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青花瓷

青花瓷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中国人发明的瓷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能代表中国瓷业辉煌的是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钻料在高温烧成后,是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青花瓷的出现可追溯到大唐盛世,在扬州市出土过充溢着异域情调的青花瓷枕残片和其他标本。这一时期的唐宋青花瓷在工艺上非常稚拙,带有初创的不成熟性,属原始青花瓷。元代用钴料绘画的青花瓷在景德镇出现了,这一时期是青花瓷的成熟时期。迄今全世界发现并可认定的元青花大多是14世纪中期元至正年间或稍后生产的。青花瓷器从元代烧制成熟后,在明初洪武时期似乎曾一度衰落过,永乐开始,景德镇的青花细瓷又出现新的高峰

青花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单一的用钻料绘画的普通品种——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大类外,还出现了用钻料和铜料配合绘画的青花釉里红,用青花绘画烧制后在相应部位用釉上彩加绘并复烧的青花加彩。青花瓷的青料种类众多,有回青、浙料、平等青、石子青、化学青料等等。青花瓷的款识种类也多种多样,如几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以及纹饰款。

青花瓷的纹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主题图案纹饰,其又可细分为三种:一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等;动物纹,以龙纹为主;花草纹以藤本牡丹及缠枝莲使用最多。第二是辅助纹饰,主要用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来间隔几组主题纹饰。这些纹饰一般以单笔勾勒点染、双勾填色、双勾填色点染、白描等方式进行勾勒。和具有古典美的色釉瓷相比,彩绘瓷能更清楚地记录每一时代的文化信息。青花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既能表现纤细入微的鱼虫花鸟,又能描写气势宏大的山石波涛。

青花瓷的历史沿革

陶瓷器上的花纹有三种基本的装饰方法,分别是釉下彩、釉上彩、复合彩。釉下彩是指在生胎或已上薄釉的胎上用釉彩绘画,再罩釉烧制,因釉彩纹饰在面釉底下,称釉下彩。青花瓷是典型的釉下彩,即用钻料在胎(或釉面)上绘画,外罩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高温烧成是指瓷器在1300℃高温下烧制,不同的朝代不同品种有时会有差异,一般是在1300℃~1400℃之间。瓷器上绘画纹饰的釉彩能呈现各种色泽是因为含不同的金属元素,就釉下彩而言,含铜的呈红色,含铁的呈棕褐色,含钴的就呈蓝色。

从钻蓝装饰的发明到我们熟悉的元代青花瓷的诞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以使用钴蓝为呈色剂作为青花出现的标志,那么青花瓷的产生可追溯到唐代。但唐、宋青花瓷并不等同于我们目前看到的大量元、明、清青花制品,无论从胎、釉、青色及装饰方法哪一方面看,唐、宋青花瓷都带有初创阶段的原始痕迹,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的准备和先导。

青花装饰方法的发展

青花作为一种钴蓝装饰方法,可用于陶器、瓷器或半陶半瓷器的装饰。因此,青花和青花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呈现若即若离的两个过程。青花装饰方法的发展是青花瓷诞生的技术前提,青花瓷的诞生为青花装饰方法的成熟开辟了道路。

人类利用钴料作为陶瓷装饰的历史很早,战国以前已有陶胎着色的钴蓝琉璃珠。较为成熟的青花装饰出现于7~9世纪的唐代。7世纪中,唐三彩上开始用钻料装饰,属低温釉彩形式。唐麟德元年(664年)的郑仁泰墓中出土过白釉蓝彩的罐钮,系钻料着色。8世纪初的开元年间(713~741年),蓝釉三彩已较多出现。唐青花的出现是青花装饰方法的飞跃,扬州市发现的唐青花标本,其装饰已由彩块装饰向线描图案进化。唐青花究竟属釉下彩还是釉中彩尚未定论,但烧成温度已显然高于唐三彩的钴蓝工艺。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目前能见到唐代青花瓷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河南省出土的唐青花;以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外收藏的唐代青花瓷。已知的唐青花瓷带有明显的原始特征。胎质粗松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泛黄,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或气泡,气孔率近1/5。烧成温度估计为1200~1230℃。施釉不均,有流釉现象。釉色白中泛灰或泛黄,有些呈乳白色。开细冰裂纹。釉层较薄,有的仅0.1毫米。胎釉结合不够紧密。胎釉之间有化妆土。器物满釉,仅足底露胎。青花呈蓝色或蓝中含紫,浓重或浅淡均见,有晕散,带黑色结晶点,有的青花纹饰有明显的凸起。纹饰内容有:花草纹(如宝相花、团形花、四瓣小团花、蔓草莲花)、如意头形卷云纹、蝴蝶纹(羽和须都清晰可辨)、图案纹(如菱形纹和几何方格纹)、彩点和彩条等。唐代对钴蓝技术的运用并不广泛,且因五代十国十国的战乱致使青料来源中断,外贸需求的减少又使青花的发展失去动力,这是唐代北方青花工艺无法成熟的原因。

宋青花

宋代南方窑创烧了青花瓷,无论从工艺方法、钻料来源还是纹饰特征看,和唐代北方青花瓷都有区别,与唐青花瓷并无直接继承关系。宋代青花瓷的发现始于民国初,以后又有两三次重要发现。按制作年代分别是:浙江龙泉市金沙塔塔基出土青花瓷(977年);东潮州窑出王青花瓷像(1067~1068年);绍兴市环翠塔出土青花瓷片(1265年);浙江杭州出土青花瓷像(1276年);福建省出土青花堆塑瓶。已发现的宋代青花瓷分别产于浙江省、福建、广东省和江西景德镇,其中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烧制年代早于江西景德镇。因其产地不一,胎釉和青花特征并不一致,但有一些共同规律:胎土——成分有别,烧制温度也有高低,比成熟的元代青花瓷粗糙。浙江龙泉出土的青花瓷烧制温度在1270℃左右。釉——卵青釉或青白釉。青花——经测试采用高锰低铁的国产钻料,呈色灰蓝或灰黑。宋代青花瓷尚未成熟,但从出土仅瓷像装饰和民用粗碗两类产品来看,说明已用于个别器物的商品化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势不可挡的元代青花瓷的诞生。

元青花

元代青花瓷为国内陶瓷界所认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冯先铭先生有专文介绍故宫藏品,此后渐被注意并有发现报告。至于在此之前的出土物情况和去向已不甚明了。元青花在国内出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窖藏出土。元代青花瓷窖藏出土的有高安市窖藏、萍乡市窖藏、保定市窖藏、金坛区窖藏、丹徒区窖藏等处。都具数量多、质量精的特点。第二种,墓葬出土。元末至明初,王族和高官墓中发现过一些元制青花瓷,其中如江苏江宁沐晟墓出土的大型梅瓶、蚌埠市汤和墓出土的大型兽耳罐。第三种,窑址出土。20世纪后期,景德镇窑址多次发现元代青花瓷标本,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珠山窑址都出土过数量可观且造型丰富的残片,有些还能和海内外藏品相印证。第四种,考古出土。数十年来,元代青花瓷发现遍及全国,土建、筑路、开河、捕捞中都有零星出土,并经考古研究确认为元代制品。

按时间顺序,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过程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青花器的生产工艺、装饰方法和产品用途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阶段的产品因使用性质的不同也会呈现出工艺特征上的多样性。

延祐期

延期青花处于元代青花瓷的成熟过程中。尚有许多工艺上的初创性和原始性,特征可以归纳为:施青白釉,釉色或稍透明或稍混浊,青白色或灰黄色;采用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含灰或青中含褐,有些则是青料浅淡处青灰,青料厚重处青褐;延祐期青花除用青花线描装饰外,还采用堆塑、刻划等辅助手段。青花纹饰仅见牡丹、野生灵芝、缠枝菊、仰莲纹、如意纹等花卉图案,不见人物纹和动物纹,构图简单,画面疏朗。

至正期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其直接原因是外贸需求而激发的经济动力。至正期青花瓷反映了元代青花瓷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作为工艺完全成熟的至正期青花瓷,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成都市达到完美的程度。不仅有大型的所谓“至正型”青花瓷,也有和“至正型”青花瓷工艺相同、装饰风格相似的小型青花器。至正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施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乳白釉。另有一些施青白釉的小件器;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翠丽鲜艳,略含紫,线条边缘有流散晕化,积青处见蓝褐斑,另有小件器用国产青料;另外,至正期青花瓷装饰以线描青花纹饰为主,部分使用堆塑、模印、刻划等辅助手段。采用模印方法的仅限于直径40厘米以上的大盘。纹饰多样,有花卉、人物、动物几类。构图繁密,盘自内向外、瓶自上而下有数层甚至十几层纹样。

元末期

元代末年战争不断,这对青花瓷的生产造成直接影响,致使青花瓷的生产工艺、产品性质也有所变更。元末期青花瓷在时间上应从元末期青花瓷有数类产品,用料、工艺和风格都有区别。从青料看,有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用于大型器或制作精致的中、小型器,国产青料均见于中、小型器。从釉色看,有含青的透明白釉、乳白釉和青白釉三种。透明白釉青花瓷基本上用进口青料,乳白釉和青白釉青花瓷基本上用国产青料。用于青白釉的青料呈色大多浓重深黑,有铁锈斑。从纹饰看,施透明白釉进口青料器沿袭至正期青花瓷的装饰风格,但基本不用模印涂青的方法,画面较至正期青花瓷稍疏朗。目前发现用进口青料绘制人物故事题材的大型青花器可能属于这一时期的产品。乳白釉国产青料器纹饰则以白描性质的简笔花卉为主,青白釉国产青料纹饰情况稍复杂,采用勾勒点染或简笔白描画法。

明青花

洪武青花

洪武青花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估计这时期从中东伊斯兰教地区进口的作为青花瓷色料的钻土矿曾一度中断,所以改而采用了国产含铁量较低、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作色料。二是器物制作和釉里红器一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三是传世品中,洪武青花瓷的图案花纹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永乐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烧制成熟后,在明初洪武时期似乎曾一度衰落过,永乐开始,景德镇的青花细瓷又出现新的高峰,从陶瓷发展史的角度看,元代的青花瓷器除大量运销国外,在国内市场虽亦流行,但它在整个制瓷业中影响还不大。永乐青花的特点:釉面有肥亮感—典型永乐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部分永乐器也有很多气泡,以30倍显微镜观察,气泡应为大、中、小3种不同类型。永乐青花器的釉,基本上为白中泛蓝色,少数器有开片。永乐朝器形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又称抱月瓶)、深身洗、大盘(包括菱口或板沿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小型竹节柄卤壶及各式碗(如莲子碗、鸡心碗等)、各式盘、压手杯等。永乐青花(包括其他品种)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

永乐青花瓷的图案花纹,已完全改变了元代多层次而又繁密的布局,而多留空白地。器物的主题图案往往以缠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并以蕉叶、如意云、回文、波涛等为辅纹,显得有疏朗感,永乐器多以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亦有少数花鸟及人物的图案。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其图案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但其填色的方法并非用大笔一笔涂抹,而是用小笔填绘,往往出现深淡的笔触。

宣德青花

宜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历史上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看,宣德青花的数量远较永乐为多。宜德青花瓷大致有如下要点,首先是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宜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其次是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其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翠而有铁斑。另一种是国产钻料,由于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因此色泽带灰而没有铁斑,但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是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

永乐青花制作一样,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使得彩色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醮料,这就使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永乐、宜德瓷中,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因此凡一笔涂抹的青花着彩法,不属永乐、宣德的实物。宣德青花器中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的釉色均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处呈水绿色。宣德青花瓷绝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小部分底部并不施釉的,大件器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中小件器有深腹圆洗、三足炉、花浇、鸟食缸等。凡底部露胎部位,或属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涂抹料,但均无旋痕。清代后仿宣德大盘之类器物,器底露胎部分往往有旋纹痕。

成化青花

成化青花瓷有早期及典型成化之分,早期的成化瓷其胎、釉制作和造型、纹饰都和宣德器相似,其青花亦用进口料,色泽浓翠而有黑铁斑,青花着色亦用小笔触,有浓淡的层次。典型成化青花已不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而改用江西乐平的陂塘青(亦称平等青),发色淡雅而无黑铁斑。已改变了永乐、宜德时期的采用小笔触着色,用双勾线条,一笔涂抹的上色法,因而不如典型宣德青花那样留有层次和空白地。少厚重的大件器,器形多轻巧。胎、釉制作讲究。釉有两种:一为偏蓝色,一是洁白,都极肥润,抚之有玉质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的波浪感。成化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整齐,不同于典型宣德器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气泡群。典型成化青花器的图案花纹,常见云龙、衔花龙、飞风、波涛海兽、团龙、团凤、团花、莲花八宝、十字杵、庭院婴戏、松竹梅三友、花草、花蝶、花鸟纹样外,亦有以梵语为装饰题材。

崇祯青花

崇祯青花瓷的面貌,过去不太清楚,曾有一阶段时期认为崇祯青花瓷都是胎、釉制作粗糙,青花灰黑的粗路制品。随着国内外资料的增多,逐渐认识到崇祯青花是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虽然,对于这一段时期的详细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一是有细器和粗器之分,细器制作较好,釉虽发青而尚润亮,青花色泽灰黑程度较少,有的相当明快。粗器有卧足底,填砂厉害。盘类器底跳刀痕明显,青花色泽灰暗。二是器物底釉有桔皮纹,底釉釉色发青,胎釉之际少橙黄色。琢器有接痕。部分器物有酱口。三是器形有盘、碗、洗、瓶、盂、罐、笔筒、花、象腿瓶及庙宇供器的烛台、香炉、净水盂等。四是图案花纹除庙宇供器仍多龙纹等传统图案外,多见人物故事、山水、罗汉图、白兔、松竹梅、花鸟等,多用窗格纹作辅纹。五是崇祯后期开始,至清顺治帝末,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另外,崇祯年间,日本的定烧器有各种茶具、餐具和香合等,其图案画面亦有完全按日本风格绘制的。这些器物中有部分有“五良大甫(夫)吴祥瑞造”款,日本称为“样瑞”瓷。

清青花

顺治青花

传世的顺治青花瓷,以民窑器多见,其中在国内的以庙宇中佛前供器,如净水碗、对瓶、香炉为多,也有少量笔简、盘、碗等物;国外则是传统的各类出口日用瓷。青花色泽有两类,出口瓷都比较青翠,庙宇供器则显得稍为灰暗,其图案花纹又多为云龙、兽石及八仙、罗汉等传统题材;但出口瓷则仍沿袭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所谓“画诗”题材。当时的青花瓷很流行题写纪年款,传世所见最早顺治年款是署“顺治丙戌年”(即顺治三年)的青花人物图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顺治五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纪年款的青花器;上海博物馆也藏有顺治十年、十四年、十七年纪年款的青花器。在顺治十四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体书写。

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是继明水乐宣德青花、成化青花和嘉靖青花之后又一青花制作高潮。康熙青花的青料,是使用国产的浙江省料。明代晚期,提炼钴土矿的办法,由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青花的发色也十分鲜艳,康熙青花就有浓翠的感觉,色泽十分鲜丽。康熙青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青花浓淡有多层次,而且有指印纹,即青花彩色中有手指印的纹样。康熙青花的特征之一是有指印纹,但有指印纹的青花器,並不一定全是康熙制品,因为青花上出现指印纹在明门历后期已经开始前面已经叙述过,康熙朝的官窑器,主要偏重于颜色釉的生产,青花和五彩业不是官窑的重点。康熙官窑青花,少见大器,一般都是小件的日用瓷和文房用具。康熙官窑青花盛行仿制明宣德、成化、嘉靖的器物,而且落“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款。

嘉庆青花

爱新觉罗·颙琰青花器其优质品部分和乾隆瓷无多大区别,例如仿宣德缠枝莲盘、仿永乐玉壶春瓶等以及嘉庆朝多见的鹿鹤同春(六合同春)瓶等等都是制作精细的上品。嘉庆青花器除有少数陈设瓷外,多数为实用器皿的盘、盆、碗、碟等。青花色泽除少数保留着乾隆时有层次的特点外,较流行双勾不填色的图案,而青花色泽则较浅淡。

道光青花

道光青花器传世较多,其中如官窑淡描鸳鸯戏莲碗、八青祥四足香等都是其典型器,其青花色泽精致的如乾隆。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抱月瓶执壶等,仿嘉靖婴戏图器物,仿清康熙、乾隆的作品。但其所仿明代器物在形制上均已相差甚远,如抱月瓶已与永乐、宜德无共同之处,但其器物的胎、釉也还比较精细。

青花瓷的品种

青花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单一的用钻料绘画的普通品种外,还出现了用钻料和铜料配合绘画的青花釉里红,用青花绘画烧制后在相应部位用釉上彩加绘并复烧的青花加彩,这样就形成了青花瓷的三个主要品种。

青花瓷

单一的青花瓷有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大类。

白地青花

白地青花的地釉是无色透明的,这样便显出了胎的白色。在白色的地上绘制蓝色图案,便成了白地青花。我国历代青花瓷的地色实际上并不全白,略有色泽又不全透明,地釉中含有少量的杂质会使釉呈现不同程度的蓝色、绿色或灰色,或灰蓝、蓝绿、灰绿色。釉层中含有大小不等的气泡又造成釉层的不完全透明而带玉质感。

色地青花

地釉带有某种色泽的青花称为色地青花。色地青花有低温色地青花和高温色地青花两种。低温色地青花是在烧成的白地青花上全器覆盖色釉或用色釉涂纹饰以外的“地”,然后经低温烧成,后者又称青花填色。这种青花明代宣德始见,如黄釉青花、绿釉青花等。高温色地青花是在胎上以钻蓝加绘纹饰后罩半透明的色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如清代的冬青釉青花、绿釉青花、哥釉青花等。

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是用铜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因此釉里红和青花在工艺上是完全一样的,区别仅在于青花是钻料绘画,釉里红是用铜料绘画。柚里红在元代前期出现,和青花几乎同时。因釉里红技术要求高,且无市场支持,在元代发展缓慢,一直到明代初年才由洪武官窑改进技术,迅速成熟。但因技术难度大,成本过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明宣德后釉里红几乎停烧,用釉上红彩来替代,至清代重新恢复生产。釉里红有一种是和青花合绘的,称青花釉里红,是青花的重要衍生品种。

青花加彩

烧成的青花上在预留位置加釉上彩,就是青花加彩。青花加彩至宣德已成熟,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五彩等品种。成化斗彩是青花加彩的重要品种,迄今影响已人。明清两代青花加彩都是官窑瓷和民窑精品。

青料介绍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省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绍兴市金华市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又称扁青,产于高安市宜丰县上高县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珠明料,产于宣威市会泽县宜良县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青花瓷的款识种类

纪年款

纪年款就是指在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以纪年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目前已知的纪年款的青花瓷都属于特殊订烧的器物或者是陪葬品。

吉言款

瓷器底下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被称之为吉言款,民窑烧制的青花瓷常用吉言款,吉言款常用行书或者草书书写,字体潇洒飘逸。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款识。

堂名款

堂名款是在定制的瓷器上刻划、模印书写上自家的堂名、斋名、年号、人名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享用人既有皇室贵族、达官显贵,也有文人雅士、精工良匠。名款自明代嘉靖年间大量出现,从此逐朝延续,日渐流行。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带有堂名的瓷器大多制作精美,收藏价值高。

赞颂款

赞颂款表达了瓷器的赞赏,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等。

纹饰款

纹饰款又称花纹款,它以简单的图案装饰器底,在民间比较多见,图案题材丰富,包括了博古图、八仙、八吉祥等。纹饰多样,纹饰款中的“豆腐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青花瓷的纹饰

主题图案纹饰

整幅图画为主题

如鱼藻图(多见于大罐和大盘)、人物故事图(多见于大罐、梅瓶及玉壶春瓶)、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多见于大盘、大碗及玉壶春瓶)、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多见于大盘、大罐)。

动物纹

以龙纹(云龙、海水龙)为主(多见于大罐、大盘、玉壶春瓶、梅瓶、扁瓶、双耳瓶等),亦有不死鸟、孔雀(多见于大盘、梅瓶、玉壶春瓶、大罐、执壶)、狮子(菱形玉壶春瓶)、天马(一说“玉马”)、(大盘、大罐等)、麒麟(大盘、梅瓶、扁壶等)、草虫(梅瓶)等。

花草纹

藤本牡丹及缠枝莲使用最多(多见于大罐、大盘、梅瓶、高足豆等);此外有串枝花(高颈瓶、玉壶春瓶及执壶)、野生灵芝、磨文(缽)等。东南亚国家出土的元青花瓷小件器,则多用折枝菊及缠枝菊,个别高足杯还有用“天下太平”钱文的。

辅助纹饰

主要用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来间隔几组主题纹饰,如将瓶、罐的颈部、上腹、中腹、下腹及底足部分段隔开等等。应用最多的是缠枝花(牡丹、莲、菊等)、仰覆莲瓣纹、摩尔纹(动的波浪式和静的水纹式)。此外,杂宝(八宝吉祥在元代尚未形成固定形式,常出现火焰宝珠、珊瑚、钱、法螺贝、丁字、犀牛角野生灵芝、双鱼、芭蕉、法轮、宝伞、宝瓶、盘长等)、回文、蕉叶、连续斜方格纹、云纹、钱文、变形钱文、朵莲、缠枝石榴、缠枝海棠、串枝花、云肩纹等亦属常见的辅助纹饰。元青花瓷还多见利用如意头形、菱形来勾勒开光线条。

青花瓷的绘画笔法

单笔勾勒点染

用粗或细的线条勾勒纹饰,有些再加以点染渲染。元代青花瓷上的一些辅助纹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明代的民窑青花上应用更广泛。延至清代的有些民窑青花上的山水纹也用这种方法。

双勾填色

用线条勾勒纹饰的轮廓后再填入青料。这种方法始于元代青花,明代官窑也普遍采用这种笔法。从成化起,双勾填色的技法有所改进,双勾线条细而均匀,青料稍深,填色的青料稍淡。有些较精致的官窑民窑青花瓷在填色时用浓淡两种青料。

双勾填色点染

双勾填色后再在轮廓线内加深浓的青料点,这种方法在清代雍正乾隆的仿明青花上首先使用,以模仿明永乐、宣德青花因用进口青料而形成的铁斑。到清中后期,这已成为青花笔法的常规方法,失去了原来仿明青花的初义。

白描

用细而均匀的线条描画纹样,在明代青花上偶见,清代中期则成为民窑青花的主要笔法。乾隆和嘉庆早期“细路子”白描青花的绘画线条细,纹饰密,用极淡的青料渲染。但不同时期的笔法又有所区别,就清代民窑而言,越晚的线条越粗,纹饰越简约。

此外,青花瓷的绘画笔法还见在双勾白描中加深色点,双勾渲染(填色时超出轮廓线且有浓淡层次)等。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瓷上往往是几种笔法结合使用,来绘不同的内容。

青花瓷的鉴定

青花瓷的鉴定方法,可归纳总结为六看一听。

1、看青料 :从青料的成色上就能大体区分一件青花瓷的所属时代。根据青料可看出是国产料还是进口料,苏泥麻青料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平等青料怎为明朝中期的。

2、看纹饰 :鉴定一款青花瓷所属年代,除了看青料,纹饰也是一大鉴定因素。如纹饰用的是大片云的为空白期前后,括号云则为明末清初时期特有纹饰。

3、看胎釉 :鉴定一款青花瓷的真伪,注意观察瓷器的胎釉。一些作假的胎釉或经过化学处理或为人工糊泥,经过化学处理作假的胎釉,如为涂上去的泥,用手指很容易就抠掉 了;如果是用胶水黏上去的,就很难弄下来了;因为是化学方法作假的,所以看上去没有真品来的自然。用手拿住瓷器,如果重量过轻或者过重都是假的。

4、看造型 :将一款需要鉴定的青花瓷,在判断时代之后,将之与该年代的典型瓷器进行对比。各个时代的器皿,在造型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根据瓷器造型、口沿、圈足等细节 进行对比分析,造假最难的地方是底足,这里尤其要看仔细。

5、看款识 :鉴定一款青花瓷,观察其款识也是一方面,看字体结构、比划安排以及内容。如果为纪年款,可以查询其制作时间作为参考。

6、看工艺 :虽说制作瓷器的工序就那几步,但是各个时代有其自身特点,制作瓷器的工艺也会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了解各个时代的制瓷工艺特征,是鉴定一款瓷器所属年代的 一项参考依据,如明代瓷器一般都会有火石红。

7、听声音 :一款上好的瓷器,敲击其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如有裂,发出的声音则比较沉闷。

从胎、釉鉴定历代青花瓷。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矿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

青花瓷的馆藏

北京松堂博物馆

鬼谷子下山图

高28厘米,宽33厘米 口径21厘米,此件鬼谷子下山图罐胎体洁白,釉色莹润,直口、溜肩、鼓腹、浅圈足,器底无釉,釉斑处与胎釉结合处,均有淡淡的火石红痕迹。纹饰口沿部为海水纹,肩部绘有藤本牡丹,胫部辅以仰莲纹,仰莲纹中绘有杂宝纹饰。主题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

元青花龙凤纹四系扁壶

高39.5厘米,宽27.2厘米,此件四系扁壶为撇口,口沿外侧突出一圈圆唇,颈部略短,肩部作平缓的圆弧状,饰二对虎为壶系,壶体扁方,底为长方形浅圈足,显然不是汉族传统器型。扁壶正面上部饰青花云肩纹,云肩内饰凤凰穿花纹,上为凰,下为凤。下部饰双龙赶珠纹,并采用汉族传统的“喜相逢”构图。值得注意的是所绘龙纹为“三爪龙”,龙身细长矫健,气势不凡,洋溢着一代天骄雄霸世界的气概。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宽49厘米,高27厘米,口径5.5厘米,此瓶造型秀美,小口、丰肩,长腹渐收至浅圈足。通体绘有五层纹饰,肩部为杂宝莲纹,腹部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主题纹饰,胫部饰卷草纹和仰莲纹。

江西省博物馆

青花八开光花鸟纹盘

高5.8、口径30、底径16.5厘米,撇口,浅壁,圈足。瓷盘通体以青花装饰,盘中部绘制有花鸟纹饰。鸟栖身于花枝上,鸟头仰天高高昂起。另一侧绘制的花枝高于鸟栖息一侧,花朵微微低垂,怡好位于鸟头之上,花叶上翘,好似微风吹拂,花朵垂首,花叶摇曳,呈现出动态之美。鸟嘴微启,正对花叶,好似随时要啄花叶。花鸟四周以八边形装饰,又似将花鸟图固定于一幅窗之中。盘底面积不大,但瓷工在有限的空间内以精妙笔法构建出一幅动静结合的自然美景。瓷盘内绘有锦地开光八组,开光内绘有花果纹饰。

青花仕女盘

又称青花西洋仕女盘,生产于清代乾隆,是清代景德镇外销青花瓷中的一件精品。盘高4、口径34、足径11厘米。内口沿及腹壁以带状花卉作装饰,花卉紧凑连贯。盘中心开光内绘仕女图,仕女盘发露肩,身穿西洋风格服饰。仕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的女性艺术形象。

青花瓷的展览活动

2013年8月27日,由数万片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片遴选修复的126件青花瓷器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建新介绍,“清理修复的126件青花瓷器,涵盖了元至明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的重要品类,是研究元明清官窑的标准器和最科学资料,对研究元明清官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7年7月23日上午,由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主办,北京亮美术馆、北京佳路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元明清青花瓷珍宝北京特展开幕式正式举行。

2019年5月21日,由国家博物馆主办、汇聚中国11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的“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96件元代青花瓷为代表的文物精品在国博亮相。

2022年12月8日辽宁省博物馆筹划并主办了“青花清韵——元青花瓷器展”,采用文物 陈列、图文讲述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以“小而精”的文物体量,呈现“广而博”的展览内容,向公众展示元花的魅力,讲述文明传承创新。这次展览主要展示了馆藏的10件元代青花瓷器,并辅以300多张图像资料。通过文物陈列、投影、触摸屏、全息影像和文字讲述等多种展陈方式,全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器的产生、烧造、销售、使用以及在后世出土和收藏等方面的内容。

评价

元代作者蒋祈在《陶记》开篇评价道:“景德陶,昔三百余座。”

清代的诗人龚轼曾评价道:“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可真是天地造化的美妙啊,这种美是天地所生”

现代作家周正琳在《元青花鉴识指南》中认为“鉴赏元青花瓷是种至高的艺术美享受”。

现代画家吴进良曾对元青花瓷评价道:纵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这一种”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少波评价元青花瓷:“(指元青花瓷)纹饰特征是其他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现代学者李松堂在《中国元青花瓷鉴赏》中评价元青花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陶瓷工艺辉煌成就。”

文物鉴定专家朱裕平在《元代青花瓷 第2版》中评价元青花瓷:“元代青花瓷诞生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一个时代,为中国和世界陶瓷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青花瓷的相关研究

唐青花钻料的来源

唐代青花瓷的钻料有波斯进口说和非波斯进口说两种。

波斯进口说

从唐青花瓷残片的钴料成分分析,它是种与铜共生的低锰钴矿,不同于国产的高锰钻料。这一结果从青料呈色上亦能反映,唐青花瓷残片呈色浓重,有黑色斑疤,很显然是进口料的特征。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英国牛津大学进行化学实验测出的物理化学数据基本一致,共同得出了系波斯青料的结论。从唐青花瓷的发展渊源分析,唐青花瓷用钻料着色的工艺源于唐三彩,经测试与唐三彩的钴料成分基本一样,而唐三彩的钴料测试与波斯钴料一致。

非波斯进口说

过去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唐青花瓷进行过釉加青花的主要着色氧化物分析。结果表明,钴料以含低锰、高铁和微量铜为特征,而符合这些特征的钴料非波斯一地,世界上有几十处。经进一步测试表明,唐青花瓷中含硫却无,而13~18世纪波斯用钻蓝着色的蓝釉陶全部含砷,因此,可基本排除从波斯进口钻料的可能。含硫却无砷的钻料为硫钻矿和辉钻矿,南非津巴布韦刚果中亚的塞延土瓦和乌拉尔地区盛产这类矿,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也是可能的。找图的日州省金昌市郊和河北省某地也出产硫钻矿,因此,唐青花瓷采用国产青料也具有可能。

唐青花的产地

关丁扬州出上唐青花的产地,历来有两种看法,分别是河南巩县说和湖南长沙说。

河南巩县说

理由是:与扬州市唐青花同时出土的还有大最河南巩县帘的门能器。且胎釉特征与器物造型都具有同一性。与此同时,河南巩县密址有出土唐青花的报道。上述存香港中义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的白釉釉下监彩三足罐,即丁1948年由河南济阳出土。河南巩县具备了烧制青花瓷的工艺条件。河南巩县窑在唐、五代时以烧造白瓷著名,同时烧制二软陶泥和蓝彩陶,而蓝彩陶以钻为坚色剂。巩义窑址密生产白釉瓷,又生产以钻料为呈色剂的陶器,因而生产白和釉下青花瓷的必要条件是具备的。经进一步的理化分析,河南巩县窑工艺和唐青化特征表现出诸多致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唐青花瓷胎的化学组成是以低硅、高铝和高钛为特征,属北方瓷胎系统,尤与巩县白瓷相近。

唐青花瓷釉属钙式釉,化学组成与巩县片瓷相近。

唐青花瓷胎釉间有化妆土(厚0.3~0.7毫米),颗粒较细、米相结构与胎相同。而同样工艺东巩县瓷上也可见到。

唐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250‘C左右,气孔率为14.75%,与巩义窑址白瓷非常接近。

唐青花瓷釉大多呈货白色,巩县白瓷也是如此,都在弱氧化气氛下烧成。

以上各条说明,扬州市出土的唐青代和巩县户瓷不仅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上相近,而且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也相似,可视为同帘产品。

湖南长沙说

理由是:长沙窑在唐代生产釉下彩,其中有蓝彩制品。在长沙铜宫窑出士物中,有菱形儿何纹釉卜蓝彩罐,纹饰和扬州出土的唐代盗枕残片相似,是最明确的证据。

长沙铜官窑与巩县窑一样,也有大量的瓷器通过扬州出口。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以需定产”是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具备了生产肖花瓷条件的铜信窑安排定的外销青花器是顺理成章的事。

青花瓷元素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

青花瓷是中国最早的瓷种之一。别致的色白天青的色彩配置,承载着中国上千年文化底蕴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出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意象”。青花瓷上的装饰纹样,经过了历代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民族性的元素图案,并成为当代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反复使用的元素之一。它已经成为了整个 时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在当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包括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在设计中的应用,以创新性、逻辑性、抽象性为原则,将青花瓷中的寓意元素、色彩元素、材料元素、线条元素融入各种设计中。如泸州老窖国窖1573原浆酒包装设计。这一设计采用了文艺化的竹节形状,并在瓶身配有浮雕,使竹的意象更为丰富。青花瓷元素的融入,使泸州老窖的包装变得多姿多彩,整体包装物更富有气氛,不但达到了理想的外观功效, 更是将泸州老窖人的奋斗奉献精神完美地体现出来。

价值

青花瓷作为一种极具普及性的艺术形态,可以通 过表达意蕴、色彩搭配、材质选择、线的使用等方式, 对商品的包装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 艺术的感觉。将青花瓷元素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不仅 可以提升设计的整体水准,而且可以使更多人认识、了解陶瓷画。在设计中,合理、高效地结合青花瓷元素,不仅能在表面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能在更深的层面上,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理性剖析, 提高其本身的包装艺术性与商业价值。

青花瓷的保养方法

青花瓷的保养方法如下:

1、清洗青花瓷的时候要用手洗,因为瓷器胎釉娇嫩,很容易被划伤。切忌不要使用粗糙材质的布清洗瓷器,以免瓷器表面被刮伤。如果使用洗碗机,请选择带有专门清洗 瓷器功能的。

2、用水清洗瓷器,水温不要超过七十度,且不要长期将瓷器浸泡在热水中,以免对瓷器外部在成影响,影响瓷器美观程度。

3、瓷器清洗完成之后,让其自然风干,或者用软布擦干,切勿放进消毒碗柜等烘干设备中进行除湿处理。

4、瓷器上有污渍,需要立即清洗掉,不要让污渍长时间留在瓷器上。如果瓷器沾上的是茶渍、咖啡渍,可以用柠檬汁或者醋的运用进行清洗。

5、冬季清洗瓷器的时候,要控制号水温,防止瓷器因为冷冻或者遇热水而发生爆裂。清洗瓷器最好使用木盆或者塑料盆,避免使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防造成瓷器不必要的损坏。

参考资料

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今日头条.2023-10-31

青花瓷里的思念.今日头条.2023-10-31

博古斋青花瓷碗:一展明代青花瓷独特风韵.中安在线历史频道.2023-10-31

数万青花瓷片复原元明青花瓷亮相武汉(2)-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31

元明清青花瓷珍宝北京特展举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17

青花瓷在国博等你 “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开幕.今日头条.2023-09-26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青花清韵”元青花瓷器展.人民资讯.2023-09-26

《浮梁翠色》青花瓷展在武汉惊艳亮相(图)_荆楚网.荆楚网.2023-09-26

青花瓷-河北新闻网.河北新闻网财经频道.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