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帝国
大韩帝国(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3日,朝鲜语:대한제국;汉字:大韓帝國;意为“伟大的韩国帝国”),又称朝鲜帝国,是由李氏朝鲜王朝的李熙李熙建立的君主专制国家,享国十三年。
1897年10月12日,高宗李熙在圜丘坛举行天地合祭的仪式并正式称帝,14日高宗李熙宣布停止使用带有藩属色彩的国号一“朝鲜”,将新帝国命名为“大韩帝国”,并使用之前改好的“光武”年号。在大韩帝国时期,高宗李熙主持了光武改革,对大韩帝国的军事、土地制度、教育系统和各行各业进行了部分现代化和西式化。但从光武后期开始日本势力开始蚕食朝鲜半岛,并意图强占朝鲜为其侵略中国奠基。1905年11月17日,日本天皇特使伊藤博文率兵逼迫李熙李熙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又称《第二次韩日协约》,完全剥夺大韩帝国的外交权并在大韩帝国内部实行“统监”政治,大韩帝国成为日本帝国的保护国。1907年高宗李熙在国内高涨的起义军压力和日本的逼迫下退位,其子李坧于同年即位,是为大韩帝国纯宗。日本强占期间对朝鲜实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随后在1910年8月22日下午四时,日本政府代表、朝鲜统监寺内正毅强迫大韩帝国政府代表、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在汉城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八条,纯宗皇帝李于次日宣布退位,大韩帝国至此灭亡。
大韩帝国是君权高度集中的国家,皇帝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中枢院等国家机构都要听从皇帝的命令,经济上在传统的农业之外也发展近代化的工商业,并开展殖产兴业的运动以推动大韩帝国民间资本发展,同时大韩帝国在法律上严禁任何官民依附外国,并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制度和武器。
国号来源
1897年大韩帝国建国前夕,朝鲜大臣认为朝鲜王权的正当性来源于王建李成桂传承的天命,而不是清朝皇帝的册封诏书。因此他们建议李熙李熙不宜再用箕子旧封之号,并将朱元璋赐朝鲜国号的历史忽略,同时高宗李熙也认为朝鲜半岛有史以来是三韩之地,李氏朝鲜王朝建立之时已经完成全国统一,而且当时各国与朝鲜王朝来往的外交文书,上面都是说的韩国而不是朝鲜,因而大韩帝国不需要向全世界声明改国号。因此,高宗李熙废去使用五百多年的“朝鲜”国号,并追溯古代三韩历史,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历史沿革
称帝背景
东学党起义
朝鲜半岛政权在古代长期称臣于中原王朝,自1894年之前就是大清帝国的藩属国,但从19世纪后期开始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江华条约》和《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等条约的签订致使外国列强不断侵入朝鲜,同时朝鲜王朝内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部分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开始探索近代化道路。1894年2月15日,朝鲜东学道道徒全琫准准率道徒和农民袭击古阜郡衙,掀起反侵略反封建性质的东学党起义,起义军因获得百姓拥护而实力不断壮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获悉镇压起义军不利后,李熙李熙随后又决定改用镇压和招抚相结合的剿匪策略。6月11日,朝鲜政府任命严世永为朝鲜三南招抚使,与全准签订休战协定《全州和约》,其中东学党起义军提出政府与教徒共同协力庶政、严惩贪官污吏和横暴富豪以及不良的儒林两班、废除一切苛捐杂税、打破门阀任用官吏、准许年轻寡妇改嫁、烧毁奴婢文书、严惩私通日本者、废止既往一切公私债务、平分土地、改善七种贱民待遇,不得强制白丁戴平壤笠等十二条改革要求,这些均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同意。但此时号称“天佑侠徒”的日本玄洋社成员接到日本参谋本部的命令潜入起义军,促使东学道将矛头指向中国清政府以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但由于全琫准准的防备而未能得手。11月下旬,日本因利用东学党起义军的目的未能达到,于是出兵完全控制朝鲜并镇压起义军。
甲午更张
1894年7月23日,驻朝鲜日军闯入景福宫挟持李熙李熙,并拥立国王生父大院君李昰应执政,掌握海陆军务,同时向高宗李熙取得教旨,命令领议政金弘集召集朴定阳、闵泳达、金允植、金宗汉、李允用等人,组成“军国机务处”,取代校正厅,推动改革(史称“甲午更张”)。日本公使大鸟圭介意图借高宗称帝、建年号、剃头洋服等活动断绝中朝宗藩关系,以消除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他要求特派全使于各国布告自主独立,并且停止使用清朝光绪年号,从当年六月之后改用开国五百三十年纪年。但朝鲜官民表示反对甚至仍延续宗藩惯例,遣使向慈禧贺寿并借机向中国求援。
同年8月26日,朝日两国签订《大日本大朝鲜两国盟约》,威胁朝鲜与日本联合对华作战,同时规避日本攻击王宫和发动战争的责任,并能利用朝鲜资源以支持日军补给,后由井上馨代替大鸟圭介担任日本公使。日本赢得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君臣被迫听从井上馨的建议,促使日本以帮扶朝鲜的名义获得增开港口、煤矿开采权、电线架设权及京釜铁道铺设权等利权。
1895年1月7日,高宗李熙率王世子、大院君、宗亲及文武百官在宗庙前宣告朝鲜独立,自称“朕”还颁布《洪范十四条》作为朝鲜改革的基本大法。《洪范十四条》主要内容是:废止中朝宗藩关系;禁止后宫外戚干政;设立宫内府,宫府分立;由度支部主管税务、依法征税;实行征兵法等。此外该法条规定将国王、王妃、王世子改称“大君主皇帝”“王后陛下”“王太子殿下”,但因《洪范十四条》涉及朝鲜国制政策,引起朝鲜官民纷纷抵制,让“甲午更张”改革效果有限,同时物价飞涨致使民怨沸腾。同年4月17日,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国为独立自主国,至此自1392年建立的中朝宗藩体制正式结束。
乙未事变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朝鲜王朝在日本势力的干涉下间接独立,大院君李昰在日本支持下恢复权力并打压闵姓宗族。闵氏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认为朝鲜应依靠俄罗斯以掣肘日本,避免日本完全控制朝鲜,此举得到俄国的同意和支持,俄国也趁机扩张势力,但闵氏宗族联络俄国的行动引起日本高度重视。同年10月8日,日本政府为避免朝鲜联俄抗华之事重现,派遣日本公使三浦梧楼指使日本浪人闯入景福宫,斩杀闵氏并剥衣焚尸(史称“乙未事变”)。“乙未事变”爆发后,朝鲜商团和民众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国际舆论也开始对日本的行径谴责,俄国驻朝公使韦贝要求日本必须调查真相、审判罪人,否则就调兵进驻汉阳。
日本三浦公使为转移各国的指责,强迫李熙李熙以外戚干政为由颁发废后诏书,并照会各国使馆说明情况且造谣闵姓未死,但美国驻朝公使安连与俄罗斯驻朝公使韦贝质疑三浦公使的行为,同时朝鲜王太子李坧也上疏辞位,朝鲜官员表示拒绝与日本政府合作。日本政府为平息众怒,派出外务省政务局局长小村寿太郎代理驻朝公使,并命令三浦梧楼等人接受司法调查,但最终日本国籍者都无罪释放。之后金弘集内阁在日本的逼迫下宣布实行公历(太阳历),改开国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建年号为“建阳”,还宣布《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民剪发易服。
朝鲜百姓对以金弘集内阁为首的朝鲜官员感到不满,甚至出现“乙未义兵”攻击日军和朝鲜官员。俄国公使韦贝利用朝鲜反日情势,调俄兵入汉城,并与亲俄派官员李范晋、李允用密谋迎接高宗李熙躲入俄国公使馆,借以挣脱日本的控制。1896年2月11日,高宗李熙逃出景福宫并躲入位于大贞洞的俄国公使馆,王太子李坧也移居庆运宫(今德寿宫),致使日本驻朝公使无法凭借筹码号令朝鲜官员。之后高宗李熙命令金炳始担任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并下令逮捕金弘集内阁官员们,同时废除金弘集亲日内阁推行的改革措施。但此时朝鲜虽已宣布独立,经过“乙未事变”之后朝鲜王室的权威与国力逐渐下降。
独立协会
1896年7月2日,朝鲜《独立新闻》的创始人徐载弼联合贞洞俱乐部(由建阳协会组成的稳健开化派与亲美派官员组成)创立“独立协会”,目的是彰显朝鲜国权并对抗日本逐步侵略,努力扭转朝鲜衰败的命运。独立协会视中国为假想敌,呼吁朝鲜官民激发国族认同感,并将“慕华馆”改为独立协会的办公室“独立馆”,后在过去迎接中国敕使的“迎恩门”石础上建造“独立门”。《独立新闻》以谚文写作社论并提供给民众阅读,其宣传的西方独立自由等现思想观念,对朝鲜民众和朝鲜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获得朝鲜王室和上层官员的支持。同年11月21日,独立协会举行“独立门”的定础仪式,并由王太子李坧亲书“独立馆”门匾以举行悬板仪式,同时独立协会邀请外国公使团与绅士参加并向其宣扬朝鲜独立的理念。此前亲美派官员闵商镐、李学均等人多次请求李熙李熙离开俄罗斯公使馆,许多朝鲜官民都希望高宗重回王宫执政,日本公使三浦梧楼也曾向朝鲜内阁提出让高宗李熙称帝,但俄国不愿日本扩张势力而极力反对李熙称帝,欧美诸国也基本不赞成称帝一事。
但当时日本对朝鲜的干涉情况越来越严重,高宗李熙等人意图俄国与英国等支持朝鲜以对抗日本,后朝鲜高宗李熙、俄国驻朝公使韦贝、朝鲜亲俄派领袖李范晋三人共同商定计划向俄求援,朝鲜方面同意俄国拥有电线架设权、聘用俄籍顾问、代为训练军队等特权,但俄国要派遣军队护卫高宗李熙,并提供300万贷款以垫付朝鲜欠日本的债务。但俄罗斯已与日本秘密签署《小村-韦贝协议》和《山县-罗巴洛夫协定》,协调两国在朝鲜的势力范围和各自在朝鲜的利权,因而全权公使闵泳焕和独立协会成员请求李熙李熙还宫,尽快罢黜亲俄派官员以摆脱俄国的控制。1897年2月20日,高宗李熙自朝鲜官民的劝说下离开俄国公使馆,并与王太子李坧留居邻近俄国公使馆的庆运宫。
高宗时期
李熙称帝
1897年3月23日,高宗李熙接受内部大臣南廷哲的建议,批准在中枢院设置校典所,调和旧新法律且重整国政,并任命议政府议政金炳始、赵秉世、郑范朝为总裁,其他人担任校典所知事,但其中以闵永骏代表的王权派主张君主集权,而以尹致昊代表的民权派主张削弱君权、还政于民。随后高宗李熙否决李最荣劝其称帝的建言,并于1897年8月16日举行颁诏仪式通告全国,废除1895年由日本强加的“建阳”年号,改用象征富国强兵的“光武”年号,还在圜丘、社稷坛、宗庙、永宁殿、景慕宫举行建元告由祭。1897年10月12日,高宗李熙在圜丘坛举行天地合祭的仪式并正式称帝,14日高宗李熙宣布停止使用带有藩属色彩的国号一“朝鲜”,将新帝国命名为“大韩帝国”。
赵构李熙的即位典礼全部依照《大明会典》卷四十五所录《高皇帝登极仪》进行,以显示大韩帝国承继明朝正统,并变更服制与庙制,将衮龙袍的龙形圆图由四爪改为五爪,改九章冕服为皇帝等级的十二章冕服,将宗社、社稷改太社、太稷,改尊王大妃为明宪太后,改王太子为皇太子,更追封王后闵姓为明成皇后。同年,高宗李熙为前王后闵氏举行国葬,还接见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德意志公使吊慰,尤其是日本驻朝代理公使加藤增雄奉呈明治天皇的信任状,之后美国、俄国、法国等国相继承认大韩帝国的合法性,但并没有得到前宗主国——中国的承认,后中国清政府在日本和俄国的压力下,派遣使臣与大韩帝国订立条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加强集权
高宗李熙即位不久就走高度集权的政治路线,致使传统的议政府体制遭到破坏且失去独立协会的支持。1898年10月,“独立俱乐部”(隶属于独立协会)试图为改善公民权利向皇帝提出六项要求:官员和人民不应依赖外援,而应尽力加强和维护帝国权力;所有与外国政府或公司签订的文件,包括有关外债、雇佣外国士兵、授予特许权等的文件,都应由所有国务大臣和内阁总统签署和盖章;重大罪犯应在公开审判并给予充分的自卫机会后再予以惩罚;皇帝有权任命大臣,但如果内阁中的大多数反对皇帝提名的人选,则该人选不会被任命;所有收入来源和税收筹集方法都应置于财政部门的控制之下,不允许其他部门、官员或公司干涉;年度预算和余额将公开;应无惧无私地执行现有法律和规定。
独立协会会长安駉寿上疏请求高宗李熙不应过分信任俄罗斯与亲俄派官员,并阐明独立协会无意反对政府,但独立协会并未获得高宗李熙的信任,反而因其争取人民参政权的主张,引起高宗李熙的猜忌,李熙下令罢黜参加万民共同会(独立协会外围组织)的官员们,逮捕重要干部并动用军队强制解散万民共同会。同时与“独立俱乐部”敌对的“修古派”散布谣言称该俱乐部试图废黜皇帝、建立共和国,并让朴正阳担任总统、尹致昊担任副总统。高宗李熙听到这个谣言后,立即下令逮捕“独立俱乐部”的成员,其中17位领导人被逮捕。1898年11月5日,高宗李熙下诏取缔独立俱乐部并撤换签署“独立俱乐部”的大臣,12月25日,宣布取缔独立协会,逮捕李承晚等人,之后任用闵泳焕、韩圭升、李永益、沈顺泽、尹雍烈和沈尚勋等保守派或中间派政治家。
光武改革
高宗李熙即位之后除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实行改革措施,促使大韩帝国在政治体制上接近“国际法”规定的近代国家类型,强化官民的国家意识并建立朝鲜民族共同的民族国家(史称“光武改革”)。光武改革的基本路线是“旧本新参”(旧制为本,参酌新物)。1897年12月16日,李熙命人首次公布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包括汉城府、京道、忠清北道等在内的1府13道总共有5198248人。次年10月,李熙公布《中枢院章程》规定议政府、中枢院应参酌时宜制订新闻条例;内部、农商工部仿照各国惯例并裁定施行;按律惩罚干没公货、骗夺民财的观察使以下地方官和地方队长官,当地人民可向内部和法部控告作弊的御使、观察等官员,由其长官予以追查惩治。1898年11月22日,大韩帝国颁布法律第2号《依附外国人致损国体者处理条例》,严禁任何官民依附外国而损害本国利益。
1899年1月5日,高宗李熙颁布《镇卫队编制修正》并规定在各道府或郡重要地方设置镇卫大队、地方大队,专门负责地方镇抚和边境守备,在日俄两国分别在韩国要害之处部署军队的情况下创设本国的镇卫队,同年6月李熙设立元帅府并亲任大元帅,总揽军机统领海陆军,下设军务、检查、记录、会计等4个局。1899年7月,李熙诏令法规校正所起草有关大韩帝国国体的法律文件,并于同年8月颁布共计9条的《大韩国国体》,其中规定大韩国大皇帝享有无限的君权,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同时并不设置国会,现存的中枢院、议政府等国务机构均奉君命行使权力,皇帝可在不受国会监督的情况下居于大韩帝国权力顶峰,同年11月政府创办武官学校以培养士官生。
1899年4月,李熙公布《中学官制》并以实施近代中等教育为重点改革大韩帝国的教育,此外李熙于同年4月27日颁布关于振兴儒学的诏书以弘扬儒学传统观念。1899年5月,高宗李熙公布《各港市场监理官制及规则》对仁川、济物浦、东莱釜山、庆兴、木浦、镇南浦、群山浦、马山浦、城津浦等开港市场进行有序化管理。在经济方面,大韩帝国从1897年至1902年开展以自立自强为目的的殖产兴业运动,先后有大朝鲜竺麻制丝会社、织造劝业场、郑肯朝织造会社、李仁荣织造所、李仁基织造所、艺洞织造缎布株式会社、锤路织造社、南竹洞组织所、汉城制织会社、中谷染织工所、大韩协同邮船会社、仁川邮船会社、仁汉轮船株式会社、利运社、通运社、京釜铁道役夫会社等近代化企业。
高宗李熙的光武改革虽然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学习西方制度,但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加强君权并取缔独立协会,实际上皇权强化恰恰是规定并制约光武改革整体性质的根本因素,也是光武改革未能深入更未能成功的根本因素,不能因为此时期经济社会等表面上的某些变化而忽视改革的弊端;同时以独立协会为首的改革派为维持国家独立,多次提出符合时宜的改革方案,但遭到光武年间主政的亲俄守旧派统治阶层的反对与阻碍,他们通过强制解散独立协会等手段压制救国改革运动;此外光武改革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果致使日本政府感到不安,因而加紧对朝鲜的入侵。
韩日协约
日俄战争的前夕,朝鲜试图向不同的西方国家展示其中立的立场。1903年8月21日,李熙派遣宫内府官员玄尚健、驻法公使闵泳向国际社会求援以支持韩国中立,但是日本获悉后对韩国的中立活动加以阻挠。之后高宗密使李建春趁日本忙于应付与俄罗斯的战争,于次年1月21日联合法国驻韩公使冯道来在中国芝(今烟台市)以外部大臣李址镕的名义发表中立宣言(韩国历史上首个中立宣言,史称“芝罘宣言”),其后大韩帝国政府又将宣言电告各国驻韩公使,日本得知中立宣言的消息后拒绝承认。1904年1月27日,俄罗斯、法国、德国和英国正式赞扬朝鲜宣布中立的声明,2月9日,日本突然进攻俄国驻扎在韩国仁川的舰队,致使日俄战争,后日军不顾芝罘区宣言”而强行进驻汉阳,并于2月23日强迫大韩帝国签订《日韩议定书》。同年8月22日,日本和朝鲜签署第一份韩日条约即《日朝修好条约》,后日本在朝鲜建立日本驻军——日本朝鲜军。1905年7月17日,美日签订塔夫脱-桂冠协定(也称塔夫脱-桂冠备忘录),日本首相桂太郎在罗斯福政府代表、美国陆军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特于东京停留之际,就朝鲜问题向塔夫特发表声明。塔夫特在备忘录中表示,与日本建立宗主关系指导朝鲜将“有助于远东地区的永久和平”。
同年9月,俄罗斯和日本签署《朴次茅斯条约》标志结束日俄战争结束,并使得日本在朝鲜的影响力确立,朝鲜的正常外交渠道也由于日本的监督而失去作用,因此李熙李熙于1905年秋对国际开展秘密外交联络。1905年11月17日,日本天皇特使伊藤博文公然率兵闯进朝鲜王宫,逼迫高宗李熙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又称《第二次韩日协约》。协约规定日本政府在韩国设置驻扎官、全权管理韩国的外交、负责保护国外韩国臣民、负责实施韩国与各国已签订条约、监督该国施政和保护日本臣民等。由于这些规定完全剥夺大韩帝国的外交权,因此高宗李熙反对《乙巳条约》,但除总理韩圭升、财政部长闵泳基和等人外,所有部长都同意该条约,该条约签署后外务部被解散,此外日本还向大韩帝国派驻具有入宫拜见皇帝权限的日本人统监,虽然日本政府打着“保证维持韩国皇帝治安宁及尊严”的旗号,但实际上日本统监掌握大韩帝国的统治权。1906年2月1日,伊藤博文被任命为朝鲜首任统监,这标志着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伊藤博文任职期间强制大韩帝国人民使用日本纸币,没收和烧毁韩国教科书,掠夺朝鲜半岛铁路、矿山、森林和河流资源,向世界各地传播“韩国希望日本保护”的谣言等,这些行径招致大韩帝国人民的不满。
1906年3月,朝鲜参判闵宗植为反抗日本迫签的不平等《乙巳条约》,率领500名士兵起义并占领郭希仁道洪洲城,之后朝鲜各地起义士兵群起响应。同年6月,曾任朝鲜赞议、户曹参判等职的儒生崔益铉率众于全罗北道淳昌起义,平民申石率众于庆尚道宁海地区起义,郑基率军在庆北东大山举义等。从1906年下半年至1907年下半年,朝鲜半岛北部的黄海道、平安南道、咸镜南道义兵运动迅速扩展,朝鲜民众的起义力量从江原、京畿、忠清、全罗、庆尚等道扩至汉城附近和沿海地区,各地义兵袭击日本宪兵驻地并杀死日军和亲日分子,同时朝鲜各地的农民和工人也响应义兵而暴动或罢工。日本侵略者动员日本宪兵和警察侦查起义军的行踪并对其进行镇压,之后日本政府于1907年7月迫使李熙签订《丁未七条约》并解散大韩帝国的军队,屠杀和监禁大韩帝国义兵战士和爱国志士,以维持地方的“安宁秩序”为名调集各郡日本驻军帮助日本宪兵和警察镇压义兵,同时扩充警务机关、增募警务人员对大韩帝国的军民进行监察巡视。
为证明《乙巳条约》的无效性,高宗李熙派出秘密使团向俄罗斯寻求支持,朝鲜人认为俄罗斯会帮助朝鲜独立,因为前俄罗斯部长帕夫洛夫发来信件称俄罗斯将确保朝鲜独立。之后李熙向欧洲各国君主如威廉二世、乔治五世、尼古拉二世等致信,他派遣美国传教士和记者霍默·赫尔伯特作为使者前往美国以驳斥该条约。韩国曾一度幻想把被强制签订条约的情况转告欧美列强,以求取得列强的支持。同年6月,高宗派遣密使前往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控诉日本统监的罪恶,要求各国否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1907年7月19日,日本政府以此为由逼迫李熙李熙退位,身体羸弱的李坧李坧接替皇位。
纯宗时期
日本掠夺
日本迫使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后,借助政治、军事、外交的手段强力控制朝鲜的经济,通过庞大的政治借款强化朝鲜经济对日本的依赖,用以实现最后吞并朝鲜的政治目的。1907年,统监府通过“鸭绿江沿岸关税免除地的设定”等条款扩大贸易特权,以此遏制朝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又重点排斥、驱逐其他外国竞争者以全面垄断朝鲜商品市场。从1908年开始,日本强迫朝鲜人民修建京畿道道水原-利川公路、咸镜北道的清津-镜城的公路等交通要道,又迫使纯宗政府开放清津港,强化日本对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中国延边地区的经济掠夺。1909年7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了小村提出的并吞韩国的方案。随后,日本迫使韩国在同年7月12日签署了有关委托韩国司法及监狱事务的日韩备忘录,同时还迫使他们同意解散韩国军队,从而为最后并吞韩国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日本还为吞并韩国进行了外交上的准备,当时日本正在为缔结第二次日俄协定而与俄国进行交涉。
独立运动
大韩帝国末期,韩国独立运动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韩国各阶层人民不甘被日本侵略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日复国斗争,主要包括开展正面武装反日斗争、实行“教育救国”的爱国启蒙运动、开展国际宣传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外交支持、开展义烈斗争并以暗杀为主要手段去除日本侵略巨头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朝鲜独立军参谋中将安重根,他在经过教育救国和武装斗争之后开始转为暗杀,出任断指血盟盟主专事抗日义烈斗争。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哈尔滨站击毙日本枢密院议长、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后从怀里拿出写有血书“独立自由”的太极旗,三呼“大韩独立万岁”,不做任何抵抗被捕入狱。之后中国国内《民吁日报》《神州日报》《正宗爱国报》对安重根的行为大加赞扬。同年11月,金若山继安重根义举后在吉林城创建朝鲜义烈团,破坏境内日本各警察署、朝鲜总督府、东洋拓殖株式会社会社、《每日申报》社、日寇其他行政机关等五种机关,暗杀朝鲜总督以下高官、日本军部首脑、台湾总督、卖国贼、亲日派巨头、敌探、背叛民族的土豪劣绅等人。
日韩合并
1909年6月,伊藤博文辞去大韩帝国统监职务,1910年6月3日,日本内阁经过一系列充分的准备,召开会议出台对韩国的施政方针,着手实现并吞韩国。同年7月15日,小村寿太郎按照英国政府的意思,以外相的名义向英、美、法、俄、奥、意、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与瑞典等国驻华大使内部通报日本吞并韩国的决定、日本在韩国的施政方针,并就英国提出的关于在韩国的外国人的权益、地位等事项发表声明。8月22日下午四时,日本政府代表、朝鲜统监寺内正毅强迫大韩帝国政府代表、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在汉阳《日韩合并条约》八条,大韩帝国皇帝李坧于次日宣布退位,大韩帝国至此灭亡。按照日韩合并条约的规定,日本成功地迫使韩国“完全而且永久地”出让“有关全部韩国的一切统治权”。此外,它还规定了维持韩国皇帝及其家属的尊称、名誉和支给充分的“岁费”,向“合邦”有功的朝鲜人授予爵位和支给“恩赐金”,录用“尊重殖民统治”的朝鲜人任殖民地的官吏,保护遵守殖民地统治法规的朝鲜人的人身及其财产。至此大韩帝国覆灭,日本开始在朝鲜半岛实行黑暗的殖民统治。
疆域
朝鲜历代都把全国分为八道,道之下设州、府、郡、县。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除了行政划分以外,古代朝鲜还按传统习惯将全国划为六个大区:关北(咸镜道、平安道);关西(黄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关东(江原道太白山以东的部分,又称岭东);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罗道);岭南(庆尚道)。李熙李熙建国之初基本承袭朝鲜王朝的行政区划,之后大韩帝国曾实行过两次行政改革,先把朝鲜八道分为23府后又改成13道(即把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日本强占朝鲜之后,大韩帝国全境归朝鲜总督府管理,朝鲜总督府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13道,218个郡,2202个县、28498个里。
此外,大韩帝国与日本政府在独岛地区存在主权争议,大韩帝国认为自己对独岛和郁陵岛有主权;而日本将其编入岛根县。而大韩帝国与中国的领土争端在于图们江以北,海兰河以南的间岛(今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牵涉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由于19世纪末以来朝鲜北部地区居民的大量“越垦”移民,导致中韩两国因边界事务产生争端和冲突,韩国与俄国密谋侵占中国延边,但被清政府出兵粉碎。直到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同年11月1日,大韩帝国统监府间岛派出所被撤除,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成立,统监府统监曾祢荒助将条款内容告知韩国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李完用将此事以官报形式公布于世,声明韩国政府准允日本与中国签订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并承认图们江为中韩界河,包括间岛在内的图们江北为中国领土。
政治
君权至上
大韩帝国的最高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其君权集中的程度可与中、日、俄国等帝国相提并论。1897年10月,李熙李熙登基称帝后,将巩固君权并借以表明国家的独立自主。1899年7月,李熙诏令法规校正所起草有关大韩帝国国体的法律文件,同年8月17日,光武政权颁布共计9条的《大韩国国制》(大韩帝国宪法)确立大韩帝国是君主制国家,并规定大韩国大皇帝享有无限的君权,皇帝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同时没有规定设置国会,现存的中枢院、议政府等国务机构都要遵照君命行使权力。皇帝根据“无限的君权”,即在不受国会监督的情况下,惟我独尊地高居于大韩帝国权力顶峰的最高点。
中央官制
1898年10月,大韩帝国公布《中枢院章程》并规定中枢院是整个行政体系的核心,议政府、中枢院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新闻条例;由内部、农商工部仿照各国惯例裁定施行;按律惩罚观察使以下私吞公货、骗夺民财的地方长官;当地人民可以向内部和法部控告徇私舞弊的御使、观察等官员,由其长官予以追查惩治。同年11月2日,高宗李熙以敕令第36号的方式公布《中枢院官制修正》,规定中枢院由各1名正副议长、2名参事官、4名主事、50名议官组成,负责制订、撤消或修改法律敕令;在议政府商议上奏等一切事宜;依据敕令,在议政府对临时建议提供咨询,并处理人民的献策建议,之后大韩帝国几乎逐年颁布有关各官厅官制的修改令。
其他制度
1900年4月,高宗李熙颁发敕令第十三号勋章条例,模仿西方和日本的制度颁行勋章和绶带,其中包括金尺大勋章、瑞星大勋章、李花大勋章、太极章、八卦章、紫鹰章等奖章,金大勋章是至高无上的,只能由皇室成员、皇亲国戚和有特殊功劳的文武大臣佩戴,其次按照个人建立的“功绩”和“勤苦”授予勋位,而“勋等”是“大勋位”和“勋功三种”。1902年1月,高宗李熙下令制国歌(大韩帝国爱国歌)以激励士气和激发国民爱国情感,还于同年5月6日颁布诏敕,宣布定平壤为陪都,称为“西京”。其依据有中国周代的东京和西京、明朝的北京和南京以及高丽的开城和西京,同时听闻当时外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日本的东京和京都等)修建两京也加以引用。
外交
日本
受日本的影响(乙未事变、俄馆播迁等)后,李熙李熙于1897年10月建立大韩帝国,而之后日本一直对大韩帝国的领土和相关利益虎视眈。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后日本军队于次日公然入侵大韩帝国,并迫使大韩帝国于当年2月23日签订《韩日议定书》,致使大韩帝国丧失内政和外交的自主权,开始逐步走上殖民地化的道路。同年8月22日,日本又迫使大韩帝国签订《外国人聘用协定》(《第一次日韩协约》或《第二次韩日议定书》),日本之后又通过《朴茨茅斯条约》使俄罗斯承认日本在大韩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1905年11月17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率军逼宫迫使李熙李熙、学部大臣李完用、军部大臣李根泽等人签订《第二次韩日协约》(《乙巳保护条约》),致使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之后日本开始在大韩帝国实行统监政治,对朝鲜的经济进行掠夺和垄断,直到1910年日本最终将大韩帝国吞并。
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894年7月25日宣布废除与清朝签订的一切条约,废止对清的朝贡隶属关系。1897年10月,朝鲜国王高宗建立大韩帝国后,但由于清朝拒不承认其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朝鲜政府求助于日、俄两国。在日本和俄罗斯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于1898年8月18日派安徽按察使徐寿朋担任驻韩钦差大臣前往韩国议订条约。次年2月,徐寿朋代表清政府与大韩帝国经过长时间的会谈和磋商后,于当年的12月14日签订《中韩和好通商条约》,之后照会各国政府公使,标志中韩两国终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互派使节驻扎对方京城。但从1900年起,大韩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缔造秘密协定趁机在边界制造事端,私吞鸭绿江、图们江北岸中原地区边境。
1901年3月,韩国军官率七八百名士兵杀害中国军民44人并焚烧34户住房,次年5月大韩帝国任命从三品官李范允为视察官,议政府参赞李荣泰、三品官徐尚武为正副乡约长,要求中国境内朝鲜垦民向大韩帝国纳税。1903年3月,徐相率30余人持枪到鸭绿江北的东边道地方,清查朝鲜人户口、征税并大肆烧杀抢掠,之后大约900名韩国官兵侵入中国,杀害5个中国人并焚烧房屋、营房、学校,焚掠入籍中国的朝鲜垦民。清朝外务部四次照会韩国驻清朝使节朴齐纯,清朝驻韩国使节三次照会大韩帝国外务部,要求严禁军队越江袭扰。到1904年4月,韩国垦岛保护使李范允带领着五、六千士兵渡过图们江,进入中国内陆100多里地,被清朝的延吉厅同知陈作彦率军击败。
1904年7月13日两国签订《中韩边界善后章程》,清政府不承认李范允“视察管理北垦岛”的身份,大韩帝国“赶紧禁止在边骚扰”,两国边境“仍候两国政府派员会勘”。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后,大韩帝国的外交主权完全操控于日本政府之手。1909年9月4日,日本为在南满洲修建铁路而承认间岛属于清代,后日本国任命全权公使伊集院彦吉和清政府钦命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梁敦彦在北京签定《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条约规定图们江是中、韩两国国界,朝鲜人可继续在间岛居住,延边朝鲜人与中国人受清朝法律同等待遇等。
美国
大韩帝国建立之后获得美国等国的承认,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李熙李熙向美国等列强派遣其心腹和可信任的外国公馆人员及外国友人,并递交亲笔信呼吁支援韩国独立,他相信美国政府根据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规定的义务,会保证韩国的独立。1905年,经富兰克林·罗斯福居间调停,日俄和谈将在美国朴次茅斯进行的消息,高宗李熙决定派李承晚为密使代表韩国参加此次和谈,以使韩国的独立有保障。但之后大韩帝国先后派遣的美国人赫伯特、驻法公使闵泳瓒、前驻韩美国公使艾伦等人与美国交涉均遭失败,美国没有改变亲日的外交立场,反而牺牲大韩帝国的利益而支持日本取得主导地位,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韩国势力的不断增长,美国越来越认识到韩国乃日本战略利益所在,美国不可能为韩国的主权与独立同日本交恶,此外俄国在东北地区排斥美国利益,美国希望把日本势力引入中国东北抗衡俄罗斯,因此美国最后走向大韩帝国的对立面。
法律
1898年11月22日,为总结开港以来涉外过程中经验教训,高宗李熙颁布法律第2号《依附外国人致损国体者处理条例》,并规定按律处置依附外人且损害国家利益的任何官员或平民,还规定如果向外国人泄漏本国秘密、未经政府批准擅自向外国人借款经办和雇兵赁船、图谋经外国人的介绍谋取官职、用外国情形恐吓本国并从中制造混乱,无论已遂或未遂,均按《大明律》谋叛条处断。此举目的在于确保国家尊严,维护国体保障改革的自主性,之后大韩帝国多次重新颁布这一法律。
军事
军制
1897年2月李熙李熙还宫之初就创设警卫王宫的近卫军(亲卫队),1899年1月5日,李熙颁布敕令第2号公布《镇卫队编制修正》,规定在各道府或郡重要地方设置镇卫大队、地方大队专门负责地方镇抚和边境守备,同时在日俄两国分别在韩国要害之处部署军队的情况下创设本国的镇卫队方能保证改革的自主进行。同年6月在此基础上设立元帅府,高宗亲任大元帅总揽军机、统领海陆军,皇太子为元帅参与统率事务,元帅府下设军务、检查、记录、会计等个局,其中军务局局长由将官担任,主要负责帷握赞筹军机发布军令、管理陆海军大学,同年11月创办武官学校以培养士官生。1902年10月,李熙将近卫队扩编为2个联队并创建2个侍卫队联队。
国防
大韩帝国军队由大韩帝国陆军和大韩帝国海军组成。在中央和省军队的支持下,大韩帝国陆军在1907年之前增长到了28,000人。在光武改革之后,前朝鲜陆海军被改组成为现代的西式军队。与朝鲜王朝不同的是,服役是自愿的,它的规模约为30,000人并包括士兵和学员。大韩帝国海军的第一艘舰船——“杨武号”,由于1907年的《日韩条约》,军队于1907年8月1日被解散。朴承桓少校抗议并自杀,引发前皇家士兵领导的起义并导致南大门之战,之后李坧皇帝将剩余的士兵编入帝国卫队。
经济
土地
大韩帝国建立之后高宗李熙开始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责令官员丈量土地(史称“光武量田”),1899年4月公布《各道量务监理》并于6月开始实行量田政策,至光武五年即1901年7月,在京畿道14郡、忠清北道13郡、忠清南道18郡、全罗北道14郡、全罗南道13郡、庆尚北道22郡、庆尚南道8郡、黄海道2郡等共计104郡实施量田,结果查得6万6901结52负(土地面积单位),土地总价值61万7138万元47钱8厘。
人口
大韩帝国建国之初实施人口统计以确保税收来源,1897年12月16日,高宗李熙首次公布当年的全国人口统计,并在此后逐年加以统计和公布,据统计包括汉城府、京散道、忠清北道等在内的1府13道的家户为133万2501户,男性人口286万9767人,女性人口232万8481人,总人口为519万8248人。此后清查人口逐年公布全国统计数字,人口登记越来越接近真实。1899年5月16日公布的新人口统计数字,全国共计总户数为348万900户,男性人口为900万、女性人口为700万,总人口为1600万人。
产业
日俄战争前,高宗李熙率领大韩帝国政府开展以自立自强为目的的殖产兴业运动,从整体上增强韩国民族资本的国际竞争力。以汉城的纺织业为例,从1897年至1902年,大韩帝国先后建立大朝鲜苎麻制丝会社、织造劝业场、郑肯朝织造会社、李仁荣织造所、李仁基织造所、艺洞织造缎布株式会社、路织造社、南竹洞组织所、汉城制织会社、中谷染织工所等;在海运业方面先后创办大韩协同邮船会社、仁川邮船会社、仁汉轮船株式会社等;在陆运业方面创建利运社、通运社、京釜铁道役夫会社等;在金融业方面先后成立朝鲜银行(国家银行)、汉城银行、天一银行(民间资本创设的银行)等。
货币
1901年2月,高宗李熙发布敕令第4号并公布《货币条例》,条例规定政府掌握货币的制造权和发行权,实行金本位制,金币所含纯金量为2分,以金币为确定价格单位;金币称元并分为20元、10元、5元等3种;银币分为半元、20钱2种;铜币100钱为1元 ,分为白铜5钱、铜1钱等2种。
社会
大韩帝国建国之后实施社会救济,并公布《医院官制》发展社会医疗事业。1901年10月,高宗李熙发布敕令第18号公布《惠民院官制》,同时规定惠民院主管歉收饥荒之年的赈灾抚恤和丰收之年救护寡孤独、赤贫无依靠者,惠民院设救任总裁3人、敕任议定官5名、敕任总务官1名及奏任参事官3人、判任主事6人,高宗李熙为下情迅速上达、收揽民心以及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相较于其他新设官署在惠民院中亲自批准的敕任官居多。同年12月,高宗李熙降旨命令在汉城设立惠民总社,在各郡设立惠民分社责成开展救贩,为筹集活动经费高宗李熙让皇室带头向惠民社捐赠 2万元,并命敕任官捐赠半年薪俸的三分之一,奏任官捐赠五分之一。
文化
高宗李熙建立大韩帝国之后继续在国内发展近代教育。1899年4月,李熙政府公布《中学官制》并校长由奏任官担任,教育改革以实施近代中等教育为重点持续展开。此外大韩帝国还弘扬中国的儒学传统观念,1899年4月27日,高宗李熙颁布关于振兴儒学的诏书,表示自己和东宫太子将轮次担任儒学宗主,在国内弘扬中国儒学箕孔之道,并要求大韩帝国的文武百官也尊奉躬行孔孟儒学之道,向全国的百姓作出表率同时向其宣扬崇尚礼义,使大韩帝国内部的社会风俗敦睦和谐。之后李熙宣布将在承均馆设置招贤堂聘请在野之士鉴评政务等。次年4月,高宗皇帝发布第14号敕令“文官大礼服制式”,规定政府文官大礼服用西式大礼衣帽,小礼服采用真丝高帽和燕尾服,常服等也使用欧洲风格的衣服。1901年7月中枢院议官金澄厚奏请在封立箕子、东明陵墓的同时,也应该封立檀君陵墓高宗责成政府议处并即使察告。此外大韩帝国提倡社会使用“训民正音”(韩文)并将其确立为韩国的越南语,而政府的外交文书和普通公文改用国文言文混用体(即韩汉混用的字体)。
帝王世系
追尊帝王
历任皇帝
大事年表
参考资料
南楊州洪陵與裕陵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남양주 홍릉과 유릉 [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Visit Korea.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