ,当场将其枪决。随后,孙传芳的军队乘胜追击,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江苏、安徽和上海,加上原有的、,使东南五省成为他的管辖范围。同年11月25日,孙传芳于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司令”。至此,孙传芳成为东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拥兵20余万。
连失两省
拥有了东南半壁江山后,孙传芳计划借助江苏巨绅张謇在江南乃至在全国的名望,另组“直系中央”以取代段祺瑞政府这一计划未来得及实现,北伐战争便于1926年6月开始了。北伐以盘踞两湖和河南省的吴佩孚为首个目标,吴佩孚退守武汉,向孙传芳寻求支援。蒋介石也认为孙传芳的态度对形势有影响,于是陆续派出蒋尊簋、张继、张群等人拉拢孙传芳。其中,张群因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得以在南京和孙传芳会晤,讨论了和战问题。孙传芳与吴佩孚有矛盾,希望北伐军与吴两败俱伤,于是表明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中立态度。张群希望将孙传芳拉入北伐军阵营,两人未达成一致。
9月初,吴佩孚主力被击溃,北伐军转而对准江西发起进攻。直到此时,孙传芳才组织军队,分别向武汉、长沙、九江三个方向进军,企图囊括两湖地区,他亲自率军前往九江和武穴市,将总司令部部设在新江号轮船上。孙传芳部一度夺回被北伐军占领的南昌,然而,蒋介石在南昌城内留下了便衣队,10月1日晚,孙传芳驻南昌城内的第3方面军师长被袭击身亡,随后江西总司令邓如琢弃守南昌。孙传芳的主力在南浔线被国民党第7军军长李宗仁部击溃,九江、湖口县、武穴相继被北伐军攻克。孙传芳的长叛变,在北伐军攻击下迅速溃败,影响了战场士气。孙传芳的部将、秘密与北伐军联系。第3方面军总司令卢香亭消极应战,每次击退北伐军后便回兵整顿休息。 10月底,北伐军集结,对孙军发动总攻。至11月5日,孙传芳已先后失、马回岭、九江,至此,南浔路北段以及长江水道尽失,孙传芳逃回。一个多月,孙传芳连失赣闽两省,剩余军队退回浙江、江苏省、安徽。
光杆司令
孙传芳在认清北伐形势后,回到南京召集吴佩孚和段祺瑞开会,试图团结北洋派一致抵御北伐军的进攻。然而,在会议上,段祺瑞和吴佩孚双方代表爆发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会议解散,北洋同盟的构想破灭。孙传芳转而试图与张作霖达成谅解,在天津蔡家花园会面中,孙传芳向张作霖鞠躬道歉,张作霖也表示既往不咎。双方谈妥,推举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孙传芳担任安国军副总司令仍兼五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为副总司令兼直鲁联军总司令,共同南下“讨赤”。
1927年1月,直鲁联军南下,孙传芳亲自指挥,一度将北伐军自杭州市近郊逼至浙江省南部边陲衢县。1月29日,北伐军发动反攻,迅速推进,使孙传芳不得不放弃杭州,撤退到嘉兴市一带布防。随着北伐军的强势攻势,孙传芳的部下纷纷倒戈投降。浙江省长陈仪、安徽省长陈调元先后加入北伐军。孙传芳撤退至扬州市一线,浙江防线与上海防务交给张宗昌。然而,直鲁联军未能扭转败局,北伐军很快攻占了上海市和南京。孙传芳率部从扬州撤退至淮安市,然后再退往瓜州和泰兴市一带。
在孙、奉联盟败局已定之际,蒋介石另设国民政府,导致“宁汉分裂”,孙传芳获得喘息的机会。蒋介石希望与孙传芳合作以扩大外部势力,但孙传芳拒绝了蒋介石的提议,认为无需弃奉投蒋,继续寻求匡复江南。7月初,孙传芳和张宗昌利用蒋介石自顾不暇之机进行反攻,夺回了徐州市、蚌埠市、淮阴等地,迫使蒋介石退至长江南岸。8月24日,孙传芳发动6万大军,兵分三路强渡长江。其中,第1路由郑俊彦带领的部队,在大胜桥偷渡时被李宗仁击退。只有第2路刘士林部顺利占领龙潭车站。29日,孙军5万多兵力成功渡过,聚集于龙潭、一线。龙潭车站位于长江北岸,是南京的唯一屏障,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军在此参开激烈争夺,最后孙传芳军全线溃退。孙传芳于战斗结束前逃离。在撤退过程中,孙传芳军互相拥挤,导致严重伤亡。“龙潭之役”中孙传芳军“阵亡、淹死2万多人,缴械被俘2万多人,陆续归队的1万多人”,国民革命军亦伤亡8000多人。
1928年春,不甘心失败的孙传芳,通过张作霖的经济和武器援助,再次组织起军队,任鲁西前线总指挥,与冯玉祥激战于曹州附近。然而,由于张宗昌在津浦路上的溃败,孙传芳军队的后路空虚,只能随之向济南市撤退。4月10日,蒋介石联合冯玉祥和阎锡山对张作霖发起总攻。张宗昌的鲁南防线被突破。孙传芳军队在鲁西南的部队被冯玉祥截断后被击溃。张宗昌、孙传芳先后撤出济南。随着北伐军相继占领沧州市、保定市,张作霖决定逃回到沈阳市,孙传芳跟随张作霖一同出关。然而,他的主要将领马葆珩等人纷纷投降,并被阎锡山收编,使得孙传芳成了光杆司令。
佛堂遇刺
张作霖遇刺身亡后,孙传芳继续被张学良列为上宾,礼遇有加,在沈阳帅府为他设置了办公室,他也每日必到办公室上班。两人从时局政治到家庭琐事无话不谈,但政治主张却大相径庭。在张学良枪杀拒不服从他领导的杨宇霆与常荫槐后,孙传芳搬去大连市居住。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举家迁往天津市,住在英租界。日军曾找孙传芳出面主持华北伪政权,他拒绝。此后,孙传芳在靳云鹏的提议下,皈依佛门,并取法号“智园”。自1933年起,孙传芳每日念经诵佛,闭门谢客,不理世俗之事。孙传芳还和靳云鹏在东南角一带的草厂庵合办了天津佛教居士林,靳云鹏任林长,孙传芳任理事长。
然而,孙传芳没有因此躲过仇家的追杀。自从1925年孙传芳杀害施从滨后,施从滨的女儿、时年20岁的施谷兰便开始计划为父复仇,她于1929年来到天津市,到处打听孙传芳的下落,等摸清孙传芳的详细情况后,施谷兰改名为“施剑翘“,从其弟施中杰处拿到一把勃朗宁手枪和20发子弹,以“董慧”之名加入居士林。在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靳云鹏率居士“领拜”时,施剑翘对准孙传芳头部、腰部连开3枪,孙传芳当场毙命,终年50岁。
事后,孙家登报表示,不会报复施家,但要求严惩。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同情“侠女”、“孝女”施剑翘,呼吁轻判或特赦施剑翘,最终,施剑翘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并在服刑11个月后被特赦,恢复自由。
为政举措
政治
孙传芳占据五省期间,采取了多项施政举措来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经济发展。首先,在政治上,他主张军、民分治。他下令制止士兵违纪扰民的行为,并规定官兵勒索扰民者处死刑,准许民众来辕报告,从而整饬了江苏省、浙江省两省的社会秩序。接着,他为开发资源,制定了江南经济规划,推动铁路建设,革除苛捐杂税,核减灾区粮赋,缓解民生困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任免人事上,他坚持本省人治本省,任命浙江人夏超担任浙江省长,江苏人陶遗担任江苏省省长,福建人萨镇冰担任福建省省长。在财政上,他规定五省财经各省财政厅自理,但必须接受联军总监部的监督与考察,并且富裕省份应酌情接济财经较差省份,其数字经会议决定。孙传芳还几次通电全国,表明支持工商界保卫国家主权的主张,力争废除不平等的“中比条约”。
为实施这些措施,孙传芳注重招揽人才,结交名流。他招揽章太炎、蒋百里、丁文江、陶遗、刘坦等人为顾问,任用蔡朴、程登科、陈汤泉等财经人才。同时,孙传芳与江南士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尤其和知名绅商张謇、张仲仁等建立了密切的友谊。这些士绅成为了孙传芳施政的社会基础。
军事
孙传芳在军事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他实施了军事改革。统一五省军队编制及器械配备:通过改革将东南五省的军队编制、装备和军服统一,以确保他对这些军队的绝对指挥权。步兵编制和装备改革:每连步兵人员为120至150人,配备轻机关枪六至九挺。同时团内增设重机关枪两连和步兵炮一连。混成旅和混成团的编制保留:尽管有人主张废除混成旅和混成团的编制,但考虑到国内军队对此已形成常规,孙传芳决定维持原状。工兵编制和培训重点:以三连制为基础编制工兵营,并在江南地区特别注重水路交通和桥梁技术的培训。辎重部队改革:在道路交通良好的地方应使用汽车,但在多山丘的南方地区,骡马和人力车辆仍然重要。空军编制和发展:将空军发展重点放在侦察任务和轰炸能力上,先训练飞行侦察队,然后逐渐增加轰炸机。
孙传芳还对兵工厂进行管理加强,恢复了上海兵工厂,并指派陶国椿和胡庶华担任总办,增加兵器生产量,供应五省军队。他还改造了金陵制造局,以增加兵器生产能力。
为了解决军队中存在的吃空额现象,孙传芳实行了军饷对调点放制度,即让甲师清点乙师的名额,乙师清点甲师的名额;同时,军队饷尾一律归公,克扣军饷者处死刑。此外,他规定浙江省各省的陆军与中央各师旅享有相同的待遇。他严禁军队擅自就地提款、筹款,违者处死刑。
另外,孙传芳还颁布了抚恤制度:规定病故者烧埋费为17元,抚恤费为34元,由团军需交给死者原籍县,由县政府转交其家属,并公布收据。阵亡者的烧埋费和抚恤费为普通标准的两倍。他将军费收入印刷成册,颁布全军,公开军队财务。
此外,在军事教育方面,孙传芳办了一所联军士官学校,自任校长,招收高中毕业生为学员,专门培养初级官佐。同时,他聘请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月支薪金800元
文化
在文化上,孙传芳组织了“三爱党”,并倡导“三爱主义”,即爱国家、爱人民、爱敌人。同时,他严厉限制进步学说的传播:在东南五省实行极严厉的审查制度,不允许报纸和书籍发表进步学说。他禁止群众举行进步的游行和示威活动。《杭州报》和《申报》等报纸在他的统治时期经常面临停刊和严格检查。
人物评价
杨文恺:孙传芳天资聪敏,学习用功,所有军事课程,一读就通,在学科和操法考试中,常常名列前茅。
湘军将领鲁涤平认为孙传芳英勇能战。
近代教育家余家菊:孙传芳聪慧而不沉重,优点在好名,弱点亦在好名。
英文《北华捷报》1935年11月20日第308版认为孙传芳在管理上海市方面是个杰出的统治者,他试图把上海混乱的行政重新组织起来的努力是令人瞩目的。
《北平晚报》1935年11月25日第4版,评论者君左认为鉴于他对上海工人和市民的残暴行径,孙传芳暴毙是咎由自取。
《孙传芳全传》作者邵维国:孙传芳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力量迅速变更、动荡时期出现的一个人物,是北洋军阀的“后起之秀”,他的军阀史可以用“投机、爆发、反动、速亡”八个字来概括。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坎坷童年
童年时代的孙传芳跟着母亲张莲芳逃荒到济南市,孙母在济南城内无亲无故,靠在街上摆茶水摊为生,又让会一些武术的小女儿在茶摊旁边耍上几手拳脚,以吸引茶客,茶客或过路客人围观后,孙传芳和他三姐俩人负责乞钱。此外,孙传芳姐弟还帮助母亲烧水、泡茶,端茶给客人。一日,孙传芳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茶碗,孙母对其一阵痛打;打完后,母子三人抱在一起痛哭。
禁用裸模
1926年,上海市议员姜怀素因不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用女性裸体模特写生,写信给孙传芳,请他处理此事。该校校长刘海粟也写信给孙传芳,引用西欧国家有关裸体模特的例证,希望孙传芳能支持他。孙传芳站在保守主义一方,认为这种做法有损风化,但他仍较为客气地回信。当时的《新闻报》刊登了孙传芳写给刘海粟的信,他在信中表示,模特是西洋绘画的范畴,美术有多种形式,劝告刘海粟不再使用模特,以维护学校的声誉。在《》上发表了回信,公开拒绝孙传芳的要求。由此,孙传芳下令关闭,并追捕刘海粟。由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位于上海法租界,孙传芳无法直接派人逮捕刘海粟。于是,他电告上海领事团和交涉员许秋枫,要求封闭学校并逮捕刘海粟。在此事中,法国驻沪领事曾四次专门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辩护,说使用人体模特是美术学校的惯例。然而,孙传芳坚持不放弃。最终,只能逃亡至日本。
管不住后院
孙传芳为五省联帅时,不仅禁用裸模、还禁止女性穿旗袍,认为旗袍露胳膊露腿,有伤风化。但其姨太太周佩馨是新女性,认为孙传芳思想守旧,不可理喻,并公开与他唱反调,穿着旗袍大摇大摆地到杭州灵隐寺进香。周佩馨此举立刻被支持刘海粟聘用人体模特儿的人拿来大做文章,并在上海《小公报》上嘲讽孙传芳:“以五省总司令赫赫权威,与几个穷苦女子、无力文人刘海粟作对,以虎搏兔,胜之不武……这次刘先生纵然被其征服,封禁模特儿,恐怕他的尊夫人援旗袍之旧例,给他来个反加提倡,或者以身作则,本身先做个模特儿,给他一人看不算稀奇,还要供大家鉴赏。嗨,那才好玩得很,看孙大司令还维持旧礼教不?”孙传芳哭笑不得,没有追究周佩馨。
反对当人民公仆
孙传芳反对人民公仆论,说凡是仆人没一个好东西,不是赚主人的钱,就是勾搭主人的姨太太。孙传芳自认为是“民之父母”,爱人民如爱赤子。
放下屠刀难成佛
自从皈依佛门,开办居士林后,孙传芳逢人便劝其入林,居士林吸引了不少达官贵人,很快便发展到近3000人。有一天遇到原直隶省议长边守靖,孙传芳劝其到居士林念佛。边守靖说:“你是五省联军大元帅,连年征战,官兵捐躯者不可胜数,一将成名万骨枯,今日念经祈祷理所当然。我乃文人,未历戎行,不皈依恐怕如来佛祖也不会见怪的。”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从1933年夏天开始,孙传芳在自家宅院门口常备绿豆汤,供路人饮用,一时传为美谈。中秋之夜,一个盗米贼“光顾”了孙府,被孙传芳的佣人逮住,孙传芳见窃贼年纪小,问他为什么偷米,窃贼说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不得已才出来偷窃。孙传芳听罢,不仅没有责罚窃贼,反而送给他一大袋好米。此事很快在报上刊出,题为:孙公馆缉贼赏米,中秋夜乐善好施。
墓葬信息
孙传芳墓位于北京十方普觉寺东南。墓坐北朝南,南北长125米,东西最宽处60米,占地面积5734平方米,东部为墓区,西部为祠堂。墓体为覆钵式石塔,高3.55米,须弥座,四周以石栏,前立墓碑,碑文记述其一生官职及事迹。祠堂为两进庭院的古式建筑,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门楼由砖雕而成,上刻有“泰安孙馨远先生墓”。北京市区(海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形象
1988年上映的电影《女刺客》,取材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事,剧中由孙飞虎饰演的联军司令陈全光,以孙传芳为历史原型。
2011年上映的电视剧《家仇》,也取材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事,剧中由于和伟饰演的军阀张天心,以孙传芳为历史原型。
参考资料
女刺客 (1988).豆瓣电影.2023-11-23
家仇 (2010).豆瓣电影.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