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又称“乌纱冠”,是指古代以乌纱为原料、具有一定式样的帽子,在明代,乌纱帽被定为官帽。后代常用“丢了乌纱帽”来形容官员被罢免官职。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用来裹头发,人称“头”。据说南梁时期王休仁创制乌纱帽,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由于其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

乌纱帽定为“官帽”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明朝的乌纱帽帽翅也有了变化,帽翅直挺,呈椭圆状。到了清代,乌纱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用乌纱帽象征官位的传统意味仍在。

起源发展

早在东晋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刘彧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据《通典》载:“杨坚(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中华古今注》载,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曾下过诏书说:“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用的一种帽子。唐朝白居易《感旧纱帽》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这说的是乌纱帽可以当作馈赠朋友的礼品。白居易《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还描写到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宜乘叱拨驹”的歌妓,说明乌纱帽还可以戴在歌妓的头上。

宋太祖赵匡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不过,宋代乌纱帽仍然是民间比较普通的便帽。

乌纱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制作工艺

样式

早期乌纱帽的形状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象屋宇状,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宋初,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了一个翅,形成了长翅乌纱帽。明朝的乌纱帽则与唐宋时期的“幞头”相近,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位有后山突起,呈前低后高的台阶形,两旁有展角,以纱为外表而涂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脱下。

材质

最早的乌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

工艺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

文化特征

象征意义

明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将“乌纱帽”作为官位的代称。

穿着限制

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来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明朝规定,官阶越大,乌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

历史记载

晋朝成帝时女官著乌纱。刘宋始有乌纱帽,直至隋代均为官服。唐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

《宋书·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然相尚。”

五代十国马《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武德九年十一月,李世民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陆游《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参阅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

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历史价值

经由古代绘画以及戏曲表演,人们形成了深深的印象: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便是中国古代官员的经典风貌。

尽管乌纱帽被指定作为官帽开始于明代,也结束于明代,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就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员的乌纱帽也换成了红缨帽,但它却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21世纪,人们提到乌纱帽,还会将其与官员联系在一起,当官了叫做“戴了乌纱帽”,革职的叫做“摘掉乌纱帽”。

轶事典故

据说刚刚“陈桥兵变”登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有一天早朝时,竟然发现有一些文臣武将常常交头接耳,嘀嘀咕咕,甚是没有规矩。可碍于情面,赵匡胤也没好当场训斥。原因是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像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他们大都是赵匡胤在前朝时的同僚,其中许多人还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平时对他们也很客气。可是,后来发现每次上朝都这样,愈演愈烈,赵匡胤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想个法子来制止这种行为。经过一番细细揣摩,他命人做出了这种造型奇异的乌纱帽,主要特点就是在乌纱帽两边加上长翘,长翘是用薄铁片或竹篾做成的骨架,两边长度分别在一尺以上,官员们只要戴上它,再想交头接耳,帽子两边的“翅膀”就会互相碰撞。后来,朝堂上渐渐的就没有了交头接耳这回事了,“长翘乌纱帽”也自然而然地在宋朝沿用起来。

参考资料

..2024-03-10

..2024-03-10

乌纱帽:最初只是赶时髦.华声在线.2024-03-07

你知道乌纱帽的来历吗?朝代崇尚的颜色有何区别?解读历史剧里的服饰密码.上观.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