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langula hyemalis),雁形目、鸭科、长尾鸭属动物,为中等体型的海鸭,体长约39-47cm,翼展65-82cm,体重600-900克,嘴和颈较短,尾尖。长尾鸭以中央尾羽特长,雄鸟头颈部的黑色斑块为特征,成熟雄性的中央尾羽可长达18.8-25.4厘米。长尾鸭的平均寿命为15.3年。
长尾鸭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北极冻原和针叶林地区繁殖,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海岸线越冬。繁殖区域包括北极地区、北美洲北部、格陵兰岛、冰岛、欧洲和亚洲北部和白令海中的一些岛屿,南到芬兰南部、阿拉斯加州南部和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长尾鸭主要以软体动物门、虾和蟹为食,但在筑巢时,它们会转向吃根、芽和种子。幼鸭主要以昆虫幼虫为食。
由于在波罗的海越冬的长尾鸭数量大幅下降,该物种目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 此外,它是《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
形态特征
长尾鸭为中型鸭类,体长39-47cm,翼展65-82cm,体重600-900克,是一种粗短型的小型潜鸭,嘴和颈较短,尾尖。雄鸟冬羽头顶、后颈、颏、喉白色;眼周白色,眼周外一圈及颊淡棕褐色,颈侧有一大而显著的黑褐色块斑;尾长而尖,中央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黑褐色。
雌鸟冬羽前额、头顶黑褐色,其余头、颈白色,头的两侧耳部有一大的黑斑;额、喉较暗。上胸、上背黑褐色,具宽的红褐色羽缘,尤其是脚部。下背、翅和尾黑褐色,外侧尾羽灰褐色。雌鸟夏羽更褐,头顶和耳部褐斑更大;头顶余部和脸淡灰褐色,肩羽褐色,具皮黄色先端。
雄性有独特的长尾羽(成熟雄性的中央尾羽可长达18.8-25.4厘米)。在冬季,成年雄性的羽毛主要是白色的,尤其是头部和颈部,但脸颊上有明显的黑色斑块。在夏季,雄性的羽毛颜色更深,头部和颈部呈栗色,并有大的白色眼罩。雌性缺乏细长的尾羽,羽毛与雄性有些相似,但棕色斑纹较暗,亮白色斑块较少。
在飞行中,所有羽毛的长尾鸭都可以通过它们逐渐变细的均匀黑色翅膀和白边黑色尾巴来识别。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与任何其他水禽相比,其特有的翅膀拍动在水平面以下下降得较低,在水平面以上升起的高度也较少。它们的腿是蓝灰色(雄性)或绿灰色(雌性),有深色蹼。雄性有黑色的喙,尖端后面有一条红色带子,虹膜是红色的。雌性有深灰色的喙和黄色的虹膜。
长尾鸭的大小量度:体重♂638-1000克,♀520-820克;体长♂534-580毫米,♀382毫米;嘴峰♂26-29毫米;♀23-28毫米,翅♂210-240毫米,♀180-215毫米;尾♂215-250毫米,♀55-78毫米;跗♂35-37毫米,♀32-3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分布
栖息环境
长尾鸭常在开阔的海洋或大湖中过冬,在冻土带的池塘或湖泊中避暑。它们更喜欢在既能提供水生环境又能提供陆地环境的栖息地繁殖,例如:北极的沼泽草原冻原、三角洲、海角、沿海入口和近海岛屿。一项对长尾鸭及其相关物种夏季分布的研究发现,在个体脱毛时,它们更喜欢浅水栖息地。这可能是因为脱毛的个体需要保护免受捕食者和环境因素(如风、浪和冰)的侵害,同时还要保持稳定和丰富的食物来源。非繁殖期的长尾鸭在海上越冬,通常在离岸很远的地方在10-35 m深的水域以及咸水、咸水或淡水河口水域、咸水潟湖,以及内陆大型深淡水湖
长尾鸭的巢穴是干燥地面上的一个天然洼地,位于开阔的植被之中,部分被悬垂的巨石隐藏,或通常在靠近水源的低矮灌木(例如柳树或矮桦树)下。
分布范围
长尾鸭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它的生物地理范围包括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约10,800,000平方公里。长尾鸭繁殖于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北极地区。从白令海以南到加利福尼亚州、从拉布拉多以南到卡罗来纳州、墨西哥湾沿岸部分地区以及五大湖沿岸,包括欧亚大陆北部国家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冰岛和北美北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在冬季,它们存在于大型水域中,例如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五大湖,也在更南边的在欧亚大陆过冬。
长尾鸭分布的国家有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墨西哥、黑山、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
生长繁殖
求偶行为在初冬开始,但大多数配对发生在早春。雄性的表现包括前后摇头,在空中高高地扬起长尾巴,发出一系列的四到五个低沉的叫声,在呼唤时把头向后仰,喙向上翘。筑巢地点在靠近水的干燥地面上,通常部分隐藏在低矮的植物或岩石中。巢是一个洼地,内衬可利用的植物材料,并有大量的羽绒,在产卵后添加羽绒。
产卵数通常为6-8个,孵化期24-30天。幼崽由雌性抚养,可能以雌鱼潜到水面的食物为食。雌鸟离开巢时用绒毛盖住卵。幼鸟孵化后不久就会离开巢,很小的时候就会游泳和潜水。首飞日龄约35-40天。
长尾鸭的平均寿命为15.3年。报道过的最长寿命为22年。
长尾鸭的平均筑巢成功率为30%,平均有10% 的小鸭能存活到30天。然而,小鸭的存活率因繁殖地点和繁殖环境的波动而变化很大。雌性筑巢后的平均存活率约为74%。
生活习性
行为
长尾鸭是完全迁徙和昼行性的群居动物。它们通常潜到离岸相对较远的地方寻找猎物。由于它们的体型和生理需要,长尾鸭比其他潜鸭觅食的时间更长,更喜欢吃底栖动物,包括甲壳亚门和片脚类动物。
长尾鸭5月下旬开始繁殖成对或松散的群体,孵化开始后不久,雄性就离开雌性(六月底至九月初)聚集成小群,度过不会飞的换羽期。一些种群经历长达1,000公里的广泛换羽迁徙,而其他种群则在繁殖地附近的水域换羽。雌性在八月初到十月初在繁殖地换毛,经常在换羽开始时抛弃幼崽,然后幼崽聚集成无父母的大群体。秋季向南迁徙发生在繁殖后换毛后的9月至10月。在繁殖季节之外,该物种是高度群居的,在冬季聚集成可能有数万只的大群,在近海和近海水域栖息或觅食。长尾鸭昼夜活动,觅食时定期潜入3-10m的深度,最大潜水深度为50-60m。
声音与感知
长尾鸭是鸭科中声音相当响亮的一种,它们可以发出各种咆哮、咯咯叫、吱吱叫和约德尔式的声音。雄性(“公鸭”)会发出持续不断的、响亮的、令人愉悦的“ caloo, caloo”声。当母长尾鸭带着它们的后代去最近的水源时,它们会用特定的叫声作为线索,让孩子们一起潜水。喂食时会发出轻柔的“gut-gut”叫声,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吠叫声。
鸣叫也是交配的一个组成部分。雄性用一系列的四到五个“ow-owdle-ow, ow-owdle-ow”低沉的叫声达交配的信号,雌性发出单一的叫声或咆哮来确认潜在的配偶或回应雄性的最初叫声。
在繁殖季节,雄性通过呼叫、身体接触、追逐和视觉暗示(如展开翅膀和向上倾斜头)来对抗竞争对手。雌性通过张开翅膀和泼水来保护幼崽,可能是为了把注意力从脆弱的幼崽身上引开。像大多数鸭子一样,长尾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化学刺激来感知环境。
食性
长尾鸭冬季主要以软体动物门、虾和蟹为食,但在筑巢时,它们会转向吃根、芽和种子。幼鸭主要以昆虫幼虫为食。在冬季的几个月里,成年长尾鸭通常每天觅食,个体潜水时间为25至60秒,在距离海岸100米的范围内采摘底栖生物。由于长尾鸭相对于它们的海洋鸭科同类来说相对较小,它们必须保持特殊的饮食以达到生理体温调节的目的。
长尾鸭具有一些利于捕食的身体特征,首先,它们有凿形的喙,尖端弯曲,有助于从底栖动物的基质上抓住猎物。其次,长尾鸭的嘴更小,这使它们能够有效地捕食小型、活动的甲壳亚门。最后,成熟成年鱼的身体形状和结构有助于潜水和在水中的敏捷性,这使它们比主要是游移或无固定的猎物具有强大的优势。大多数潜鸭用蹼脚划水,而长尾鸭则用部分折叠的翅膀在水下推动自己。它是潜水最深的鸭子之一,曾被深达60米(200 英尺)的网捕获。
捕食
长尾鸭在陆地上最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刚孵出的小鸭、刚下的蛋和刚蜕皮、不会飞的成年鸭子的死亡率最高。母鸭把巢穴伪装起来,在靠近水的地方产卵。刚蜕皮的雄鸭和雌鸭聚集在一起,试图减少死亡的机会,就像小鸭子在秋季迁徙前成群结队地迁徙一样。
捕食长尾鸭的鸟类包括新鸥、白嘴鸥和猎鸟。在沿海繁殖地,北极狐是常见的捕食者。在内陆淡水湖附近,常被赤狐捕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由于在波罗的海越冬的长尾鸭数量大幅下降,该物种目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
此外,它是《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
种群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尾鸭的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
首先,该物种极易受到刺网捕鱼的影响,估计每年至少有90,000只鸟被杀死,是波罗的海东部和东南部最常记录到的受害者。
其次,石油排放造成的长期石油污染的影响是一个重大威胁,因为长尾鸭形成与主要航运和石油运输路线重叠的大型聚集体。以及由于石油污染、排水和泥炭开采而导致的湿地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沙子和砾石的开采破坏了底栖生物的栖息地,而底栖生物是长尾鸭主要的食物,从而对该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引入的圆鰕虎科已在波罗的海定居,它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可能会影响长尾鸭的食物供应,影响严重程度尚不清楚。圆虾虎鱼似乎大大降低了波罗的海浅水区(小于 20 m)的青口贝密度,这些地区的长尾鸭数量也相应减少。
同时,该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内仍遭到猎杀。狩猎导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与有记录的物种数量下降一致。由于气候变化,雌性长尾鸭的繁殖率降低,从而导致幼年在种群中的占比大幅减少,进一步导致了长尾鸭种群数量的下降。
参考资料
Clangula hyemal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03
Long-tailed Duck.IUCN.2023-08-03
Clangula hyemalis (Linnaeus, 1758).ITIS.2023-08-03
Guide to Boreal Birds.borealbirds.2023-08-03
Species.unep-aewa.2023-08-03
Long-tailed Duck.luontoportti.2023-08-03
Long-tailed Duck Identification.allaboutbirds.2023-08-03
VU Long-tailed Duck Clangula hyemalis.birdlife.2023-08-03
Clangula hyemalis (Linnaeus, 1758).gbif.2023-08-03
Clangula hyemalis (Linnaeus 1758).eol.2023-08-03
long tailed duck.audubon.2023-08-03
Long-tailed duck (Clangula hyemalis).wdfw.wa.gov.2023-08-03
Long-tailed Duck.chesapeakebay.2023-08-03
Long-Tailed Duck.birdfact.2023-08-03